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主宰电影?不靠谱
2013-06-24 10:34:45 来源:新浪科技 评论:0 点击:
热播美剧《纸牌屋》,让全世界影视业感受到了大数据的魅力。大数据,始于互联网、指向用户、可量化投资的新产物,正在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电影产业。6月19日,第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产业论坛聚焦大数据,爱奇艺创始人龚宇、搜狐公司副总裁刘春、腾讯在线视频部总经理刘春宁、乐视影业执行董事张昭,和电影业人士共同探讨:大数据会成为中国电影新驱动吗?
大数据催生《小时代》
“穿正装的人喜欢看什么电影?我告诉大家,穿正装的人喜欢看剧情比较复杂、逻辑比较严谨的电影,这就是大数据带来很微妙的地方。”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分享了爱奇艺所挖掘到的部分数据。
这些数据为电影投资方提供了可量化的指标,而不再像过去一样依靠经验或者传统渠道的反馈。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这就是大数据对于电影产业最大的意义,换言之,大数据让电影投资变得更加冷静。
在好莱坞,一部电影从研发阶段,到片名、阵容、档期的确定,都可以得到不同的数据支持。《纸牌屋》制作方,一家类似于中国优酷土豆的视频网站Netflix,挖掘自己网站的数据,用于倒推前台的影片生产。工程师们发现,喜欢BBC剧、导演大卫·芬奇和老戏骨凯文·史派西的用户存在交集,一部影片如果同时满足这几个要素,就可能大卖。《纸牌屋》就满足了这三个元素。
而在国内,为了取得更好票房,获得更高收益,互联网公司、院线、电影制作公司都开始了大数据挖掘和应用的尝试。
早前有诞生于豆瓣热帖的《失恋33天》,如今有尚未公映已炙手可热的电影《小时代》。作为《小时代》的出品方,乐视影业CEO张昭透露,早在投资之前,公司就对郭敬明的同名原著在文学网站上的点击量、点击用户身份等关键数据进行了调研,并据此分析出影片可能存在的核心以及第二圈、第三圈观众在哪里。“《小时代》在市场营销阶段应用的数据,比《失恋33天》还要多。”
有数据,但分析能力不够
目前,国内约90%以上电影调查公司把百度指数作为研究模型,再综合题材、阵容等数据,得出一些研究数据。
不过,爱奇艺龚宇透露,之前运用百度指数的准确率都不太高。
在国外,谷歌近日称能以94%的准确率预测出好莱坞新电影首映第一个周末的票房。依据数据分别是电影在谷歌网页和YouTube的搜索量、电影广告链接的点击量、电影覆盖屏幕数、同类影片历史票房数据。
然而,当龚宇把中国电影的数据试图套进谷歌的这一模型时,准确率仍然很低。“说明中国市场除了这四个因素以外,可能还有别的因素。”龚宇说。
分析人士告诉《IT时报》记者,目前国内大数据应用的瓶颈是,就像其他行业应用大数据的情况一样,光靠数据还不够,还需要懂得如何建立数据模型,去分析这些数据。而在中国,掌握这部分技术的人才并不多。
龚宇坦承,“也许我们能力不到,也许IT技术能力不到,也许数学建模的能力不到。这种研究光靠一个网站做不到,需要全行业共同合作进行。”
数据不真实、不透明是阻碍数据挖掘的一个绊脚石。张昭呼吁把大数据社会化,“我最近写了一个报告,呼吁由政府出面,建立公共数据,大数据一旦变成B2B之间的事,会很危险。”
大数据代替不了艺术创作
虽然大数据能够给电影提供一定参考,但大数据并不直接与一部成功的作品画上等号。好莱坞梦工厂CEO杰弗里·卡森伯格公开表示,自己坚决不会使用大数据,因为电影是“用心之作”。
《北京遇上西雅图》出品方之一、安乐(北京)电影发行有限公司总经理姜伟不认为《西雅图》是基于数据分析得来的电影,实际上他也没有这么做过,“如果现在大数据分析说,爱情喜剧由黄渤、王宝强这个组合演一定成功,但我听说黄渤明年6月份之前没有档期,这时数据即使放在这里也没用,内容创作还是另外一回事。”
