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观点 > 正文

农村教育失位的原因探析——观教育纪录片《村小的孩子》有感
2021-06-10 15:42:10   来源:一闻网   评论:0 点击:

  一、家庭教育失位的影响
 
  纪录片的开篇从中国的心脏北京出发,镜头展现了天安门广场,继而镜头一转从这繁华文明的城市切换到了方言味浓浓的铁皮火车内(湛江——北京西),车厢里形式各样的青壮年扛着形式各样的被褥,从各自的家乡奔向遥远的务工之地。在摩肩接踵的车厢内,人头攒动,乘客顶着凌乱的发型,直言不讳的说出最朴素的目的:村里年轻人都走完了,要生存哇,多一个人打工,多一个人挣钱,家里要宽容(裕)一些。打工、挣钱,自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以来,似乎就成了农村劳动力的主旋律,青壮年外出打工,别离父母孩子,造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一)物质与精神
 
  纪录片中有这么一对姐弟:范魏煜、范魏媛。姐弟两人一直跟奶奶一起生活。母亲生范魏煜难产去世,父亲因在广东抢劫,2004年被判入狱4年。这对姐弟在严格意义上并不是留守儿童,但他们和留守儿童一样,父母在其成长过程中缺席着。在采访进行时姐姐范魏媛已经上初三了,在回忆起小时候的成长时,姐姐开始是面带微笑平静的诉说着幼时与在监狱里的父亲写信,打童工挣学费却被老板嫌弃年龄太小不要的事情。但在说到弟弟在日记中对爸爸的描写的时候,这位姐姐一下子就哑了喉咙,红了眼圈,哽咽艰难的说:“反正写的话都很伤心”,在谈到未来时,她说:应该是外出打工,没希望(继续)读书,送不起,再便宜也念不起。而她的弟弟范魏煜则更为直接的说不喜欢爸爸,因为他不寄钱给我,他也不喜欢我。这对姐弟很明显在物质与精神上都是困境者,读书是每个人的权利,姐姐却因为家庭经济的原因,只能留着眼泪说要出去打工,在纪录片的后半段,还有这位姐姐长大后的采访记录,这时的她已经上了高三,这时的她面对镜头不再哭泣,而是是用平静的语气说:“考上了新宁一中,但是上新宁二中免学费。”这种对生活的妥协,她说的越平静越让人为这个孩子的懂事而感到伤心。她的弟弟范魏煜在经过三年后,也已经长大了很多,9岁的孩子,充分了解了家庭面临的困境,能成熟的说出: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我不想学习怎么样,我想生活这一方面。他们的父亲这时已经出狱但不知所踪,从姐姐的话中隐约也透露了一个信息,从小与他们相依为命的奶奶已经去世了。这对姐弟身上我看到了那句老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弟弟说这个家里最爱我的是姐姐,姐姐呢,在失去了母亲,奶奶和一个不靠谱的父亲时,展现了一种长姐如母的勇气,在家里还有幼弟的情况下,她先是说读书读了十二年,不读个大学,自己不甘心,却又改口说书读着也没什么意思,反正家里还有一个弟弟,不可能只管自己读书,把弟弟放在家里。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很想对她说,一定要读书!可是我又知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人若是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无法满足,何谈其他呢?这对姐弟从小是在没有父母的环境中长大,只有年迈体弱的奶奶陪伴,没有父母的照料,又要忧患着迷雾茫茫的未来,心中的孤独、压力、凄楚无人诉说。我不知道在农村,有一个因抢劫而吃牢饭的父亲会遭到怎样的非议,同龄孩子直接的语言是否曾经会刺痛他们的心,他们是否会为自己的年幼无力感到绝望,面对这对姐弟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困境我手足无措,我曾经学过的高级教育理论帮不了他们,我曾经能脱口而出的解决措施也帮不了他们,若是换位处之,我也许做的没有他们好,我是那么的软弱、无力。
 
  (二)生活照料
 
  纪录片中大量的留守儿童都是隔代留守,但是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大多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文化层次普遍偏低且文盲居多,往往只能照顾孙辈的日常起居。甚至在生活照料上都颇为困难,这些年轻时候辛苦劳作,地里刨食的老人们往往都有一身病痛,在纪录片中6岁小女孩蒋云洁的奶奶就受着脚痛的折磨,走起路来速度很慢,但也只能一瘸一拐的每天做饭家务,等待着儿子和儿媳妇挣了钱回来给她看病,但是我想这些传统的农村老人是宁愿受病痛的折磨也不愿意为子女增加负担的,想到这里心里还是唏嘘。因受脚疾影响,当下大雨天,家中的房子漏水时,只能由小女孩爬上陡峭的梯子在房顶上放一个盆来接水,当雨势大的时候,那个小小的孩子还得一直爬上爬下将水舀掉,雨水的湿滑,天气的寒冷,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就是如此的冰冷。再看生活上,我看见了在冬天很多孩子会带火盒去学校,我第一次见这种取暖工具是在一篇帖子上“我们小时候常见现在却消失了的东西们”,在我心里这种和煤油灯一个年代的东西早应退出历史舞台了,结果在这里竟然还是作为取暖工具使用着,但是即便是有火盒,里面的炭火在下午就会熄灭,孩子们还是得以肉体来抵抗冷风这种魔法攻击。在日常饮食中,我看见很多孩子都会吃1元钱的辣条或者是辣酱拌饭,这种饮食习惯肯定是不健康的,与我们童年时期父母小心翼翼照书养的照顾方式相比还是太过欠缺了。
 
