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观点 > 正文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乡村振兴实践路径与策略研究
2024-05-22 18:24:26   来源:第一新闻网   评论:0 点击:

蚌埠学院 胡业生

  作者简介:胡业生,1974.02,男,汉族,安徽五河县人,蚌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科技哲学。

  基金课题:入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2年第二批立项项目:新业态背景下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三链融合与创新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与策略。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乡村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随后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包括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乡村人才培育和科技创新等方面。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文章论证了这些措施在促进农业现代化、提升乡村综合竞争力、增进农民福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新质生产力,生态环境,人才培育,科技创新

  Abstract: This paper delves into the approaches and strategies for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t begins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hallenges of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followed by the proposal of a range of specific policy measures, including optimizing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strengthening rural infrastructure, improving the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rural talent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and case studies,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measures in advanc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enhancing rural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and improving the well-being of farmers. It offers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achieving the strategic goal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new quality of productive force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alent cultiva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一、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与城市地区相比,乡村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当前,农村人口老龄化、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与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深远影响。

  二、研究目的与问题

  研究围绕以下关键问题展开:

  一是如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不平衡,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农业产业链条较短。据统计,2019年,我国农业产值占GDP比重为7.7%,而农业就业人口占比却高达25.1%,表明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此外,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18年,我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6.7%,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仅占43.3%,显示出农业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1]

  二是如何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近年来,尽管我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48.9平方米,而城市居民为39.8平方米;农村居民生活用水普及率为93.7%,低于城市居民的99.9%。这表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待加强。

  三是如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严重。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农村土壤污染点位超标率为21.5%,农村水源地水质超标率为14.2%。这些问题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产生严重影响,亟待改善。

  四是如何推动乡村人才培育和科技创新以增强乡村综合竞争力。我国乡村人才流失严重,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教育部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为24.1%,远低于城市劳动力的43.2%。此外,科技部数据显示,2018年,农业科技贡献率为58.3%,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

  三、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对于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结合最新现实数据,探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有效路径。

  (一)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下降至56.6%,经济作物和特色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此外,农业产值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畜牧业、渔业产值占比逐年提高,2019年分别达到28.8%和11.6%。

  然而,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仍存在以下问题:

  1. 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粮食作物占比过高,而经济作物、特色作物种植面积相对不足。

  2. 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农产品加工产值占比较低。2019年,农产品加工产值仅为农业总产值的2.2%。

  3. 农业区域布局不尽合理。部分农产品生产过于集中,导致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污染。

  (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路径

  1. 调整作物结构。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适当减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和特色作物种植。例如,我国棉花生产主要集中在新疆地区,可适当扩大其他适宜地区的棉花种植。

  2.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据统计,2019年,我国农产品加工率为55.8%,较2010年提高5.6个百分点。

  3. 促进农业区域协调发展。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降低产业同质化竞争。例如,东北地区重点发展粮食生产,南方地区发展特色水果、茶叶等产业。

  (三)案例分析

  以四川省为例,该省近年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取得了显著成效。2019年,四川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下降至53.6%,经济作物和特色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同时,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通过以上分析,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在多个层面加强调整。调整作物结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等路径对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应结合实际,借鉴成功案例,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分析

  我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对提升乡村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下是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分析的详细内容。

  (一)乡村道路建设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38.2万公里,较2015年底增长19.3%。其中,硬化路面占比达到96.5%,农村公路网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0.59公里。农村道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农产品流通、农民出行提供了便利,有力地推动了乡村经济发展。[3]

  (二)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水利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累计解决2.7亿农村居民和4700多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此外,农田水利设施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4亿亩,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65。这些成果为农业稳产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农村电力设施建设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累计投资超过1.2万亿元,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全国农村居民用电率超过99%,农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农村电力设施的提升,为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提供了坚实基础。

  (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农村宽带用户达到1.17亿户,占全国宽带用户的比例达到30.6%。农村光纤网络覆盖98%的行政村,4G网络覆盖99%的行政村。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农民获取信息、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在教育方面,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农村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学校数量分别为9.2万所、5.3万所、2.1万所和0.9万所,农村教育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在医疗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1%,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覆盖率分别达到99.8%和90.1%。

