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业界 > 正文

抄袭国外必死的互联网模式:社交旅游网上榜
2012-08-27 16:21:09   来源:Chinaz   评论:0 点击:

  CopytoChina,将国外已证明成功的商业模式复制到中国,在十几年的互联网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或者说,中国互联网并不讳言“模仿式创新”。
  
  自门户时代起,模仿国外互联网产品的CopytoChina模式就已经成为一条成功捷径,从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到后来的人人网、开心网、赶集网、58同城、优酷土豆,当然近些年被火热模仿的还有Tumblr、Instagram、Color和Pintrest等等。“CopytoChina”的模式一直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屡试不爽。在某种情况下,这已经成为了创业者吸引投资人最有效的武器。然而,由于技术、文化、习惯、体制政策等原因,并不是所有的被拷贝的模式都能够在中国互联网土壤中生存下来,这包括谷歌、ebay在中国区的折戟,也包括大批倒下的模仿者。创业是一个艰难的任务,许多产品团队和投资者想要借助已被证实的成功产品模式来规避风险的想法非常容易理解。但在参考产品模式时,不应该盲目抄袭那些成功的产品,而是要考虑这些产品模式是否可以被拷贝。本期新应用视点,我们尝试对国外一些新兴的、但也许并不适合中国的互联网模式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模式在中国难以复制的原因进行独家点评。
  
  在线音乐交易平台:虚伪繁荣的市场难有前景
  
  音乐是永恒的话题,不过自从互联网普及、数字音乐兴起之后,这个产业好像变得有一点复杂。随着越来越方便且功能强大的智能终端出现,音乐这个历久弥新服务品类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终端技术以及免费的互联网模式共同颠覆了传统唱片业的同时,如何在保证音乐人版权的同时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原创音乐的音乐服务一直是用户关注的焦点。iTunes提供了苹果封闭体系内的一种成功,但更大的市场仍待挖掘。
  
  黑客出身的KimDotcom是美国互联网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曾入侵NASA、五角大楼和花旗银行,也因为创办全球最大的资源分享服务Megaupload而被捕,后来又凭借黑客技术创办了自己的安全公司成为亿万富翁。不过这次Dotcom开始跟音乐较真了,其破坏性的在线音乐服务Megabox计划于今年年底之前上线。这是一个让音乐人可以直接将自己的作品出售给听众的服务。Dotcom宣称这种服务能让音乐人拿到销售收入的90%,将逐渐瓦解现在过时的商业模式——Megabox解决方案中,用户下载音乐免费,Megabox公司为艺术家付费。
  
  号称未来唱片店的Spotify与未来电台的Pandora等都是美国出色的在线音乐服务平台,但侧重展示而非交易。面对专业音乐人的MusicDealers则在近日完成了总额约218万美元的融资它主要为独立音乐人及其他音乐版权人提供作品商业化方案,让他们的音乐作品得以出现在广播和电视媒体上。另设有虚拟演播室(www.MusicDealers.com),用户可以通过这个演播室与全球的优秀音乐作曲人接触沟通。
  
  国内方面,已经有坚果音乐、歪歪在线等几家小型音乐交易平台上线,并初步生存了下来。
  
  类似的在线音乐交易平台在国内是否有前景?首先我们要看到底有多少人有购买个性化音乐的需求。事实上,随着Web2.0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小众音乐开始出现在人们视野,豆瓣音乐人、SongTaste等站点月人气颇高,但是跟百度MP3比起来,仍然远远不是一个量级。换句话说,独立音乐在中国的发展的确迅速,但跟主流大中流行音乐的差距反而在扩大。而数字音乐的版权分销的手段也层出不穷,有些已经走出了路子。此外,国内的音乐图书等领域的版权现状甚至未来,也实在是让人头疼的话题。
  
  个人私有云服务:太过细分,外部竞争激烈
  
  目前的云服务分为公共和私有两种模式,前者经过数年发展,已拥有不少成熟度较高的产品,如亚马逊S3、苹果iCloud、Google系列云应用等。虽然公共云拥有服务器容量大、速度快、性能稳定等各种优势,但是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对于私密数据的处理依旧存在泄密的尴尬,尤其是各种大型网络信息泄密的事件更是让人担忧云服务的数据安全,2011年爆发的包括索尼、花旗银行等国外企业以及国内CSDN、天涯、新浪等多家互联网公司的数据都发生了大规模泄露。
  
