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现象对大学生引领作用研究
2023-02-22 11:10:04 来源:第一新闻网 评论:0 点击:
“学霸”一词在当代大学生群体当中并不陌生。“学霸”指在学生群体当中认真钻研学术,刻苦读书、踏实上进的一批人。这批同学往往学习成绩优异,勤恳坚毅,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较好的规划,目标意识强烈,有超强的执行力,且不止专注于学习,同时还兼顾着学校活动全面发展,是父母和老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近年来,网络媒体频频热传“90后学霸”事例屡见不鲜,例如“北大学霸韦神”、“学霸宿舍”集体保研、“学霸情侣”双双考上名校研究生等等。在这些“学霸”现象的背后,凸显的却是大学生的学习劲头松懈,学习习惯懒散。在经历了高考的洗礼之后迈入了大学的殿堂,大学生们远离父母,在摆脱了高中“苦行憎”式的学习生活模式之后,并没有迎来积极向上的学习规划。由于高考后的松劲思想和个人本位价值取向较为突出,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目标,被动接受教师教学要求和考核,学习目的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没有脚踏实地的“苦学”精神,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目标缺失、专业意识不强等现象较为普遍。另外,很多大学生推崇“考前一周效应”,即平时不努力学习,“考前开启‘学霸’模式”,或依赖和迷信任课教师考前划重点,大量复印笔记,囫囵吞枣,或假借各种理由办缓考,甚至于铤而走险考试作弊。因而,出现了与“学霸”相对应的“学渣”群体。
一、“学霸”生成动力
“学霸”现象已成为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话题。探究“学霸”生成的内在逻辑及规律特点,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样的,对于学校的学风建设也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群体分化现象是必然的。国内已有学者提出“大学生群体分化”概念。所谓大学生群体分化,是指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兴趣爱好、特质特长、学习动机等不同,异质性增强,形成了类型各异的亚文化群体。“学霸”的产生离不开家庭的因素。作为人生的第一位老师,父母在“学霸”的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凭借一张“最牛计划表”红遍网络的“学霸姐妹花”马冬晗、马冬昕。在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时,马冬晗说,这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父母在小学阶段对姐妹俩的培养。她在清华百年校庆活动时,给父母写的一封信里这样写道:“为什么我能在那么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考上全国最好的学校?一是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有坚韧不拔,奋勇拼搏的精神,这不是生来就有的,很多是靠着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影响贯穿了姐妹俩整个学生时代。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博士丁亚东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家庭教育与学生学习成绩的关系。结果发现,家庭教育硬环境和软环境越好的学生,总体学习成绩越好。在硬环境中,家庭基础设施越完善,学生的学习成绩越高,在软环境方面,父母与孩子沟通次数越多,孩子学习成绩越好。可见,“学霸”的养成计划中,父母占据了“半壁江山”。
“学霸”的生成除了家庭教育之外,还有自身优秀习惯的驱动和对目标愿景清晰的规划。“学霸们”往往基于兴趣和爱好,投身自己感兴趣的环节,例如读书学习、课外兴趣、运动锻炼等。这些同学往往在刚入校的时候,就带有清晰的认知和强烈的目标感,并且能为个人的目标竭尽全力,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以期能更好的完成目标。且众多的“学霸”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都有较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对待困难与挫折都能以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由于大学生活不同于高中,高中时期师长们灌输的“争分夺秒、勤学苦练”的理念已很难引起众多大学生的共鸣,相反,他们更愿意去体验新鲜事物,更愿意接受不同的价值观带来的碰撞。“学霸”不仅体现在学业成就的优异,更体现在人生态度的进取与乐观。
二、发挥“学霸”的引领作用
榜样教育一直是德育法中重要方法之一。“学霸”作为大学生群体当中的榜样,要发挥其带头模范作用,更好的促进和带动学生学习的进步和学风的转变。
从学生角度来讲,传统教育理念中的管理、督查、考核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更无法适应“90 后”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不能为当代大学生所完全接受。相反,学校以宣传和教育为手段,用当代大学生喜欢的途径、方式、方法,扎实开展学生教育,却可以使大学生学风建设收到奇效。
从学校层面来讲,可以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学生生涯培训,以结果为导向,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在学生入校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与人生规划。时代在发展,受教育者的思维越来越活跃,贴合自身的目标规划可以更好的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缓解学业焦虑。向身边的“学霸”看齐,实现自身学业成就的同时,促进学校学风建设。(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天元)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浅谈悲剧的预期管理和自我虐待的倾向
下一篇:凝心聚力促转型 不负韶华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