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观点 > 正文

从翻译实践讨论英语被动语态的语法汉译——以《剑桥英语语法》章节翻译为例
2023-05-05 16:56:37   来源:第一新闻网   评论:0 点击:

  摘要: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式和结构等方面的差异,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一直是英译汉中的重点、难点。通过翻译语法书籍中的被动语态,本文总结了英汉被动语态的差别和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被动语态翻译策略。

  关键词:被动语态;翻译;功能对等理论

  Abstract: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passive voice has long been the emphasis and the most challenging aspect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ranslation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form and structur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his research outlines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passive voice and its translation procedures under the theory of function equivalence by translating the passive voice in grammar book.

  Keywords: passive voice; translation;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1.引言

  关于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研究数不胜数,很多英语学习者对其做了大量的实践并且总结出了一系列翻译方法,这些翻译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在翻译实践和中学教程中去,也对翻译本身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但大多翻译方法的总结都是基于长期的实践和翻译经验,没有从理论层面说明翻译实践的原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和理论学习,译者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结合《剑桥英语语法》中的例句进行分析,列举出英汉被动语态的差别,翻译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总结出一些被动语态汉译的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2.英汉被动语态的差别

  虽然被动语态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比较常见,但是二者却有着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被动语态在英语语言中表达的是被动的概念,而汉语中的被动关系则有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周志培(2003:11)认为:英语基本上属于形合语言,相对于汉语来说,具有较为丰富的形态变化,其中尤其以被动语态的灵活应用为主要特点。英语中,常见的被动语态以动词be或get或have为基础,大多数被动句的谓语动词都是这些词。可见,英语被动语态具有较为明显的形态标志,一般采用“结构被动句”。与英语相比,汉语的被动语态缺乏形态标志,语义表达和理解策略以意会为主,一般采用“意义被动句”。在汉语中,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被动语态,在相关研究中,汉语被动句得到广泛的研究(周志培,2003:13)。汉语中的被动语态分为两大类:一是形式上是没有任何标志,只是在逻辑上表达了被动意义,它在形式上是主动句,称为意义上的被动句;二是含有被动意义的介词或动词的被动句,以“被”“让”等词为典型。如:

  He was killed in the war.

  他在战争中被杀了。

  他在战争中阵亡了。

  英语例句中出现了明显的被动语态的标志,即be-passive形式,而汉语例句中表达被动语态的方式则是使用被动介词“被”或者将其改为主动句。

  第二,被动语态的应用范围是区别英语和汉语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且英汉两种语言在情感表达方面也存在差异(连淑能,1993:86)。英语被动句不含个人感情色彩,而汉语被动句通常用来表达不愉快或不满意的情感,这种情感由施事人或说话人的角度表现出来,被称为“不幸句式”。英语中的被动语态是由系表结构表现出来的,它可以表示动作,也可以表示状态,故而应用范围广。而汉语中“被”仅仅是一个动词,在很多场景下,“被”都是某种意义的表达,且“被”字句并不等同于被动语态。

  由此可见,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因此翻译语法中的被动语态是重中之重,且翻译方法需要反复斟酌。

  3.被动语态汉译中的难点

  翻译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区分真被动语态与伪被动语态,需理解分析后再根据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翻译。在真被动语态中,动作的接受者通常就是语法上的主语,其主要形式为be-passive;然而,伪被动语态与之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所表达的作用上和使用的语境中,其主要形式为have/get-passive。如:

  The village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built up.

  She had her car stolen.

  此外,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语境和所强调的部分不同,翻译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且语法书是十分严谨且难度较大的翻译文本,翻译时不可随意根据以往实践经验得出译文,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经过大量的资料查找,最终确定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汉译被动语态,以下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策略。

  4.被动语态汉译策略

  4.1 译为主动句

  在英语中,被动句的谓语动词就是被动语态,汉语因其缺乏形态结构的变化而没有被动语态,因此在翻译被动语态时,译者首先考虑的是将英语被动语态汉译为主动句。如:

  I had my hair cut the day before the wedding.

  我在婚礼前一天剪了头发。

  这个例句省略了动作的发出者,且有明显的英语被动语态标志,即have-passive,若不改变句式,则应该翻译为“婚礼前一天,我的头发被剪了”,这样翻译虽然在形式上是一致的,但是读起来比较拗口,且这个句子中的被动语态为前文提及的伪被动语态,动作的施动者并非原文本中的主语。因此,可以采用汉语意义被动句的方法进行翻译,将被动句在形式上变为主动句但仍表达被动意义,以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功能对等而非拘泥于形式对等。

  4.2 改变词性

  被动语态汉译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将英语中的被动句译成汉语的“被”字句,但是也有一些情况可以通过改变词性来翻译被动语态。如:

  The tape seems to have got stuck.

  磁带好像卡住了。(磁带好像被卡住了。)

  分析句子可知,被动语态是由have-passive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可以翻译为“磁带好像被卡住了”,这样翻译实现了形式上的对等,也完整地将原文本意思表达出来,但翻译腔略重,违背了功能对等原则中用“自然”目的语进行翻译的原则,因此译文通过改变词性的方法使译文更加简明,读起来也更加舒畅,符合奈达的观点“当形式与内容发生冲突时,为了更好的为译文读者服务,形式可以让位与内容”。

  5.结语

  英语和汉语都有被动语态,但两种语言中的被动语态用法却相去甚远。译者的翻译实践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汉译被动语态,以实现译文最大程度的在形式与内容上与原文对等。因此,被动语态汉译时,可以灵活选用译法,不可过分拘泥于原文本的被动结构,而要根据目的语读者的表达习惯灵活翻译。

  6.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Nida, E.A. (2001).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本文系内蒙古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从翻译实践讨论英语被动语态的语法汉译——以《剑桥英语语法》章节翻译为例(项目编号:11200-53220396)”的最终成果)(作者:内蒙古大学 银琤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奋斗不息,不负韶华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