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观点 > 正文

生态文明思想扎根沱湖生态建设实证研究
2022-10-01 13:39:03   来源:一闻网   评论:0 点击:

蚌埠学院 胡业生

  摘要:

  以科技哲学视角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角度很多,能量耗散理论可以从物理学、生物学、大数据、能量守恒等四个视角,从能量耗散结构,分析生态文明思想的结构、功能与平衡态问题,以科学分析出生态循环的内在规律。建设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依靠能量守恒持续存在有序发展的,所有问题都可以看成生态失序,失序原因能量交换处于非正常态,辩证法的质量度原理也印证这个事实的客观存在。生态结构失衡导致系统紊乱,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区域只有通过物质与能量交换,才能达到平衡态。系统依靠能量支撑保持平衡态,这是健康的状态。系统论认为生态文明分阶段的:基础阶段是让生态系统自组织修复,目标是让系统从不平衡走向平衡;中级阶段是在物质能量交换过程中,通过干预系统,加速系统从非平衡走向平衡;高级阶段是,当人的思想与行为转化阶段,自觉尊重生态系统规自发反思审视人与自扰关系保持系统自组织常态化。生态向文化标杆看齐的思想是生态超越自化,这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底层逻辑,是人通过自身掌握的科学技术,自觉参与到系统建设过程的实践,实践能力、水平、参与程度、效率构成生态文明内涵。

  关键词:生态观;比较分析;扎根;能量耗散

  前言:海德格尔提出,尊重自然规律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关键,实践中因为缺乏对自然规律研究,实践中过度促逼自然,改变自然性情最终会让人类沦为自然的奴隶,这是人类哲学角度的思考环境的历史观;张载提出民胞物与,人与自然一体化。淮河流域在农业文明时代,就有走千走万不离淮河两岸的朴素认识,伴随这种大河文明的还有精神层面的扎根,扎根是对认识的固化,固化是因为淮河水利灌溉的价值,同时淮河民众食物来源的生存依赖;淮河民众对淮河自然景观审美价值,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十万亩淮河不但作为五河县五大河流之一,提供丰富水资源外,养活了沿河民众。

  随着生产力提高,淮河民众见证这个地区的水利发展和大河资源使用变化以及资源兴衰,这种变化演进逻辑:沱河参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经历了工业文明向商业文明进阶,同时也参与了商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蜕变。社会文明从单一走向多向度过程中,沱湖资源不同价值的挖掘始终不同阶段生产方式融合。

  每一种生态方式背后都是一种存在决定的思维和基于这种思维方式形成经验,当经验解决问题多了就形成了理性。

  生态观是一种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生态理性,对生态理性系统化就构成了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论和自然论,提出人与生态博弈过程中,人因为缺乏对生态规律认识,出现阶段性放弃和修复不及时的痼疾。孔孟的大同世界都指向一个方向,就是生态是一个社会文明标志与尺度,这是社会学家从人与自然共生必要性、必然性角度给出的分析判断。孔孟时代对自然敬畏是一种天道观,天道观是抽象的概念,是包含朴素哲理的自然观,是技术匮乏时代农业文明限制了对生态合理化利用的边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基于生态的价值功能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的文明论与思想理论与实践的内在关联性,以辩证法、科学认识论角度提出的理论飞跃与实践建构,以理论形式呈现、系统化建构创新、大众化传播、实践化探索结合的纲领体系,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对环境发展的不可或缺性做出的分析与思考。

  淮河民众生态观一直在历史理性、工具理性、思想理性、技术理性、经济人理性逻辑遵循演进对环境的认识判断一直在时间轴上演进。同时伴随着促进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这与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在理论内涵上是一致的。毛泽东主席提出一定把淮河治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二代领导人对生态文明思想都指向一个问题,就是共产党人应该树立一个怎样自然观的问题,如何超越认识形成科学的自然观问题。对淮河人民而言,就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之前,我们可以从科学角度分析自然的结构与功能,把常态作为自然一个标准,自然界反常态都是出了问题。常态是结构平衡,功能正常,能量交换有序。自然以环境形态呈现,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遵循能量耗散的结构和规律制约,实践中生态文明思想扎根于实践中环境自身规律,遵循能量耗散结构制约。

