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观点 > 正文

大数据背景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型资助工作实践路径探索
2023-06-16 15:49:03   来源:第一新闻网   评论:0 点击:

  2017年12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全面推进高校资助育人”列入十大育人体系之中,要求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相结合,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管理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建立起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2021年3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明确,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设立5年过渡期。明确指出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2023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意见指出:大力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水平。提升学生资助精准化水平。依托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加强教育与民政、农业农村、残联等部门间数据共享交换,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依据和工作程序,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精准度和异地申请的便利性,不断完善资助资金发放机制,全面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切实做到应助尽助。

  2021年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困难学生的基本经济生活得到保障,“奖、补、勤、减、贷、助” 大学生健全的多元资助体系以及校级资助、社会资助的支持,学生的基本生活保障早已满足,但在专业技术、个人发展、生存能力上仍有较大的短板,在某高校的调研中,我们以原建档立卡学生为试点,开展了问卷调查,90%以上的同学都表明目前所受资助能改善生活,由此看来,经济困难不再是学生的主要困难原因,我们必须要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

  一、发展型资助育人的现实意义

  通过自我发展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认同能力、形成目标的能力、具有健全的人格七种向量指定问卷,从问卷能普遍反映出学生不会规划、害怕交际、没有目标,无法排解压力等问题,这些问题有的产生于学生与自我的矛盾、有的产生于学生与社会的矛盾、有的产生于学生与家庭的矛盾、有的则来源于学生与学习生活的矛盾,这些问题与学生个体一样,充满差异化,要想解决必须要因人而助,尊重学生的价值选择及其个体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特点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处理好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学习生活、择业交友等方面具体的问题。

  二、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实践思路

  (一)以党建引领资助 打造育人品牌

  高校教师党员是高校师生的先锋力量,是“精准扶贫”在高校实践的主力军,是直接接触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党员群体。鼓励高校教师党员主动加入精准帮扶困难学生的队伍,帮助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实现教育扶贫,是教师党员群体教育强国、教育为民的责任担当,是在师风师德的建设上发挥带头作用,也是教师党员提高自身育人水平的重要体现,更充分体现了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寄望通过为困难学生一对一匹配教师党员进行帮扶,达到辅导员、班主任、一对一帮扶教师形成帮扶工作强大合力的效果。教师党员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学业帮扶,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和教育背景,深入学生,真做实做,建立师生沟通桥梁,引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院党委定期组织教师党员走访慰问帮扶学生家庭。运用大数据获取学生的智慧画像和成长档案,通过微信小程序建立家校联系,凝聚教育合力。健全“四位一体”资助体系,做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通过扶志以自强、扶智以自立,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使脱贫的内生动力竞相并发,促进自助育人实现内涵式发展。

  同时,党委可定期组织督查,每学期由帮扶小组组长向党委作工作汇报。落实帮扶工作成效将作为年终学院党员推优的重要考核依据,纳入党员民主评议考核。将帮扶工作交流列入党支部会会议内容。要求教师党员记录帮扶情况、措施和效果,每学期组织一次帮扶对象座谈,通过座谈会了解帮扶对象的进步转化情况,收集帮扶对象的意见及建议。每学年组织学生进行年度汇报,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全面勾勒学生成长画像,帮扶工作汇报列入组织生活会个人思想汇报条目。每年开展一次一对一帮扶思想汇报会议,通过汇报制度监督教师党员的帮扶职责,常态化开展帮扶工作。为确保帮扶工作的经常性、连续性,把教师党员一对一帮扶建档立卡(孤残)学生工作列入党员的“规定动作”,要把党员帮扶与教师授课同等重视,将帮扶工作开展与党组织建设结合。

  实施教师党员一对一帮扶工作是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要求教师党员深入学生,真做实做,切实激发学生内生动力,达到智志双扶的作用。同时开展一对一帮扶工作有利于教师党员党性的提升,也是高校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落实落地的重要体现。

  (二)协同多方力量 打造跨学科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室

  联合兄弟学院经验丰富的资助辅导员,共同成立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室,整合理工科学院和文科学院资源,在跨学科视域下打破学科界限,搭建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各学院开放优质课程,发挥学院优势特色,通过多学科的学科知识互动,培养通传融合将学生资助工作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构建以“资助、励志、强能、感恩”为一体的资助教育实践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助推学生成长成才。

  (三)巧打政策宣传“组合拳” 确保政策全覆盖

  定时通过宣讲会、QQ群、微信、微博的方式进行资助政策的宣讲。为了顺利完成开学后的一系列资助工作,及时摸排7类特殊群体学生具体情况,暑假期间,开展全院资助委员、新生班主任、班助线上政策会议,要求各班班干部熟悉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生源地贷款、临时困难补助等资助工作,确保让每个资助班委能全面了解资助政策后,再将资助政策宣传到班。同时,要求他们加强对班级家庭经济困难同学的关心,积极为班主任分担工作。

  除了每年开展资助政策宣传会议外,还可以采用一政策一培训的方法,在资助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秉持把工作做在前面的原则,预估每项政策开展时间,提前召集班委召开培训会,确保班委弄懂弄透,及时正确的将工作实施办法传达到班。

  (四)树立榜样“风向标” 汲取奋进力量

  重视励志榜样力量,开展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学生励志成长成才事迹微信系列推文活动,邀请往届家庭经济困难校友返校以自身创业奋斗经验做励志讲座分享,利用校友资源与在校困难生交流平台,挖掘校友资源,为困难生在学习、就业、创业、升学等方面开辟新途径。

  组织学生开展“大咖午餐会”,邀请思政名师大家、名师大家、学术带头人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共进午餐,在面对面的对话交流中成长,探讨理想信念、学习生活,为困难学生答疑解惑,倾听学生心声,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拉近师生的距离,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成都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温心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