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观点 > 正文

思政课三大属性形成历史与逻辑
2024-05-20 11:45:14   来源:第一新闻网   评论:0 点击: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思政课的三大属性——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论性的形成历史与逻辑。文章首先回顾了思政课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分析了其属性形成的背景与动因。接着,从历史与逻辑的视角,详细阐述了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在思政课中的具体体现及其相互关系。文章指出,理解思政课的三大属性对于提高课程质量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思政课,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历史与逻辑

  The Historical and Logical Formation of the Three Attribut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bstract: This paper delves into the historical and logical formation of the three major attribute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politicality, ideality, and theoreticality. It first review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 and motiva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se attribu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and logic, the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specific manifestations and interrelationships of politicality, ideality, and theoreticality within the course. It emphasizes that understanding these three attribut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the course and cultivating qualified socialist builder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Politicality, Ideality, Theoreticality, History and logic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思政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历史使命。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这一背景下,深入研究思政课的三大属性——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际背景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多极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颠覆、干扰不断加剧,企图借所谓的“普世价值”抹黑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干扰我国发展进程。面对这一国际背景,思政课在坚定学生政治立场、增强国家意识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国内背景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一背景下,思政课要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一核心任务,切实发挥好政治引导、思想引领、理论武装的作用。

  1.2 研究问题与目的

  思政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与问题。为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思政课的三大属性——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论性,以期提高思政课的质量,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有力支持。

  研究问题

  1. 思政课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具体体现与关系如何?

  2. 当前思政课面临哪些挑战与问题?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3. 如何从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三个方面提升思政课的质量?

  研究目的

  1. 深入剖析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为提高思政课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2. 分析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面临的挑战与问题,为改进思政课教学提供现实参考。

  3. 探讨提升思政课质量的策略与建议,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有效途径。

  以下为研究问题与目的的相关现实数据支撑:

  1. 政治性体现

  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达10.7万人,其中中共党员占78.4%。这表明,思政课教师在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为发挥思政课的政治性奠定了基础。

  2. 思想性体现

  近年来,高校思政课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进行了改革创新。据调查,超过90%的高校思政课采用了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多元化教学手段,使思政课更具思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

  3. 理论性体现

  高校思政课教材历经多次修订,不断完善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自2008年以来,教材已进行3次修订,增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使思政课更具理论性。

  2.1 思政课的起源与发展

  思政课,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政课的起源与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紧密相连。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高等教育肩负起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的重任。1952年,教育部颁发《关于高等教育学校政治理论教育的规定》,明确将政治理论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这标志着思政课的正式诞生。

  改革开放以来,思政课经历了多次调整与改革。1978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强调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后,思政课逐步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变化,思政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政课的要求。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对思政课进行了全面部署。

  在思政课的发展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数据值得关注:

  1. 课程设置。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概论等五门课程。此外,还有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律等方面的内容。

  2. 教师队伍。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共有7.1万人,其中专职教师3.3万人,兼职教师3.8万人。教师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42.3%,具有博士学位的占23.9%。

  3. 教学改革。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政课在教学手段、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改革。例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注重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高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

  4. 教育效果。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2019年,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测评结果显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总体良好,其中,思政课成绩合格率为96.7%,优秀率为26.8%。

  5. 社会认同。随着思政课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对思政课的认同度不断提高。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高校思政课建设状况调查报告》,2018年,认为思政课“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学生比例为91.2%,教师比例为92.6%。

  综上所述,思政课自诞生以来,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不断壮大,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思政课将继续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2.2 思政课属性形成的理论依据

  思政课属性形成的理论依据深植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其理论内涵与框架构建在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提供了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精神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阶级社会,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重要手段,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形势,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从毛泽东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到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对思政课的属性与功能进行了深入阐述。

  在政治性层面,思政课旨在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政治信念和政治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现实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达到9500万人,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领导地位不断巩固。在此背景下,思政课的政治性体现在引导广大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思想性层面,思政课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践行。据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现实数据表明,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如近年来志愿者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全社会道德素质明显提升。

  在理论性层面,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据2021年《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得到加强,学术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以下是思政课属性形成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数据的支撑:

  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主义强调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思政课提供了理论基石。现实数据显示,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如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

  2. 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民群众需求,对思政课的属性与功能进行了明确。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强调全面发展与立德树人。

  3. 政治性:思政课的政治性体现在培养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政治信念和政治纪律。现实数据表明,我国高校学生的政治素质不断提高,如近年来大学生党员比例逐年上升。

  4. 思想性:思政课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践行。据2020年《中国公民道德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公民道德素质不断提升,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得到传承和弘扬。

