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微博:打通体制内和民间舆论场
2012-07-31 17:43:30 来源:Chinaz 评论:0 点击: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成立后受到网友极大关注,致力打通体制内和民间两个舆论场
《人民日报》微博在22日凌晨正式运行,此时恰逢北京61年来最大暴雨。在过去的一周里,《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以180多条微博,收获了15万多粉丝以及网友们持续的热议,语言风格清新与贴近民生成为众多议论中频频提及的词汇。
“过去7天,一场暴雨让我们感到生命的无常与重量,也看到周遭的种种不足与缺陷,同样铭记于心的,是灾难中爱的赠与和传递,是对责任的坚守和护卫。想起最近很流行的一段话: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安。”28日零时,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出了第142条微博,也是迄今为止最受关注的一条微博。这条微博一共获得了15000多条的评论与7.3万次以上的转发。
6人负责微博运营
据记者了解,《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目前由该报新闻协调部下属的微博运营室负责,而运营室由各处室抽调人员组成。据《人民日报》内部人士透露,该室属于正处级单位,八个人的编制,“目前该室人员由新闻协调部两人、总编室两人、临时借调两人总共六名成员组成,与八个人的编制还相差两人。该室暂时还没有正处长,有两个副处级领导负责相关事务。这些人员都毕业于北大、清华的新闻、国关等专业,都比较年轻,最大的是1979年出生,其余的都是1981、1982年。”该内部人士称。
事实上,在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也是一个新成立的部门。据内部人士透露,自成立以来,新闻协调部一直负责人民日报社的新媒体报道以及与网络有关的任务,此次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由该部增设微博运营室来负责也属顺理成章。人民日报微博内容的审核方式也为外界关注。早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微博内容由新闻协调部内部把控。
危机意识催生微博
而很少有人能够想到的是,《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动议竟然来自于其国际部一个年轻编辑的报告。
4月26日,在当日的《人民日报》校园行复旦站活动中,张研农透露:“最近,报社国际部一位年轻编辑写了一份报告。她发现,在环球网的全文转载下,77%的读者支持这篇文章的观点;而新浪微博一个知名账户以140字将该文编辑转载,打乱了说理逻辑,网友的反映就截然不同,55.4%的持否定态度。这位年轻编辑提出,不能把微博这个阵地拱手他让,要主动出击,建立本报官方微博,推介优质作品。”这份报告引起了张研农的高度重视。张研农将这份报告“印成编委成员阅件,并开编委会专门进行讨论,会议决定在进行准备基础上推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
一个年轻编辑的建议,带来一次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的握手,这也缘于人民日报在新媒体格局中强烈的危机意识。张研农说,“一次社内编辑记者培训,有一场讨论同样对我们触动很大。也是一位年轻编辑说,人民日报现在的发行量是280多万份,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多,但是相对而言仍较少。他举出了我们的‘对手’:‘微博女王’姚晨,粉丝1955万,这意味着,她每一次发言的受众,即便不算微博‘转发’后的间接传播,比人民日报发行量多出近6倍。”
早产四天,活得很好
“北京暴雨,整夜无眠。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与大家共同守望。为每一位尚未平安到家的人祈福,向每一位仍然奋战在救援一线的人致敬!北京,加油!”22日凌晨4时58分,人民日报微博第一次发出这样的声音,这也标志着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正式上线。
据记者了解,《人民日报》微博原本计划在26日正式上线,不过最终提前了4天,在22日凌晨正式运行。“运行几天后,人民日报内部有一个八个字的总结,就是‘早产四天,活得很好’。”内部人士透露。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助理张志安分析,《人民日报》微博上线短短一周就引起如此多的关注与称赞,原因之一在于该微博的语言风格和人民日报纸质版有很大的差异,“人民日报将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它的纸质版,一个是它的微博版,微博版的语言风格会更加生动,而且更多互动。”
打通体制内和民间舆论场
在简介里,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写着“参与、沟通、记录时代”八个字。而自上线以来,人民日报微博对很多正在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频繁以“本报记者现场报道”的方式予以关注。张志安认为,这是新闻协调部的协调优势,官方微博维护者能够直接与《人民日报》各地记者联系,调配记者资源,“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先以本报记者获悉的方式通过微博来发出声音,能体现重大问题不回避以及反应快速的优势”。
另外,该微博也以“微评论”的方式,对于最新的重大事件亮出自己的观点。在人民日报微博迄今转发量最高的10条微博中,4条为“微评论”,其中最受关注的微评论标题是:“没有一流的下水道,就没有一流的城市”。发表于7月22日10:37,转发量31911次,评论4280条。
