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入场,「无人店之战」开打,但技术真的成熟了吗?
2017-08-22 15:38:27 来源: 评论:0 点击:
亚马逊的AmazonGo,可能要一颗茶叶蛋卖100美金才能回本。
文|卢晓明
巨头加持的第一家无人店计划在年底落地。
据中国证券网报道,阿里无人店项目团队已确认被纳入“天猫新零售战略大图”,并进驻“新零售技术实验室”,目前主要是在攻克能应用于更大客流量、更复杂商业场景的无人零售难题。该项目计划年底前在杭州开设第一家无人零售实体店。
阿里无人店淘咖啡入口
36氪就此事询问阿里方面有关进度,后者回应:
目前,天猫“无人零售”team最近一直在杭州走访各大百货,为店铺选址。目前的进度就是确定今年年底一定会开出来。一方面,我们在为商业化积极选址;另一方面,我们在实验室里也在迭代技术,因为造物节,我们收集了大量用户反馈和体验,也在优化更加适合商业化的方案。我们希望这家“无人零售”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业内样板,将我们的无人零售技术更好的传播出去。
资本加持,巨头入场
在创投圈火起来之后,零售和电商巨头逐渐开始进入这个领域,今年7月初的阿里造物节上,36氪就亲身体验了一回淘宝的无人店“淘咖啡”;上周,京东副总裁也表示正在布局无人店;8月9日,苏宁云商IT总部执行副总裁向江旭计划在8月推出完全商用的无人店。
这个概念的鼻祖最早来源于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的无人超市AmazonGo,在这家店里,你只需要在进入店里时扫一下手机,之后从逛超市到离开,都再也不需要拿出手机,系统会利用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和传感器技术,来判断你购买了什么东西。
给无人店分个级:大部分还在第一级
亚马逊发布的Demo技术含金量略高,国内这些无人店智能的程度各有不同,并不是所有玩家都能达到AmazonGo的级别。
缤果盒子除了商品自助识别区,缤果盒子里的其他布置和一个传统的便利店没有区别,客人可以自助结算,客人购买的商品超过5件需要分批结算。这样看来,商品、客人并没有被联网,因此也就没有数据回流和沉淀,对商家来说,可以省掉请收银员的成本。
阿里淘咖啡和苏宁的无人店比这稍微高级点。进入淘咖啡时需要先手刷手机,看到想要的货,拿起来(甚至还可以放包里),就可以立刻走了。出口是两个隧道一般的门,只要穿过了这条隧道,你的支付宝就会自动扣钱。现场体验来看,阿里无人店使用计算机视觉和传感器感应,再叠加了RFID技术。支付门是整个流程的关键,一旦识别不准确,店里的东西就送人了。
至于苏宁,据向江旭介绍,也有用到RFID技术,苏宁的消费者进入店铺时通过人脸识别身份,出店时无需排队,直接通过付款通道,且中途无需停顿,系统自动识别用户身份,通过苏宁金融实现交易付款,全程无感知购物。为了保证销售物品的保质期,苏宁的未来GO无人便利店将使用更为先进的混合技术,来弥补RFID技术存在的缺陷。
深蓝科技是国内第一个玩纯视觉技术无人超市概念的,技术含量比缤果盒子,提前将商店中的货物信息通过摄像头记录在数据库中,并对这些商品做出标签(包括价格、名称等信息),只要客人拿起商品,摄像头对商品进行商品图像识别来确认购买订单,但也正是因为纯计算机视觉技术还不够成熟,所以实际体验中会有不少异常错误出现。
根据不同的实现程度,向江旭对国内外的无人店做了分类(如下图):
Level0:对应有人店铺模式。
Level1:对应无人店中“便利蜂”和自动售卖机一类的初级自动化模式,在消费者交互环节中把店员部分或全部的工作转嫁给消费者,通过消费者自己扫码商品、自助结账的方式来完成整个购物流程。由于增加了消费者的操作,一般消费服务体验感觉不佳,很难让人喜欢和信赖。
Level2:对应无人店中“未来店”和“淘咖啡”一类中级自动化模式,把部分面向消费者的环节(例如:商品统计、交易结算等),通过技术手段(图像识别、物联网等)进行自动化处理,消费服务体验虽然不错,但与有人店铺相比某些方面还有待改进。
