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凡:新浪的媒体基因如何妨碍了新浪转型
2012-11-20 15:29:56 来源: 评论:0 点击:
在同一时间内微信迅速的崛起,微博悄悄的衰落,这说明顺应产业趋势而面对环境和生态的变化,对自身实施转基因,还是让产业趋势来经营自己,不断的强化自己固有的基因,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就能够深深的影响一个产品甚至一家企业的兴衰成败和命运。
听众朋友好,今天我和大家聊一聊新浪,聊一聊新浪的基因,以及新浪的基因如何阻止了新浪的转型。很多人在新闻上看到新浪第二季度的盈利是20万美元的时候都以为这个是报道有误,20万美元也就是120、130万人民币,这应该是成长型的互联网小公司的盈利水准,怎么可能是作为三大门户之一的新浪一个季度的利润呢?
当本人与长期从事互联网分析和评论的一个朋友谈论这个事情的时候,他说了一句,20万美元少是少,但总比亏损强吧?这话听起来有点凄凉的意味。两年前,当新浪微博的用户数流量以势不可挡的姿势在增长的时候,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普通的互联网用户都一致的看好新浪,都觉得这家盈利模式单一和老化的中国式门户网站找到了新的增长点获得了新生。
新浪的股价和市值成倍的往上翻,新浪的CEO曹国伟向投资者踌躇满志的展示新浪微博的盈利前景,虽然说到底他也只能模糊的描述新浪微博可能的盈利方式。两年过去了,新浪微博的盈利方式并没有变得清晰,在今年第二季度新浪微博实现的收入只有1000万美元,而且有70%到80%的客户是来自于新浪原有的网页广告的客户,一方面让人觉得在广告销售当中有搭售之嫌。另外一方面,让人对新浪微博吸引新客户的能力相当有限的,新浪微博在吸引用户眼球的同时也在与网页争夺眼球,这就是很多新浪微博的用户,尤其是那些习惯于从移动终端使用微博的用户自从使用了新浪微博之后,浏览新浪网页的时间大大的减少,对于像新浪这样通过巨量的网页新闻来赢得广告客户的互联网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坏消息。
新浪在不知不觉当中陷入到这样一种困局当中,把既有的业务模式、挣来的钱投入到盈利前景相当不明朗的新业务上,更要命的是尚在成长中的新业务不仅不能反哺旧业务,反而在暗中消解旧业务的盈利能力。这种局面其实是业绩相当危险了,但对于新浪来说真正的危险还不在于此,微博的盈利前景暗淡,甚至对既有盈利模式形成冲突和威胁都不是致命的。
如果新浪微博越来越被认为不能够创造新的盈利增长点的话,新浪可以减少对它的投入,甚至从战略上最后放弃它,就像新浪当初从战略上放弃了博客一样,当初新浪博客也是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也赢得了相当的社会影响力,但最后由于缺乏盈利能力就放弃了。目前看来,新浪微博很可能陷入到新浪博客相似的命运,由于与新浪既有的业务模式没有协同性,甚至是有现在的冲突性,作为一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业务最终将不了了之。
新浪面临的真正问题是什么呢,是新浪本质上是一家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做传统媒体的公司,或者说新浪的基因里面有太多的互联网基因,只不过是传统媒体的增强版,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是通过内容来吸引眼球,收获注意力,把吸引来的眼球和注意力卖给需要这些注意力的企业,这就是最传统的广告模式。
新浪通过低廉的成本将传统媒体生产的内容集成为一个网站,通过低价甚至免费的内容资源来赚取广告费,对传统媒体企业来说,新浪无疑是让传统媒体既恨但又无法得罪的巨无霸,这种业务模式既成全了新浪也绑架了新浪,让新浪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经营思路上都具有了明显的媒体基因。这是一种非互联网的基因,它让新浪一直在利用互联网的手段赚钱,但是在心智模式上一直是远离互联网的,媒体的特点是一点对多点的单向式传播,而互联网的特点是多点对多点的双向互动式交流。
当某种全新的互联网产品出现的时候,新浪不是没有吸纳的气质和动机,相反新浪具有强烈的吸纳新产品、开展新业务的那种动机,但是新浪已经具备的媒体基因对新产品中的互联网基因暗中具有屏蔽作用,新浪总是讲一种多点对多点,双向互动式交流特征的产品转变成一点对多点的传播。新浪微博的原形推特本来是一种个人化社交平台,它的本质是形成个人化的社交圈子,但是经过新浪的改造之后以名人效应来推动的这种传播方式,
关注与被关注双方的天然的不平等让新浪微博的社交特性最大限度的淡化,而为多点发布新闻的就是那种一点对多点的广播模式和传统的媒体特性来最大限度的显现出来。新浪微博引来了多家网站的模仿和追随,但难以超越,因为具有明显媒体特性的产品的时候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这是一种不合事宜的优势,一种与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相背离的优势,多点对多点,双向互动圈子化才是真正的趋势。
腾讯模仿新浪微博并不成功,但是就在新浪微博风头正近的两年间,腾讯的另一款产品一款符合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并且具有腾讯的社交基因,并与腾讯原有产品具有协同性的产品悄悄而迅猛的发展起来,这就是微信,在同一时间内微信迅速的崛起,微博悄悄的衰落,这说明顺应产业趋势而面对环境和生态的变化,对自身实施转基因,还是让产业趋势来经营自己,不断的强化自己固有的基因,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就能够深深的影响一个产品甚至一家企业的兴衰成败和命运。
.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