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未来十年枯荣变数:摩尔定律与消费主义
2012-08-02 10:11:10 来源:Chinaz 评论:0 点击:
编者按
每个产业领域都存在发展周期,对于以创新为生命力的科技行业来说,这个周期或许更短,企业的更新换代、新老交替也更为明显。
有人总结说,过去30年中,科技行业呈现了“快速发展—衰退—快速发展”的模式。如果以2000年左右的科技泡沫为分界点,现在的科技行业似乎开始进入下一个下行周期。科技行业从高峰到低谷,以及从低谷回归高峰的时间周期大约为10年。
在上世纪80年代,是以IBM为代表的硬件时代。进入90年代,微软开始崭露头角,电信公司和计算机厂商是最大的科技公司。而新世纪的过去10年是互联网的时代。但在全球经济疲软的拖累下,IT业的颓势难以挽回,巨头们业绩纷纷报亏。
现在又是移动互联网独领风骚,苹果、三星等公司在这一轮周期洗牌中纷纷崛起。未来十年呢?
IT未来十年枯荣变数:摩尔定律与消费主义
十年一循环,IT业命运如此流转。
宏观经济的起伏带来泛IT行业的总体冷暖,而行业内部的风水轮换也在一次次冷暖轮回间更替。
从上世纪80年代看起,PC起步时代的IBM曾经独占IT企业市值总额35%,但PC普及之后,微软成为新霸主,随后是谷歌,继而是苹果、Facebook等上位。
从细分产业看,过去30多年间的枯荣顺序依次是PC、PC操作系统、互联网门户、搜索、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等,当然我们尤其不能忘记风光无限、软硬一体的苹果。
梳理过去,并猜度未来十年不得不又一次提起摩尔定律。这个诞生于1965年的神奇定律说,每过18个月,单位面积上的晶体管数量增长一倍,而价格不变。
这一定律提出后的30年间正确地指引着IT业的节奏。但到了新世纪,摩尔定律开始变得有些不太灵光。
首先它在技术上似乎节拍不准了。摩尔定律最初是用来描述芯片行业的变化,但现在芯片制程技术的提升似乎越发困难,IT业的加工技术在现有技术架构体系中空间看起来越发有限。如果算上功耗因素,则综合效益的提升更有难度。
同时,性能的提升似乎超过了需求。不断更新的硬件设备对于越来越多的采购者而言,看来已非必要。在现有的商业模式或使用架构下,如果3年前采购的硬件或服务就足以满足日常的商务或娱乐需求时,用户有什么必要为此不断多花费呢?
看看微软面对WindowsXP的窘境就能对这一问题一目了然。十多年前发售的系统如今仍顽强地占据着地球上最多数量的PC,尽管在其之后,微软的新操作系统即将发售到第三代。
另一个例子或许更震撼人心。苹果在新世纪获得了巨大成功,这家一度曾经濒临被微软收购的企业最近十年内神奇般地登上全球市值之巅。凭借iPod、iPhone、iPad、iTouch等一系列美轮美奂的产品赢得了无数用户疯狂的追捧。
苹果或许可被视为摩尔定律失效后的一个经典案例。苹果的成功在于依靠一系列设计极为优秀的产品,加上宗教般的营销手段,由一家个人电脑公司变成消费电子巨头,成功激发了全球的消费欲望。
不过,这一前提是,在没有革命性的应用技术出现,并对性能提升产生巨大需求之前,个性化的体验需求逐渐成为消费者们的关键兴趣点,体验经济开始风行。如此,才有了苹果成功的土壤。
不难看出,在摩尔定律失效之后,IT业前行的主要驱动力已不再是技术发展形成的推力,而是消费主义盛行形成的拉力。
如此背景下,不难归纳发现,IT行业的领先者首先是那些与消费行为直接接触,特别是能直接渗透线下个人用户生活,刺激其消费行为的细分行业,如智能终端、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等;传统的B2B形态业者或推后成为IT综合服务商如IBM等,实际上惠普、戴尔乃至于如今的联想都在试图走这条路。
而承接前述两者之间的制造行业则将承受摩尔定律失效之痛,需要忍受低利润或者是亏损。
由此,我们或许可以尝试预测IT行业未来十年的“枯荣”。在可见的未来两三年间,消费主义的拉力仍将是行业驱动的主力,目前的格局也仍将延续。
晶元加工技术、显示材料更替、电池续航技术等成为了眼下世代的瓶颈。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材料学等其他学科的突破性支持,如果这些技术未来数年有重大改良则或将继续强化消费主义时代的态势;但如果在其他前沿科技应用领域如人工智能等出现了真正颠覆性的突破,则可能使得摩尔定律复活,让IT业重回1980~2000年间的技术推力范式。
摩尔定律是否有机会回归,这或许是IT业下一个十年最关键的话题。
“经济逆风”袭来十年轮回IT行业再入下行周期?
