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业界 > 正文

车载APP市场会否有未来?
2012-09-24 18:14:56   来源:第一新闻网   评论:0 点击:

  现有的各种车载系统虽然造价高昂,但在用户体验和多样性上并不那么令人满意,而将移动设备与车载系统的协同连接已经成为一个趋势。那么,汽车会否作为下一个前景广阔的应用平台,继而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下一站?
  
  车载APP是否会有未来?
  
  本刊记者冯海超
  
  如今,汽车业开始追赶科技发展的脚步,汽车与网络、移动、软件等相结合的服务越来越多,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甚至工作的另一个空间,而智能汽车无疑是最值得期待的领域。
  
  上周,宝马中国在北京举办“BMW创新日”活动,宣布“BMW互联驾驶”理念下的一系列科技和服务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此次发布的呼叫中心远程协助、实时路况信息、车载互联网信息实时查询等领先功能,进一步充实了互联驾驶科技在中国市场的投放,并将陆续应用于BMW全系车型。同时,配备手写输入以及全新导航功能的新一代BMWiDrive系统也领先全球其他市场,率先登陆中国。
  
  据宝马公司相关人士介绍,从2012年9月起,BMW互联驾驶科技和服务将首先引入实时路况信息和资讯在线,并设立互联驾驶呼叫中心,为客户提供实时支持。同时,更加丰富的应用程序(Apps)也会投放市场,并陆续接受第三方开发者的提交。
  
  有数据统计,未来5年,汽车产业领域将有超过90%的创新与汽车智能化系统相关,汽车智能化已经被认为是汽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革命,是夺取未来汽车市场的重要手段。目前世界上的汽车数量已经超过了10亿辆,如今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在增强用户的驾驶体验和休闲娱乐甚至工作体验绞尽脑汁。研究与咨询公司Gartner分析师ThiloKoslowski在年初的2012CES电子消费展上表示,数字式的生活方式,必然影响到汽车领域,汽车也必将变成一个超大的数字式移动终端。
  
  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以及智能终端的爆发背景下,越来越多的APP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现有的各种车载系统虽然造价高昂,但在用户体验和多样性上并不那么令人满意,而将移动设备与车载系统的协同连接已经成为一个趋势。那么,汽车会否作为下一个前景广阔的应用平台,继而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下一站?
  
  车载系统智能网络化有无必要?
  
  事实上,各大汽车品牌对汽车智能化方面的关注和投入都十分巨大。在最受关注的汽车多媒体系统方面,通用的OnStar(安吉星)、丰田的G-Book已经非常成熟,并且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而上汽的iVoka赢得了客户的初步认可,奇瑞则与零部件巨头博世签署协议,开发和生产汽车多媒体产品。
  
  车载系统网络化的趋势也十分明显。在2012CES展会上,“网络连接”汽车也是极吸引眼球的一点。福特,克莱斯勒,GM,奔驰,奥迪,这些汽车厂商都会向我们展示各自汽车品牌的数字连通性能,包括汽车表盘和智能手机的更好的交互界面。于是APP成为汽车企业期待的、填补客户电子化生活中的缺口。通用汽车的研究员和投资分析员AlfredTom说:“当人们坐进汽车里后,他们就觉得不再与网络有连接了。所以应用程序要做的就是使驾驶者感到他们与网络保持连接。”
  
  而另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设备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部分。同时在移动操作系统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的iOS和Android设备目前都有着广泛分布性和承载能力,众多开发者团队更使其在扩展能力上占据很大优势。许多车主在驾驶途中通过自己的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进行导航。
  
  如此一来,相比额外且并不便宜的现有车载系统而言,以新型移动操作系统及其基础上衍生出的各类应用程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完成传统车载系统的多种功能。如果考虑到网络应用、蓝牙连接甚至在同步、便捷和智能等方面的优势,无论是iOS还是Android设备都具备较大优势——利用每个人手中的iPhone或者iPad可以完成车载系统的功能,这无疑具有巨大吸引力。
  
  那么,究竟移动智能系统有没有可能颠覆当下十分活跃且前景广阔的车载系统市场?或者说,车载系统在自身已经较为完善的情况下,有没有必要向着移动化、网络化的方向迁移?
  
  试着解构目前的汽车信息系统台,我们可以看到三个有机部分——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服务平台。
  
  传统的硬件平台包括基于ARM平台以及基于X86平台两种。如同其他领域一样,X86平台在性能方面和扩展性方面优势十分明显,但在功耗和在性价比上相对于ARM处于弱势。此外ARM在车载系统的历史上应用十分广泛,具有一定的协同优势。在这种态势下,Intel不断更新自己的处理器降低功耗,ARM也不断在性能上进行研发创新。正是在这种竞争态势下,车载系统硬件平台不断向前发展着。
  
  软件平台方面的重要性更直接,且需要考虑和自身属性的结合。目前QNX、Windows,Linux都用用一定市场,像宝马的iDrive,奥迪的Mmi,丰田的G-Book,福特的Sync,吉利和华泰用的Auto7等,都是在这些软件平台上融合了很多的内容,并不断扩展应用。
  