  5. 理论性: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据2021年《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思政课质量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水平不断提升。

  综上所述,思政课属性形成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数据紧密相连,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加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2.3 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的内涵与关系

  思政课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属性使其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作为思政课的三大属性,不仅各有侧重,而且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思政课的核心内涵。

  首先,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根本属性。政治性主要体现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使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治性在思政课中的核心地位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的。在新时代背景下,政治性在思政课中的体现尤为重要。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48.1%,接近普及化水平,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将接受思政课教育,强化其政治性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深远意义。

  其次,思想性是思政课的核心要素。思想性强调的是思政课要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思政课需要在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中坚守主流意识形态,为学生提供思想武器。据《中国青年报》201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80%的大学生认为思政课对自己的思想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这充分说明了思政课在塑造学生思想方面的重要作用。

  再者,理论性是思政课的基石。理论性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授和阐释。理论性是思政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重要特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政课在理论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充分体现了理论性的要求。

  在理解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三者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应当认识到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

  一方面,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在思政课中相互依存。政治性是思政课的立足点,思想性是政治性的内在要求,理论性则为政治性和思想性提供科学支撑。只有将三者紧密结合,思政课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另一方面,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在思政课中相互促进。政治性要求思政课紧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思想性要求思政课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理论性则要求思政课不断丰富和发展。在这种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思政课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提高教育质量。

  现实数据也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据《光明日报》2020年报道,一项针对全国100多所高校的思政课调查显示,约90%的学生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表示满意,认为思政课在政治立场、思想引导、理论武装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越来越多的高校将思政课纳入课程体系建设,设立思政课专项研究课题,进一步强化了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

  总之,深入理解和把握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对于提高思政课质量、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三大属性,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政课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使其在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4 思政课属性的历史演变

  思政课属性的历史演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思政课的属性经历了从单一的政治性到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相统一的演变。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政课主要强调政治性。这一阶段,我国面临着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等重大任务,思政课旨在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此时的思政课以政治教育为核心,强调阶级斗争、爱国主义等政治观念的灌输。

  改革开放以来,思政课的属性开始从单一的政治性向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相统一的方向发展。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思想政治领域也发生了深刻变革。思政课在强调政治性的同时,开始关注思想性和理论性。

  首先,在思想性方面,思政课强调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阶段的思政课旨在引导学生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

  其次,在理论性方面,思政课逐步引入了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这一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

  进入21世纪,思政课的属性进一步丰富,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下是这一阶段思政课属性的历史演变的一些现实数据支撑:

  1. 政治性方面: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7.1万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46.1%,具有博士学位的占25.4%。这些教师为我国高校思政课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

  2. 思想性方面: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政课教材不断更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该教材自2007年首次出版以来,已进行多次修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3. 理论性方面:据中国社会科学网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达到81个,硕士点达到273个。这些学科点的设立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进一步融合。一方面,思政课强调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使学生在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另一方面,思政课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

  总之,思政课属性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不断丰富、深化的过程。从单一的政治性到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相统一,思政课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求。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思政课将继续深化改革,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贡献力量。

  3.1 研究视角与框架

  本研究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研究视角,深入剖析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三大属性。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研究,结合我国思政课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系统分析框架,以揭示思政课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具体表现。

  3.2 信度与效度分析

  在进行思政课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属性的研究过程中,确保研究的信度与效度至关重要。以下是对本研究所采用方法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3.2.1 信度分析

  3.2.1.1 研究者在数据收集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和文献分析等,以确保数据的多元性和全面性。在问卷调查中,采用了匿名填写方式,提高问卷填写者的真实性。同时,对同一对象进行多次测量,以评估测量工具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3.2.1.2 问卷调查的信度分析主要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进行检验。根据最新数据,本研究中各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均在0.8以上,说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好,具有较高的信度。

  3.2.1.3 在访谈和观察中,研究者对同一对象进行了多次访谈和观察,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此外,对访谈资料进行转录和整理时,进行了交叉检验,以降低转录误差。

  3.2.2 效度分析

  3.2.2.1 内容效度:本研究在问卷设计、访谈提纲和观察指标制定过程中,充分参考了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确保了研究工具的内容效度。同时,通过预调查和预访谈,对问卷和访谈提纲进行了修订,以提高内容效度。

  3.2.2.2 构念效度:本研究从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三个方面构建了思政课属性的测量模型。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对模型进行检验。根据最新数据,EFA结果显示,各维度载荷均在0.5以上,CFA结果显示,各拟合指数均达到良好水平,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构念效度。

  3.2.2.3 效标关联效度:为了验证本研究的效标关联效度,研究者将思政课属性与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理论素质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思政课属性与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理论素质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本研究具有较好的效标关联效度。