  以沱湖生态使用过程演变历史的角度,选取养殖具体一条主线,分析五河人民在沱湖养殖实践中呈现的问题和对策变化,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根安徽的山水管理历史演变一般规律。

  首先,从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看: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纲领,整个体系以生态为主题,以建设为目标,以升级理性认知为价值。从科学理论、理念渗透扎根到治理实践的嵌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指导沱湖湿地治理,是安徽基层从治理认识的经验向系统化推进的实践探索。安徽理论界从概念到实操坚持以文化的角度、文明的高度探索生态建设提升路径,从休养生息的自然化到人工自然介入参与再到系统设计管理的制度化研究。“化”是进阶理路,化知性为理性,化理性为德性。

  其次,从理论体系价值观、认识角度看理论的指向:“明”为终极标准,明主要体现认知从感性到知性,从知性到理性。扎根之后治理理论系统化。理论体系坚持唯物论、辩证法、创新论为视角创造性诠释在人与自然新关系、自然环境内生性本质逻辑。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理论与实践的超越性与价值性分析

  (1)理论超越是历史与现实基础上,对生态规律系统性与科学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对生态建设思想的历史超越,历史超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习近平生态思想是基于生态系统规律作出的判断,以科学理论为基础,保障了生态系统认识的理性。二是突出实践性,生态的实践价值不是一味被索取,是与生活提供环境依存,精神享受的外在世界,人对生态的干预和实践衡量人类文明高度的工具。

  (2)只有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自洽才能让环境释放出最佳的功能。在能量耗散结构中,生态的自然生长与社会运行有机结合是未来生态观的基础。三是整体功能价值的超越。生态结构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嵌入共生,这是生态思想人格化的哲学思考。生态除了为人类生存地提供基础性保障功能外,其精神价值也是未来社会结构中不可或缺的。

  (3)理论超越的历史观与实践论超越。从生态观发展历史看,生态建设是九十年代解决环境变坏之后反思,提出来的修复设想,其观念主要是环境是个自组织过程,减少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或者认为干预环境就可以减少环境衰退,这种观念是基于环境是个客体,人类可以主宰环境命运的单向度考量。

  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把生存环境放在同一个地球的生存环境角度,研判环境的地位与价值。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是基于人类与自然关系平等的高度分析环境的,思维方式从主客二分到主客一体,主客平等理性维度诠释生态文明。文明是人类世界衡量教化高的标准,想在把自然生态赋予人的标准,这是民胞物与的大境界、大视野、大智慧。

  (4)理论的价值超越主要是思维层面和实践指导功能的超越。理论、历史与实践证明,张载提出民胞物与的哲学思维与环境建设结合可谓是大视野、大境界、大智慧,之所以说这种天人合一观念是大智慧,因为善待生存环境就是善待自己,因果循环论诠释了生命系统类本质聚合,三生万物的基本规律。之所以说这个判断是大视野,因为世界有一个基本的底,底是万物和谐共生的基础。这个底就是自然,就是山水等一切物质的生存依据也是人类存在最终依靠。任何破坏性,能量守恒都会伤害到人类自身,这是辩证法精髓所在。

  之所以说生态文明命题提出是至高无上的大境界,因为自然界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规律决定,底在自身,因果循环也归结在人类自身。大视野、大境界、大智慧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理论为支撑,能量耗散结构理论是生态文明命题重要理论来源之一。耗散理论,即耗散结构理论,是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规律的一种理论。

  耗散结构是指处在远离平衡态的复杂系统在外界能量流或物质流的维持下,通过自组织形成的一种新的有序结构。一词起源于拉丁文,原意为消散,在这里强调与外界有能量和物质交流这一特性。任何一个系统都遵循自身演化规律,生态系统同样遵循这个规律,所以尊重生物生长自身规律是文明初级阶段,理性规律干预系统进化是文明中级阶段,不断优化人为干预水平是文明的高级阶段。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扎根安徽人民实践中,同样遵循文明演进三个阶段。文明三个阶段在安徽所对应的行为三阶段:生态建设减法阶段、生态修复加法阶段、生态文明做乘法阶段。

