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陕西省石泉县:实施“三个三”举措,创建“五化”幸福家园
2021-03-30 09:57:15   来源:一闻网   评论:0 点击:

  近年来,石泉县结合域情实际,在易地搬迁群众后续发展中,坚持以搬迁群众稳定增收为目标,以创建搬迁安置点“文明小区、幸福家园”为引领,以推进设施配套、组织管理、服务体系“三完善”为基础,以强化产业、创业、就业“三支撑”为关键,以落实财产、公共、民主“三权益”为保障,聚力实施三业覆盖全员化、常态管理智能化、办事服务便捷化、邻里关系亲情化、权益保障公平化“五化”举措,在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融得好、快致富”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措并施”优环境
 
  石泉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滨,属国家秦巴连片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易地搬迁群众涉及范围广、数量大,后续发展量大面宽、任务繁重。县上秉持安居才能乐业、乐业才能发展的辩证思维,坚持把完善设施配套、组织管理、服务体系“三完善”作为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融得好、快致富”的基础和前提,采取殊途归一的办法,促进搬迁群众适应新环境、过上新生活。
 
  完善设施抓配套。按照“大型全覆盖、中型保功能、小型保基本”和“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在全面完善搬迁安置点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的同时,依据人口规模和群众需求,采取新建、改造、租赁、挂靠等方式,配置相关公共服务用房等设施,补齐设施设备短板。采取财政调拨、小额信贷、业主自筹等方式,统筹资金9928万元,基本满足了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对资金的刚性需求。目前,全县共新建污水处理厂11处,新铺设天然气管道配套建设项目1处,新建垃圾填埋场3处,新建改建党群服务中心3个、公共储藏室65个、综治警务中心25个。明确界定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产权归属,组建了专项管护工作队,夯实了管护责任,确保已建成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完善组织促治理。按照“强化服务管理、加快资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原则,大力推进组织管理、综合治理、物业管理三大管理体系。全县搬迁安置点采取单独组建、挂靠所在村(社区)党组织等方式,新增单设党组织3个,挂靠组建党组织8个;新增单设自治组织3个,挂靠组建自治组织126个,居委会10个、业主委员会8个、调解委员会3个;搬迁安置点新增设总网格长9名、全科网格员306名,138个安置点均配备了专兼职警务人员。对设立居委会或挂靠组建的村(居)民小组实施自治管理,对进城入镇分散安置群众实施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初步形成了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务实管用、治理有效的组织体系。
 
  完善服务优功能。27个安置点引进或组建了物业服务机构,116个100户以下的集中安置点全部配备1名公益性岗位或政府购买服务人员,通过设立公益专岗服务和专项维修资金等方式,提升物业管理水平;采取“两委”干部坐班、派员驻点、设立代办员等方式,提升便民服务水平。引进市场主体或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开办小型商服中心,提升购物便利水平;建设标准化卫生室,强化健康档案管理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医疗卫生水平;建立司法人员联系机制,组建人民调解机构,健全村规民约,成立道德评议、村民议事、红白理事、禁毒禁赌四会,设立志愿者服务队,自治、德治、法治结合,全面提升综合治理水平。
 
  “三业联动”强支撑
 
  坚持把三业联动、促进群众稳定增收作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融得好、快致富”的根本途径、治本之策。按照“山上建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建工厂”和“园区布在社区边、工厂建在家门口、精准培训到人头”的要求,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借社会之财,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务求实效,夯实搬迁群众可持续增收致富的物质支撑。
 
  做精产业牢根基。按照“市场导向引领、经营主体带动、因地因户施策”思路,制定出台《稳定脱贫产业就业“三有三稳三增”奖补办法》、《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奖补方案》等文件。总结推广杨柳移民安置小区依托经开区深度发展农旅融合试点经验,对规模在500户以上的城镇安置点,集中化发展以餐饮、民宿、商超等为主的服务业;对规模500户以下的集镇和农村安置点,规模化发展特色种养业和农家乐、农产品加工、手工艺作坊等相对稳定的二三产业;强化政策扶持,实现每个农业园区至少对接一个龙头企业;鼓励支持集体经济组织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形式流转安置点周边土地,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农业,将搬迁群众嵌入产业链,分享产业发展红利。目前全县以种植养殖为主的75个农业园区全面复工复产,落实辣椒等订单蔬菜2366余亩,新增魔芋3729余亩,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31家,发展旅游商贸餐饮等服务企业171家,为易地搬迁群众可持续增收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创新创业增活力。在强化创业支撑上,总结推广城关镇汉水明珠安置点倾力打造创业示范一条街试点经验,为自主创业搬迁群众提供每户不超过15万元、最长不超过3年的创业担保贷款。探索提出“总部+社区工厂+生产车间”发展模式,23家社区工厂建成运营,实现100户以上移民搬迁安置点新社区工厂全覆盖;在全市首创设立企业应急纾困基金,先后为新世味、柏盛生物等7户企业发放资金2000万元;对在搬迁安置点开办物业商服中心的企业或群众,依据规模大小和创业带动情况,落实一次性创业奖补资金,建档立卡户在一二三产领域发展产业或自主就业创业的,按照当年实际收入予以奖补,已脱贫户按照当年实际收入1%予以奖补,未脱贫户按15%予以奖补。将一次性创业补贴额度由3000元提升至5000元,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880万元,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有效激发了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活力。
 