  服务平台是各大汽车厂商最关注且投入巨大的部分。目前几大成熟的车载系统都越来越趋向智能化和服务多样化,在远程信息控制和同步、辅助驾驶、多功能娱乐等方面探索颇多,也衍生出了一大批依托于此的初创企业为其服务。但是,应用服务仍然是目前的车载系统仍需继续“进化”的主要原因。
  
  我们知道iOS的应用接口虽然经常变化,但仍然相对简单,对硬件的需求和融合都较为平和;基于Linux的Android则在适配上更有扩展空间。这使得在硬件方面不会成为移动智能系统颠覆传统车载系统的太大阻碍。
  
  另一方面,得益于苹果公司AppStore的巨大成功以智能移动终端市场的飞速发展,依托iOS和Android的各种应用总数已经突破了百万个,涵盖到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且仍有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团队涌现出来,投身到APP的开发之中——可以预见,一旦iOS或者Android能够成为新的车载系统有机部分,也许并非直接取代,但各类语音、导航、地图、娱乐、多媒体应用将使传统汽车智能化模式发生巨大变化。
  苹果占先机,谷歌押未来
  
  这种趋势已经开始发酵——虽然没有直接取代,但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汽车巨头们已经开始考虑这种新形式的智能化车载系统,而苹果公司也正努力向这一方面迈进。
  
  今年6月,在2012苹果开发者大会(WWDC)上,苹果公司发布了新一代移动操作系统iOS6。除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新特性外,对于汽车行业来讲,最大的变化就是地图以及车辆控制和Siri语音功能的结合,这意味着iPhone与汽车融合的进程将逐步加速。苹果将为其iPhone等移动设备将添加EyesFree面试操作功能,搭载该功能的产品将于明年发售。
  
  EyesFree是苹果将为Siri提供的一项实用的功能,该功能将和汽车厂商合作实现,通在汽车上加装一个按钮,使得用户在开车的时候不需要用眼睛看就可以启用iPhone的Siri功能。据介绍,宝马、通用等九家厂商承诺将在12个月内提供这一功能。
  
  同时,通用汽车、丰田汽车、克莱斯勒、本田汽车、梅赛德斯-奔驰、奥迪汽车、宝马汽车和捷豹路虎八家车企已经同意整合苹果Siri语音控制功能。各车企将与苹果公司合作,在iOS6操作系统基础上将Siri纳入汽车应用中,即SiriEyesFreeMode免视模式(简称SEFM)。
  
  没错,苹果公司正是要先行利用领先的应用来切开这个市场,这种模式虽然并不算真正颠覆,但也使得车载系统智能化向着与智能移动设备向协同的方面快速发展——毫无疑问,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操控体验和人性化服务方面更为吸引人。
  
  当然,对于在原有系统的优化升级上耗资巨大的汽车厂商们来说,投身这种趋势需要很大魄力。
  
  事实上,这些厂商对Siri的支持力度并不一致。美国科技杂志《FastCompany》对这9家汽车厂商进行了调查,发现只有少数几家厂商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整合Siri。,毕竟人们对接受这样的产品心存疑虑,况且并不是每个人手中都有iPhone和iPad设备。
  
  苹果公司的动作不止于此。在上周美国专利商标局公开的一份专利申请文件显示:苹果有意实现信息在iPhone与车载系统间的同步和传输。该文件名为“让移动设备和交通工具实现同步”,文件描述了地理信息在手机和交通工具间传输的可能性,而这些由感应器接收的地理数据将向驾驶者提供类似于Turn-by-Turn的导航服务。除了让两台设备间共享的地理信息为驾驶者提供导航服务之外,该专利还有意让其它信息(比如联系人资料等)也能在两台设备间同步。
  
  与此同时,在这方面走的更远的是谷歌——虽然只是在研发阶段。目前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已经行驶超过30万英里。相关技术人员表示:谷歌无人驾驶汽车通过摄像机、雷达传感器和激光测距仪来“看到”其他车辆,并使用详细的地图来进行导航。手动驾驶车辆收集来的信息是如此巨大,我们必须将这些信息进行处理转换,谷歌数据中心的强大处理能力成为了有效保障。
  
  2012年5月8日,美国内华达州机动车辆管理部门(DMV)为谷歌的自动驾驶车颁发了首例驾驶许可证,这意味着谷歌自动驾驶车将很快在内达华州上路。如此一来,谷歌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智能汽车系统专有软件的独家提供商。目前谷歌无人驾驶汽车仍然需要两名乘客坐在前排,因为它还无法完全应对临时修路信号、积雪路面等道路状况。而车上的两名乘客则随时准备以手动控制汽车来应对突发情况的发生。不过谷歌开发团队表示以现在无人驾驶汽车的表现,为来仅需一个人坐在车上就足以应对突发状况。
  
  毫无疑问的是,如此智能化的“车载系统”,将拥有前所未有的工作、娱乐空间,也为基于其平台的各种APP爆发提供了前提。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也是该项目的热情支持者,他已经为GoogleFleet项目的赢利设计了几套方案,其中之一就是向各大汽车制造商推销这套自动驾驶系统,或者干脆和Android智能手机系统一样,将其注册专利后出售。
  