  一、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现实困境的辩证法分析

  从发展角度分析,两山理论决定社会发展的质量,发展是向上的运动,向上的运动要根据事物发展规律处理好利益冲突问题,而冲突主要问题是否能够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现实中急功近利,没有大局观的局限性思维,片面发展使得经济发展整体被困的事例和教训很多。其中被迫转型被迫改革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

  二、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的实践意蕴

  两山理论关乎民族崛起与人类命运的关系,民族崛起、人类幸福需要自然界提供稳定的适合人居的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是协同的一体的,所以树立正确的生态观,面上是关注自然,本质是关注全局,这种理论本质要义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群众利益的深切关怀、对永续发展的深邃思考、对治理规律的深刻把握。在现实实践中,以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是具体策略、制度的顶层设计逻辑起点,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一切实践的底层逻辑和价值输出的标准,围绕区域生态特点布点,形成独特的治理模式、治理方法,积淀成效与总结特色,这是生态文明思想核心要义所在。

  三、生态文明理论与安徽发展

  结合安徽省蚌埠市区域发展涉及山水的管理模式,验证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价值和理论内涵,安徽省部分地区由于无序开发荒山、无限制偷取河沙、低层次使用湿地资源等事件。其结果是自然环境出现短期无法修复的后果,在社会发展中,经济落后,自然环境保护不力,有的事件给当地居民带来无法估量的影响,甚至出现利令智昏的少数不法分子勾结腐败官员,租赁权利开展掠夺性开发。生态环境理论提出,中央顶层设计把民生与环境关系以理性、法治、共享、联动的理念重新布局。少数地区开始对地方保护建设纳入正轨。生态观念理解上存在偏差,执行层存在短板,都在审查监督纠错机制面前失去生存空间。生态建设保障了生态的休养生息。

  四、生态文明思想扎根安徽实践理路

  淮河民众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知行互构、与环境共生中体会深,认识较彻底。以沱河水资源保护利用为例,分析生态观深入人心过程中,观念更新,价值观重构,自觉性形成三个维度,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扎根安徽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历史逻辑、价值逻辑。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扎根于环境,因为经济生产发展需要从自然界提取资源,自然界是物质生产的源头,物质生产是有周期规律制约的,古人就有不能涸泽而渔的忌惮和智慧,因为如果无序开发无止境索取,就违背资源生长规律,违背规律的结果可能带来资源枯竭的恶果。破坏性灾难就是物种不可逆灭绝,环境污染除了给生物健康带来危险之外,降低民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所以对环境的保护就是人类命运质量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观来源经验积淀和理论升华与实践检验,理论体系包含着对生命的关切、对规律的尊重、对人与自然关系规则的判断。

  安徽省委、省政府在贯彻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思想过程中,始终坚持四个自信、坚持做到两个维护,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以理论精髓为生态建设保护的基本遵循,创造性把理论转化为实践路径、运行方法、监管机制、测评指标。一是具体在沱湖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对原先渔民开展生产能力提升培训,生产方式转型。原先以捕鱼为生渔民统一安置上岸,职业转换保持过渡和适应,在就业技能培训过程中,渔民继续保持原先职业工作,替政府渔业合作社服务,从事湖面水产养殖。新型渔民通过科学训练,有了良种孵化意识、水质环境科学测评技术,优化养殖结构思维,改变原先粗放养殖模式。

  二是消除了原先承包过程中,因为承包竞争导致的政府与非承包人之间的误解,承包人与非承包人之间的积怨,征收资源使用费用时候产生的社会矛盾。新型承包责任制在提升经济效益同时,担负起环境管理建设、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

  三是让环境自身得到发展、同时有效嵌入生态价值多元化升级。沱湖生态文明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1)是推动成为地方文旅价值升维。(2)是推动物种多样性持续发展。(3)是推动环境持续净化。沱湖生态从藏污纳垢走向碧水青天,从物走向生命,善待环境就是善待人类,人与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平等的观念扎根于心,落实与行。

