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ipboard - 互联网还可以是什么模样?
2012-08-01 10:18:11 来源:Chinaz 评论:0 点击:
当我第一次看到Flipboard中国区代表Alvin的名片时,一股熟悉感油然而生,相信所有Flipboard的用户都会有类似的感受,这正是Flipboard标志性的应用封面。作为被誉为iPad上最为革命性的新闻应用,Flipboard在自己的节奏下一步步推出了iPhone、Android版(Android版不久前刚刚推出就获得第41期豌豆荚设计奖),更是在去年12月发布中国版、正式踏上了进军中国的道路。然而,在无数国外产品纷纷折戟的中国市场,Flipboard是否能够延续其横扫全球的人气呢?
Alvin对此还是非常乐观的。他表示,中国的众多类Flipboard应用虽然拥有本地的先发优势,但它们往往局限在阅读器这个框框里,很难扩展出去,Flipboard只要将自己的事情做好,还是能够在中国做出一番事业的。
重构互联网
设计是消费级产品的核心要素。
Flipboard的点子来源于创始人MikeMcCue与EvanDoll的一场思维风暴,“如果我们在今天的场景下,重新构建互联网,会是什么模样?”结论是,在一个以社交为核心元素,iPad、iPhone这样的移动设备为主要介质的计算终端上,互联网内容一定能够有更加美观的呈现效果和阅读体验,Flipboard正是在这一思路下诞生的。
这一想法并非凭空而来,延续其第一个创业公司PaperSoftware的名称所蕴含的“让计算机像一张纸那样易用”的理念,MikeMcCue对于产品的易用性和设计性有执着的追求。早在Netscape的时代,MikeMcCue就对互联网的用户体验非常不满意,认为从浏览器按钮设计、到网页的阅读体验等多方面,传统的互联网都都不够优秀。
他认为传统的以Google为核心的互联网时代已经不在,以搜索、链接权重、页面浏览量、广告链接为基础的互联网模型为互联网内容的呈现和设计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众多内容提供商将原本完整的文章人为切分为多页呈现、内容区域的空间被广告侵蚀、大量的广告链接也为内容本身带来了莫大的干扰,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互联网用户消费内容的体验。这一模式也为内容创造方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长篇的深入报道由于网页的阅读体验不佳难以吸引用户的眼球,带来的盈利不足而开始呈现下滑趋势,而传统横幅广告的效果也在日渐降低。
如何才能给互联网内容带来更优秀的设计感和用户体验,同时又能让内容提供商有利可图,维持这一内容体系的可持续性?Mike觉得传统杂志媒体的优秀设计思路是值得借鉴的。但怎样在互联网上重构这一体验,Mike看到了尚未发布的苹果平板上蕴含的机会。与此同时,社交网络的崛起也为Flipboard带来了新的思路,人们开始将Twitter、Facebook这样的社会化媒体当作自己重要的内容来源,而非仅仅像过去那样,依赖某家官方新闻机构。iPad+社交+杂志设计风格,Flipboard就从这样的等式中诞生了。
右脑产品
Flipboard是一个充满了苹果DNA的产品,这不仅仅体现在其团队有包括创始人EvanDoll在内的多位来自苹果的前员工,也体现在其内部的工作方式上。
Flipboard采用了扁平的组织架构,所有员工的名片上都没有职位一说,也没有明确的报告结构和绩效评估,所有员工只要有好的想法,可以随时和其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带来的是在大公司里很难见到的自由的思想流动。”(这种工作方式在许多创业型企业中广泛被采用,不久之前正式登陆中国的Evernote在其美国总部同样也采用了类似的结构。)Flipboard非常鼓励跨部门间的沟通,虽然公司有不同职位的区别,但无论是哪个部门的会议,其他任何部门的人都可以自由的参加,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对于产品人员从设计师、设计师从程序员等不同视角来审视自己的工作有非常显著的效果。(苹果内部也采用了这样的会议结构。)
说到开会,相信很多人都会对自己公司冗长的会议头痛不已。关于开会降低工作效率的讨论很多,但不能否认的是,偶尔的会议对于新点子的碰撞还是非常必要的。Flipboard内部的会议有两种形式:每周一的站立式会议,快速的将需要进行的工作和传达的信息发布出去,一般持续时间不会超过10分钟;每周五的集体讨论,员工可以演示自己最近想到的新点子,如果靠谱的话Flipboard会快速的将其整合到自己的应用中去。这样一浅一深的会议搭配既保证了效率,又激发了产品交流,值得许多公司的借鉴。
