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九重任翱翔——记神舟九号航天员乘组
2012-08-06 11:23:07 来源:新华网 评论:0 点击:
7月31日,记者再次来到北京航天城航天员中心探望还处于恢复训练和疗养阶段的景海鹏、刘旺和刘洋。如今,3位航天员的重力再适应进展顺利,各项生理指标均已恢复正常。13天的太空之旅,他们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史上多项新的纪录,也带给中华儿女许多骄傲和感动。
“你们就是祖国人民的眼睛”
到宇宙中去看一看,是每个地球人的梦想。出征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曾对航天员们说,“你们就是祖国人民的眼睛,帮我们去看一看太空的模样。”
对于第二次飞天的指令长景海鹏来说,这仍然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中国航天史上最长的飞行时间、首位女航天员进入太空、首次进入在太空运行的空间实验室、首次手控在轨交会对接、首次系统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景海鹏告诉记者,太空飞行的13天里,他们所做的大部分工作是科学实验,每天晚上都要工作到23点,有时甚至到第二天凌晨。由于工作量大,航天员吃饭的时间总是一推再推,地面上的领导和专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然而,尽管地面多次提出压缩工作量的要求,3名航天员为能取得更多宝贵的实验数据,仍然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全部任务。
他们在太空创造着奇迹,也时刻准备迎接风险的挑战。
6月24日,刘旺以沉着冷静的操作,手控交会对接成功,打下漂亮的“太空10环”。这个“10环”,比自动对接精度更高,组合体姿态偏差最大角提高了10度以上;燃料更省,仅从110米瞄准到对接这一段,就节省燃料5公斤;时间更短,用时不到7分钟,缩短了宝贵的3分多钟。这标志着中国已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完全独立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6月28日,神舟九号返回时的开伞瞬间,舱体出现剧烈旋转、摇摆、过载,完全超出了女航天员刘洋的心理预期。“强大的过载压力,仿佛要把我甩出去,这是在地面训练时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在这种难以预料的情况下,刘洋表现得从容、冷静,最终将指令准确发出,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随时为实现使命做好准备”
一向不苟言笑的刘旺在对接成功的一刹那,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我选择了航天事业,航天事业也选择了我,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感到幸福的呢?”
刘旺是我国培养的第一批航天员,进入航天员大队已经15年了。他说,“这5000多个日日夜夜中,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随时为实现自己的使命做好准备。”
太空中实施交会对接,需要控制好飞船的姿态、位置、速度,考验航天员的心理稳定性,以及快速反应、准确判断、精准控制的素质和能力。空间环境在地面虽然无法完全模拟,但地面练习无疑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基础。
在地面进行的1500多次手控交会对接训练中,刘旺的成功率保持在百分之百。按照工程设计要求,对接时两个航天器对接机构的角度偏差不能超过4度,但在训练中,刘旺坚持按照0.2度的偏差控制要求自己。教员把手柄操作延迟设置在800毫秒到1秒,但他主动延长到2秒,这意味着操作控制难度更大。如此高标准,让他的操作精度不仅超出工程人员提出的要求,也胜过了自动交会对接的精度。
“宁可备而不用,绝不用而不备”,这是每一名航天员坚守的信条。虽然已经执行过神舟七号任务,许多人都不相信景海鹏还有二次飞天的机会。但是这些年来,景海鹏从没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他从不午休,每晚都要工作至深夜。他很少请人到他的房间做客,那是因为他房间的地上全都是铺开的操作手册,几乎没有立足之处。
景海鹏说,“如果我可以选择,我很想把这次机会让给那些还没有执行过任务的战友。然而我也很想对他们说,虽然每一名航天员的梦想都是遨游太空,但是航天员的价值绝不只是体现在执行任务上。更重要、更有价值的是,我们在这一过程中为国家的航天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祖国和人民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出征前的那一晚,很多人都会担心,航天员们睡得好吗?“非常好!”刘洋爽朗地回答,“真正的航天人无所畏惧,因为祖国和人民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其实,在乘组人员香甜的睡梦中,又有多少人彻夜难寐。科研人员整夜加班,只为确保最后的万无一失;医务工作者辗转反侧,生怕还忘记了哪些叮嘱……刘洋说,“正因有这些默默奉献的工作人员,才让我们睡得心安。”
真正让航天员感到踏实的,还是国家载人航天事业走过的坚实步履。在较短时间内,以“中国式跨越”走过了西方几十年的路程,一系列新创造、新突破、新技术,让中国载人航天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更是保障航天员圆梦九天的信念基础。
13天的太空之旅,留给航天员太多的感触,就连一向刚强的景海鹏在执行任务中也几度落泪。6月26日10时许,胡锦涛总书记来到飞控大厅与正在执行神九任务的3名航天员天地通话。在太空聆听着党中央、中央军委的亲切慰问,感受着全国人民的殷切期待,那一瞬间,景海鹏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刘洋说,执行任务回来后,自己突然变得很容易感动,“我想,可能是因为离开过这里,才更珍惜现在的生活,也愈发热爱自己的祖国!”
