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观点 > 正文

新一代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当下的教育?
2023-10-18 15:37:33   来源:第一新闻网   评论:0 点击:

  当下以ChatGPT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AI)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且引领着社会的变革,其交互式深度学习的技术特征,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一次跨越式发展,意味着它可以在自主学习中不断迭代更新,在教育领域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相关应用也展现着无限潜力和巨大前景。

  本报告主要对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的机遇与挑战、对教育形态的重塑、存在的伦理风险以及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管理改革及政策创新这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进而分析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相关建议。

  一、机遇与挑战: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

  新一代人工智能融合教育的发展机遇

  人工智能目前对教育的参预尚在初步探索阶段,但已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和正向效应。从宏观角度来看,人工智能一是可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分析能力辅助教学计划的制定,以便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实现教学效果的可视化监测管理,促使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和助力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二是可辅助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智能个性化的学习辅导;三是可丰富教育教学方法的革新,引领健全完善学科体系。新时代学科建设强调跨学科融合,人工智能通过“互联网+”可以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实现复合共通发展。从人工智能介入的教育教学各环节来看,人工智能的应用是全链条的,可参与教学、管理、学习、考试整个流程,具体表现为智能学情分析、智慧校园、拍照搜题、机器组卷、试卷分析等多项功能。这类产品往往整合多项人工智能技术,通过算法、算力、大数据分析等方式为教育教学各环节赋能。人工智能涉及的教育领域来看,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覆盖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各个层级,还涉及职业培训、语言学习、出国留学等延伸畛域,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而且应用场景愈加细分。

  新一代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挑战

  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为教育带来一系列挑战。挑战一:对于技术过度依赖的倾向。学生通过人工智能各项产品工具,可以大幅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视野。但青少年往往缺乏控制能力,学习自主性不足,可能会过度依赖人工智能直接获取答案,即存在作业抄袭或者考试作弊等情形,而缺乏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过程。教师对此往往也难以监管甄别,最终导致人工智能从辅助学习的工具,沦为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培养的“绊脚石”,让学生陷入“信息茧房”当中。挑战二:技术鸿沟影响教育公平。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本身虽然是中立的,但是这种技术存在一定门槛,天然就存在着并非人人可接触的技术鸿沟,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可能会因数字权利行使的难易程度不同而进一步拉大,进而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挑战三:技术升级对教师职业的挑战。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引发机器是否会代替教师角色的担忧,在大数据的支撑下,人工智能的知识的广博性常常让人类难以望其项背,教师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受到挑战。另一方面,采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对教师数字知识素养也是一种挑战。教师需要重新学习相关技术的应用,思考其辅助场景,但一些教师可能会缺乏相应的信息技术素养,缺乏拥抱新技术的学习能力,或是存在一些教师过于依赖人工智能的情形,在备课和课堂上缺乏自主思考,丧失教育主体地位,课堂千篇一律。因此需要教师忖量把握人工智能的课堂参与度,真正发挥其辅助作用。

  二、变革与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塑教育形态

  新一代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度参与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转变为“人—机—人”的互动模式,而这里的“机”又并非单纯的辅助教学,而是具备一定智力因素的交互性产品,为师生提供多元的教学场景和素材,教学方式变得更为灵活,包括“线上+线下”课堂、“现实+虚拟”学习空间、“智能教师+人类教师”、“专家远程+教师面授”等一系列“混合式”教育教学模式。

  在许多教学环节中,教师的角色可能被人工智能产品所替代,基于机器辅助的教学环境下,教师角色定位也因此被重塑。其一,机器的智能有着以繁制繁的强项,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的角色被质疑,教师必须审视自身在教育中的独特价值,如何适应人机协同过程中的教育教学,做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二,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变革还体现在资源供给更加开放共享。传统教育的教育资源单一,局限于实物媒体,而新一代人工智能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支撑的数字资源,让教育课程更加开放共享,供给主体也超越时空限制,实现了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的教育数据的互通互联。

  三、风险与防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应用中的伦理风险

  技术伦理风险:技术的表现形式是客观的,但是技术背后的算法设计却是主观的,算法作为交互界面内部数据的运作逻辑,并非公开透明,人们无从知晓,也就可能会存在算法黑箱的问题。在教育领域的算法设计中也会表现出一些主观因素的存在,当采用人工智能进行客观评价时,这种评价的可信性就会受到质疑。同时,算法本身依赖过往的数据,在进行决策分析时不免受此前结果的刻板印象干扰,缺乏一定的人文因素,影响有温度的教育实现。此外,人工智能技术需要进行海量的数据收集,也会在自身运行中产生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和相关隐私存在泄漏或被篡改的风险,一旦产生技术垄断,这些数据就会存在被滥用的风险,导致教育不公平。

  教育伦理风险:人工智能的应用一方面会冲击教师职业本身,使用机器取代人类的论调会消解教师角色的神圣性和庄严性,放大其工具性。智能技术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师生间的联系,降低二者间的互动,挑战传统的师生伦理观念,教师的不可替代性可能会被动摇。虽然教育需要富含爱这一本质决定了这一职业不可能完全被机器取代,但是人机共存的教育模式大概率会是未来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作为教育另一主体的学生,也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学生一旦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技术,易导致人的自主性降低,缺乏思考的过程,丧失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被工具所物化的挟持,过于重视知识的客观答案本身,情感培养易被弱化且难以成长健全的人格。

  责任伦理风险:机器的广泛使用,让责任的承担也指向愈加模糊。过去我们当然认为人是责任承担的唯一主体,但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能力,意味着它在应用过程中具备一定的自主决策可能性,那么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责任主体是谁就会产生纠纷,是机器或者算法编写者还是学校、人工智能所辅助的教学者?因此,责任伦理风险的防范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四、未来与方向: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管理改革和政策思考

  以人为本,回归教育本真

  教育的本质是爱,是一种培育人的社会性实践活动,这是机器永远无法实现的功能。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的知识储备力强,但学习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得到问题的答案,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育人是比教书更为重要的任务。因此需要每个教师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塑造新人,充盈人的精神,通过情感、个性的培养,关注并提升学生的心理、性格和人际交往等个人综合素质发展,使被教育者成为一个独立自主、自强自立的社会人。教师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存在难能可贵的情感互动交流,学生并非是被训练的“巴普洛夫的狗”“斯金纳的小白鼠”,而是有思考、有求知欲、有情感的独立个体,机器难以实现有温度的教育,人工智能只是其中一些环节的补充。因此需要在应用人工智能时思索机器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有效地、道德地利用这些新兴工具。

  提升教师数智素养

  为了适应人机协同共教的新形态,需要体系化、系统化的提升教师智能素养,防止人和技术间的主从关系颠倒。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开展专项培训、提供完善的学习体系,对教师从人工智能技术认知、数据整合应用、数据安全防范、智能教学应用等多方面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创新课堂模式,开展人机协同课堂教研,实现教育技术融合共生。并通过跨地区、跨学科协作,综合利用线上、线下资源等,缩小不同区域教师水平的差距,维护教育公平。

  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也给信息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因此必须完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障的制度建设,对数据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完备相关硬件、软件,构建其数据防护防火墙,加强对数据泄露等行为的惩戒力度,开展数据安全教育,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数据安全防护意识和素养,保证技术这把双刃剑不会被滥用。

  【作者:谭颜宇,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工商大学基地、湖南工商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专职研究员。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教育学专项重点项目(18ZDJ01)的研究成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式现代化对西式现代化的三重超越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