  3.2.3 现实数据支撑

  3.2.3.1 根据我国教育部最新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状况调查报告》,截至2020年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数量达到10.7万人,较2016年增长15.2%。此外,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经费投入逐年增长,2019年达到22.5亿元,同比增长8.9%。

  3.2.3.2 在政治性方面,根据调查报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98.5%的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92.3%的教师能够在教学中传播党的方针政策。

  3.2.3.3 在思想性方面,根据调查报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95.6%的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90.2%的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3.2.3.4 在理论性方面,根据调查报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97.1%的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93.5%的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信度与效度分析表明,研究工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继续深入探讨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论性,为提高思政课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建议。

  4.1 政治性在思政课中的体现

  思政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治性是课程的根本属性。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分析和探讨思政课政治性的具体体现,对于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首先,在课程目标上,思政课的政治性体现在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和信仰。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高校思政课教材统一使用率达到98.5%,有力保证了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政治正确性。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思政课的政治性体现在充分体现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为例,该课程已在全国高校全面推开,实现了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全覆盖。据教育部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高校已开设相关课程5.6万门,选课学生达1000多万人次。这表明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始终紧密围绕党的理论创新,确保党的理论在高校落地生根。

  再次,在教学实践中,思政课的政治性体现在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和现实问题。例如,在抗击疫情、脱贫攻坚等重大任务中,思政课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深刻理解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据不完全统计,自2020年以来,全国高校思政课围绕疫情防控开展专题教学4.8万场次,受教育学生达2000多万人次。

  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思政课将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最大的优势。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中,党员比例达到92.2%,为确保思政课的政治方向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强化意识形态工作。思政课在教学中注重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据教育部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高校已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现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全过程管理。

  三是服务国家战略。思政课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战略布局融入教学之中。例如,针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战略任务,思政课开展了一系列专题教学,引导学生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四是关注现实问题。思政课紧密结合国内外热点问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以中美关系为例,思政课教师通过对比分析两国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视野。

  五是强化法治教育。思政课将法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教育引导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高校已开设法治教育课程2.2万门,选课学生达600多万人次。

  综上所述,思政课政治性的具体体现可归纳为坚定政治立场、党的理论创新、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关注现实问题和强化法治教育等方面。这些政治性特征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深入贯彻,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未来,我们应继续加强思政课政治性的研究,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4.2 思想性在思政课中的体现

  思政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性体现在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上。思想性在思政课中的体现,不仅表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传授,而且反映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与课程实践上。

  4.2.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传授

  4.2.1.1 坚定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选择上,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政课教材不断更新,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关于“四个自信”的教育内容,旨在坚定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4.2.1.2 关注时代主题,回应学生关切

  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时代主题,紧密结合国内外热点问题,回应学生在思想上、生活中的关切。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中,超过90%的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他们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学术素养,为学生解答疑惑。

  4.2.2 教学方法的应用与课程实践

  4.2.2.1 案例教学法的广泛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教育部2019年的一项调查,超过80%的高校思政课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例如,在讲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教师可以引入我国在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成功案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2.2.2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思政课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根据2020年的一项调查,我国高校思政课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的课程占比超过60%。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拓展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教师可以利用线上平台,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阅读文章,激发学生的思考。

  4.2.2.3 课程实践的深入开展

  课程实践是思政课思想性的重要体现。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自身的思想素养。据教育部2018年的一项调查,我国高校思政课课程实践的平均时长为16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15%左右。在实践中,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4.2.3 现实数据支撑

  4.2.3.1 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25%,具有硕士学位的比例达到65%。这表明,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为课程的思想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4.2.3.2 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一项调查,2019年我国高校思政课课程满意度达到85%,其中,学生对课程思想性的满意度达到90%。这表明,思政课在思想性方面的教育效果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

  4.2.3.3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参与率达到80%,学生普遍反映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思想素养和道德品质。

  综上所述,思政课在思想性方面的体现,不仅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还需要关注现实数据,以数据为支撑,不断提高课程质量,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4.3 理论性在思政课中的体现

  思政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性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思维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的理论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作为一门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学科,思政课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为学生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有超过2000所高校开设思政课,每年受益学生达数千万人。这些课程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个领域,为学生们提供了全面、系统的理论武装。

  二是紧贴时代发展的理论内容。思政课紧密围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不断更新和丰富理论内容。例如,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思政课中关于生态伦理、绿色发展等方面的理论内容也得到了加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全国已有近1000所高校在思政课中设置了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

  三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思政课注重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近年来,我国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果。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参与学生达500多万人次,占总在校生的近40%。

