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互联网不得以‘正义之名’伤害个人
2012-07-09 11:19:32 来源:Chinaz 评论:0 点击:
7月6日,《搜索》全国公映。导演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我想通过这部影片表达:。宽容才能够使人冷静判断是非曲直。”
“宽容方能达到谅解”
很多人猜测,陈凯歌拍《搜索》是为了宣泄隐忍许久的对网络冷暴力的不满情绪。七年前,《无极》的风评和胡戈的恶搞,让高高在上的陈凯歌陷入了舆论的群力围剿中,至今仍如芒在背。
如果带着这样的情绪,你能感受到《搜索》强烈的代入感。它以高圆圆扮演的叶蓝秋在公车上不肯为老人让座为焦点,讲述了“媒体炒作”、“网络人肉”与复杂现实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
7月6日,《搜索》拉开了全国公映的大幕。“中国的文化传统里习惯于集体意志大于个人。集体可以决定个人意志。个人是0,集体是1。而互联网就是集体意志的放大。”陈凯歌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阐述他的创作动机,并强调个人遭遇并非拍片的主要动机。“我想通过这部影片表达:互联网不得以‘正义之名’伤害个人。宽容才能够使人冷静判断是非曲直。”
抛开孰是孰非
《搜索》在北京首映时,著名新闻人柴静也前来捧场。“里面有好多无奈”,她事后向陈凯歌感叹。《搜索》讲述了一个令人扼腕的事件。因身患绝症而心情不佳的叶蓝秋拒绝为老人让座,被实习记者嘉琪(王珞丹饰)拍下,遂被老练的节目编导陈若兮(姚晨饰)通过媒体放大,经由“富有正义感”的网友讨伐,再加上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流言散布——一场轰轰烈烈的“网络正义”就此构筑。最后,受其戕害的叶蓝秋选择以死求得解脱。
“叶蓝秋不是一个人,你既可以说她是舒淇,也可以说她是郭美美,其实不管是谁,作为一个个体,在互联网面前都是非常无力的,没有可以申辩的余地。因为人人都可能通过注册一个微博账号,进而成为一个媒体,每个人都有了一把无形的枪。”陈凯歌说。
《搜索》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刻画了自媒体时代中国社会的传播环境,直击人肉搜索、媒体底线、网络暴力等社会热点问题。几年前,陈凯歌看中了这个剧本,认为它真实展现了当代社会的几组人物关系。“互联网的故事说白了还是人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这个时代,人的状态是什么。”
因为涉及的人物众多,陈凯歌用非常耐心的笔调,慢慢地铺展每一个角色的个性、立场,尽量令故事的走向合乎情理和逻辑。每一个角色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出了适当的判断选择。作为旁观者和布局者,陈凯歌并不急于给出孰是孰非的道德判断,而是较为客观和节制地表达了自己的遗憾和痛心。
在《搜索》的首映式结束后,许多媒体都认为,这并不像陈凯歌的调调,倒符合六六的笔调,或是冯小刚的影像风格。影片里有职场有生活,接地气贴民生,甚至略带小清新的气质。但仔细阅读,它还是陈氏出品。
陈凯歌试图从一个小事件中引出宏大的社会命题。他劝导大众,不需要纠结于真相与假象之争。“所有的人物在他处的那个特定的环境和时间点,看到的都只是局部的真相。一千个人看一件事情,是一千个人都有不同的结论。”他说,宽容才可以达到谅解。“你只有具备宽容的态度的时候,你才能够冷静地去判断是非曲直,你才能够安稳地去倾听另外一个人的诉说。”
现实碰撞
陈凯歌上一次触碰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还是2002年《和你在一起》,而在这之后,更多的是在拍摄古装题材。近些年,有不少西方朋友问他:“中国转眼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我们为何从影像里看不到中国人的现实状态?”这些刺激到陈凯歌的神经。“美国人的生活方式通由他们的电影展现给世界。而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有那么多的变化,发生那么多的事情,更应该用电影所注视的目光展现出来。”
陈凯歌认为,最近三十年中国社会充满着激烈的碰撞和冲突,是一段新型社会诞生的痛苦过程,而《搜索》这个题材可以“传达我们最终相信的东西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互相对待等等这样一些问题”。
因为涉及“媒体关系”和“媒体底线”等敏感话题,《搜索》宣布开机时,就有人议论:“这是凯爷对互联网的情绪宣泄吗?”七年前,由《无极》引发的恶搞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制造了陈凯歌从影以来最大的信任危机。他和媒体的关系一度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那是一个被网络和媒体一致“裁决”了的陈凯歌,百口莫辩。