  (六)案例分析

  以浙江省为例,该省自2018年起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重点推进农村道路、供水、供电、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0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1.5万公里,农村供水保障率达到98%,农村宽带用户占比达到38.8%。这些举措为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我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未来,应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优化基础设施布局,提高设施质量和效益,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五、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分析

  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乡村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下是对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实证分析。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根据生态环境部数据,2019年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已达到60%,较2015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此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为40.7%,较2015年增长了15.3个百分点。

  在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方面,以下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我国化肥、农药使用量已连续多年实现负增长。2019年,全国化肥利用率达到39.2%,农药利用率达到39.8%,分别较2015年提高4.2和3.4个百分点。此外,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有效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

  二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据住建部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0%以上的村庄占比为65.1%,较2015年提高25.1个百分点。各地积极探索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利用等模式,如浙江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通过实施垃圾分类、建立垃圾处理设施,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

  三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据生态环境部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为40.7%,其中,长江经济带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已达到56.1%。各地通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实施雨污分流、推进黑臭水体治理等措施,有效改善了农村水环境。

  四是生态修复与保护。据自然资源部数据,2019年全国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8万平方公里,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7万平方公里。此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成效显著,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案例分析:

  案例一:浙江省安吉县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通过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绿化美化等举措,全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目前,安吉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覆盖率超过90%。

  案例二: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采用“厌氧+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农村生活污水达标排放。截至2020年底,全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80%。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在今后工作中,应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新治理模式,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六、乡村人才培育与科技创新分析

  乡村人才培育与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据核心地位,为深入剖析此环节,本文选取了最新数据进行分析。以下是相关分析结果:

  一是乡村人才培育现状。根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9.2%,农业生产经营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全国范围内,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人数达到2020年目标的121.3%,表明我国在农业人才培养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4]

  二是科技创新对乡村发展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动力。根据科技部数据,2019年我国农业领域专利申请量达到6.5万件,同比增长14.1%。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2018年全国农业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80.5亿元,同比增长12.9%。

  三是具体案例分析。以下以两个典型案例为例,展示乡村人才培育与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案例一: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该园区通过与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引进高层次人才,培育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人才。同时,园区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引入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截至2020年底,园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农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5%。

  案例二: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农村电商产业。临安区通过开展农村电商培训,培养了大批电商人才。据统计,2020年临安区农村电商培训人数达到1.2万人次,带动农村电商销售额同比增长30%。此外,临安区还与浙江大学等高校合作,推动农产品加工、物流等环节的科技创新,提升了农村电商产业链的竞争力。

  四是乡村人才培育与科技创新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乡村人才培育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人力保障。如前所述,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普及使得更多农民掌握了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为乡村人才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以农村电商为例,科技创新使得农村电商产业迅速崛起,为乡村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七、案例分析

  某东部沿海地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案例:该地区充分发挥地理优势,以发展现代化海洋渔业为核心,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据统计,2019年该地区海洋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同比增长5%。通过实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海洋牧场建设等措施,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同时,该地区还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等产业,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

  某中西部省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案例:该省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改善农村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截至2020年底,该省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0万公里,实现村村通硬化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过95%,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基本完成。这些举措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

  某南部地区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案例:该地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据统计,2018年至2020年,该地区累计完成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投资12亿元,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0%以上;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1000余个,受益人口超过500万人。通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了乡村整体形象,为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植等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某北部地区乡村人才培育与科技创新案例:该地区高度重视乡村人才培育,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截至2021年,该地区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万人次,培育农村实用人才10万人。同时,建成农业科技创新平台30个,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1000余项。这些举措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5]

  综合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特点:

  一是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各地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乡村发展基础条件。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产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提供了便利,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三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通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乡村整体形象,为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四是强化人才培育与科技创新,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五是政策扶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在政策引导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以上案例表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需在政策、制度、环境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八、政策建议与改进措施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基于实证分析与案例研究,以下政策建议与改进措施旨在解决现存问题,提升乡村振兴效果。

  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农业产值占比持续下降,而第三产业在乡村地区增长潜力巨大。因此,建议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例如,借鉴某些地区的成功经验,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打造地理标志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鼓励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是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近年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为此,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重点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道路硬化、能源供应等问题。此外,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升农村互联网覆盖率,为乡村振兴提供信息支撑。

