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互联网 > 正文

中国微博用户数超3亿 微博改变新中年人生
2012-08-07 09:12:47   来源:人民网   评论:0 点击:

  嘉宾
  
  马家辉香港知名文化评论学者,传媒人、专栏作家。1963年生于香港。
  
  陈子善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48年生于上海,对周作人、郁达夫、张爱玲等现代作家作品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有着重要贡献。
  
  主持
  
  顾文豪1985年生,上海人,青年文化评论人,修读古代美学与文论,撰写书评、随笔。
  
  140个字符、巨大的信息量、频繁的互动,在当今,微博越来越成为现代人一种生活方式。7月中的一个下午,香港知名文化评论人马家辉在上海与著名学者陈子善、青年文化评论人顾文豪就“微博控与新中年”这个话题展开了对话。
  
  “微博控”一称对每一个玩微博的人来说都不陌生,普通的界定用它来特指对微博极度喜爱的人,但在马家辉心中,并不是所有微博用户都可以称之为“微博控”。他举了一个例,一位微博用户平均每天发微博两千余条,“他当然算是微博控。但还有一种‘微博控’,他们用微博建立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这一类人往往将日常安排和所遇到的事物作为微博的内容来源,并通过微博中的信息看待整个世界,把微博变成自己的眼睛和大脑,“微博影响我们,我们影响中国,什么样的我们就会构建什么样的中国”。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年人甚至老年人都加入了微博行列。
  
  “联合国把老年人的年龄界定从65岁提到了70岁,因此,我们这里又多出来一个‘新中年’的概念,这个概念很能满足部分60后、50后的心态。”64岁的陈子善教授把自己也划入其中。他开微博仅一年,他的4200多条微博都是在手机上写出来的。他认为微博对“新中年”的影响力度更大。资讯来源封闭,情绪麻木、圈子固定对于“新中年”来说本来是个问题,可是刚好有微博这个东西出来,大大地改变了“新中年”,而且改变的力度可能比对年轻人更大。
  
  马家辉举例说,“比如张大春、陈子善,假如没有微博,我跟他们的交流是那么的少,顶多通个电话,现在我上微博,随时知道他们在忙什么,比如,知道了大春正在陪儿子练字。我发现他们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有焦虑有恐惧。”
  
  对话
  
  “微博控”就是
  
  把微博当成眼睛
  
  顾文豪:微博在中国流行好几年了。现在有个词叫“微博控”,或者说有一群人成了“微博控”,不知两位是否用微博?对“微博控”有什么看法?
  
  马家辉:“控”就是很着迷,很爱玩,很迷恋。应该怎样界定“微博控”?前一个月腾讯做了个报告,它有个用户,真的用户,两年内发了168万条微博。平均一天几条?两千多条。能够想象吗?168万条,那当然是“微博控”,对不对?
  
  除了数量以外,“微博控”还可以用什么方式界定?我的答案是,一个“微博控”就是把微博当做他的眼睛,用微博建立他跟整个世界的关系。
  
  举个例子。我在广州大学演讲,演讲前和一群美女吃饭。美女A说,上个礼拜莫言来我们这儿演讲。美女B说,你怎么不告诉我?A说,我告诉你干吗?你又不喜欢莫言。B说,我不去看莫言,我就没得发微博。
  
  我恍然大悟,那是为了发微博而去看莫言。什么叫“微博控”?当一个人把微博当成他的眼睛,用微博的文字来描述建立他跟其他人、他跟世界的关系,到了这个状态,真的是“微博控”。
  
  陈子善:我上微博,但不是“微博控”,我为什么上微博?第一,当然想获取资讯,不可避免,也不必否认,就是我跟世界接触,除了报纸、广播、电视,还可以多个渠道。第二,想知道我的老朋友在干什么,同时可以跟老朋友开开玩笑。第三,我要让我的猫咪“卖萌”,对不?我有三只猫咪可以上微博,对不对?数量不够猫咪凑。第四,毕竟我是做研究的,我可以跟大家交流一下我研究的心得。
  
  对我来说,微博实际上是写作的延伸。有个小问题,写篇文章不够,写篇微博正好,通过微博表达我的意见。而且不能不断地重复自己,所以写微博也是突破自己的一种挑战。
  
  微博影响我们
  
  我们影响中国
  
  顾文豪:中国的微博用户呈几何级增长,有人说“微博可以影响中国”,微博真的有这么大的力量吗?
  