对于产品本身,Flipboard可谓是右脑互联网的代表。在产品最开始的时候,只要设计师感觉什么样比较好,他就可以按自己的思路去做,整个公司的文化都比较随性,感性、艺术化的思维弥漫整个团队。
有时候,想要创造出有灵魂的产品,你需要暂时忽略数据。
MikeMcCue认为,当创造一个真正全新的产品时,数据并不是那么重要,因为你所收集到的数据都是面向旧有产品的,对你希望打造的新的产品并不会有太大的帮助,反而可能限制你的思路。在这种时候,真正的、艺术家的创造力可能更为重要。(这个新的、产品不断涌现的时代之所以被称为右脑互联网的时代,也许原因也正来源于此。)当然,右脑产品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出来的,在第一版Flipboard出来之前,其经历了200多次近乎残酷的改版和无数次设计图的重构。
虽然随着产品的不断进化,Flipboard也开始更多的发掘“左脑”的功能,通过用户数据的分析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产品,但在骨子里,Flipboard依然是一个设计为先的公司,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
内容消费级产品的版权与盈利
Flipboard主打的Twitter、Facebook社交阅读,虽然一方面是源于社交化的大趋势,但另一方面,也有小创业团队抓取内容可能面临版权问题的原因。虽然RSS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内容抓取渠道,但一方面,RSS的“热度”正在减退,另一方面,许多媒体提供的RSS内容并非全文,而对于读者来说,需要点击打开新页面阅读全文的方式是非常不友好的。Flipboard认为,RSS属于一种过渡的数据格式,他们更希望的是能够与内容提供方直接达成合作,只有那样才能带来更优秀的阅读体验。
在美国,Flipboard从一开始就和许多出版商谈深度的合作事宜,相比普通抓取的网页内容采用的传统上下滚动样式,合作伙伴优化后的内容在Flipboard上呈现的是类似于杂志翻页那样的更优秀的阅读效果,但这需要团队投入很大的精力。Alvin表示,每次增加一个新的深度合作伙伴,两方需要约1到2个月的配合时间,双方的配合既包括了内容版面的合作设计(如在纽约时报的例子里,为了重现其百年老报的风格,Flipboard与纽约时报的团队从字体、到版式,各方面都花了很多的精力。),也包括客户广告的辅助设计。这是一个非常精细的过程,我们也确实看到每一个合作媒体都具有让人眼前一亮的风格,Flipboard的宗旨是:出版方应该专注在自己的强项,也就是内容,而对于强项在技术、设计的Flipboard来说,其充当的是一个发行者的角色,可以为出版方包办设计、技术方面的平台性工作。
也正是因为如此,相比传统的网页广告,Flipboard定制型的沉浸式整页广告模式对广告主来说效果更加显著。对于创意来源于传统杂志的Flipboard来说,这一模式虽然看起来仅仅是杂志广告的简单移植,但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这样的平台上,却赋予了它们更大的可能性。Alvin提到,Flipboard目前的广告大多还是以静态展示性广告为主,更多的交互需要在电话或点击链接后进行,但未来在互动性广告、多媒体广告等方面会有更多的形式。这是Flipboard相比其他类似应用来说,一个显著的优势,也是其最直接的盈利点。
除了与像CondeNast这样的媒体集团进行定制型广告的合作外,Flipboard与纽约时报的最新合作也是其在发行方式上最新的一个尝试。这次合作不仅标志着这家百年老报第一次和第三方发行渠道合作,其全新引入的订阅账号系统也为Flipboard未来发掘新的内容源和盈利渠道揭示了一个新的方向。而随着SoundCloud、Youtube等这样非文字媒体的引入,随着订阅模式的展开可能带来的更多权威媒体的加入,Flipboard正在向这个社交、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内容入口方向慢步前行。
但这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毕竟人工对每个内容源进行优化对仅仅只有60来人的Flipboard来说是难以规模化的,虽然Flipboard更倾向于打造媒体的品牌和品味,但这也让Flipboard错过了不少优秀的、但不够知名的媒体。当被问到是否会做一个媒体自助发行平台时,Alvin表示,未来这完全有可能。但就目前阶段来说,Flipboard的重心还是放在用户个性化内容的呈现和优秀品牌内容的挖掘上。
