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观点 > 正文

廉政文化精神建设优化策略
2023-05-16 11:26:22   来源:第一新闻网   评论:0 点击: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永远吹冲锋号,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决不姑息。”如何持续正风肃纪,巩固反腐败斗争重大成果,将成为接下来一段时期内反腐败工作的重点。一方面,要强化机制反腐,一体深化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纪检监察机构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扎牢权力的笼子,强化不敢腐的制度震慑,增强反腐刚性。另一方面,更要注重源头反腐,从思想觉悟方面入手,引清正廉洁之活水,筑牢不想腐的精神堤坝,增强反腐的自觉性。廉政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于廉洁从政的信仰、价值观、制度规范、语言、生活习惯等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中的认知投射和社会评价汇聚而成的一种文化形式。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有助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反腐倡廉就在身边,这对于不断夺取反腐败斗争的新胜利新战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廉政文化建设大致包括廉政文化精神建设和廉政文化制度建设两方面内容。前者是指利用各种媒介、载体、资源,通过不同的形式、手段、渠道宣传廉政思想,引发廉政共鸣。后者则是指通过制定党内廉政法规、国家监察法规,完善纪检监察体制等措施强化廉政惩戒。随着国家及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成立并写入宪法、监察法及实施条例相继出台,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纪检监察监督网,廉政文化在制度建设方面已有显著成效,但在精神建设方面,却存在没有号准“腐败脉搏”,摸透“腐败心理”,找准“施策方向”等问题。如何有力削减腐败存量的同时进一步遏制腐败增量,将反腐工作的关口前移,挤压腐败空间,使领导干部的思想由不敢腐、不能腐向不想腐转化,真正做到一体推进“三不”,还需要在廉政文化精神建设方面下一番“绣花功夫”。

  二、廉政文化精神建设优化策略

  (一)树立领导干部绿色消费观念,抵制消费主义侵蚀

  2020年,北京市东城区某离退休干部休养所出纳王某受不良消费观念影响,为了购买名牌,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挪用、贪污公款达720余万元,最终因贪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2022年,杭州市富阳区某正处级干部侵吞公款购买名牌服饰、美容美发等,最终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六年。近年来类似职务犯罪案件比比皆是,在纪委监委通报中也经常出现“贪慕虚荣、追求奢靡享乐”等词汇。追本溯源,是领导干部思想意识受到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侵蚀,内心廉政意识被边缘化、无视化,最终走上腐败的不归路。

  作为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对社会进步有着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但消费主义却与此大相径庭,它将正常的消费打上“超前”“过度”“炫耀”的烙印,使消费者自身的实际需求“病态化”,由消费主义衍生出的享乐主义、奢靡主义更是诱发领导干部腐败的一大诱因。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就明确指出:“抓好‘八项规定’落实,下大气力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具有表现形式隐蔽、传播载体多样等特征,因此在抵制消费主义时还应多措并举,数管齐下。一方面在对领导干部进行廉政文化精神教育时要明确对消费主义思潮的坚决抵制,态度鲜明,立场坚定,使领导干部在思想上自觉树立防线。另一方面,以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为契机,利用宣传渠道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绿色消费理念,以科学消费观抵制消费主义,从而助力廉政文化精神建设。

  (二)破除领导干部侥幸心理,存敬畏之心强底线思维

  侥幸心理是指无视事物发展的固有逻辑和基本规律,认为事物会按照自己设想的方向发展,且不会产生任何不利后果,本质是妄图以偶然因素来获取必然结果。如果说普通人心存侥幸心理是面对消极可能时的自我催眠,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无可厚非,那么领导干部在面对腐败时心存侥幸心理,自认为腐败行为不会被发现,进而铤而走险,就会带来无可挽回的后果,必须加以整治。甘肃省委原常委、副省长虞海燕在被调查后表示:“现在想想,确实当时做的选择都是愚蠢的选择,还是有侥幸心理,觉得能躲过去,不是也挺好的吗?”无数官员落马的事实说明侥幸心理已成为领导干部腐败之路上的一大“助力”,做好廉政文化精神建设,破除腐败侥幸心理已然刻不容缓。对此一方面应当加强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责,强化警示教育工作,利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强化领导干部对党纪、对国法、对组织、对权利、对人民的常怀敬畏之心,警钟长鸣。另一方面通过廉政文化教育强化领导干部底线思维,坚守“清廉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这里的底线是一条不可突破的红线,它是量变与质变的临界线,一旦突破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底线思维不仅要求人们精准掌握底线的位置,更要求人们逐步远离底线,逼近“顶线”,变被动为主动。清廉底线自然是不触犯党纪国法,但领导干部不能满足于此,要时刻对自己保持高标准、严要求,使侥幸心理、赌徒心理没有孳生的精神土壤,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强调腐败行为的严重后果,增加腐败道德成本

  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都要先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然后产生相应的收益,前述提到消耗被统称为成本。腐败行为也不例外,它的成本包括风险成本(腐败行为暴露后得到的惩罚)、机会成本(权利变现需要付出的成本)、精神成本(伪装行为带来的精神压力和随时可能被发现带来的恐惧)、道德成本(腐败行为引起的良心不安)等诸多方面。根据西方经济学中经典的“理性人假设”可知,只有当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时,理性人才行动。由此亦知只有当腐败成本小于腐败收益时,腐败行为才会发生。因此,增加腐败成本就是遏制住腐败行为的关键变量。腐败成本种类有很多,但绝大部分可以通过强化反腐机制建设、完善党纪国法、形成监督合力等外向型手段来增加成本,如风险成本、机会成本、精神成本,但要想增加道德成本就要依靠加强廉政文化精神建设来实现。

  部分领导干部在实施腐败行为前会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降低腐败行为带来的负罪感,使腐败行为“合理化”,减轻“道德负担”,其中最常见的借口之一即“腐败带来的后果并不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概率很小”,从而让腐败变得“心安理得”。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严重后果并非对腐败者的惩处,而是指腐败行为对国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2019年5月全国扫黑除恶办公室挂牌督办的云南孙小果涉黑案就是贪腐行为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典型例证。本来已被判处死刑的孙小果在其父母的运作下违规多次减刑,最终仅服刑13年。2010年至2019年间,在狱外活动的孙小果又接连犯下了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开设赌场罪、寻衅滋事罪、非法拘禁罪、故意伤害罪、聚众斗殴罪、妨害作证罪、行贿罪等一系列罪行,破坏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也导致省内13名公职人员被云南省监察机关移送审查起诉。因此在今后的廉政文化精神建设过程中,要强化对广大领导干部腐败行为的“后果教育”,增强领导干部的廉耻感、羞耻心,使其在产生腐败念头时就背上沉重的“道德包袱”,堵住“腐败借口”。

  三、结语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立场,一体推进三不,是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其中的不想腐是根本,要实现不想腐,就要依靠强化廉政文化建设,尤其是其中的廉政文化精神建设来实现。这对于深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筑牢领导干部反腐思想堤坝有着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纪检监察办公室 任增亮)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改革创新激活力 凝心聚力谋发展 奋力开创党校事业发展新篇章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