  紧扣就业稳增收。在强化就业支撑上,总结推广江南移民搬迁安置小区有效搭建搬迁群众与企业用工对接平台试点经验,出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推进复工复产和稳就业九条措施》,着力破解贫困劳动力就业难题。对规模在100户以上的搬迁安置点,至少规划建设1家新社区工厂;加强劳务协作,采取订单式培训、用工岗位信息推介、政府点对点包车、定制火车包厢等办法,转移就业12978人;政府投资和以工代赈建设的项目,至少拿出30%的岗位用于安置搬迁群众就业,公益岗位优先从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中选聘;有针对性开展技能培训、信息发布、岗位推介,确保搬迁群众稳定就业。目前,全县搬迁安置点已配套建设农业园区75个,新建产业园区7个,建成投运新社区工厂23家,100户以上移民搬迁安置点社区工厂达到全覆盖,共实现搬迁群众就业18506人,易地扶贫搬迁户中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对象,全部落实了产业就业后续帮扶措施,为长效稳定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权保障”激内力
 
  坚持把三权保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作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融得好、快致富”的有力保障,按照“原籍管理地和林、安置地负责房和人”的方式,明确相关配套政策,细化工作举措、夯实工作责任,畅通诉求渠道、促进工作落实,把实现搬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增强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依法保障财产权。坚持把依法保障群众财产权作为确保易地搬迁后续发展的核心,印发《易地搬迁安置房不动产登记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组织机构、实施步骤和有关要求。具体由迁出地负责,依法保障搬迁群众享有的耕地、林地等土地承包权益不变,集体收益分配权和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相关联的政策性收益不减。政策激励扶持搬迁群众流转迁出地土地,对通过入股、合作等方式签订五年以上流转合同的搬迁户,每亩给予100元的一次性奖补,共流转土地378亩。除特殊安置方式外,依法办理搬迁安置房不动产权登记,核发不动产权证书,累计发放不动产证1387户,严格控制和规范易地搬迁安置房交易。探索推行“绿色居住卡”制度,推动实现搬迁群众常住人口全覆盖。
 
  规范保障公共权。坚持把保障群众公共权益作为确保易地搬迁后续发展的关键,让搬迁群众普享改革发展红利。搬迁群众转为城镇户口的,均享有户籍所在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权益。搬迁群众保留原户籍身份不变的,由安置地负责落实搬迁群众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救助、养老保险、农村低保、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等保障服务工作。民政、人社、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具体过渡性政策,对迁入城镇社区居住但未将户口迁入和持有“绿色居住卡”的搬迁群众,按照就高不就低原则享受所在城镇或农村居民享有的政策性社会保障待遇。加大校建项目支持力度,统筹利用教育资源,强化教育保障,实现搬迁群众子女一个不落、一个不少就地就近入园上学就读。
 
  有效保障民主权。坚持把保障群众民主权益作为确保易地搬迁后续发展的基础,创新探索搬迁群众民主权益的实现途径和方式。除单设为城镇社区的4个安置点外,对规模在100户至500户的区别建设安置点的同时,分别成立1至3个村(居)民小组,挂靠邻近镇村(社区)统一管理;100户以下的就近融入到所在镇村(社区)统一网格化管理。全县134个安置点共新建居民小组13个,挂靠原居民小组19个,融入原居民小组115个,选举产生居民小组长158人,构建了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的自治管理单元,实现了公共服务、群众需求与政府服务管理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强化易地搬迁安置村(社区)群众权益保障,扎实推行易地搬迁村(居)务民主管理。对在安置区居住1年以上的搬迁群众,可参加安置地村(居)民委员会选举,切实保障了搬迁群众的知情权、选举权、被选举权和监督权,真正落实了参与村级事务、议事协商、重大事项决策等基本权益。
 
