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观点 > 正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2023-04-07 17:35:12   来源:第一新闻网   评论:0 点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高校思政课,也需要讲清楚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增强国家的向心力,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那么,如何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呢?在这里谈几点初步认识。

  首先,思政课教学的基础是要推进科学研究新范畴的全面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成果,首先要全方位把握其深刻内涵、创新意蕴和实践价值。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生成逻辑,构建新时代民族理论学科体系,研究发展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途径。要加强学理性研究。充分发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优势,进一步提升理论研究,延伸研究深度,扩展研究视角,丰富研究方法,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生成逻辑与核心要义阐释清、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阐释透。要展开解构性研究,避免历史虚无主义及多元话语体系的“中华民族”解构,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的辩证统一。要拓展大众化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成果,要紧贴大学生成长需要,要用青春话、时代话进行生动阐释。要组织编写通俗理论读物、制作立体丰富的媒体素材、编排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剧目等大众化的宣教成果,找准理论与大学生的思想共鸣点,聚焦内容,活用语言、紧贴现实、讲好故事,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化在生动的育人实践中。

  其次,要有机融入思政教学全过程,这是思政课教学的关键。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要避免单纯停留在表层的政治宣传和政策宣讲,要善于将政治话语体系转化为稳定的、科学的、规范的知识体系,只有实现了上述转换,才能在思政课教学中揭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才能更好体现思政课的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和道义力量。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在于,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要结合课程特点,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学生多角度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价值意蕴。同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其他各类课程,加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要集中备好思政课。组织好集中研讨和集体备课,及时更新教学设计,跟进教学内容,改善教学评价,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广度与深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多维、多角阐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机理、丰富内涵、具体内容和时代价值,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进课堂、进头脑。要优化教学方式。要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优化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线性理论知识教授模式,增加非线性交流与互动,采用体验式、宣讲式、参观式、辩论式等教学形式,要在多媒体素材选择过程中,多选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成就的视频素材等,增强教学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深刻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开展研习性学习。鼓励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开展主题研习,让学生在确定主题、材料搜集、备课试讲、集中宣讲过程中,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重要价值以及个人理想信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紧密联系。

  再次,要融入实践教育各环节,这是思政课教学的保障。实践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理论跟实践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更生动感受理论的力量,提高情感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抽象表达,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工程,需要在生动实践之中加强体认。要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开展面向民族地区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参与对民族地区的“三下乡”、文化宣传、社会调研等活动,实现民族理论与政策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唤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形成理论自觉,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效果。同时,对社会实践成果进行有效整理和提升,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有益参考。要组织精准的社会服务。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加强与民族地区的对口结对,针对民族地区发展性、具体性问题,组织大学生开展技术研究、社会调研等社会服务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等重大实践,以科技普及、项目研究、成果转化精准服务民族地区发展,让大学生在对话、研究、参与、合作中,增加对民族文化、习俗、经济等的认知,加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

  最后,推进教学重点的分类融入,这是思政课教学的依托。高校思政课是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重要教学内容,融入各门课程的侧重点、立足点、切入点和重难点是不一样的,因此必须坚持类型化思维,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教学体系来科学设计融入路径,避免一刀切。“新思想概论课”是融入的最重要的课程依托,有必要扩大专题教学的课时容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同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实践、同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德法”课应重点阐明当代中国大学生在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中的使命担当和历史责任,深入挖掘党的理论创新思想资源,为当代中国大学生成长发展提供科学方法论指导;“概论”课要注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逻辑结合起来;“纲要”课要讲清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在历史比较中展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道路的必要性、必然性;“原理课”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真正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深刻把握其思想深度和创新高度。

  【基金项目:2021—2023年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JG2021-1417);国家民委及四川民族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甘孜州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研究”(ZL21064、JG202101)】(四川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陈光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