  (三)学习辅导
 
  在纪录片中张老师说这些孩子爷爷奶奶根本不管他们,他们要干农活,老师也有责任,但也只是部分责任。而奶奶来接孩子也只是让老师帮忙管牢点,自己一说孩子就哭,孩子哭了奶奶就没办法,说这话的时候奶奶背上还背了一个孩子。从这方面来看,老师希望家庭教育能发挥作用,但事实上是爷爷奶奶根本没法辅导孩子学习,也把孩子学习直接当作学校的任务。老人们观念落后,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显然无法真正实行。这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导致孩子们学习不努力,得过且过,成绩下降,这又导致家长认为孩子反正读书也读不出来,就放任自流,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相当多的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责任,是老师的义务。”而且一个留守家庭爷爷奶奶照料的可能不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孩子在上小学,另一个孩子还小离不开人,再加上农活,哪里还有精力来进行学习辅导呢。在农村还存在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父母或者是爷爷奶奶对孩子学习没有太高的要求,按照自己的意志,“能读就读,不能读就早些打工还可以早些赚钱”的概念广泛存在于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在纪录片中一位孩子的爷爷直言孙子顶多读到初中,学习不好只能打工。这种别无选择的选择让人很无奈。
 
  (四)亲情表达
 
  子女的诞生既是生物意义上的人的培育,又是社会意义上的人的诞生。家庭的功能不仅是生儿育女,而且是人生的摇篮。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主要不是养育而是教育。特别是小学和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子女更需要父母的关爱、指导和家庭早期教育的支持;如果这个时期,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缺席”,就会使孩子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孩子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长此以往,将会使父母与子女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因此,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孩子的发展水平。而在纪录片中以光安村村小为例,从幼儿园到二年级父母打工不在家的比例分别是81%,79%,57%。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缺席是常态。在纪录片中孩子对于父母的表达是这样的:“我不想。”“我家里有个相片。”或者是孩子听到妈妈回来了,却是近乡情怯,站在门口不进去了。还有父母回到家孩子根本不认识父母,以为是上门来卖衣服的,还会奇怪他们为什么要住在我家。
 
  (五)人格教养
 
  留守儿童的隔代监护人不仅大多缺少监督孩子学习的意识,而且孩子也往往不服其管束。这样一来,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而任性妄为,在家中不听从爷爷奶奶的话,在学校经常不遵守校纪班规,甚至与社会上的一些“三无”人员(指无学上、无业就、未成年的青少年)混迹在一起,不但学习成绩差,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性格缺陷与行为偏差。在纪录片中代课张老师最经典的镜头就是一张一张的翻着学生的家庭作业说:“经常不做家庭作业还有很多道理,说要放牛。”“讲过的作业还做错。”这里的孩子不做作业还撒谎,但是他的爷爷也没有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只是打趣似的问他不做作业羞不羞,全无对孩子品德的教育。还有的父母分隔两地,多年不在一起,感情淡漠,造成离婚或近似于离婚的事实,使孩子成为“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灵上遭受到更大的冲击和伤害。由此可见,亲子监护责任代理监护的失效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这种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在影片开头我看见很多孩子都在打牌却无人制止,这让我联想到范魏煜、范魏媛姐弟的父亲,那个好赌,不知所踪的男人,在他小时候是否也是这样从小就接触了打牌这类令人沉迷上瘾的东西,我不愿带着恶意揣测这些从小打牌的孩子长大后是否会沉迷此道,但打牌上瘾影响学习却是不可否认的。
 
  在纪录片中,导演多次问孩子们,长大想要干什么?“想要打工。”“想要挣钱。”可以看出孩子们理想教育的缺失,这时我多么想和这些孩子们说一句话:“遍地都是六便士,他却偏偏要抬头看月亮”。没有梦想是很可怕的,学习了却没有理想是无用的学习!
 