但在中国,由于人手的限制,Flipboard尚未与内容方有深度的合作,大多仅仅是抓取其微博账号、网站RSS内容,这一方面没法带来像国际版那样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实际上让中国版的Flipboard沦为了与其他竞争对手同质的微博客户端、新闻阅读器,也无法为Flipboard带来任何的盈利。Flipboard团队希望未来能够在中国有本地化的团队,为中国用户带来更加完整的Flipboard体验。
中美创业谈
Alvin本身也是一位积极的创业者,曾经在斯坦福有多次创业的经历。他最近的一个创业项目是iPhone上的一个拍照大头贴的照片分享应用,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后来在Instagram火爆流行的影响下决定出售,随后就加入了Flipboard。在他看来,在硅谷周边的大学里,虽然创业的气氛确实比较浓,但创业的人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多,他认为创业的事情很多时候也许并不需要那么早,晚一点也并不是不可以。
他为我们讲述了Flipboard创始人MikeMcCue从PaperSoftware、到TellMe、再到Flipboard的创业历程。就像腾讯张小龙从Foxmail,到QQMail,再到微信的经历一样,Alvin觉得经验对于创业者来说是一件宝贵的财富,只有在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后,才能够看透短期的环境影响,清晰认识到未来的趋势,也才能够坚持自己的产品方向,这对于产品成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中美创业环境的区别,他为我们提供了美国的视角。在许多美国IT人士眼中,中国之所以普遍缺乏真正的创新,与其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有很大关系。对于普遍的中国用户来说,他们并不需要最新的东西,一个产品只要好用就行,太多的创新并没有必要;而另一方面,就像中国其他行业一样,创业者市场的激烈竞争、对失败者的不够宽容,让大多数创业者不敢尝试一个全新的、失败几率很高的点子,而即使有像Talkbox这样勇于尝试的团队,其吃螃蟹的后果还往往让守株待兔的大公司们坐享其成。对于个人创业者来说,这是他们不得不承受的悲哀。
Flipboard的竞争与挑战
Flipboard对自己的定位是做一个集中的Newsstand,为内容提供商打造一个统一的发行渠道。这一定位让Flipboard不仅仅面临了同类型应用的竞争,也同时与新闻媒体自身的应用,与像苹果、亚马逊、Google等平台提供者的数字内容发行平台也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关系。
对于同类型的阅读类应用,Alvin个人的观点认为,GoogleCurrents提供的是一个新形态的RSS阅读器,Zite提供的是一个专注于个性化推荐的阅读器,它们在定位上更接近于工具,而Flipboard的定位则是希望提供一种注重设计、品味的休闲娱乐手段。而面对国内类似应用的扩张,Alvin则有些无奈的说,国内的产品一方面人多、资源相对更丰富,另一方面在做法上往往比较狠,对于许多原本不对外站开放的内容却常常不谈直接拿。对于Flipboard来说,他们还是希望能够采用一种对内容创造者更加友好的方式,希望随着本地团队的逐渐壮大,能够进一步优化和扩大本地化内容。(就我个人的体验来说,Flipboard在文章切换、翻页等细节体验上确实有自己的优势,其在手机上采用的,与平板版本不同的独特纵向翻页方式更是我的一大偏爱。但对于国内用户来说,离线阅读功能的缺失可谓一个不足,正像中国本地化内容的不足一样,Flipboard想要在中国真正站稳脚跟,在功能上也许也需要更多的本地化)
而对于目前流行的媒体自主应用,Alvin认为,在新时代做事,对新技术的尝试是非常必要的,但往往当你不专注自己本份时,是容易出问题的时候。他认为,除非有很充足的资金、除非已经有很好的技术人员,一个媒体不应该自己去运营应用,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当然,从应用发家的新媒体则是另一种情形)。要想把自己的竞争力做好,一定要把自己长项做到最好。既然第三方的技术、渠道是最强的,为什么不交给它们去做呢?