  从以上泄密主角来看,基本上涵盖了各数据敏感行业的龙头企业,如果说像索尼,花旗甚至军方的网络没有办法保证信息的绝对安全的时候,那公共云服务对于普通用户的信息安全保证也将是一个大大的疑问,基于这个原因,私有云可以部分解决云服务使用过程中的数据安全隐患。
  
  国外方面,针对小型企业和家庭以及个人用户的个人私有云服务已经兴起,包括思杰、红帽等软件巨头以及一系列小型创业公司都开始提供相应服务,如AKiTiO的MyCloud、开源的OwnCloud等。
  
  国内方面,泡泡云服务器(PopoBox)、迷你筋斗云、云宝等产品逐渐出现,意图在云计算时代瓜分一块市场。
  
  通观这类服务,大部分都是以较低的价格、稳定性以及扩展能力著称,同时结合私密授权和云端控制,来提供多终端同步、共享以及存储等个人云服务。如泡泡云是一种基于个人和家庭的私有个人云服务方案产品,它为以家庭为单位的用户提供云存储,分享和访问服务,只限用户授权的亲朋好友才能访问,杜绝了以炫耀技术能力而导致的黑客攻击。同时数据均存放在自己家的硬盘上,对用户来讲,任何时候都拥有处理这些数据的权力。
  
  但是个人私有云服务能否兴盛起来?在国内越来越繁华且免费的网盘(云存储)市场以及各种数据文件同步应用的夹攻下,用户是否会为一个新的概念买单?综合来看,这仍是一个不成熟的、太过细分的市场。我们相信一旦腾讯、金山等大公司的云存储产品提供了类似的服务,这个市场将迅速被占领,甚至消失。
  
  宠物社交:国内市场远未成熟
  
  互联网行业发展至今越来越多的行业都已经出现垂直化趋势或者步入了垂直化时代,最明显的莫过于电商领域,从过去的淘宝杂货铺到现在的各种分类垂直电子商务,如衣服,食品,鞋,童装等,从大而全转向细分市场,而社交领域亦是如此,大而全的SNS永远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于是基于SNS理念的社交圈子被再次细分,新形态的社交方式也随之显现,垂直SNS的需求越发明显。从Facebook的全民社交到Linkin的商务社交,这就属于垂直社交的一种。
  
  在美国,宠物SPA、宠物旅行、宠物GPS跟踪甚至宠物奢侈品等生意越来越红火,位于亚利桑那州的Petsmobility公司甚至发明了一种骨头形状的移动电话,把它系在宠物脖子上后,主人即使不在家也能随时和他们的“小亲亲”说话。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宠物社交网站也迅速兴起,ZooToo、MatchPuppy、DogVacay等网站发展势头都很不错,且完成了大额融资。
  
  国内方面,宠物网站和论坛发展却一直方兴未艾,而随着社交化趋势的爆发,以宠物为主题的兴趣社交网络也开始诞生,如近期颇受关注的扑扑网。它的定位是围绕宠物主人、动物爱好者等群体的垂直社交网站。扑扑网与其他传统宠物网站门户加论坛的模式相比,产品形式有一定区别。不少宠物网站重心或者放在电商上,或者专注拓展实体店,而扑扑网只专注于做社区,为用户提供一个好玩、易用的平台——为了达到很好的显示效果,扑扑网甚至采用了类Pintrest的瀑布流显示方式,并将于近期进行新一轮百万级别融资。
  不过,笔者对这个颇具互联网噱头和新时代特色“宠物社交”领域在国内的发展持谨慎态度。国内宠物市场刚刚起步,并未达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成熟度和规模化,而且只在有限的几个大城市才相对繁荣。寻找到个性化的发展之路也并不容易。而且国内宠物网站普遍规模较小,大多属于业余兴趣,并未形成一个规范化、系统化的产业,缺乏必要的战略规划。如果不能顺势而为,真正挖掘出宠物主人们的兴趣和爱好并形成独特模式,国内宠物社区类网站很难发展起来,离盈利更是相去甚远。
  
  社交旅游网站:旅游没问题,社交有难度
  
  旅游社交网站是社交网站细分出来的一种类别。旅游社交网站同时具备旅游出行与旅游社区交往的特征,既有基于旅游活动的异地性,也有基于人际交往关系的聚合性,很容易达成目的地与出发地之间的文化交流。
  