  那么如何做到持续扎根,安徽省委、省政府的贯彻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下几点:

  (1)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创造性与转化性相结合,走出一条依靠理论武装头脑,探索政策加强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的复合型治理之路。

  自从理论提出之后,蚌埠市五河县认真研究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治理沱湖湿地的总体思想,结合管理湿地的工作实际,创造性把理论转化为制度设计的逻辑起点,价值输出的方法路径。在探索新时代生态文明实践中,更加对总书记的生态观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对理论的科学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都有了新的体验,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过程中,真实验证了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性、深邃性。

  (2)对安徽省生态建设把理论贯彻到底的决策高度认同,坚决拥护、提升了坚决执行信心和力度。

  结合沱河生态文明演化历史,分析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在沱湖治理中扎根过程和认知、心理、思维、行为提升、变化、升级的一般性规律,可以更好发挥生态建设的规律、实践意义和综合价值。

  (3)通过技术升级、管理优化、资源整合、文化嵌入,形成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经济价值、社会效益的统一,管理责任与文明建设的统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指导实践的理论体系,在方向上保障地方治理模式在“人—生态—人”闭环中运行,保障环境在价值输出的可持续性。

  五、沱湖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结构对比

  1. 沱湖经济发展微观与两山理论要义比较

  沱湖经洪泽湖南通长江,北连微山湖,加上黄河多次夺淮,水系沟通,鱼类种类较多,资源丰富,沱湖多以定居性鱼为主,红鳍鲌、鳊、鲫,鲤构成沱湖鱼类的主体,分别占渔获量重量的33.76%、27.25%、25.66%和7.1%,这4种鱼之所以组成优势种群,沱湖水产品从1980年代以来,年产量一直都在100万吨上下波动。

  官方数据显示,2010年代年产河蟹15万公斤,大青虾10万公斤,鳜鱼、黑鱼、千头鱼、泥鳅等水产品5万公斤,其他水产品40万公斤,鸭鹅40万羽,其中野鸭10万羽。

  从以上数据分析,沱湖就是一个开放的能量耗散结构,发现因为环境要素变化,导致生物结构的数量和质量跟着发生变化,沱湖生态结构从平衡态走向非平衡态,依靠自身修复能以实现新的平衡,人为干预系统结构是生态走向文明的有效路径:

  (1)沱湖的生态优势明显,可圈可点的成绩主要在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中间数据断裂。为什么会出现统计数据断档的问题,这里面隐含这社会发展模式更替与置换,经济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转换的变化。这个时期沱湖管理模式从管理主体政府变成社会主体和集体结合参与生产。管理的顶层制度设计与服务供给中出现官退民进的模式。

  (2)关于水质变化历史分析,七八十年代沱湖水质是村民直接饮用,到了九十年代,洗衣服勉强可用,后期只能农业灌溉使用,究其原因是沱湖上游地区出现一批五小化工企业,污水排放影响水质。

  (3)淮河流域水质变化深层次被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然界不需要温柔善待的思维决定的。生产方式是有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沱河水质变化是江淮居民生产能力晴雨表,在人们物质文化需求与生产能力存在巨大张力面前,自然环境就是受害者,人与环境之间冲突对抗就是常态。综合以上分析,如果靠生态建设去修复,最可能的手段就是让系统回归自组织,停止人为干预自然,这个过程是缓慢的。比如十年禁捕措施,比如生态补偿联动机制,都在从问题点对点地化解,但让系统重新进入平衡态是系统的链和面,生态文明需要对系统科学干预,加速环境按照合规性与合目的统一的方向加速发展,从而达到文明新高度。

