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观点 > 正文

善用“大思政课”,让“学典型当先进”在高校蔚然成风
2024-01-30 16:31:18   来源:第一新闻网   评论:0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英雄人物、劳动模范、道德模范、大国工匠等先进典型,是鲜活的价值观,是“大思政课”的生动教材。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都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完善先进模范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要求,建立健全兼职教师制度,形成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先进代表,经常性进高校参与思政课教学的长效机制。“大思政课”背景下推进先进典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符合时代发展需要,是在高校培育和弘扬马克思主义荣辱观的必然要求,是对习近平关于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的重要论述的基本遵循,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

  一、先进典型进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当下,面对多元价值观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偶像崇拜对当下先进典型进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网络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内卷与躺平对大学生奋斗精神的侵蚀,我们更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让党和政府树立的先进典型成为当代大学生追的“明星”,确保高校安全稳定,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后继有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高校营造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良好氛围。

  另一方面,各级各类先进典型经常性进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鲜有操作细则支撑,顶层设计和相关制度建设有待加强和完善,各相关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各高校之间没有形成“一盘棋”和“大合唱”;多数先进典型群体进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以模范宣讲、纪念活动居多,宣传教育往往随着活动的结束就停止了,先进典型的传播力、影响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未能形成立体化、多样化的宣传教育形式,使得先进典型的践行不够持久;部分高校对先进典型人物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对先进典型事迹教育资源挖掘不足,大学生对先进典型的认知,大多仅仅局限于在媒体报道、课堂上的文字叙述、课本表达,相关高校未能充分利用校园公共场所、宣传阵地等增强先进典型人物事迹的育人氛围。

  二、善用“大思政课”,让“学典型当先进”在高校蔚然成风

  我们党和政府树立的先进典型覆盖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先进典型的评选和表彰不是终点,如何发挥好先进典型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引领和塑造,推进先进典型进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是我们亟待探索的一个时代命题。

  将先进典型人物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主渠道、思想引领主阵地重要作用,在开好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围绕国情、社情、重要历史时期、重大节日庆典,结合形式与政策课、思想道德与法制课等思政课程,以及其他课程的育人元素,根据“同城就近”“双向选择”的原则让先进典型人物现身说法,成为大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标杆,让大学生能学习、能效仿、能进步。并将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品质融入相关的课程教学中,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新格局。此外,相关部门还要合力推进先进典型人物资源库系统建设,对先进典型人物进行分类,做好先进典型人物精神的研究、教学实践基地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

  将先进典型人物精神融入高校“第二课堂”。高校文化活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在提升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培养学生优秀精神品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要营造良好的高校文化环境,将先进典型人物元素融入楼阁、操场、活动室等场所,并将先进典型教育实践活动纳入高校实践教学方案,通过“行走的思政课”的形式,结合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主题党团日活动,提高大学生对先进典型人物事迹精神的认知,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向善向美。

  将先进典型人物融入高校网络思政。互联网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将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和精神融入“云端思政课”,通过新媒体技术以图像影视等形式展现我省各类先进典型人物的事例、素材,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体验感与获得感。此外,还要在学校官网、易班、微信、微博、抖音等官方平台上增设先进典型相关主题模块,激励广大学生崇尚先进、争做先进。

  建立先进典型进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评估机制。建立精准、完善的反馈评估是检验先进典型进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环节。从学生主体价值,政治素养、专业素质、个人德行等方面进行精准评估,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利用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学工队伍实现全方位、动态式的精准评估体系,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的转化。

  本文系2022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陕西先进典型进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构建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A028)阶段性成果。

  作者:刘洋,系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喜军,系西安石油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新举措助力春运智慧出行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