IT巨头们刚刚发布的财报布满愁云。即使是当初坐拥近千亿美元市值的Facebook,也因为发布了巨亏1.5亿美元的二季度财报,股价连续下跌,到7月30日为止,市值跌破500亿美元。23.37美元的收盘价比38美元的发行价下跌了40%,且呈继续下跌趋势。
标普500指数显示,过去一个季度,十大行业板块中,信息技术(IT)板块表现倒数第三,仅好于金融板块和医疗保健板块。科技股权重较大的纳斯达克指数同期累计下跌1.4%,其中对该指数贡献最大的苹果公司股价一转第一季度的强势表现,第二季度下跌近3%。
如此大范围低速增长在IT行业中并不常见。“科技行业面临着‘经济逆风’,欧债危机蔓延损害了硅谷企业的海外销售。”杰弗瑞证券分析师罗斯·麦克米伦担忧地说。
在投中集团首席分析师李玮栋看来,实体经济与中小企业的不景气,令企业开始削减IT相关支出,影响到科技公司业绩;疲软的市场需求导致产量和劳动力增长乏力,也令科技行业对生产效率的提升效果变得不再明显。
投资公司RedpointVentures主管、谷歌前产品经理汤姆·汤古兹(TomTunguz)总结说,过去30年中,科技行业呈现了“快速发展—衰退—快速发展”的模式。如果以2000年左右的科技泡沫为分界点,现在的科技行业似乎开始进入下一个下行周期。
逆风袭来
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表示,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依旧存在,预计今年全球IT支出将增长3%。而去年的增幅是11.5%。
造成全球IT开支放缓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ForresterResearch资深分析师曹宇钦表示,从2011年第三季度开始,全球企业对于IT支出的投入逐渐开始持谨慎态度。“企业也不会完全为全新的技术去埋单。”
这种局面让在企业市场呼风唤雨的老牌IT厂商IBM营收下降。从各地区来看,二季度IBM美洲区营收111亿美元,同比降1%;欧洲、中东、非洲区营收79亿美元,同比降9%;亚太区营收同比增长2%,达63亿美元。
电信行业更加惨淡,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黑莓业绩同时出现下跌。
即使是在2008年成功战胜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苹果,这一次也未能逃离。苹果公司当季度营收为350.23亿美元,净利润为88.24亿美元,较上个季度净利116亿美元环比下滑24%。
与此同时,投资大鳄开始不断减持科技股。今年5月开始,“股神”巴菲特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将在英特尔公司的持股从1150万股削减至770万股。乔治·索罗斯旗下的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当季出售了25.99万股谷歌公司股票,同时把在苹果公司的持股从9.5万股削减至4万股。
而在美股市场,自5月18日Facebook登陆纳斯达克后,美国股市已经整整四周没有一家企业成功IPO。而此前,中国已经有迅雷、拉手网等中概股公司先后撤销了IPO申请。
这不禁让人想起2000年前后科技股泡沫破灭时的景象——经济好时,什么样的商业模式都是黄金,风投们盲目地追捧科技企业;但随着经济危机来袭,紧接着就是资金停止流动、IPO停滞、上市企业股价跌到谷底,一大批科技企业或许就此落幕。
“这些公司正在经历剧变,而变化的速度我们甚至在上世纪90年代都没有看到过的。”麦格理集团(MacquarieGroup)的互联网分析师本·沙克特(BenSchachter)说道。
周期性变革
科技行业从高峰到低谷,以及从低谷回归高峰的时间周期大约为10年。根据汤姆·汤古兹的统计,上世纪80年代,全球科技公司市值约为500亿美元,占全球所有实体总市值的1.7%。10年之后,科技公司的市值增长了超过两倍,达到1760亿美元。
随后,科技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市值在10年时间内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40%,到2000年时总市值超过8万亿美元。在巅峰时期,科技公司市值达到全球所有实体总市值的1/4。然而在进入21世纪后,科技公司市值在3年时间内缩水了63%,至3万亿美元。目前,科技公司市值为7万亿美元,占全球所有实体总市值的14.7%。