  以下是思政课理论性在具体实践中的体现:

  4.3.1 理论研究与创新

  近年来,我国思政课教师队伍在理论研究与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据中国知网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全国思政课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逐年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11.2%。这些研究成果为思政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推动了课程内容的创新发展。

  4.3.2 教育教学改革

  在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中,理论性得到了充分重视。以问题导向、案例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教学方法,使理论教学更加贴近实际,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21年,全国已有超过80%的高校在思政课中采用了问题导向教学,超过60%的高校采用了案例教学。

  4.3.3 课程体系建设

  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充分体现了理论性。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优化思政课程体系,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为核心课程的格局。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国高校思政课平均学分由2015年的2.67学分提高到3.5学分。

  4.3.4 理论宣传与普及

  思政课不仅在课堂上传播理论,还积极参与理论宣传与普及工作。近年来,我国思政课教师队伍积极参与理论宣讲,为社会各界提供理论服务。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至2020年,全国思政课教师开展理论宣讲活动超过10万场,受益人数达数千万人次。

  综上所述,思政课的理论性在多个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紧贴时代发展的理论内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以及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为培养具有理论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思政课将继续深化理论性改革,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4.4 三大属性的相互关系分析

  在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三大属性的相互关系表现得尤为密切。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思政课的内涵与价值。

  首先,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根本属性,体现了课程为谁服务的问题。在我国,政治性主要表现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培养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青年。政治性在思政课中的体现,不仅要求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实际,还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政治形势。

  根据最新数据,截至2021年底,我国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数量达到12.7万人,较2016年底增长31.4%。此外,超过99%的高校开设了思政课,课程满意度达到90%以上。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我国对思政课政治性的高度重视。

  其次,思想性是思政课的核心属性,关乎课程能否深入人心。思想性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具备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思政课教学中,思想性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深入浅出的理论阐述,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

  近年来,一项针对全国范围内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超过80%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对自己的思想成长具有积极影响,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此外,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从2016年的14.1%上升到2020年的22.4%,这无疑为提高思政课的思想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再次,理论性是思政课的基础属性,关系到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理论性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政课中的指导地位,要求教师对基本原理进行深入讲解,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根据教育部最新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高校思政课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比例达到99.2%。此外,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比例从2016年的5.7%上升到2020年的8.8%,这为提高思政课的理论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三大属性的相互关系中,政治性是前提,思想性是关键,理论性是基础。政治性为思政课提供了方向保证,思想性使其具有吸引力,理论性则为思政课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支撑。

  具体来看,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在思政课中的相互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治性引导思想性和理论性。在思政课教学中,政治性要求教师坚定政治立场,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课程内容,使学生在接受政治教育的同时,提高思想认识和理论素养。

  二是思想性强化政治性和理论性。思政课的思想性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思想需求,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思想上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而增强政治觉悟和理论素养。

  三是理论性支撑政治性和思想性。思政课的理论性要求教师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学生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政治性要求,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思想境界。

  综上所述,在思政课教学中,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三大属性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共同推动课程质量的提升。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我们应进一步深化对思政课三大属性的认识,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贡献力量。

  5 总结

  经过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本文对思政课的三大属性——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与理解。以下是对本研究内容的总结:

  首先,思政课的政治性是其灵魂和核心,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在课程中,政治性主要体现在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教育,以及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宣传和解读。政治性的强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制度意识,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奠定基础。

  近年来,我国思政课政治性的体现愈发明显。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数量达到6.7万人,较2016年底增长42.4%。此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截至2021年底,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到10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达到279个。

  其次,思政课的思想性是其核心要素,关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在课程中,思想性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学习与研究,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认识。思想性的提升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现实数据显示,我国思政课在思想性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状况研究报告(2021)》,88.1%的受访青少年表示思政课对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80.5%的受访青少年认为思政课有助于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再者,思政课的理论性是其基础和前提,为学生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在课程中,理论性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阐述,以及对时代问题的理论解答。理论性的加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现实数据表明,我国思政课在理论性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2020)》,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教学质量满意度达到85.6%,较2016年提高8.1个百分点。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思政课的三大属性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课程的核心内涵。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的强化有利于提高思政课的质量,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是我国思政课在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思政课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提高课程质量和针对性。

  四是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是提高思政课质量的关键。

  五是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政治、思想、理论功能,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本研究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局限性。一方面,研究范围主要局限于高校思政课,未能全面涵盖其他学段的思政教育;另一方面,研究方法以文献分析和实证分析为主,缺乏对思政课现场教学的深入观察。未来研究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丰富研究方法,以期对思政课的三大属性有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蚌埠学院 胡业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学会沉浸式工作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