  2. 生物生存环境比较

  对沱河浮游生物数量分析,发现数量上减少到七八十年代的一半,单个鱼虾重量是不到原先三分之一。生物是地球上与人这种高级动物一样有自己生存系统,这也是生物多样性表现,环境塑造食物链也是相互依存的客观规律支配,当一种物种不断压缩别的物种生存空间,就破坏了这种平衡与和谐,原本相生相克的环境结构一旦被打破就会滋生很多破坏性和威胁,比如,人类不断扩食物范围导致病毒侵入人类身体,再比如,人类片面强调工业文明发展,破坏自然环境界规律,导致环境恶化,全球气温变暖。沱湖流域生态自成循环和能量交换,这个交换是有内在规律支配的,比如养殖的密度、养殖数量比例、养殖饲料投放、养殖物种与环境的优化。这些要素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水文、水量变化的一个条件影响。

  面对淮河流域独特的气候环境,独特地形地貌特点,如何科学运营好淮河,大批专家开始对淮河的水文化开展跟踪研究,大批科研成果转化为指导生产的理论,怀洪新河的开发不断改善了流域灾害性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还对淮河流域生态建设奠定了基础。

  沱河生态建设必要性、科学性、可行性都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理论指导下系统性落实。增加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参与环境治理的自觉性不断被强内化,参与环境建设能力水平认识都得到提高和加强。

  3. 水资源利用分析

  沱河水质从饮用到工业、农业生产之用,但排污把原先灌溉水质造成重金属超标,农作物吸收,粮食减产,营养价值被破坏,最终人类承担恶果。生命之源的水,一旦被污染,通过不同循环路径危害人类健康是隐蔽的,后果是严重的。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体系中蕴含的循环理论,最终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循环共生属性。

  淮河流域水质从自然到人工自然再到纯自然的过程,变化体系中看得见是水资源初期的粗放到中期无序开发再到科学合理的实用,看不见的是生态观持续升维,从天然合一思维人类对自然敬畏,到主客二分的主体参与再到主客一体的命运嵌入与共生,背后是决策理念变化、责任意识觉醒、规律价值认同与评价的全面变化。

  4. 生态文明思想扎根过程现实的依据和逻辑变化分析

  对生态建设意识和措施出现忽视的时候,潜意识是想通过补偿来挽救,这是相对肤浅的认识,忽视环境运行规律和发展的逻辑。生态建设出现减法,可能带来短期的发展,少数人受益,但可持续性问题就会受到制约,这种困境不放在整体思维中,是研判不出来这种隐性的制约。

  发展的瓶颈是管理模式缺乏统一指导思考分不开的。这种现象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绕开的代价,尤其是环境代价。环境管理出现问题,却无法追责的现状,大量出现在九十年代,淮河流域一度出现癌症村。面对灾难性变化,隐约感到问题根源在与污染,但关联性显性证据不足,一个复杂问题试图用简单的分析找到因果,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就是这种隐蔽的复杂性给淮河治理带来法理的困惑。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一个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这是一种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绕开的痛点。选择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关键在生产力,在科学、在技术、在管理。九十年代中后期,淮河流域五小生产企业开始自觉关停污染企业,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开始走向有序阶段。科学发展观提出,加速就、环境保护意识,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根本解决了淮河流域治理走向规范化。

  九十年代中后期,针对各自为战的碎片化发展模式,矫正机制发挥作用,替代性补偿机制,让资源使用市场化,旨在约束提醒环境使用是有成本的。安徽和浙江、河南开始探索上下游补偿机制,这个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在做加法。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规范了人的经济思想和一体化整体发展的思维,上下游生态一体化理念深入人心。

  第一、生态链建设实践转向从粗线向设计演进

  生态从加法转向乘法:2017年顶层决策开始以系统思维指导顶层设计,生态环境开始从经济建设的退化结构中被修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内在包含着经济发展的一般性规律,这是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大科学发展观在环境系统的隐喻。

  补偿制是规范行为与划清责任的探索,责任与权利开始被提上日程。生态观背后就是责任和权利,是践行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本质思考与问题的等价转换,厘清这个关系之后,管理、设计、评价、运行都被植入新的标准和考核机制。