科技行业的构成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上世纪80年代,是以IBM为代表的硬件时代。IBM缔造了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标志着计算机时代的来临。1990年,电信公司和计算机厂商是最大的科技公司。在当时的前十大科技公司中,IBM市值超过科技公司市值总额的35%,而前四大科技公司则超过75%。
但是在接下来的10年,当IBM仍沉浸在行业霸主的优越感中时,另一个有力的竞争对手——微软出现了。
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几乎统领了全球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市场,风头无出其右。在1996年,微软市值超越IBM,标志着软件公司超过硬件公司成为市场领先者,而后者的排名甚至跌出了科技公司前十。
但谷歌的快速崛起又把微软打了个措手不及。它通过免费模式推广在线搜索引擎,短短几年时间实现狂飙式的发展,而微软仍坚持通过简单的买卖软件实现盈利,即价值链模式,无法理解甚至否定谷歌的免费模式。
业内人士评价说,20世纪90年代是微软的10年,操作系统无人能敌,但在互联网时代汹涌而来时,微软反应迟缓,过强的桌面软件基因,使它无法站到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之巅。在雅虎、谷歌、Facebook等新青年面前,微软老态频现,错失门户、搜索、社交网络等机会。
如今,移动互联网正成为新的宠儿,并将深刻改变科技行业。根据摩根士丹利的估算,伴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移动互联网发展将速度惊人,未来5年内它的规模将是桌面互联网的10倍,而普及时间仅相当于桌面互联网的1/3。
IT巨头们已纷纷拥抱移动互联网。规模最大的移动运营商则包括AT&T、Verizon、中国移动和沃达丰;移动终端中,三星和苹果脱颖而出;操作系统上,谷歌Android与微软的Windowsphone平台加入竞争;由几十万开发者创造的“App经济”正在产生巨大的财富效应;而IBM已经转型为软件和服务提供商,与微软和甲骨文一同开拓企业软件市场;曾被指责缺失移动互联网战略的Facebook则花10亿美元收购Instagram,迎接移动领域的挑战。
在李玮栋看来,这些变化意味着市场对科技行业的定位更加务实,从代表未来,变为提升生产效率和促进消费;而另一方面,科技行业的关注焦点从技术、产品本身转向了用户,“产品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每个产业领域都存在发展周期,对于以创新为生命力的科技行业来说,这个周期或许更短,企业的更新换代、新老交替也更为明显。
有人总结说,过去30年中,科技行业呈现了“快速发展—衰退—快速发展”的模式。如果以2000年左右的科技泡沫为分界点,现在的科技行业似乎开始进入下一个下行周期。科技行业从高峰到低谷,以及从低谷回归高峰的时间周期大约为10年。
在上世纪80年代,是以IBM为代表的硬件时代。进入90年代,微软开始崭露头角,电信公司和计算机厂商是最大的科技公司。而新世纪的过去10年是互联网的时代。但在全球经济疲软的拖累下,IT业的颓势难以挽回,巨头们业绩纷纷报亏。
现在又是移动互联网独领风骚,苹果、三星等公司在这一轮周期洗牌中纷纷崛起。未来十年呢?
IT未来十年枯荣变数:摩尔定律与消费主义
十年一循环,IT业命运如此流转。
宏观经济的起伏带来泛IT行业的总体冷暖,而行业内部的风水轮换也在一次次冷暖轮回间更替。
从上世纪80年代看起,PC起步时代的IBM曾经独占IT企业市值总额35%,但PC普及之后,微软成为新霸主,随后是谷歌,继而是苹果、Facebook等上位。
从细分产业看,过去30多年间的枯荣顺序依次是PC、PC操作系统、互联网门户、搜索、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等,当然我们尤其不能忘记风光无限、软硬一体的苹果。
梳理过去,并猜度未来十年不得不又一次提起摩尔定律。这个诞生于1965年的神奇定律说,每过18个月,单位面积上的晶体管数量增长一倍,而价格不变。
这一定律提出后的30年间正确地指引着IT业的节奏。但到了新世纪,摩尔定律开始变得有些不太灵光。
首先它在技术上似乎节拍不准了。摩尔定律最初是用来描述芯片行业的变化,但现在芯片制程技术的提升似乎越发困难,IT业的加工技术在现有技术架构体系中空间看起来越发有限。如果算上功耗因素,则综合效益的提升更有难度。
同时,性能的提升似乎超过了需求。不断更新的硬件设备对于越来越多的采购者而言,看来已非必要。在现有的商业模式或使用架构下,如果3年前采购的硬件或服务就足以满足日常的商务或娱乐需求时,用户有什么必要为此不断多花费呢?