这个领域有好也有不好,好的是没有人会那么重视这个领域,很多人想不到自己能走到什么地步;而不好的是,许多人会看小这个领域,以为只是移动阅读而已,而很多细节的东西他们往往看不到。
Alvin对此还是非常乐观的。他表示,中国的众多类Flipboard应用虽然拥有本地的先发优势,但它们往往局限在阅读器这个框框里,很难扩展出去,Flipboard只要将自己的事情做好,还是能够在中国做出一番事业的。
重构互联网
设计是消费级产品的核心要素。
Flipboard的点子来源于创始人MikeMcCue与EvanDoll的一场思维风暴,“如果我们在今天的场景下,重新构建互联网,会是什么模样?”结论是,在一个以社交为核心元素,iPad、iPhone这样的移动设备为主要介质的计算终端上,互联网内容一定能够有更加美观的呈现效果和阅读体验,Flipboard正是在这一思路下诞生的。
这一想法并非凭空而来,延续其第一个创业公司PaperSoftware的名称所蕴含的“让计算机像一张纸那样易用”的理念,MikeMcCue对于产品的易用性和设计性有执着的追求。早在Netscape的时代,MikeMcCue就对互联网的用户体验非常不满意,认为从浏览器按钮设计、到网页的阅读体验等多方面,传统的互联网都都不够优秀。
他认为传统的以Google为核心的互联网时代已经不在,以搜索、链接权重、页面浏览量、广告链接为基础的互联网模型为互联网内容的呈现和设计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众多内容提供商将原本完整的文章人为切分为多页呈现、内容区域的空间被广告侵蚀、大量的广告链接也为内容本身带来了莫大的干扰,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互联网用户消费内容的体验。这一模式也为内容创造方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长篇的深入报道由于网页的阅读体验不佳难以吸引用户的眼球,带来的盈利不足而开始呈现下滑趋势,而传统横幅广告的效果也在日渐降低。
如何才能给互联网内容带来更优秀的设计感和用户体验,同时又能让内容提供商有利可图,维持这一内容体系的可持续性?Mike觉得传统杂志媒体的优秀设计思路是值得借鉴的。但怎样在互联网上重构这一体验,Mike看到了尚未发布的苹果平板上蕴含的机会。与此同时,社交网络的崛起也为Flipboard带来了新的思路,人们开始将Twitter、Facebook这样的社会化媒体当作自己重要的内容来源,而非仅仅像过去那样,依赖某家官方新闻机构。iPad+社交+杂志设计风格,Flipboard就从这样的等式中诞生了。
右脑产品
Flipboard是一个充满了苹果DNA的产品,这不仅仅体现在其团队有包括创始人EvanDoll在内的多位来自苹果的前员工,也体现在其内部的工作方式上。
Flipboard采用了扁平的组织架构,所有员工的名片上都没有职位一说,也没有明确的报告结构和绩效评估,所有员工只要有好的想法,可以随时和其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带来的是在大公司里很难见到的自由的思想流动。”(这种工作方式在许多创业型企业中广泛被采用,不久之前正式登陆中国的Evernote在其美国总部同样也采用了类似的结构。)Flipboard非常鼓励跨部门间的沟通,虽然公司有不同职位的区别,但无论是哪个部门的会议,其他任何部门的人都可以自由的参加,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对于产品人员从设计师、设计师从程序员等不同视角来审视自己的工作有非常显著的效果。(苹果内部也采用了这样的会议结构。)
说到开会,相信很多人都会对自己公司冗长的会议头痛不已。关于开会降低工作效率的讨论很多,但不能否认的是,偶尔的会议对于新点子的碰撞还是非常必要的。Flipboard内部的会议有两种形式:每周一的站立式会议,快速的将需要进行的工作和传达的信息发布出去,一般持续时间不会超过10分钟;每周五的集体讨论,员工可以演示自己最近想到的新点子,如果靠谱的话Flipboard会快速的将其整合到自己的应用中去。这样一浅一深的会议搭配既保证了效率,又激发了产品交流,值得许多公司的借鉴。
对于产品本身,Flipboard可谓是右脑互联网的代表。在产品最开始的时候,只要设计师感觉什么样比较好,他就可以按自己的思路去做,整个公司的文化都比较随性,感性、艺术化的思维弥漫整个团队。
有时候,想要创造出有灵魂的产品,你需要暂时忽略数据。