“你们就是祖国人民的眼睛”
到宇宙中去看一看,是每个地球人的梦想。出征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曾对航天员们说,“你们就是祖国人民的眼睛,帮我们去看一看太空的模样。”
对于第二次飞天的指令长景海鹏来说,这仍然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中国航天史上最长的飞行时间、首位女航天员进入太空、首次进入在太空运行的空间实验室、首次手控在轨交会对接、首次系统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景海鹏告诉记者,太空飞行的13天里,他们所做的大部分工作是科学实验,每天晚上都要工作到23点,有时甚至到第二天凌晨。由于工作量大,航天员吃饭的时间总是一推再推,地面上的领导和专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然而,尽管地面多次提出压缩工作量的要求,3名航天员为能取得更多宝贵的实验数据,仍然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全部任务。
他们在太空创造着奇迹,也时刻准备迎接风险的挑战。
6月24日,刘旺以沉着冷静的操作,手控交会对接成功,打下漂亮的“太空10环”。这个“10环”,比自动对接精度更高,组合体姿态偏差最大角提高了10度以上;燃料更省,仅从110米瞄准到对接这一段,就节省燃料5公斤;时间更短,用时不到7分钟,缩短了宝贵的3分多钟。这标志着中国已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完全独立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6月28日,神舟九号返回时的开伞瞬间,舱体出现剧烈旋转、摇摆、过载,完全超出了女航天员刘洋的心理预期。“强大的过载压力,仿佛要把我甩出去,这是在地面训练时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在这种难以预料的情况下,刘洋表现得从容、冷静,最终将指令准确发出,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随时为实现使命做好准备”
一向不苟言笑的刘旺在对接成功的一刹那,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我选择了航天事业,航天事业也选择了我,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感到幸福的呢?”
刘旺是我国培养的第一批航天员,进入航天员大队已经15年了。他说,“这5000多个日日夜夜中,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随时为实现自己的使命做好准备。”
太空中实施交会对接,需要控制好飞船的姿态、位置、速度,考验航天员的心理稳定性,以及快速反应、准确判断、精准控制的素质和能力。空间环境在地面虽然无法完全模拟,但地面练习无疑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基础。
在地面进行的1500多次手控交会对接训练中,刘旺的成功率保持在百分之百。按照工程设计要求,对接时两个航天器对接机构的角度偏差不能超过4度,但在训练中,刘旺坚持按照0.2度的偏差控制要求自己。教员把手柄操作延迟设置在800毫秒到1秒,但他主动延长到2秒,这意味着操作控制难度更大。如此高标准,让他的操作精度不仅超出工程人员提出的要求,也胜过了自动交会对接的精度。
“宁可备而不用,绝不用而不备”,这是每一名航天员坚守的信条。虽然已经执行过神舟七号任务,许多人都不相信景海鹏还有二次飞天的机会。但是这些年来,景海鹏从没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他从不午休,每晚都要工作至深夜。他很少请人到他的房间做客,那是因为他房间的地上全都是铺开的操作手册,几乎没有立足之处。
景海鹏说,“如果我可以选择,我很想把这次机会让给那些还没有执行过任务的战友。然而我也很想对他们说,虽然每一名航天员的梦想都是遨游太空,但是航天员的价值绝不只是体现在执行任务上。更重要、更有价值的是,我们在这一过程中为国家的航天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祖国和人民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出征前的那一晚,很多人都会担心,航天员们睡得好吗?“非常好!”刘洋爽朗地回答,“真正的航天人无所畏惧,因为祖国和人民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其实,在乘组人员香甜的睡梦中,又有多少人彻夜难寐。科研人员整夜加班,只为确保最后的万无一失;医务工作者辗转反侧,生怕还忘记了哪些叮嘱……刘洋说,“正因有这些默默奉献的工作人员,才让我们睡得心安。”
真正让航天员感到踏实的,还是国家载人航天事业走过的坚实步履。在较短时间内,以“中国式跨越”走过了西方几十年的路程,一系列新创造、新突破、新技术,让中国载人航天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更是保障航天员圆梦九天的信念基础。
13天的太空之旅,留给航天员太多的感触,就连一向刚强的景海鹏在执行任务中也几度落泪。6月26日10时许,胡锦涛总书记来到飞控大厅与正在执行神九任务的3名航天员天地通话。在太空聆听着党中央、中央军委的亲切慰问,感受着全国人民的殷切期待,那一瞬间,景海鹏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刘洋说,执行任务回来后,自己突然变得很容易感动,“我想,可能是因为离开过这里,才更珍惜现在的生活,也愈发热爱自己的祖国!”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