看看微软面对WindowsXP的窘境就能对这一问题一目了然。十多年前发售的系统如今仍顽强地占据着地球上最多数量的PC,尽管在其之后,微软的新操作系统即将发售到第三代。
另一个例子或许更震撼人心。苹果在新世纪获得了巨大成功,这家一度曾经濒临被微软收购的企业最近十年内神奇般地登上全球市值之巅。凭借iPod、iPhone、iPad、iTouch等一系列美轮美奂的产品赢得了无数用户疯狂的追捧。
苹果或许可被视为摩尔定律失效后的一个经典案例。苹果的成功在于依靠一系列设计极为优秀的产品,加上宗教般的营销手段,由一家个人电脑公司变成消费电子巨头,成功激发了全球的消费欲望。
不过,这一前提是,在没有革命性的应用技术出现,并对性能提升产生巨大需求之前,个性化的体验需求逐渐成为消费者们的关键兴趣点,体验经济开始风行。如此,才有了苹果成功的土壤。
不难看出,在摩尔定律失效之后,IT业前行的主要驱动力已不再是技术发展形成的推力,而是消费主义盛行形成的拉力。
如此背景下,不难归纳发现,IT行业的领先者首先是那些与消费行为直接接触,特别是能直接渗透线下个人用户生活,刺激其消费行为的细分行业,如智能终端、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等;传统的B2B形态业者或推后成为IT综合服务商如IBM等,实际上惠普、戴尔乃至于如今的联想都在试图走这条路。
而承接前述两者之间的制造行业则将承受摩尔定律失效之痛,需要忍受低利润或者是亏损。
由此,我们或许可以尝试预测IT行业未来十年的“枯荣”。在可见的未来两三年间,消费主义的拉力仍将是行业驱动的主力,目前的格局也仍将延续。
晶元加工技术、显示材料更替、电池续航技术等成为了眼下世代的瓶颈。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材料学等其他学科的突破性支持,如果这些技术未来数年有重大改良则或将继续强化消费主义时代的态势;但如果在其他前沿科技应用领域如人工智能等出现了真正颠覆性的突破,则可能使得摩尔定律复活,让IT业重回1980~2000年间的技术推力范式。
摩尔定律是否有机会回归,这或许是IT业下一个十年最关键的话题。
“经济逆风”袭来十年轮回IT行业再入下行周期?
IT巨头们刚刚发布的财报布满愁云。即使是当初坐拥近千亿美元市值的Facebook,也因为发布了巨亏1.5亿美元的二季度财报,股价连续下跌,到7月30日为止,市值跌破500亿美元。23.37美元的收盘价比38美元的发行价下跌了40%,且呈继续下跌趋势。
标普500指数显示,过去一个季度,十大行业板块中,信息技术(IT)板块表现倒数第三,仅好于金融板块和医疗保健板块。科技股权重较大的纳斯达克指数同期累计下跌1.4%,其中对该指数贡献最大的苹果公司股价一转第一季度的强势表现,第二季度下跌近3%。
如此大范围低速增长在IT行业中并不常见。“科技行业面临着‘经济逆风’,欧债危机蔓延损害了硅谷企业的海外销售。”杰弗瑞证券分析师罗斯·麦克米伦担忧地说。
在投中集团首席分析师李玮栋看来,实体经济与中小企业的不景气,令企业开始削减IT相关支出,影响到科技公司业绩;疲软的市场需求导致产量和劳动力增长乏力,也令科技行业对生产效率的提升效果变得不再明显。
投资公司RedpointVentures主管、谷歌前产品经理汤姆·汤古兹(TomTunguz)总结说,过去30年中,科技行业呈现了“快速发展—衰退—快速发展”的模式。如果以2000年左右的科技泡沫为分界点,现在的科技行业似乎开始进入下一个下行周期。
逆风袭来
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表示,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依旧存在,预计今年全球IT支出将增长3%。而去年的增幅是11.5%。
造成全球IT开支放缓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ForresterResearch资深分析师曹宇钦表示,从2011年第三季度开始,全球企业对于IT支出的投入逐渐开始持谨慎态度。“企业也不会完全为全新的技术去埋单。”
这种局面让在企业市场呼风唤雨的老牌IT厂商IBM营收下降。从各地区来看,二季度IBM美洲区营收111亿美元,同比降1%;欧洲、中东、非洲区营收79亿美元,同比降9%;亚太区营收同比增长2%,达63亿美元。
电信行业更加惨淡,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黑莓业绩同时出现下跌。
即使是在2008年成功战胜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苹果,这一次也未能逃离。苹果公司当季度营收为350.23亿美元,净利润为88.24亿美元,较上个季度净利116亿美元环比下滑24%。