MikeMcCue认为,当创造一个真正全新的产品时,数据并不是那么重要,因为你所收集到的数据都是面向旧有产品的,对你希望打造的新的产品并不会有太大的帮助,反而可能限制你的思路。在这种时候,真正的、艺术家的创造力可能更为重要。(这个新的、产品不断涌现的时代之所以被称为右脑互联网的时代,也许原因也正来源于此。)当然,右脑产品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出来的,在第一版Flipboard出来之前,其经历了200多次近乎残酷的改版和无数次设计图的重构。
虽然随着产品的不断进化,Flipboard也开始更多的发掘“左脑”的功能,通过用户数据的分析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产品,但在骨子里,Flipboard依然是一个设计为先的公司,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
内容消费级产品的版权与盈利
Flipboard主打的Twitter、Facebook社交阅读,虽然一方面是源于社交化的大趋势,但另一方面,也有小创业团队抓取内容可能面临版权问题的原因。虽然RSS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内容抓取渠道,但一方面,RSS的“热度”正在减退,另一方面,许多媒体提供的RSS内容并非全文,而对于读者来说,需要点击打开新页面阅读全文的方式是非常不友好的。Flipboard认为,RSS属于一种过渡的数据格式,他们更希望的是能够与内容提供方直接达成合作,只有那样才能带来更优秀的阅读体验。
在美国,Flipboard从一开始就和许多出版商谈深度的合作事宜,相比普通抓取的网页内容采用的传统上下滚动样式,合作伙伴优化后的内容在Flipboard上呈现的是类似于杂志翻页那样的更优秀的阅读效果,但这需要团队投入很大的精力。Alvin表示,每次增加一个新的深度合作伙伴,两方需要约1到2个月的配合时间,双方的配合既包括了内容版面的合作设计(如在纽约时报的例子里,为了重现其百年老报的风格,Flipboard与纽约时报的团队从字体、到版式,各方面都花了很多的精力。),也包括客户广告的辅助设计。这是一个非常精细的过程,我们也确实看到每一个合作媒体都具有让人眼前一亮的风格,Flipboard的宗旨是:出版方应该专注在自己的强项,也就是内容,而对于强项在技术、设计的Flipboard来说,其充当的是一个发行者的角色,可以为出版方包办设计、技术方面的平台性工作。
也正是因为如此,相比传统的网页广告,Flipboard定制型的沉浸式整页广告模式对广告主来说效果更加显著。对于创意来源于传统杂志的Flipboard来说,这一模式虽然看起来仅仅是杂志广告的简单移植,但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这样的平台上,却赋予了它们更大的可能性。Alvin提到,Flipboard目前的广告大多还是以静态展示性广告为主,更多的交互需要在电话或点击链接后进行,但未来在互动性广告、多媒体广告等方面会有更多的形式。这是Flipboard相比其他类似应用来说,一个显著的优势,也是其最直接的盈利点。
除了与像CondeNast这样的媒体集团进行定制型广告的合作外,Flipboard与纽约时报的最新合作也是其在发行方式上最新的一个尝试。这次合作不仅标志着这家百年老报第一次和第三方发行渠道合作,其全新引入的订阅账号系统也为Flipboard未来发掘新的内容源和盈利渠道揭示了一个新的方向。而随着SoundCloud、Youtube等这样非文字媒体的引入,随着订阅模式的展开可能带来的更多权威媒体的加入,Flipboard正在向这个社交、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内容入口方向慢步前行。
但这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毕竟人工对每个内容源进行优化对仅仅只有60来人的Flipboard来说是难以规模化的,虽然Flipboard更倾向于打造媒体的品牌和品味,但这也让Flipboard错过了不少优秀的、但不够知名的媒体。当被问到是否会做一个媒体自助发行平台时,Alvin表示,未来这完全有可能。但就目前阶段来说,Flipboard的重心还是放在用户个性化内容的呈现和优秀品牌内容的挖掘上。
但在中国,由于人手的限制,Flipboard尚未与内容方有深度的合作,大多仅仅是抓取其微博账号、网站RSS内容,这一方面没法带来像国际版那样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实际上让中国版的Flipboard沦为了与其他竞争对手同质的微博客户端、新闻阅读器,也无法为Flipboard带来任何的盈利。Flipboard团队希望未来能够在中国有本地化的团队,为中国用户带来更加完整的Flipboard体验。