Level3:对应无人店中“AmazonGo”和“TakeGo”一类高级自动化模式,特指在店铺运营中,把面向消费者的环节全部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自动化处理,但还受到某些特定条件限制(例如:受限于店铺大小、商品种类、顾客数量等特定因素的制约),最终达到与有人店相同甚至超过的消费服务体验。
Level4:无人店的终极目标,完全智能化。店铺所有运营环节面向消费者的环节全部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自动化处理,智能化程度很高,不存在任何条件限制,且具有远超有人店的消费服务体验。
从上面的分级来看,国内目前已经落地的大多数无人店,都还是第一级;阿里的淘咖啡和苏宁的未来Go被向江旭分类在第二等;AmazonGo和TakeGo则被分类在第三等。
黑科技识别还不成熟,而且商用成本高
根据上面的分类,基本上是越往上走智能程度越高,实现的难度也越大,这也是为什么目前落地的项目大多处于第一级别,也就是缤果盒子和便利蜂的无人收银解决方案。这些大部分的无人店有的像一个放大的自动售货机,有的则是自助收银。这样的方案识别率准确率问题不大,但科技含金量和对用户体验的提升也不大,让用户自己自助收银,速度可能还比不上专业的收银员,而且还要排队。
至于AmazonGo那看起来体验超级爽的机器识别解决方案,同样面临这技术不成熟和成本高的问题:
纯计算机视觉对于识别精准度,尤其在人数较多的场所、客流密集的货架前识别人带来很大难度,因此,AamazonGo最多也只能容纳20人。国内纯用计算机视觉的深蓝科技,识别的错误率也经常被说很高。尤其是在识别那些被客人拿起又被放在别处的商品,纯计算机视觉也很难做到不出错。
技术成本太昂贵,一个茶叶蛋估计要卖100美元才能回本,这也是迟迟没法实现商用的重要原因。
淘宝和苏宁用到的RFID技术(深蓝也曾经用过),也躲不过上面两个问题:
除了标签本身需要成本,还需要供应链的高度配合和全盘改造,这不太现实。目前只有沃尔玛等大零售企业大规模运用了RFID标签。
从现场体验来看,RFID如果被掩盖得太深,依然无法识别,而且“支付门”还不能解决多人同时进入的情况,且系统要等滑动门完全关闭后才能完成自动划扣,而滑动门的关闭时间是有行业标准规定的,所以客人是需要在门里停留几秒左右才能出去,没办法拿完就走,等进支付门说不定还要排队。
京东副总裁翁志在接受媒体采访也表示,无人便利店短期内普及比较难,因为涉及到的技术复杂度很高,技术还需要更多的准备。成本可能是决定无人便利店能否普及的核心因素。翁志说,即使是亚马逊,技术达到了应用水平,但是成本还是高居不下;AmazonGo要把成本下降到可以接受范围,可能还要1-2年。
向江旭认为,无人店不可能全面取代,就像电商不可能全面取代所有实体店一样,无人店卖的主要是一些快消品、不易腐烂的物品,适应人群也相对年轻化一些。只能算是未来对此行业的一个重要补充,代替有人的便利店。
真的能提高毛利或提高体验吗?
除了面对以上一些关于品类太少、技术成本和准确率的问题,目前不少人质疑无人店的一点是,他们能解决的东西,无人店究竟是不是真的能帮商家节省成本,提高毛利?
F5未来商店对《每日经济新闻》称,便利店运营成本主要分三大块:租金、人工和能耗。“租金方面,F5便利店卖同样商品,面积仅需“7-11”便利店一半;人力成本方面,24小时运营的便利店至少需要7个人,3万多的人力成本可以全部免掉;能耗方面,机器精准控制,每次取商品只开一条缝或一个洞的位置,能量损失极少。”(这听起来不就是一个扩大版的自动贩卖机吗?)
的确,无人便利店会节省人力成本,据说只需要一到两个配送及补货员即可维护5-7家店。其他成本时候像F5说的那样有待验证,但是据零售老板内参统计,无人店在坪效并没有提高,因此不如推广自动售货机。
据澎湃新闻网报道,招商证券计算机首席分析师刘泽晶指出,就目前的水平而言,无人零售还无法应用于太多的品类,应用于“便利店”规模的商品数量还可以,但是如果想推广至大卖场还有待时日。另外甚至还影响了消费者体验,因为并非所有人都熟悉要怎么无人售货。
不过无人店真的对商家和消费者都毫无作用吗?
我认为不一定。根据AmazonGo发布的Demo,如果技术发展足够成熟,真的能在超市做到拿完就走,节省了大量的收银时间,这确实是非常爽。阿里也提出了一个论点,它认为无人超市将整个消费者的轨迹和消费行为数据化,有利于商家去分析消费者行为,合理安排店内设置。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