首页 > 旅游 > 景点 > 正文

走马塘繁华褪尽成就千年风景
2012-07-27 15:29:36   来源:新闻资讯   评论:0 点击:

  在每一个重新焕发生命的古村或古镇里,我们都能找到这样一些人,为唤醒一方水土的历史记忆,为保护乡土村落的建筑文化,而呕心沥血,奔走呼吁。
  
  走马塘村,一个位于浙东鄞州区姜山镇四面环水的江南小村,一个见证了中国千余年科举制度的江南名村,一个浓缩了中国明清村落建筑的江南古村,有着“中国进士第一村”、“浙江历史文化名村”、“中国魅力小城”等美誉。走马塘是陈氏家族自宋至今三十八代聚居之地,作为陈氏第32代后人的陈隆昌老人,现年80岁,从鄞州中学退休至今,一直致力于宣传走马塘文化底蕴的开发,全职义务为走马塘的旅游和文化保护而奔走呼吁。
  
  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村
  
  走马塘之名称始于唐代。身为走马塘村的业余文保工作者陈隆昌退休后,就专门致力于研究走马塘乡土文化。为了谱写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遗失的陈氏家谱,他奔走于各家各户,搜集相关资料,反复进行考察,花费长时间和精力,手写了一本《陈氏宗谱》。
  
  “北宋初年,我的祖上陈矜来此任职,死后葬于茅山。他的儿子陈轩为守父墓,举家迁至茅山附近定居,距今已有千余年,38代人。现在村里有630户人家,1600余人,而我们陈氏家族占了9成。”陈隆昌讲起陈家历史如数家珍,“家族历史上出过152个官吏、4个尚书、76个进士,有过‘一门四尚书、父子两侍郎、祖孙三学士’的辉煌岁月。旧时到这里,无论官位高低,文官下船,武将下马。村周有护村河,村中有荷花塘,马从塘间过,走马塘由此得名。”
  
  2000年3月,走马塘的文化价值被专家、学者发现。当年7月,香港《大公报》刊发了《千年古村走马塘探路行》一文,走马塘“中国进士第一村”的名声被叫响。随着慕名而来的参观者越来越多,陈隆昌开始义务当起讲解员。
  
  陈隆昌一直为不能更加有效地保护走马塘而忧心如焚,他希望政府部门出面振兴走马塘,于是投入到为“茅山走马塘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奔走呼吁的角色中。在陈隆昌、邬毛银等业余文保员和其他专家的不懈努力下,2005年8月24日,走马塘被列入市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6月5日,市、区、镇共同出资3000万元,拉开了启动走马塘首期保护和开发的序幕。2008年,在“和谐鄞州”欢乐城乡游暨走马塘古村开游节上,游客超过万人。现在,来走马塘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六成古建筑得以保存
  
  在村口走道上,远远就能看到一座雄伟壮观的石牌坊高高矗立。匾额上写着“中国进士第一村”,两旁的石柱上刻着楹联:“一清两正遗风远,四靖三文世泽长。”陈隆昌说,走马塘村值得骄傲的是,在陈氏家族所出的76名进士和152名官吏中无一因贪而贬,因渎而废。
  
  “文物,随着历史的推移,它的价值也越来越高。”让陈隆昌遗憾的是,现在的走马塘古建筑其实已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走马塘的明清建筑、石雕、古树和水系都独具特色,文物古迹众多。村中76幢各个时期的古建各具特色。目前保留下来的明代建筑有8处,清代建筑比比皆是,另外还有三幢民国时期具有西洋痕迹的建筑。“那时几乎整个村子的古建筑都保存得很好,连成一片。可是现在,有些被大火烧掉了,有些人家则拆掉旧房盖起了新房子,保留的古建筑大约只有当时的60%。”
  
  拐进一条细长、曲折、绵延的石板路小弄,抬头就能看到檐角飞挑的马头墙,一高一低给人极强的压抑感。而散落在各幢古建筑中的石花窗更是巧夺天工,它们大都用青石、红石雕刻而成,虽历经千年风霜,至今仍保存完好。“石花窗还能防火防盗,因为石花窗不易着火,不易被盗贼撬开,令居住者感到安全放心。”据陈隆昌介绍,现存于走马塘的石花窗大概有60多扇。
  
  在走马塘村中心,有一湾水塘,被称为“公禁塘”。塘边有一块立于清康熙丙午年(公元1666年)的“公禁碑”,碑上四行直刻的繁体字,“荡洗秽污、投掷废弃、堆积馀岸,壅塞通沟”,仍然清晰。可见,清朝的陈氏人早有环保意识,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祖训,走马塘才会有今日千年生态村一说。“这样的水塘现在保存下来的尚有10余个,而在过去全村水塘不下70个,几乎每隔几户人家就有一个水塘。”
  
  

相关热词搜索:走马 繁华 成就

上一篇:洞头风情旅游节开幕 诗乐歌舞秀齐上阵
下一篇:南北湿地风光好 水国天趣胜江南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