  “五化同步”促发展
 
  坚持把五化同步、推动发展作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融得好、快致富”的终极目标,按照三业全员化、管理智能化、办事便捷化、邻里亲情化、权益保障公平化的“五化”要求,全县共建安置点138个,其中500户以上4个、300—500户以下6个、100—300户以下16个、100户以下112个,累计搬迁群众13997户43434人,挪掉了穷窝、住上了新房,为实施有效治理、确保社会和谐、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注入新生机。
 
  三业覆盖全员化。紧紧围绕“全域旅游抓龙头、北桑南茶川道菜、特色种养保增收”的产业布局,短期产业和长效产业相结合,强化政策扶持,落实奖补资金、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兴办农业园区、成立互助资金组织、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等多措并举,实现3993个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产业扶贫全覆盖。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建扶贫车间、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发放培训生活交通补贴、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等多法并施,共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14544人,其中转移就业13215人、公益性岗位安置1248人,自主创业81人,全覆盖做到“村村有集体经济、户户有长效产业、人人有稳定就业”,驱使易地搬迁群众迈上了持续增收、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常态管理智能化。依托大数据网络,聚焦打造搬迁社区“幸福家园·智慧后扶”品牌,与居民建立有效衔接的微信公众号,以创业、就业、产业为基础,集就业服务、社区管理、物业家政、权益保障等一体,精准录入家庭基本情况、就业创业、产业发展、政策享受等基本数据,为信息平台高效运转提供有效数据支撑;广泛宣传推广,普及使用方法,使社区群众想用能用会用,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紧紧围绕信息平台功能模块,建立管理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受理救助诉求,精准对接供需双方,妥善处理存在问题;灵活采取“线上线下”方式,特别是就业创业,一键求助、一网通办,人找岗、岗找人,推动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提升,真正为易地搬迁后续发展工作插上“智慧”的翅膀。
 
  办事服务便捷化。紧紧围绕“高效服务、创新模式、规范管理”要求,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对标统一名称设置、完善运转功能、精准告知展示、严格审批标准,全面提升审批便民化服务效能;优化“集成窗口”、高频事项“大综窗口”、“全面综合窗口”和办事模式,实现一窗无差别受理;服务办事区域联动、提供审前帮助、聚力协同共治、建立绿色通道,助推办事便捷高效;强监管打好监督组合拳、开展满意度调查、注重结果反馈,着力优化营商环境。联系引进美尔家实业有限公司,创新设立积分制“时间银行”,参加“时间银行”的人只需将自己支付服务时限存入“时间银行”,需要时换取别人的帮助或者是需要的商品,通过互帮互扶、同舟共济,既解决了需求者的一时困难,又彼此联络了感情,还为政府减轻了负担,架通了搬迁群众互不往来的缺陷和购买服务缺钱少物的桥梁纽带。
 
  邻里关系亲情化。秉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原则,健全党群团、志愿者、楼院长、文体娱乐“四支队伍”,组建物业管理、便民服务、平价商品供应、卫生服务、老人日间照料、留守儿童校外活动、创业就业服务、矛盾纠纷调处“八个中心”;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为抓手,树千名标兵、弘新风美德,打造群众身边的价值标杆,激发向善向美的道德力量;开展形势宣讲、政策宣传、践行主流价值、文化传播、移风易俗五大活动,建立理论宣讲、立德树人、志愿服务、资源整合、组织保障五大机制;组织城区45个文艺社团与88个镇村文艺队伍结对子、到一线、同演出,丰富活跃搬迁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开展移风易俗,破除婚丧喜事大操大办陈规陋习,推动社会风气向善向好。五措联动,以家庭和谐促进邻里和谐,以邻里和谐促进社区和谐,以社区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权益保障公平化。按照“公共服务全覆盖、管理成本不增加、社区治理更有效”原则,在3个易地搬迁安置城镇社区设立了居民委员会,调整划分134个易地搬迁安置点自治单元,推行易地搬迁村(居)务民主管理,完善村(居)务公开、民主协商、民主评议等制度。在保障公共服务权益方面,按照“群众自愿”原则,一个不缺地做好搬迁群众各类社会保障政策转移接续,一个不落地及时将搬迁群众中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在保障搬迁群众民主权益方面,强化社区党组织引领,健全社区自治组织,推行网格化管理,规范“一约四会”,畅通搬迁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切实维护了搬迁群众的财产、公益、民主等权益,激发了搬迁群众参与村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加快了创建搬迁安置点“文明小区、幸福家园”的步伐。(安康市石泉县——李启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全球创新国际研究生院成立
下一篇:发扬“三牛精神”书写城市管理新篇章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