  此外,微软也早就开始直接与汽车企业合作,将自身的软件及技术优势延伸到汽车行业,开发一系列针对汽车产业的平台和服务。例如,以WindowsEmbeddedAutomotiveplatform为基础的车用系统,以bing等为基础的车用地图服务,此外还提供众多针对消费者的解决方案。2011年,微软为福特汽车(Ford)打造了FordSync系统,此后又宣布将与丰田(Toyota)合作发展Azure云端汽车通讯。按照计划,微软将和丰田合作,将汽车通讯系统搬到WindowsAzure云端平台上,利用云端运算,整合GPS、能源管理、娱乐多媒体等多项汽车应用,并计划在2015年、由双方共同合作建立一个全新的独立性全球云端服务平台。
  
  这个趋势表明,云计算及其相关应用也为车载信息系统的革新带来了新的方向。包括语音识别与控制、云后台分析等方面的发展让移动智能系统的发展充满新期待。
  
  面临的瓶颈和突破趋势
  
  从以上趋势分析来看,车载系统的智能化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各种汽车APP也将成为车主们不可或缺的部分。汽车本身将从简单的运输功能发展成为个扩展人们的数字生活的工具和平台。
  
  目前为止,汽车App主要集中在导航、行车数据、实时路况、音乐和娱乐服务、车辆故障诊断等应用。近年来面世的新一代汽车计算机,大多通过USB接口和智能型手机存取这些APP,也有部份汽车是透过网络或呼叫中心,来提供这些服务。
  
  在消费电子产品指向标之称的2012年CES消费电子展上,福特汽车将数十个APP应用程序加载在它的汽车信息平台上。另外奔驰与起亚也展示了它们的第一款装载应用的汽车。APP会像在手机上一样在你的车载屏幕上显示,现在APP开发者们要思考的是怎样让汽车上呈现的APP像在手机上一样丰富有趣,又不会分散人们开车时的注意力。
  
  纵观当下的APP市场,根据不同的整合技术,汽车APP可归类成三个类别:汽车内建型、随身装置型、网络云端型。由于生产成本和市场需求的不同,这三种类型的汽车APP也有不同的发展机会。
  
  目前苹果AppStore上汽车相关应用近万款,需要与汽车相联系进行服务的占到30%。不过这个市场远未成熟,或者说整个平台还处在原始时代,毕竟众多厂商之间的适配平台各不相同,发展程度也较为初级,很多都是营销服务类应用。据报道,目前汽车APP的年下载量,大约只有一亿出头,与整个移动市场数百亿的销售量相较之下,占比十分有限。业内分析师认为,汽车APP市场目前成长缓慢,要到2015年之后,才可能逐渐发挥影响力。短期之内,随身装置型的汽车APP拥有较大的市场机会。
  
  事实上,随着智能电子设备的影响越来越深,新一代购车者可能会对汽车本身的技术不太感兴趣,他们更感兴趣的是车上配置的电子产品,以及在此基础上附加和衍生出的各类应用和服务。比如导航、驾驶、违章、交通、车险、包养、等问题上,将来都可能有专门的APP来解决,并成为智能交通的有机部分。
  
  这一趋势已经越发明显。事实上,美国企业家Disanto已经组建了一个叫做“TransportationTechnologyVentures”的孵化器,该团队将会作为一个专注于汽车智能化应用产品的天使投资者基金。
  
  当然,车载APP市场远未成熟,甚至还不算诞生,而且从目前来看,除了移动智能操作系统自身的颠覆外,依托在其上的车载APP市场也将面临几大方面的挑战。
  
  一方面,我们可能还并不知道,到底什么应用适合在车载市场上流行——肯定不是另一个愤怒的小鸟或者水果忍者。从目前来看,并未脱离传统应用的导航、辅助驾驶、与保养和车险的服务相结合的部分将是一个趋势,但这些远不足以形成一个能够创造巨大价值的市场。也正因如此,现阶段应该从移动终端与现有车载系统的结合入手联合探索,而不是急于建设一个使用应用程序的汽车环境——苹果公司的策略也正是如此。
  
  另一方面,未来汽车APP应用商店可能成为一个混乱的局面。毕竟现有的上百家大型汽车企业,基本上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模式,而从安全等角度考虑,这个市场显然不能混乱和分散。一两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规范化汽车应用商店模型必不可少,但可能难以实现,毕竟在大笔资金投入到现有系统后,很少有公司会完全让步。
  
  此外,目前汽车行业还没有对硬件、软件、接口和通信协议等建立统一的标准,而且一直以来都是相当困难的问题。而一款合格的汽车APP则往往需要与一辆车的内部网络、仪表板配置、触摸屏幕交互、方向盘控制、潜在的语音识别甚至投射到挡风玻璃上的显示器等等设备相适应,如此一来开发难度将大大增加,合格的开发人员或许远少于现有的智能手机开发者——不过,这也意味着合格的创业团队可能更容易取得成功。
  

相关热词搜索:车载 市场 会否

上一篇:iPhone5热炒 中国消费者表现冷静
下一篇:兴趣图谱和社交图谱的区别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