张志安说,尽管《人民日报》一直在变,但网民原来对它有一种非常严肃的印象,一旦它的微博突然清新起来,比较人性化,而且有很多的互动,大家一时之间就产生了一种好奇感:为什么两者差别这么大?事实上,《人民日报》微博的开通与运行源于其对“两个舆论场”不回避的态度并致力于打通的使命感。张研农表示,2008年,在组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时,《人民日报》就提出打通体制内和民间“两个舆论场”,而打通这两个舆论场,传播观念的变革和创新,处于首位。本版文据《东方早报》、《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微博在22日凌晨正式运行,此时恰逢北京61年来最大暴雨。在过去的一周里,《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以180多条微博,收获了15万多粉丝以及网友们持续的热议,语言风格清新与贴近民生成为众多议论中频频提及的词汇。
“过去7天,一场暴雨让我们感到生命的无常与重量,也看到周遭的种种不足与缺陷,同样铭记于心的,是灾难中爱的赠与和传递,是对责任的坚守和护卫。想起最近很流行的一段话: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安。”28日零时,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出了第142条微博,也是迄今为止最受关注的一条微博。这条微博一共获得了15000多条的评论与7.3万次以上的转发。
6人负责微博运营
据记者了解,《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目前由该报新闻协调部下属的微博运营室负责,而运营室由各处室抽调人员组成。据《人民日报》内部人士透露,该室属于正处级单位,八个人的编制,“目前该室人员由新闻协调部两人、总编室两人、临时借调两人总共六名成员组成,与八个人的编制还相差两人。该室暂时还没有正处长,有两个副处级领导负责相关事务。这些人员都毕业于北大、清华的新闻、国关等专业,都比较年轻,最大的是1979年出生,其余的都是1981、1982年。”该内部人士称。
事实上,在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也是一个新成立的部门。据内部人士透露,自成立以来,新闻协调部一直负责人民日报社的新媒体报道以及与网络有关的任务,此次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由该部增设微博运营室来负责也属顺理成章。人民日报微博内容的审核方式也为外界关注。早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微博内容由新闻协调部内部把控。
危机意识催生微博
而很少有人能够想到的是,《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动议竟然来自于其国际部一个年轻编辑的报告。
4月26日,在当日的《人民日报》校园行复旦站活动中,张研农透露:“最近,报社国际部一位年轻编辑写了一份报告。她发现,在环球网的全文转载下,77%的读者支持这篇文章的观点;而新浪微博一个知名账户以140字将该文编辑转载,打乱了说理逻辑,网友的反映就截然不同,55.4%的持否定态度。这位年轻编辑提出,不能把微博这个阵地拱手他让,要主动出击,建立本报官方微博,推介优质作品。”这份报告引起了张研农的高度重视。张研农将这份报告“印成编委成员阅件,并开编委会专门进行讨论,会议决定在进行准备基础上推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
一个年轻编辑的建议,带来一次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的握手,这也缘于人民日报在新媒体格局中强烈的危机意识。张研农说,“一次社内编辑记者培训,有一场讨论同样对我们触动很大。也是一位年轻编辑说,人民日报现在的发行量是280多万份,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多,但是相对而言仍较少。他举出了我们的‘对手’:‘微博女王’姚晨,粉丝1955万,这意味着,她每一次发言的受众,即便不算微博‘转发’后的间接传播,比人民日报发行量多出近6倍。”
早产四天,活得很好
“北京暴雨,整夜无眠。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与大家共同守望。为每一位尚未平安到家的人祈福,向每一位仍然奋战在救援一线的人致敬!北京,加油!”22日凌晨4时58分,人民日报微博第一次发出这样的声音,这也标志着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正式上线。
据记者了解,《人民日报》微博原本计划在26日正式上线,不过最终提前了4天,在22日凌晨正式运行。“运行几天后,人民日报内部有一个八个字的总结,就是‘早产四天,活得很好’。”内部人士透露。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助理张志安分析,《人民日报》微博上线短短一周就引起如此多的关注与称赞,原因之一在于该微博的语言风格和人民日报纸质版有很大的差异,“人民日报将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它的纸质版,一个是它的微博版,微博版的语言风格会更加生动,而且更多互动。”
打通体制内和民间舆论场
在简介里,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写着“参与、沟通、记录时代”八个字。而自上线以来,人民日报微博对很多正在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频繁以“本报记者现场报道”的方式予以关注。张志安认为,这是新闻协调部的协调优势,官方微博维护者能够直接与《人民日报》各地记者联系,调配记者资源,“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先以本报记者获悉的方式通过微博来发出声音,能体现重大问题不回避以及反应快速的优势”。
另外,该微博也以“微评论”的方式,对于最新的重大事件亮出自己的观点。在人民日报微博迄今转发量最高的10条微博中,4条为“微评论”,其中最受关注的微评论标题是:“没有一流的下水道,就没有一流的城市”。发表于7月22日10:37,转发量31911次,评论4280条。
张志安说,尽管《人民日报》一直在变,但网民原来对它有一种非常严肃的印象,一旦它的微博突然清新起来,比较人性化,而且有很多的互动,大家一时之间就产生了一种好奇感:为什么两者差别这么大?事实上,《人民日报》微博的开通与运行源于其对“两个舆论场”不回避的态度并致力于打通的使命感。张研农表示,2008年,在组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时,《人民日报》就提出打通体制内和民间“两个舆论场”,而打通这两个舆论场,传播观念的变革和创新,处于首位。本版文据《东方早报》、《人民日报》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