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需求出发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服务有效路径
2023-08-14 16:24:22 来源:第一新闻网 评论:0 点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重大任务,并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实现个人价值的前提,是学习、生活、工作的保障。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的调查数据显示,将近一半的大学生存在焦虑风险。尤其是近年来,受疫情影响,以及经济形势、社会发展带来的外部环境压力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大,心理健康问题增多。相应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客观需求增多。教育部办公厅2021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着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守护者,高校在推进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更要从需求端出发,创新优化服务内容,以实现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个性化、私密性、可及性、便捷性、有效性等要求,实现供需的精准对接,助力大学生塑造自信乐观、积极向上、勇于面对困难挑战的良好心态,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一,拓宽服务渠道与服务方式,满足差异化服务需求。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表征多样,因此对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也存在差异,这就需要高校在心理健康服务方式、功能设计、设施设备引进等方面进行丰富创新,以有效应对各类错综复杂的心理问题,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首先,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线下“面对面”提供服务的同时,开通线上预约及咨询渠道、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及时、便捷的心理服务。其次,服务功能全面拓展。高校在推进心理健康服务过程中,除了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心理问题咨询、测评与危机干预等,还可以尝试提供深度放松、睡眠监测与治疗、沉浸解压等特殊服务,帮助学生释放负面情绪。最后,引入VR疗愈系统、减压焕能舱、3D沙盘等智能化设备,全面提升心理治疗效能。
第二,提升服务过程私密性与服务环境舒适性,优化服务体验。近年来社会公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但是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依然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很多大学生面对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及主动干预调整的意识,对于寻求专业心理援助或治疗存在“羞耻感”、防备心,或因担心个人隐私泄露而对心理治疗望而却步,错失干预调整的最佳时机。因此,高校在面向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时应着重考虑如何保障服务过程的私密性,打造舒适温馨的服务环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体验感,放下心理防备,变被动干预为主动寻求帮助。一方面,建立严格的保密原则以及心理健康数据安全保护机制,出台相关制度要求,保护学生隐私,杜绝信息泄露。同时也要规范服务流程,探索一对一咨询服务、匿名咨询等服务模式,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提供帮助,给予学生心理安全感。另一方面,服务空间的布局设计也要充分考虑私密性、沉浸性,兼顾大学生的喜好特征,通过营造轻松氛围消除来访者的紧张、戒备、恐惧等情绪。
第三,链接专业化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助力风险自我识别与干预处置便捷可及。一方面,引入心理测评与心理健康预警系统,实现心理测评全覆盖与常态化。依托系统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运用智能化的动态监测、筛查与科学的数据记录分析,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并进行风险识别,对于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推荐相关服务并进行跟踪、干预,促进心理健康服务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防患于未然,促进大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机构在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与干预处置方面的优势,建立医校联动服务模式,搭建医校衔接转介的绿色通道,实现教育与医疗两个部门的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有效提高心理危机干预效率与专业化程度。医校联动不仅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医生入校讲座、咨询、坐诊,为学生提供心理问题疏导以及就诊取药等一站式服务,提高学生获取心理健康服务与诊疗的便捷性、可及性,同时也可以利用专业医疗资源作为托底与支撑体系,便于有就医需求的学生在专业医疗机构的支持下获得更加深入的心理辅助与诊疗。
第四,建立服务评价及反馈体系,及时响应调整服务内容及方案。一方面,针对高校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相关内容,制定多维度、多形式的服务评价体系,组织心理健康领域专家学者、服务对象等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全方位反映心理健康服务实效。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对心理健康服务内容及方式的专业性、流程的规范性、组织的有序性等进行评价指导,不断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面向服务对象针对服务质量、服务内容、服务态度、服务过程的保密性、问题响应的及时性进行满意度评价,对于满意度较低的方面及时进行调整改进,提升服务效能。另一方面,面向全校学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问卷调查,识别不同学习阶段、不同类型群体呈现的差异化心理困惑,了解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有哪些新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实现心理健康服务供需精准对接。比如针对新生开展适应性情况调查并进行辅导,帮助即将毕业的学生缓解就业、考研过程中的精神压力;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服务,开发更多数字化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实现人机互动,提供更多个性化解决方案。
【本文系202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后疫情时代天津市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研究”(202210792002)阶段性成果】(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杜宁宁、徐明华、王钟钦)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聚焦治理新挑战,绘就国家新发展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