与此同时,投资大鳄开始不断减持科技股。今年5月开始,“股神”巴菲特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将在英特尔公司的持股从1150万股削减至770万股。乔治·索罗斯旗下的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当季出售了25.99万股谷歌公司股票,同时把在苹果公司的持股从9.5万股削减至4万股。
而在美股市场,自5月18日Facebook登陆纳斯达克后,美国股市已经整整四周没有一家企业成功IPO。而此前,中国已经有迅雷、拉手网等中概股公司先后撤销了IPO申请。
这不禁让人想起2000年前后科技股泡沫破灭时的景象——经济好时,什么样的商业模式都是黄金,风投们盲目地追捧科技企业;但随着经济危机来袭,紧接着就是资金停止流动、IPO停滞、上市企业股价跌到谷底,一大批科技企业或许就此落幕。
“这些公司正在经历剧变,而变化的速度我们甚至在上世纪90年代都没有看到过的。”麦格理集团(MacquarieGroup)的互联网分析师本·沙克特(BenSchachter)说道。
周期性变革
科技行业从高峰到低谷,以及从低谷回归高峰的时间周期大约为10年。根据汤姆·汤古兹的统计,上世纪80年代,全球科技公司市值约为500亿美元,占全球所有实体总市值的1.7%。10年之后,科技公司的市值增长了超过两倍,达到1760亿美元。
随后,科技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市值在10年时间内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40%,到2000年时总市值超过8万亿美元。在巅峰时期,科技公司市值达到全球所有实体总市值的1/4。然而在进入21世纪后,科技公司市值在3年时间内缩水了63%,至3万亿美元。目前,科技公司市值为7万亿美元,占全球所有实体总市值的14.7%。
科技行业的构成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上世纪80年代,是以IBM为代表的硬件时代。IBM缔造了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标志着计算机时代的来临。1990年,电信公司和计算机厂商是最大的科技公司。在当时的前十大科技公司中,IBM市值超过科技公司市值总额的35%,而前四大科技公司则超过75%。
但是在接下来的10年,当IBM仍沉浸在行业霸主的优越感中时,另一个有力的竞争对手——微软出现了。
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几乎统领了全球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市场,风头无出其右。在1996年,微软市值超越IBM,标志着软件公司超过硬件公司成为市场领先者,而后者的排名甚至跌出了科技公司前十。
但谷歌的快速崛起又把微软打了个措手不及。它通过免费模式推广在线搜索引擎,短短几年时间实现狂飙式的发展,而微软仍坚持通过简单的买卖软件实现盈利,即价值链模式,无法理解甚至否定谷歌的免费模式。
业内人士评价说,20世纪90年代是微软的10年,操作系统无人能敌,但在互联网时代汹涌而来时,微软反应迟缓,过强的桌面软件基因,使它无法站到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之巅。在雅虎、谷歌、Facebook等新青年面前,微软老态频现,错失门户、搜索、社交网络等机会。
如今,移动互联网正成为新的宠儿,并将深刻改变科技行业。根据摩根士丹利的估算,伴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移动互联网发展将速度惊人,未来5年内它的规模将是桌面互联网的10倍,而普及时间仅相当于桌面互联网的1/3。
IT巨头们已纷纷拥抱移动互联网。规模最大的移动运营商则包括AT&T、Verizon、中国移动和沃达丰;移动终端中,三星和苹果脱颖而出;操作系统上,谷歌Android与微软的Windowsphone平台加入竞争;由几十万开发者创造的“App经济”正在产生巨大的财富效应;而IBM已经转型为软件和服务提供商,与微软和甲骨文一同开拓企业软件市场;曾被指责缺失移动互联网战略的Facebook则花10亿美元收购Instagram,迎接移动领域的挑战。
在李玮栋看来,这些变化意味着市场对科技行业的定位更加务实,从代表未来,变为提升生产效率和促进消费;而另一方面,科技行业的关注焦点从技术、产品本身转向了用户,“产品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