  三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仍面临诸多问题。针对此,建议实施生态补偿政策,鼓励农民参与生态保护项目,如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等。同时,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提高生活垃圾处理与污水处理能力,打造美丽乡村。

  四是推动乡村人才培育与科技创新。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乡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因此,应加大乡村教育资源投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教育事业。此外,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持。

  九、结语:新质生产力视角乡村振兴战略创新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基础源于对农村发展现状的深刻理解和未来发展的科学规划。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旨在解决农村面临的人口流失、产业空心化、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以下是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核心理论基础。

  一是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农业不仅是提供食物和原料的生产部门,还具有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休闲旅游等多重功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农业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要求农业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多功能转型。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0年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数量超过30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9000亿元,显示出农业多功能性的巨大潜力。

  二是农村地域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农村地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这标志着农村地域系统理论的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

  三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在农村地区推进节能减排、循环农业、生态修复等,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据生态环境部数据,2020年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0%和60%,农村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四是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理论认为,通过教育培训、健康保障等手段,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教育部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4.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89.5%,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不断提高。

  五是科技创新驱动理论。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该理论认为,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农业科技创新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六是城乡融合发展战略。该战略主张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64,较2010年下降0.12,城乡发展差距逐步缩小。[6]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基础涵盖了农业多功能性、农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本、科技创新和城乡融合等多个方面。这些理论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科学指导,为我国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实际工作中,应充分发挥这些理论的优势,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

  1. 夯实农村基层基础

  农村基层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着力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切实提升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治理能力。

  一是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农村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领导核心,要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不断提高农村党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和战斗力。要注重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发挥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

  二是健全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充分发挥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协调配合,健全党组织领导的villager自治机制。鼓励农民群众依法有序参与村务决策、村务监督和村务管理,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

  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因地制宜采取政府投入、社会参与等多种方式,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和效果。

  2. 优化乡村产业结构

  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立足农村资源禀赋,科学规划布局,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推动农业从传统种养模式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转变,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深入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提高农民收益。

  二是积极发展乡村工业。引导和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农机制造、农村电商等乡村工业,增加农民就业和增收。有序推进乡村工业园区建设,为乡村工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三是推动农村服务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物流、养老、文化等服务业,切实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同时,引导金融、教育、医疗等服务资源下沉到农村,增强农村服务业发展后劲。

  3.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进农民福祉的重要保障。

  一是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持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不断提升农村学校办学质量。大力发展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提高农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农村社会救助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二是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文化惠民工程,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广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激发农民的文化创造力。推动城乡文化资源共享,促进文化繁荣兴盛。

  三是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加强农村污水垃圾治理,切实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增强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4. 强化乡村文化建设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所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弘扬优秀乡村文化,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

  一是传承弘扬优秀乡村文化。深入挖掘和保护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让农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层面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让乡村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动力。

  二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广泛开展农民文化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支持和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增强农村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营造良好乡村文化氛围。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构建乡村文明新风尚,推动形成文明有礼、邻里和睦的乡村文化。

  5.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一是促进城乡要素顺畅流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在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力度,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平交换。

  二是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城乡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三是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推动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让农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同维护绿水青山。

  四是发展城乡一体化产业体系。支持城乡企业开展产业协作,推动城乡产业链、供应链有机衔接,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城市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服务乡村振兴。

  6. 健全政策保障机制

  健全有利于乡村振兴的政策保障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一是完善财政支持政策。持续增加乡村振兴财政投入,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完善涵盖财政、金融、保险等一体化的支持政策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健全法治保障体系。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制度规则,为乡村振兴提供法治保障。加强乡村振兴相关配套法规和标准的制定,确保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三是优化工作机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乡村振兴工作合力。加强上下协调配合,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发挥各方优势,共建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久久为功。让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美丽乡村不断向前发展,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傅晓霞.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 2018(03): 3-9.

  [2] 李铭.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 中国农村经济, 2019(01): 32-43.

  [3] 张芳. 国外乡村振兴政策实践及其启示[J]. 世界农业, 2019(03): 72-77.

  [4] 王文华.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探索与政策创新[J]. 农业经济问题, 2019(06): 34-42.

  [5] 陈文胜. 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体系与政策创新[J]. 中国农村经济, 2018(06): 26-38.

  [6] 张晓山. 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效果评估与改进措施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 2019(04): 68-76.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文明出行,共筑安全防线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