  马家辉:微博不可能自动影响中国,它有一个中介体,在我们身上发挥一些作用,我们做了一些事,讲了一些事才会影响中国。所以我觉得“微博影响中国”这句话没有完成,“微博影响我们,我们影响中国”才行。
  
  微博怎么影响我们呢?我有四个看法。第一,交换资讯。微博不仅帮你收集更多资讯,也帮助我们过滤资讯。你交了一些朋友也好,其实你是想看朋友替你搜罗回来的资讯。朋友不是什么资讯都转发,不同的朋友、不同的群体发不同的资讯。
  
  第二,情绪的放大器。对于很多事情,我们本来情绪反应不会那么大。可是透过人家加的表情符号,透过人家给的评语,把你的喜怒哀乐等种种情绪放大,甚至挑逗你的情绪。经常有人说微博是资讯的收集,我觉得不止,还是情绪的放大。
  
  第三,动员。把人们连接起来,叫大家一起做什么事,比如一起去哪家餐厅吃饭。
  
  第四是沟通。透过微博和社交网站,除了帮助你了解别人、别人了解你外,还帮助你了解你自己,让你跟自己沟通,跟你内在的自我沟通。有些部分是你不愿意承认的,有些部分是你掩盖起来压抑起来不敢面对的。你上微博,往往帮助你了解你自己。
  
  微博改变“新中年”
  
  力度大于年轻人
  
  顾文豪:使用微博的主力人群是青年人,但不否认更多的“新中年”正在加入这波潮流,微博对中年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马家辉:假如“新中年”上网,刚刚说的四个部分如何影响他?资讯,“新中年”的资讯来源其实越来越封闭;情绪,到了一个年纪之后,我们的情绪其实是越来越麻木的,越来越习惯对什么都不再大惊小怪;动员,到了一个年纪,圈子也是蛮固定的圈子,交的朋友,该交的都交了,不交的也不想交了,越来越封闭,也忙。
  
  所以,我刚说的四个层面,对于“新中年”来说本来是个问题,可是刚好有微博这个东西出来,在这四个方面大大地改变了“新中年”,而且改变的力度可能比对年轻人更大。一方面,“新中年”有我刚刚说的问题,可是另一方面,“新中年”有他的资源,不管是时间、钱、人脉,还是故事,他有很多故事可以说。所以当“新中年”一旦上微博以后,把他的整个资讯平台拉开,情绪爆发出来,增加他们的自我了解,还有朋友之间的了解,突然发现,他们也是人,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有焦虑有恐惧,有他们的想法。
  
  打破界限卖萌
  
  伪装反映真实
  
  顾文豪:刚才说到上微博“卖萌”,我想“卖萌”这个词本身也是微博打破年龄、身份界限后带给子善老师的。
  
  马家辉:没有互联网的时候,我们往往很容易把东西定界线,见得光见不得光,什么样的身份应该什么样的仪态,讲什么话,可是有了互联网之后,这条界线越来越模糊。
  
  你可以慢慢试探,为什么你们可以用很可爱的符号,我们不行?而且你怎么知道我是谁?我几岁?你怎么知道我是教授,还是晚上卡拉OK陪酒的人?为什么一个教授不能卖萌?
  