  这个领域已经细分化已经很成熟,有和专家互动的,有和朋友交流的,有个性定制的等等,满足各种不同需求。
  
  Trippy属于第一种。它的目的是让旅行者与旅行专家走到一块,这些专家包括旅游记者、宣传人员、代理商、产品供应商以及其他本地旅行专家,曾一度被《纽约邮报》形容为“旅行者的Facebook”。Gogobot和Trippy非常类似,它让你利用你的朋友给你的旅游计划出主意。人们也许原本就会私底下咨询他们的朋友,但是Gogobot将社交网络和旅游彻底融合在了一起。另一家较为著名的旅行社交网站Tripl则走定制路线,旨在将旅行者、当地人和用户在社交网站的联系人相连结,并利用社会化图表、用户的兴趣和位置,建立了最具综合性的旅游平台。Tripl采取讲故事的方式将你的旅行呈现给周围的朋友,并将记录你外出旅行的点点滴滴,将你们的旅行计划整理好,并制定出个性化的图标。
  
  社交旅游其实对国内旅游爱好者来说还是比较新的,目前已经有有也去旅行网、咕噜鱼、人人的风车网(已经下线)等。作为一个在前年爆发起来的在线旅行模式,社交旅游似乎很符合现代人们的需求的,但在国内大规模爆发依然很难。目前主流的旅游类论坛,如穷游网、蚂蜂窝旅游攻略、走遍欧洲、背包客栈等还是以旅行达人为中心,长篇攻略为载体的形式在运作,他们的社会化主要体现在微博的运用。而Trippy、Gogobot等网站将真实的朋友圈融入旅行计划之中,强调朋友间平等的分享。
  
  而且,旅游网站运作模式是和一个社会的旅行文化渗透度以及旅行观念相匹配的。旅行,尤其是出境游在欧美国家已经很成熟,普及程度很高,且无论是经济、签证、假期,还是心态上都非常成熟,流程更加简易,他们的旅行往往很随意,说走就走。但在国内,除了极少部分资深驴友外,更多的旅行者还是将旅行作为一个计划,需要认真规划和准备的事,毕竟麻烦的地点、交通、住宿、签证等问题都不容忽视。此外,如果单纯从分享记录角度看,在新浪微薄、QQ空间、人人网等大型社交网络后,有多少人会选择小平台来发布分享自己的旅游信息和图片等,也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打车应用:“接地气”也难成大器
  
  出租车打车应用近来屡见不鲜,“不论身在何处,只需轻轻点击智能手机上的小按钮,便可每个人在一分钟之内就能打到车”,这个愿景正是一些人看好打车应用巨大前景的原因。
  
  在国际市场上,这是一个被证明成熟的市场,互联网女皇MaryMeeker发布的2012互联网趋势报告也提到有关打车方式的变革:“以前是通过排队等着打车,现在通过Uber等服务,只需用手机发一条打车请求,一辆车就会开到你面前。”的确,结合了LBS地理定位服务以及用车服务,旨在帮助用户解决打车难的问题,并且能够节省很多不必要的出行时间,不仅仅对于经常用车的人是一种方便服务,对有什么急事的用户来说也是非常实用的。
  
  目前,国外一些走在前列的应用产品已经获得了巨额融资。两个月前,GetTaxi日前宣布获得了高达2000万美元的新一轮融资,将用以加快国际化步伐,目标直指纽约市;此前移动应用Hailo也在A轮融资中获得1700万美元,作为一家私家车搭乘服务商,Uber的目的也是竭力拓展其国际市场。
  
  国内方面,“打车小秘”、“易打车”、“嗨的哥打车”等应用都早已上线,并拥有了一定的下载量,但是从真实使用情况和效益来看,这类应用照国外同行还相距甚远,暂时也看不到明显的上升势头。
  
  从生活出发,直面无数生活在大城市人群的刚需,就是这样一款十分“接地气”的应用,为什么不适合中国市场?
  
  一方面,国内的出租车市场发展虽然几近成熟,但却有些畸形。在很多城市里,由于几大出租车公司的垄断,司机们领的的是相对固定的工资,积极性有限,至少在北京各种理由的“拒载”现象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国内的出租车生意固有渠道和方式已经形成规模和习惯,出租车司机们使用智能手机应用完成业务的情况很难大规模发生。而想要简单复制UBer等与私家车主合作的打车服务,在政策上更是绝对的雷区。
   

相关热词搜索:抄袭 国外 必死

上一篇:陈天桥的专制: 不信任、不放权致经理人离职
下一篇:崛起的移动营销 2个Instagram品牌运营案例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