“不要过于神话大数据。”搜狐视频首席运营官刘春也发出警示。今年2月,搜狐火速拍板决定引进美剧《纸牌屋》,但他也认为,大数据代替不了艺术家和艺术创作,“我们千万不要陷入到这种状态:基于大数据,然后按模块化生产;制作的电影越粗制滥造,观众越叫好。”
大数据催生《小时代》
“穿正装的人喜欢看什么电影?我告诉大家,穿正装的人喜欢看剧情比较复杂、逻辑比较严谨的电影,这就是大数据带来很微妙的地方。”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分享了爱奇艺所挖掘到的部分数据。
这些数据为电影投资方提供了可量化的指标,而不再像过去一样依靠经验或者传统渠道的反馈。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这就是大数据对于电影产业最大的意义,换言之,大数据让电影投资变得更加冷静。
在好莱坞,一部电影从研发阶段,到片名、阵容、档期的确定,都可以得到不同的数据支持。《纸牌屋》制作方,一家类似于中国优酷土豆的视频网站Netflix,挖掘自己网站的数据,用于倒推前台的影片生产。工程师们发现,喜欢BBC剧、导演大卫·芬奇和老戏骨凯文·史派西的用户存在交集,一部影片如果同时满足这几个要素,就可能大卖。《纸牌屋》就满足了这三个元素。
而在国内,为了取得更好票房,获得更高收益,互联网公司、院线、电影制作公司都开始了大数据挖掘和应用的尝试。
早前有诞生于豆瓣热帖的《失恋33天》,如今有尚未公映已炙手可热的电影《小时代》。作为《小时代》的出品方,乐视影业CEO张昭透露,早在投资之前,公司就对郭敬明的同名原著在文学网站上的点击量、点击用户身份等关键数据进行了调研,并据此分析出影片可能存在的核心以及第二圈、第三圈观众在哪里。“《小时代》在市场营销阶段应用的数据,比《失恋33天》还要多。”
有数据,但分析能力不够
目前,国内约90%以上电影调查公司把百度指数作为研究模型,再综合题材、阵容等数据,得出一些研究数据。
不过,爱奇艺龚宇透露,之前运用百度指数的准确率都不太高。
在国外,谷歌近日称能以94%的准确率预测出好莱坞新电影首映第一个周末的票房。依据数据分别是电影在谷歌网页和YouTube的搜索量、电影广告链接的点击量、电影覆盖屏幕数、同类影片历史票房数据。
然而,当龚宇把中国电影的数据试图套进谷歌的这一模型时,准确率仍然很低。“说明中国市场除了这四个因素以外,可能还有别的因素。”龚宇说。
分析人士告诉《IT时报》记者,目前国内大数据应用的瓶颈是,就像其他行业应用大数据的情况一样,光靠数据还不够,还需要懂得如何建立数据模型,去分析这些数据。而在中国,掌握这部分技术的人才并不多。
龚宇坦承,“也许我们能力不到,也许IT技术能力不到,也许数学建模的能力不到。这种研究光靠一个网站做不到,需要全行业共同合作进行。”
数据不真实、不透明是阻碍数据挖掘的一个绊脚石。张昭呼吁把大数据社会化,“我最近写了一个报告,呼吁由政府出面,建立公共数据,大数据一旦变成B2B之间的事,会很危险。”
大数据代替不了艺术创作
虽然大数据能够给电影提供一定参考,但大数据并不直接与一部成功的作品画上等号。好莱坞梦工厂CEO杰弗里·卡森伯格公开表示,自己坚决不会使用大数据,因为电影是“用心之作”。
《北京遇上西雅图》出品方之一、安乐(北京)电影发行有限公司总经理姜伟不认为《西雅图》是基于数据分析得来的电影,实际上他也没有这么做过,“如果现在大数据分析说,爱情喜剧由黄渤、王宝强这个组合演一定成功,但我听说黄渤明年6月份之前没有档期,这时数据即使放在这里也没用,内容创作还是另外一回事。”
“不要过于神话大数据。”搜狐视频首席运营官刘春也发出警示。今年2月,搜狐火速拍板决定引进美剧《纸牌屋》,但他也认为,大数据代替不了艺术家和艺术创作,“我们千万不要陷入到这种状态:基于大数据,然后按模块化生产;制作的电影越粗制滥造,观众越叫好。”
上一篇:原诺基亚赵科林加盟华为
下一篇:联想推“游戏世界”:借机推进智能机业务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