  二、学校教育失位的影响
 
  (一)学校教育环境
 
  纪录片以时间为序,有这么几个时间点让我印象深刻,1968年修建的的校舍,2004年村小被撤,2006年村长为了村中孩子的教育租用民房私办村小,2009年重建村小,2010年春村小竣工。在村长的描述中我知道了,在全村新老干部合力下,一次次的向上级部门申请才有了村小,但是受困于资金的原因,一直不能落实教学场所,教学设施,直到有一位企业家赞助,村小才算有了一栋教学楼和一个篮球场。学校才从那个低矮破旧的泥房子中搬了出来。但是真的竣工了吗?2010年春,村小竣工,但是镜头记录下2010年秋,篮球场旁边还堆着大量建筑用的河沙,这些河沙似乎成了孩子们的玩具。镜头升至空中,我看见,在阴雨天,未硬化的路面中,泥土夹着白色建筑垃圾,堆放的建筑材料环抱着唯一的教学楼。在村民的对话中可以知道,学校修的很粗糙,篮球场开裂,教学楼地面也许是施工时灰浆比例问题总有一层又一层扫不净的灰,白色的墙面靠不得人,不然就是一身白灰。新校舍里仍旧使用着破烂的桌椅板凳。这让我不经回想起在竣工仪式上领导的发言:“要把光明学校办成一个桃李芬芳的学校,办成一个人们满意的学校,办成一所人才辈出的学校。”我不知道在这种教学环境下,以上条件的学校能否办成?人们是否满意?相信纪录片导演与我所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在观看纪录片中我一直有一个很不好的观影感受——镜头太黑了,一开始还在想导演镜头调的太黑了,后来才反应过来,不是导演镜头调的黑,而是孩子们上学的教室,写作业的家中就是这么黑,有电灯,但电灯的瓦数不大,灯的数量也不多;有窗户,但窗户不大,玻璃也不亮。人都有向光性,当你适应了光明就无法再忍受黑暗,但可惜的是这里的孩子也许没有体会过窗明几净,灯火通明的学习环境,他们在黑暗的环境中学习,但他们的双眼是这么的亮,眼中的纯真清澈,刺痛了旁观者的心,内心满是酸涩。
 
  (二)师资力量
 
  在镜头中代课老师张老师也是位重要角色,他年龄偏大,是学校里的唯一老师,一人教两个班,也就是说,当张老师在一个班上课的时候就会有另一个班的孩子无可课上。“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一所学校如果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那么这所学校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在这所村小起点低、平台窄,好的老师不来,留下的老师面对的也是非一人之力能改变的教育困境。而且村小代课老师他们通常是老年人,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但没有接受正规的专业教育,以前积累的教育教学经验也已落后于新时代的要求,待遇工资低,抱怨的心理很强,充满牢骚和不满,这些也大大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教师待遇
 
  村小代课教师物质待遇差、转正遥遥无期、更是全无晋升空间,难免会出现不平衡的心态,久而久之,教师的教学激情消退。光明小学的代课教师张老师,不难看出他对自己受到的待遇是不满的,刚开始代课时只有一两百元,到现在也只有六七百,张老师直言,还不如到广州去打工,家中孩子大了也需要用钱。从张老师的言语中还可以察觉到,在以张老师为代表的农村村小中还有一大批农村代课教师,他们有的甚至代课时间长至三十年,这些代课老师们为了转正或是更好的补贴待遇,软硬兼施,有给市里送过礼,还有过集体上访,组织过集会,甚至将其称为“闹”,总结出了“闹”的经验:要有能人,有关系,有内部消息。但是反思一下,本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教书育人的老师连生活都无法保障,要干出“闹”这种事,哪里还能有心思在教书上呢,就是“闹”了最后也只是得到了30%的补贴,纪录片的后来,不出意外的张老师离开了光明小学。
 
  (四)政策管理
 
  虽然光明小学在磕磕绊绊中办了下去,但在其中也暴露出很多政策管理上的问题,在县管教育下,光明小学的开办就颇为难产,一波三折。在后续的管理中也未有校长出境,光明小学仿佛只是为了教学而存在,未展露出其育人的功能。对于学校学生人数甚至还需要虚报人数,这才能取得帮持。教师待遇配置问题也是遥遥无解决的希望,有人视其为村小,有人觉得它只是一个为村里孩子去镇上接受教育的过渡点,而残酷的是像光明小学这样的村小在全国有9.6万多个,不知这样的村小未来命运如何?
 
  三、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与建议
 
  都说位卑而不敢忘国,我虽渺小无力,但面对纪录片中真实而鲜活的人们,面对他们的困境,还是该想一想对策的。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理性选择产生的。它的产生和发展至今也仅有不到三十年,但这三十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社会变革最为剧烈的时期。它反映了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现状。虽然在这本纪录片中我们能看到许多的痛,心情是压抑的,但是我觉得还是得在伤心之后做点什么,于是我搜集寻找了一些国家政策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措施:2005 年 7 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了专门规定,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及时解决进城务工农民托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2006 年 8 月 28 日,公安部专门发布了《关于做好留守儿童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公安机关要针对留守儿童监护权的缺失导致合法权益特别是人身安全易于受到侵害的实际状况,加大对留守儿童安全保护的力度,严密防范、严厉打击侵害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2010 年 4 月 15日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则进一步要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采取必要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此外留守儿童在卫生保健、安全、学习、品行、心理等方面的问题也亟待解决,可以:(一)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管理。(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动。(三)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四)建立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
 
  正如该片导演蒋能杰所说:留守儿童生活看是没什么变化,其实在悄悄变化着。而我作为荧幕外的旁观者也希望这些孩子会有一个“诗与远方”的未来!(俞轶晗)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水的几则趣闻轶事
下一篇:论高考作文“理想”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