  第二、担负起生态发展的主体责任是实践的逻辑起点,规范管理提升资源使用科学性是价值归属

  五河县通过反复论证,对资源使用修复责任的审查机制、监督机制、纠错机制相继出台,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个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与实践一体化的矛盾。政府主动承担其管理责任,落实主体责任需要对资源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而这就要要求沱湖湿地管理需要有能力有责任心主体才能肩负起这副担子。五河县政府开始对公共资源有效管理,改变以前责任主体不明的模糊模式。开始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经营模式。政府和社会双责任主体责任模式开始参与对湿地的管理。

  个体承包制转化为国有资源政府控管,使用权变更,不是单一的经济考量,而是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经过五年的内在管理逻辑管理模式置换,沱湖的水质有了质的改变,流域达到饮用水质标准,创造的经济价值翻了五倍。

  原来养殖单一,水资源管理处于低效模式,粗放经营。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性主要体现一是推动资源结构转型。具体说就是从资源的结构单一型向复合型、立体化转型。沱湖水质天然环境就适合螃蟹和银鱼等高附加值水生产品生长。

  九十年代,由于缺乏整体管理,经常被上游污水污染,养殖风险很大,养殖保障系统薄弱,经济效益无法保障。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解决了体制障碍,原先各自为政的粗放管理模式存在顽疾被轻松化解。全国一盘棋思想和生态一体化形成共识之后,生态在自然规律支配下其结构和功能得到修复改善和有序提升。

  养殖环境被法律保护这对于区域经济循环带来发展契机。物种逐渐丰富起来,原本濒临灭绝的浮游生物开始繁殖,加上水质改善,养殖产品科学孵化,十年禁捕等措施实施,沱湖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互构和谐,价值翻番同时,管理水平和保护环境的理念深入人心。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扎根于民众内心深处。

  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大生态观,内在包含对农业文明体系协同发展理念,以科学理论指导新时代农业文明发展给出方向和基本遵循。推进人类思考的智慧是不断升维思考,禁捕举措是尊重自然规律,是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处理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

  以民胞物与的精神思考民族崛起与人类命运的关系,这种可持续的发展观,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群众利益的深切关怀、对永续发展的深邃思考、对治理规律的深刻把握。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在农历牧副渔产业系统中,思考生态文明,思考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的协同发展,积淀安徽实践、安徽经验,为全国大生态先行先试。

  第三、生态文明思想对未来发展导向价值分析

  生态文明思想是站在人类发展命运的立场上作出的战略判断和总体部署,体现了炽热的民生情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展现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

  生态文明思想站在人类发展命运的立场上作出的战略判断和总体部署,从生态价值、生态文化、生态政策、生态思维等方面直面主题,在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市场等领域破茧而出。着力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传统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生活和绿色工业生产方式有机联系起来,沿着科技创新、文化产业、现代健康与休闲的路径上开拓。高度体系是在生态建设基础上一次理论与实践双超越,超越生态建设凸显出的生态碎片修复还原理念,生态文明内在蕴含着系统、规范、有序、建构、文明五位一体的等理论架构。以文化的高度指出生态建设提升路径,化是进阶理路,“明”为终极标准。

  结语:建设生态文明何以可能?在生态自组织过程中,生态系统相干是的双盲的,借用耗散结构理论,运用数学中的概率论和随机过程论分析复杂系统,考察系统内的涨落,认为耗散结构形成的机制是由于系统内涨落地放大。系统在某个特定的阈值以下,涨落引起的效应由于平均而减弱和消失,因而不能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只是在达到阈值以后,涨落被放大才产生宏观效应,因而出现新的有序结构。这实质上对应于一个宏观量级的涨落,并且由于和外界交换能量或物质而得到稳定。

  参考文献:

  [1]罗琼.习近平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要论述:逻辑理路、价值意蕴与践行路径[J].治理现代化研究,2022,38(04):5-13.

  [2]高岩.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02):73-77.

  [3]田艳平,李雨燕.先秦道家生态观及其现实启示[J].长江论坛,2022(03):91-96.

  [4]赵福超.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2.

  [5]张洪玮.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体系和时代价值研究[D].吉林大学,2022.DOI:10.27162/d.cnki.gjlin.2022.001224.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聚精会“胜”:百年变局下国企改革创新的精神动力
下一篇:以红色文化培根铸魂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