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观点 > 正文

加强网络强国背景下青年思政工作
2024-05-17 11:03:56   来源:第一新闻网   评论:0 点击: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7.5%。其中,10至29岁网民占比28.4%。可见,青年网民在互联网活跃程度较高。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因此,在网络强国背景下,解决互联网问题,做好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要抓好互联网时代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强调青年人是网上意识形态斗争胜负的关键,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

  “党管互联网”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关党的长期执政,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历史性变革,但仍面临复杂形式和严峻挑战。党对网信工作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治网之道的最本质特征,是网信事业发展的最显著优势,是网络强国建设的根本保证。针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逐渐走向网络化、数字化,尤其是交往方式的圈层化、信息匿名化,在坚持党管互联网的大原则下,积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

  一是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筑牢国家网络安全屏障,让网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在主流轨道上健康运行。严格遵守《关于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意见》、《网络强国战略实施纲要》、“十四五”网信规划等重要文件,推动党管互联网落到实处。同时,促进互联网技术和高等教育的融合,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年的精神培养、主流意识形态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二是充分结合互联网和青年特性,促进主流意识形态在青年身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由于网络本身具有开放性和无限性,利用网络新媒体教育工具,搭建合作平台,吸引青年兴趣,将主流意识形态以润物无声的方式筑牢青年内心;建设思政教育实践模式,双渠道驱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青年在志愿活动、返家乡、三下乡等活动中践行主流意识形态,破除圈层交往弊端。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践行“大思政”理念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共同承担着构建我国“大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的艰巨任务。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开门办好思政课,统筹协调各方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

  一是破除网络虚拟与生活现实壁垒,充分利用青年的数字化生存能力,依托虚拟现实技术,将网络虚拟与生活现实的社会互动以“分享”“交往”“参与”等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结合交叉学科技术,融入流行文化,注重精神层面的交往互动,使青年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培养青年社会关系,提升青年社会化能力,伴随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获得更多更高的社会报偿,而不局限于精神层面。二是联动协同,利用互联网大平台,同侪携手促进“大思政”落地生根。积极培养青年的媒介使用能力、信息生产消费素养,网络正确交往手段、社会协作参与素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会理性表达与讨论。结合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在践行“大思政”理念时,要有“圈层”思维,依托朋辈文化,利用朋辈力量,形成朋辈成长“正能量圈层”,从而进一步盘活“大思政课”的师资力量。

  “得网络者得天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式

  教育传播媒介是教育传播者与受教育者信息交流的“桥梁”,是影响教育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新空间,得网络者得天下。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主渠道的重要力量,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抓住青年网民的兴趣点,打造传播矩阵,进行精准靶向宣传,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式,利用全媒体技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率,加快推进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传播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融入青年生活。利用网络即时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影响力和效度,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创新,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创新提供新契机。

  一是加强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的多样化传播方式。青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需要讲求“时度效”,根据青年“碎片化”阅读习惯和实际需要,促使网络的多种形式融合利用,协同发展,设计出内容简短,融娱乐性、休闲性、生活性与教育性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式,推进网上宣传创新,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遵循网络思政传播规律,不断创新,掌握网上思政工作主动权,针对青年特点,开展差异化、个性化传播,善于运用网络语言,在可视化、互动化传播大做文章,“嵌入式”“沉浸式”传播手段充分利用,帮助青年在相对轻松的网络传播环境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方式形成有传播实效的多样化网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二是赋能青年话语权,改变传统的教育者中心思政传播模式,促使青年自己教育自己。话语是指在一定范围或关系中的引导力、调控力和控制力,反映了一种地位关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教育者处于主动地位,具有一定制度性赋权、信息垄断权的掌握能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不平等。网络时代,受教育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网络平台上主客体地位平等。传统“灌输”思政虽仍发挥巨大潜能,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必须冲破这种灌输模式,形成互动对话模式。(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宋威、贺宁霞)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论思政课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在立德树人中的价值与功能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