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5非成熟体:能否最终取代App
2012-07-21 16:19:53 来源:飞象网 评论:0 点击:
Google开发技术部推广经理胡坤对于标准化进度的关心是显而易见的,本身就是从事Chrome浏览器和HTML5推广工作的他对记者表示希望明天就能够使用到完善的HTML5功能。“对我们来说,当然是越快越好。但是也能明白,任何一个新技术在标准上达成一致,都是需要谈判成本的。另外,中间件厂商支持力度的薄弱也会使得HTML5技术在实用性上受到挑战。”
2014年,是W3C官方宣布的HTML5标准计划完成时间。“事实上,这个计划的完结对于HTML5来说象征意义更大,并不会给标准本身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一位W3C的内部人士透露说,“就相当于一个大学生毕业,拿到文凭走出校园了,只是象征性的一个仪式。”
蝴蝶效应
当前的移动互联领域,HTML5扮演的是一个理想主义的角色,或者说,更有可能是它需要扮演一个理想主义的角色,即使是在标准化未能完成的情况下。
只是10%的“未完成”,带来的麻烦比想象中要更多。
刚开始从事HTML5游戏开发时,李松涛以为相比较Android客户端开发,成本会显著降低——确实如此,HTML5的优点即是“一次开发,多次分发”,研发成本是大大降低了——但真正的麻烦来自于测试环节。“虽然游戏能够运行在不同的浏览器上,但是由于不同浏览器支持的一个标准不同,导致一个函数在不同浏览器上渲染的效果千差万别。”李松涛的团队不得不针对不同内核的浏览器进行反复测试,根据结果修改相应的参数。这种状况下,总成本一下子就水涨船高了。
另一项额外成本同样来自测试环节——智能终端机型的适配。这一在Android应用开发中恶名昭著的“腰包杀手”再一次出现在HTML5中,相比较Android开发成本甚至更高——因为HTML5能覆盖的设备类型囊括了Android在内的所有移动设备。“虽然这不是标准不统一造成的问题,但是我们还是希望能有方法方便地适配终端机型。”
综合计算的话,李松涛发现虽然利用HTML5开发一款游戏的总成本有所降低,但能节约的费用其实相当有限。“HTML5的游戏开发,资金门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低。”
Rex是一名移民澳大利亚悉尼的中国开发者,供职于当地一家IT企业从事HTML5开发的相关工作。作为一名单纯的雇员,他并不需要考虑资金成本的问题——唯一能给出直观体验的是开发后的效果。“相比较JAVA和C++来说,HTML/JavaScript/CSS的上手难度确实要小很多。但这些脚本能够实现的效果还无法与传统语言相提并论。”
除去W3C的标准制定工作外,谢子斌还经常以欧朋HTML5布道师的身份与开发者接触,并在与他们的交流中获得了第一手的HTML5开发反馈。“现阶段对于开发者来说,HTML5解决的主要是商业渠道分发的问题。有一些技术标准上的问题确实还是存在的,例如标准化以及一些高级光影渲染效果的缺失。”但在提供建议的同时,他也感受了中国开发者对于HTML5的热情。“就项目的落地以及对技术的钻研度来说,中国开发者是走在世界前端的。”
李松涛用自身团队的表现诠释了这一观点:iOS封杀调用声音硬件的API、浏览器不支持WebGL和WebSocket,这种系统层面的棘手问题都楞是被他们用技术手段迂回解决了。“当然,付出的成本也不少。”
即便仍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HTML5仍然被不少人视为“荒漠中的甘露”。“HTML5将成为各种网络基础架构的基石。”谢子斌理所当然地给予了HTML5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因为在面对“后PC时代”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智能终端时,HTML5进入成熟部署阶段以后,跨平台的诱惑将令人无法拒绝。
单是这一点,对于习惯背负危机意识、始终想象着三五年后产业形态的互联网平台厂商来说,就足以值得做出战略层面的重大转型,以尽可能多地吸引能够维系自身良性运转的下游开发者。
目前来看,Google和Facebook将成为HTML5产业链上最为真实的那一部分。无论是历史悠久的GoogleAppEngine还是新晋的ChromeWebStore,都是天然的HTML5载体,依托于世界第一搜索引擎的庞大流量,再加上Google+对两者应用的社交式整合,进一步纵深推广。更为关键的是,与问题层出不穷的Android相比,Google的HTML5体系并没有多少负面消息。
之所以在Wave、Buzz等社交服务失败之后,仍然义无反顾地推出Google+作为战略级产品,Google的理由毫无疑问就是Facebook——这个代表最新潮流的服务网站正在用传统社会的框架和结构管理平台之上的10亿用户,试图将社会上的每个功能和机构都变成Facebook的组件,并从意识形态上不断向用户灌输:Facebook是一项公共基础设施,所有互联网服务的起点以及终点。实现以上这一切的关键,就是WebApp体系。
上一篇:财经:宽带中国战略谜底
下一篇:南都周刊:科技巨头发布会上的那些事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