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互联网 > 正文

传统媒体之死:走安全牌和非个性化的报道所致
2012-12-04 10:38:47   来源:   评论:0 点击:

  阵容豪华的TheDaily死掉了,而TheVerge可还活的好好的。《纽约时报》不断亏损,DaringFireball却忙着数钱。
  
  今天的新闻媒体怎么了?
  
  固定渠道
  
  传统媒体在给自己的广告报价的时侯,经常会提到自己的发行量。而且,还是个相对固定的值。
  
  这并不奇怪。读者订阅没有按小时来的。成千上万的报刊亭,也不可能每天都换一份新报纸卖。
  
  传统媒体在渠道上的稳定带来了巨大的优势,削弱了内容的重要性。
  
  你不需要新,不需要快,甚至,不需要前瞻和洞见。安全和非个性化的报道才符合强势渠道的利益:这让媒体不需要依附于具体的作者。也让媒体的“深度”报道,变为一个可以交易的项目:投入记者和时间,就可以相对稳定的获得。比较而言,人对于行业的天才解读,就更难用资源量化和置换了。
  
  弹性渠道
  
  而社交网络改变了一切。
  
  RSS还有相对稳定的订阅量一说。社交网络上的报道传播,则超级富有弹性:Follower几百的用户,只要有爆炸性的独家,在几分钟内,有可能获得比传统媒体更广泛的渠道。RT会给他更多的听众。
  
  你现在的渠道还仅仅是个羊肠小道没有关系。一张哈德逊河坠机的照片,就能让他一瞬间变成八车道对开的顶级高速公路。
  
  好报道,坏报道
  
  渠道的动态和高弹性,意味着报道需要追求更高的“质量”。
  
  Follower千万的如@李开复,若是推了不靠谱的内容,转发也不过可怜的几百。远远不如40万Follower的@魅族科技一个泄密视频带来的传播和互动。(一个MX2的消息可以得到10万以上的转发)
  
  缓慢,长篇,“不偏不倚”(纽约时报的信条之一)的报道,只有在固定的渠道下才能更好的存活:因为短期内,读者们没有选择。那么一堆媒体精英就可以按照他们的喜好,意淫高质量报道的标准。
  
  而当渠道变得更动态以及更高弹性的时侯?更加个人化,更短小,更快速,以及更多行业洞见而非中立观点的报道,就会脱颖而出。
  
  所以,当有些人还醉心于《纽约时报》的声望和这些媒体上的“深度”报道的时侯,关于科技行业真正深刻的报道?却真的越来越少的出现在传统媒体上面。
  
  揭示Twitter媒体属性的文章?发表在TechCrunch。奠定苹果软硬整合优势的报道,出自MGSiegler。Nexus4的低价会伤害行业?出自Engadget。科技媒体圈子,苹果代工模式的残忍已经有了数轮报道之后,《纽约时报》才拿出一篇“深度”。此时?富士康已经提高了工资,迁移了工厂,甚至,开始盘算部署机器人了。
  
  是的,Journalism主义者连解读现在的脚步都跟不上,而最新锐的科技博客作者却可以用800字来预测未来了(Twitter是高速公路的文章,甚至早于Twitter自己内部的转型)。
  
  前者的代表是《纽约时报》,后者?比如《DaringFire报》。
  
  个人化
  
  最后,想再说说个人化的风格。
  
  老大哥一般的等级体制,以及固定的渠道中,个人风格必然不受欢迎。事实审查和各种让你保持中立的写作规则最好了。不需要长期行业内的熏染,只要经过流水线一般的训练,那么一个普通人就几乎可以报道一切。
  
  而弹性渠道下,报道会更加依赖于个人风格和专业领域内的视野。报道移动设备的,甚至都不会去谈论NodeJS。并非手机使用的服务没有机会跑那些Javascript的代码,而是高度专业化的分工,才能让作者保持快速的同时,提供真正有深度的见解。
  
  那么报道就很可能更加个人和更加极端,因为作者本人就是“专家”。他不需要用所谓“中立”去为自己的报道增加信用。那何必不抛出自己的判断,让时间来检验呢?
  
  也许历史悠久,体制庞大的《纽约时报》可以像个“神”,偷偷站上中立的位置(也是“神”的位置)去报道些什么。读者相信就好。
  
  而有名有姓有照片的科技博客作者们,更多的是写出自己的偏见,或者说:洞见。读者们最好也能意识到:你需要为你读到的东西负责,而不是相反。
  
  我把这种趋势当作报道的回归。就像iPhone领我们走出键盘,回归儿时的触摸体验一样。
  
  “神”可曾写下过哪怕一个文字?
  
  文字,本来不就是“人”写的吗?
  

相关热词搜索:传统媒体 之死 安全

上一篇:雅虎不满27亿美元赔偿案 将对墨西哥法庭申诉
下一篇:Mozilla宣布火狐17整合Facebook Chat聊天功能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