“把个人私怨放在电影里面,我陈凯歌一辈子也不会这么干,”陈凯歌直截了当地回应,毫不避讳,“《无极》那会儿,我就是生气了。你们应该为生气的陈凯歌叫好,那是真实的人的正常情绪。”
“宽容方能达到谅解”
很多人猜测,陈凯歌拍《搜索》是为了宣泄隐忍许久的对网络冷暴力的不满情绪。七年前,《无极》的风评和胡戈的恶搞,让高高在上的陈凯歌陷入了舆论的群力围剿中,至今仍如芒在背。
如果带着这样的情绪,你能感受到《搜索》强烈的代入感。它以高圆圆扮演的叶蓝秋在公车上不肯为老人让座为焦点,讲述了“媒体炒作”、“网络人肉”与复杂现实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
7月6日,《搜索》拉开了全国公映的大幕。“中国的文化传统里习惯于集体意志大于个人。集体可以决定个人意志。个人是0,集体是1。而互联网就是集体意志的放大。”陈凯歌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阐述他的创作动机,并强调个人遭遇并非拍片的主要动机。“我想通过这部影片表达:互联网不得以‘正义之名’伤害个人。宽容才能够使人冷静判断是非曲直。”
抛开孰是孰非
《搜索》在北京首映时,著名新闻人柴静也前来捧场。“里面有好多无奈”,她事后向陈凯歌感叹。《搜索》讲述了一个令人扼腕的事件。因身患绝症而心情不佳的叶蓝秋拒绝为老人让座,被实习记者嘉琪(王珞丹饰)拍下,遂被老练的节目编导陈若兮(姚晨饰)通过媒体放大,经由“富有正义感”的网友讨伐,再加上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流言散布——一场轰轰烈烈的“网络正义”就此构筑。最后,受其戕害的叶蓝秋选择以死求得解脱。
“叶蓝秋不是一个人,你既可以说她是舒淇,也可以说她是郭美美,其实不管是谁,作为一个个体,在互联网面前都是非常无力的,没有可以申辩的余地。因为人人都可能通过注册一个微博账号,进而成为一个媒体,每个人都有了一把无形的枪。”陈凯歌说。
《搜索》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刻画了自媒体时代中国社会的传播环境,直击人肉搜索、媒体底线、网络暴力等社会热点问题。几年前,陈凯歌看中了这个剧本,认为它真实展现了当代社会的几组人物关系。“互联网的故事说白了还是人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这个时代,人的状态是什么。”
因为涉及的人物众多,陈凯歌用非常耐心的笔调,慢慢地铺展每一个角色的个性、立场,尽量令故事的走向合乎情理和逻辑。每一个角色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出了适当的判断选择。作为旁观者和布局者,陈凯歌并不急于给出孰是孰非的道德判断,而是较为客观和节制地表达了自己的遗憾和痛心。
在《搜索》的首映式结束后,许多媒体都认为,这并不像陈凯歌的调调,倒符合六六的笔调,或是冯小刚的影像风格。影片里有职场有生活,接地气贴民生,甚至略带小清新的气质。但仔细阅读,它还是陈氏出品。
陈凯歌试图从一个小事件中引出宏大的社会命题。他劝导大众,不需要纠结于真相与假象之争。“所有的人物在他处的那个特定的环境和时间点,看到的都只是局部的真相。一千个人看一件事情,是一千个人都有不同的结论。”他说,宽容才可以达到谅解。“你只有具备宽容的态度的时候,你才能够冷静地去判断是非曲直,你才能够安稳地去倾听另外一个人的诉说。”
现实碰撞
陈凯歌上一次触碰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还是2002年《和你在一起》,而在这之后,更多的是在拍摄古装题材。近些年,有不少西方朋友问他:“中国转眼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我们为何从影像里看不到中国人的现实状态?”这些刺激到陈凯歌的神经。“美国人的生活方式通由他们的电影展现给世界。而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有那么多的变化,发生那么多的事情,更应该用电影所注视的目光展现出来。”
陈凯歌认为,最近三十年中国社会充满着激烈的碰撞和冲突,是一段新型社会诞生的痛苦过程,而《搜索》这个题材可以“传达我们最终相信的东西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互相对待等等这样一些问题”。
因为涉及“媒体关系”和“媒体底线”等敏感话题,《搜索》宣布开机时,就有人议论:“这是凯爷对互联网的情绪宣泄吗?”七年前,由《无极》引发的恶搞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制造了陈凯歌从影以来最大的信任危机。他和媒体的关系一度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那是一个被网络和媒体一致“裁决”了的陈凯歌,百口莫辩。
“把个人私怨放在电影里面,我陈凯歌一辈子也不会这么干,”陈凯歌直截了当地回应,毫不避讳,“《无极》那会儿,我就是生气了。你们应该为生气的陈凯歌叫好,那是真实的人的正常情绪。”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