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观点 > 正文

以数字文化产业明确乡村文化建设“新思路”
2022-08-24 15:39:04   来源:一闻网   评论:0 点击: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建设不仅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支撑,也是保障乡村居民美好生活的内在需要。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强调:“把先进科技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建立健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数字文化产业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依托于强大的数字技术实现乡村文化的重塑、生产与传播。因此,我们要明确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内涵实质,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数字化,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强大动能。

  一、强化乡村文化的数字纪录,增强乡村文化建设潜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强调“将优秀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永续发展的优质资产,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促”以及“系统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重点基础工程”。通过将数字技术厚植于乡村的日常生活中,使之成为纪录、挖掘与展示乡村文化生活的重要的依托形式。一方面,融入乡村经济建设,通过将乡村日常场景数据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影像化,制作成优质的乡村田园文化产品,进一步激发城市群众对乡村文化的好奇与热情。大力拉动相关产业的文化消费,从而缓解城乡之间的文化二元冲突,实现乡村文化和乡村经济的双向融通,为乡村发展开辟新模式和新道路。另一方面,参与乡村文化保护,依托于数字技术,进一步纪录好乡村本身的人文风貌、文化信息以及文化场域。传承好乡村的传统文化资源,扩大乡村文化的受众面积,搭建乡村文化数据库,将乡村中的独特文化转为可长期储存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数字文化产业的展现力和创新力,开发动漫、漫画和微电影等创新性文化产品,借以微博、微信、短视频多元媒介平台,让乡村文化时刻充满生机活力。

  二、重视乡村人才的数字素养,激发乡村文化主体活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强调:“加强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乡镇党委宣传委员。鼓励和扶持群众性文艺社团、演出团体和基层宣讲员、各类文化人才、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建设更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加强乡村文化软实力建设,离不开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基层队伍。一方面,注重数字人才引进,加大数字人才的引进力度,充分发挥数字文化产业成体系化、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努力挖掘具有数字主体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信息网络人才,积极拆除“硬性围墙”,使具有数字适应力和创造力的人才队伍能够跨越学历桎梏和年龄障碍。同时,完善技术人才的激励制度,建造“引得进,留得住”的人才保障机制。另一方面,构建人才培育工程,充分发挥数字文化产业的实践引导作用,数字文化产业作为突破传统产业的新型产业模式,通过专业化培训,以多形式、多渠道、多模式切实提升乡村本土人才的数字化水平和能力,在行为上能够熟练进行数字化操作,能够主动运用数字传输工具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创作,为实现乡村共同富裕提供主体保障。

  三、保障乡村资源的数字传播,扩大乡村文化辐射面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强调:“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有效整合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推动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等方面共融互通,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乡村丰富的传统文化是有待传播的优质文化资源,也是乡村文化数字建设的“根”和“魂”。一方面,构建乡村文化新模式,充分借助数字文化产业的智能平台,强化数字资源融合、进一步加大VR、AR、5G信息网络等新型数字技术的应用比率,充分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信息化服务等信息技术,构建出具有强大展现力、创新力和表现力的“综合性”传播形式。充分营造出具有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的服务形式,深化受众群体对乡村文化的感知力度。另一方面,赋予乡村文化新内涵,讲好地方特色故事,传递乡村独特声音,需特别注重乡村文化的当代价值,积极推动乡村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向,加强数字文化产业的管理制度,健全乡村文化的筛查机制,充分挖掘乡土特色、传统民俗、历史人文,结合乡村独特的文化符号,因地制宜创造出一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体系,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乡村文化。整体提升乡村文化的品格定位,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不竭动力。(作者: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嵇睿)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身正方致远 青年当守廉
下一篇:贯彻落实实践监督职责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