中美创业谈
Alvin本身也是一位积极的创业者,曾经在斯坦福有多次创业的经历。他最近的一个创业项目是iPhone上的一个拍照大头贴的照片分享应用,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后来在Instagram火爆流行的影响下决定出售,随后就加入了Flipboard。在他看来,在硅谷周边的大学里,虽然创业的气氛确实比较浓,但创业的人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多,他认为创业的事情很多时候也许并不需要那么早,晚一点也并不是不可以。
他为我们讲述了Flipboard创始人MikeMcCue从PaperSoftware、到TellMe、再到Flipboard的创业历程。就像腾讯张小龙从Foxmail,到QQMail,再到微信的经历一样,Alvin觉得经验对于创业者来说是一件宝贵的财富,只有在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后,才能够看透短期的环境影响,清晰认识到未来的趋势,也才能够坚持自己的产品方向,这对于产品成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中美创业环境的区别,他为我们提供了美国的视角。在许多美国IT人士眼中,中国之所以普遍缺乏真正的创新,与其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有很大关系。对于普遍的中国用户来说,他们并不需要最新的东西,一个产品只要好用就行,太多的创新并没有必要;而另一方面,就像中国其他行业一样,创业者市场的激烈竞争、对失败者的不够宽容,让大多数创业者不敢尝试一个全新的、失败几率很高的点子,而即使有像Talkbox这样勇于尝试的团队,其吃螃蟹的后果还往往让守株待兔的大公司们坐享其成。对于个人创业者来说,这是他们不得不承受的悲哀。
Flipboard的竞争与挑战
Flipboard对自己的定位是做一个集中的Newsstand,为内容提供商打造一个统一的发行渠道。这一定位让Flipboard不仅仅面临了同类型应用的竞争,也同时与新闻媒体自身的应用,与像苹果、亚马逊、Google等平台提供者的数字内容发行平台也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关系。
对于同类型的阅读类应用,Alvin个人的观点认为,GoogleCurrents提供的是一个新形态的RSS阅读器,Zite提供的是一个专注于个性化推荐的阅读器,它们在定位上更接近于工具,而Flipboard的定位则是希望提供一种注重设计、品味的休闲娱乐手段。而面对国内类似应用的扩张,Alvin则有些无奈的说,国内的产品一方面人多、资源相对更丰富,另一方面在做法上往往比较狠,对于许多原本不对外站开放的内容却常常不谈直接拿。对于Flipboard来说,他们还是希望能够采用一种对内容创造者更加友好的方式,希望随着本地团队的逐渐壮大,能够进一步优化和扩大本地化内容。(就我个人的体验来说,Flipboard在文章切换、翻页等细节体验上确实有自己的优势,其在手机上采用的,与平板版本不同的独特纵向翻页方式更是我的一大偏爱。但对于国内用户来说,离线阅读功能的缺失可谓一个不足,正像中国本地化内容的不足一样,Flipboard想要在中国真正站稳脚跟,在功能上也许也需要更多的本地化)
而对于目前流行的媒体自主应用,Alvin认为,在新时代做事,对新技术的尝试是非常必要的,但往往当你不专注自己本份时,是容易出问题的时候。他认为,除非有很充足的资金、除非已经有很好的技术人员,一个媒体不应该自己去运营应用,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当然,从应用发家的新媒体则是另一种情形)。要想把自己的竞争力做好,一定要把自己长项做到最好。既然第三方的技术、渠道是最强的,为什么不交给它们去做呢?
这个领域有好也有不好,好的是没有人会那么重视这个领域,很多人想不到自己能走到什么地步;而不好的是,许多人会看小这个领域,以为只是移动阅读而已,而很多细节的东西他们往往看不到。
相关热词搜索:Flipboard
上一篇:《纽约时报》列出苹果应收购公司清单
下一篇:移动游戏的钱 该到底怎么赚?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