  我们上微博可能伪装,不是真实的我,我们伪装身份,伪装语言。可是,谁说伪装不是你呢?为什么这样说呢?当你选择什么情况下伪装,当你选择伪装成为什么,当你选择怎么样伪装的时候,那个选择背后一定有一些理由,那些理由可能跟你的欲望有关,跟你恐惧的事情有关。当你选择怎么伪装、如何伪装,其实那个部分往往反映很真实的你,只是你自己不知道,没发觉而已。所以不要怕伪装,伪装是个好东西,这是我暂时的结论。
  
  顾文豪:现在很多学者说,微博太碎片化了。
  
  马家辉:哲学家福柯说,不是什么东西都不好,什么东西都有危险,看它被谁用,在什么情况下用。微博门槛低,很方便,很容易把你拉进两种状态:一种是花在上面的时间不知不觉地多了,时间用在这里,就会少用在那边。第二,在这样零碎的资讯过程里,会对你的认知习惯,甚至认知能力有影响,你会渐渐没有耐心,不能集中精力去面对比较周密的理论的东西。
  
  还有,有一些资讯是真的,但有一些很可能不是真的,这就出现了问题。
  
  陈子善:吃一堑长一智,类似这样的微博转发表达意见的话,我必须有一个设定前提,“假定这个东西是真的的话”,怎么怎么样。否则陈老师不是传谣了吗?微博上五花八门,不能要求网络上每一条都是真的。
  
  顾文豪:我听到很多学者说,微博怎么不好,网络怎么不好。以我对这些评论者的了解,绝大部分是没有网络生活的。我觉得他们这么说是因为在微博时代的传播方式下,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话语权。
  
  但微博和社交网络在全世界的流行趋势是不可抗拒的,在这里,我们终于可以选择我们钦佩的人,可以通过微博在日常生活之外营造另外一个世界。另外,我们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综合《新闻晚报》《新民周刊》
  
  背景
  
  3亿微博主
  
  我博故我在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们面对面坐着没有话说,却都在拿着手机发微博。”有网友如是调侃现在全民微博的现状。这个于2009年被新浪引爆的舶来品,现在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应用。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数量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达208.9%。而另据最新统计,现在中国微博用户数已突破3亿。
  
  权威调查咨询公司对近千名微博用户进行了使用习惯的调查,发现用电脑上微博仍旧是主流,用平板电脑上微博是非主流。但随着移动互联网对人类生活更深入的渗透,以及各微博平台对其移动客户端做出更适合移动应用场景的优化和调整,相信在移动状态下使用微博的比例还将进一步上升。
  
  微博作为社交平台,分享、获取信息和社交沟通是用户使用微博的主流动力。微博用户对内容的选择具有明显特征,调查发现,受访者最愿意转发的内容依次是“心情语录、名人语录”,然后是网络上流行的热点话题、国内外的热点时事新闻。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受访者转发购物、娱乐、美食等资讯的意愿更高。
  
  在微博上,用户关注最多的是身边熟识的人。83%的受访者关注了亲友、同事和朋友的微博,其次是热门话题和人气推荐微博,其中女性受访者比男性用户更愿意通过微博了解名人的动态。
  
  专家表示,微博提供了太多的可能性,能够轻易地让人获得大量人群的关注,满足人被关注的虚荣心,心理满足是上瘾的原因。一不小心发个照片,就可能成为“微名人”,让习惯被忽视的自己欢欣雀跃;一不注意提个问,话题就可能成为讨论的焦点,发现自己也可以向世界输出思想;一不留神说句话,回帖就可能成为某某名人微博的沙发,与明星“亲密接触”……
  
  所以有网友道出“微博控”们的成就感,“微博就像从虚拟世界中伸出一双大手,将我们紧紧抓住,让人感到‘我博故我在’,进而沉醉其中。”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用户数 改变

上一篇:巨亏之下 诺基亚恐难扭转颓势
下一篇:作家联盟诉苹果侵权:苹果提管辖权异议被驳回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