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2021-06-11 11:18:10 来源:一闻网 评论:0 点击:
《论语·子张》记载:“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广泛地学习并且笃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常常思考眼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笃”为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志”表示志向、意志、志气、志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要成为一个出色的人,宽阔的学习视野和深厚的知识积累是必不可少的,还要树立信念,坚定志向,迫切求知,不断探索。
子夏在这里提出“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四项,都是理论联系实际、言行一致的自我修养的方法。而子夏本人正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典范,据《二程集》载:“子夏,笃志力行者也”。《论语·八佾》载,子夏向孔子请教《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句的涵义,孔子回答:“绘事后素”。子夏听后又问:“礼后乎?”孔子称赞他:“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夏从疑问出发,根据孔子的解释,明白了人的本性是向善的,学了礼之后,会使人向善的美好品质更加凸现出来,他的回答让孔子也从中获得了启发。
细读原文,从“博学笃志”到“切问近思”,学问日趋成熟,渐入佳境。然而,子夏为何说“仁在其中矣”?我想,古人学习不仅是在学问思辨上用功,也是在内心修养上用力。正所谓“古之学者为己。”学习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取悦他人,而是为了修养内心以达到道德完美的境界。学习时心不外驰,向内关照自己的内心,不断修炼完善内心,本身便是一种仁德。
作为一名师范生,我们也许并没有一定要追求道德完美、实现仁德的境界,但让我思考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其一,博学笃志,做新时代的“筑梦人”。
1.做一名有深沉爱国情怀的老师。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胸怀大局、坚守正道,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向同行,以家国情怀关注社会现实,以爱国精神教育青年学生。做一名有深沉爱国情怀的老师,才能培育出更多有深沉爱国情怀的学生。
2.做一名有坚定理想信念的老师。
教师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我们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才能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帮助青年学生筑梦、追梦、圆梦,才能激发青年学生树立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的理想和志向。
3.做一名有高尚道德情操的老师。
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只有教师不做有损教师形象声誉的行为,比如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组织、参与校内外有偿补课,索要或收受学生、家长礼金礼品等。我们才能做好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才能培养出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学生。
4.做一名有宽厚仁爱之心的老师。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我们的学生才能成为懂得感恩、有仁爱之心的人。
博学而笃志,应是教师的一种常态,一种心境,一种追求。教育是世间最美的行为,所有的学生在正确善良的引导下都可以更出色、更优秀。教师要殚精竭虑,不断探索,勤于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懂教育的人,一个真正做教育的人。
其二,切问近思,做课堂中的“引导者”。
1.以问促导——整合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
一堂精彩的课就是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掌握了知识,提升了技能,拓展了思维。要做到这些.教师在课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仔细研读教材,把握本课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考虑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以问为导的教学方式,不仅有侧重地安排了教学内容.而且也使教学时间更加紧凑、环环相扣,从而实现了时空的高效整合。
2.以问促思——整合小组活动与独立思维
思维是行动的内在,行动是思维的外显。高效的小组活动,应让学生在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思考,尤其是易混淆的概念或命题,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与大家产生思维的碰撞,形成百家争鸣的热闹局面,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
3.以问渐进——整合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索
高效的课堂一定有赖于高效的思维,把握好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索之间的平衡点,才能使学生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最终实现高效课堂。
知识因问而深,学生因问而活,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切问近思,培养学生善于发现、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让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提问和发表不同看法的习惯,力求让主动思考成为一种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精神的能力,构建高效课堂。
子夏秉承师旨,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基础,结合自己的治学和从教经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学习的真谛,形成了见解独到、流传久远的关于“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理论。这个学习方法不论在今天还是将来,都会成为人们求学之路上一盏闪耀的指明灯。(衢州学院 陆丽颖)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论高考作文“理想”
下一篇:学史崇德 铸造精神动力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