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快线等果汁奶饮料频爆瓶 源于发酵生气体
2012-07-23 15:50:26 来源:亲贝网 评论:0 点击:
汽水、啤酒瓶爆炸事件屡见不鲜,可盛装于普通的塑料瓶,成分表中也不含任何气体的果汁奶饮料为何会频频伤人呢?13日,记者采访了研究食品科学与安全的专业人士,了解到“爆瓶”多因瓶内饮品发酵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瓶内压力增大导致。
质疑:
到底何因无气饮料瓶频伤人
看着手中的果汁奶饮料瓶,市民陈女士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也难以想象小小的饮料瓶竟频频伤人:“这么一瓶普普通通的饮料,也没有气,怎么就能产生那么大的气流,将人崩伤呢?”
带着陈女士的疑问,12日,记者走访了新民大街几家超市,售货员均表示,从未发生过果汁或奶饮料发生“爆瓶”的现象。“怎么可能呢,奶饮料里面又没有气体,别说是正常拧开,就是摇晃几下也不会‘爆瓶’的。”隆礼路上一家超市的工作人员称。
随后,记者购买了一瓶常温状态下的果汁奶饮料,用力摇晃一分钟后,瓶内产生了泡沫,但在拧开瓶盖时,并没有感觉到有气体出来。
仔细查看瓶上的商标记者发现,该果汁奶饮料中的果汁含量大于等于5%,酸奶含量大于等于30%,其配料表中含有果汁、益生菌等成分。其贮存条件中明确表明:“请置于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允许有少量沉淀,饮用前请摇匀。”
原因:
瓶内发酵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导致果汁或酸奶饮品“爆瓶”呢?记者采访了一位研究食品科学与安全的专业人士。对方表示:“导致‘爆瓶’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瓶内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瓶内压力增大,导致‘爆瓶’;其次,也有可能是瓶子的质量出现问题,经过高温和运输过程中的碰撞后热涨冷缩导致‘爆瓶’。”
她称,一般情况下,如果在生产过程中消毒不彻底,可能会残留微量细菌。而果汁奶饮品营养丰富,无疑成了这些微量细菌的大培养皿,微量细菌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无氧繁殖,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瓶子膨大,由于气体压力作用,从而在拧开瓶盖的一瞬间发生“爆瓶”现象。相对来说,开盖后的饮料则更容易发生“爆瓶”现象,开盖特别是直接对瓶引用后的饮料,不仅因暴露在空气中导致细菌进入,在饮用过程中口腔内的细菌也会随着进入到饮料当中,再经过高温,细菌大量滋生,产生二氧化碳气体,造成“爆瓶”。此外,如果饮料瓶的质量不好,再经过高温直射或碰撞,也会造成“爆瓶”。
提示:
低温储藏不应对人直接开启瓶盖
针对果汁奶类饮料瓶频频伤人事件,该专业人士提醒市民,不要以为只有碳酸类等含有气体的饮料有可能发生“爆瓶”,果汁奶等饮料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能发生“爆瓶”现象,虽然这种可能性极小,但仍然要注意防范。
在此,该专业人士提醒市民,一定不要长期在高温及阳光直射的环境下储藏饮料,而应将其储藏在阴凉干燥处。在饮用前,不要剧烈摇动瓶身或对瓶身进行剧烈碰撞。特别是开启后的饮料,最好在一天之内饮用完,如果未能饮尽,要在低温环境下储藏。在开启瓶盖时,如果发现瓶身膨胀,握在手中感觉瓶子特别硬,一定不要对着人直接开启,应远离自己缓慢旋转瓶盖后停滞一段时间待气放完,再继续开启。如果发现有涨瓶现象,请勿开启饮用,应直接丢弃。
建议:
外包装上加注开启注意事项
对于频频发生的“爆瓶”事件,市民建议各饮料生产厂商以后在包装上不仅要标明贮存条件,还应该明确标注饮料在开启时的注意事项。
“各种饮料瓶上确实明确标明了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贮藏饮料,可消费者一直以为这样贮藏是为了防止饮料变质,还有的饮料瓶上声明如果发生涨袋、涨瓶现象不得饮用,以为这样就是变质了,根本不知道还有‘爆瓶’的危险。”市民梁女士称,如果商家能够标注得更加清楚,可能会减少意外发生,所以希望生产厂商在今后生产包装上可以加上开启注意事项等内容。
据省外媒体报道,2012年7月10日,拉萨市民许先生打开某知名品牌的果汁奶瓶盖时,瓶中突然冲出一股气体,直接将瓶盖顶了出来,崩到他的左眼上。
类似事件并非个案,2010年9月22日,广西桂林市民秦晓清的妹夫毛绍平购买了一瓶某品牌奶饮料来到他的家中,当天喝剩下小半瓶就盖好盖儿留下来。2010年10月4日15时许,他在家中打开该瓶饮料时,瓶盖突然冲出,击中其右眼。
质疑:
到底何因无气饮料瓶频伤人
看着手中的果汁奶饮料瓶,市民陈女士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也难以想象小小的饮料瓶竟频频伤人:“这么一瓶普普通通的饮料,也没有气,怎么就能产生那么大的气流,将人崩伤呢?”
带着陈女士的疑问,12日,记者走访了新民大街几家超市,售货员均表示,从未发生过果汁或奶饮料发生“爆瓶”的现象。“怎么可能呢,奶饮料里面又没有气体,别说是正常拧开,就是摇晃几下也不会‘爆瓶’的。”隆礼路上一家超市的工作人员称。
随后,记者购买了一瓶常温状态下的果汁奶饮料,用力摇晃一分钟后,瓶内产生了泡沫,但在拧开瓶盖时,并没有感觉到有气体出来。
仔细查看瓶上的商标记者发现,该果汁奶饮料中的果汁含量大于等于5%,酸奶含量大于等于30%,其配料表中含有果汁、益生菌等成分。其贮存条件中明确表明:“请置于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允许有少量沉淀,饮用前请摇匀。”
原因:
瓶内发酵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导致果汁或酸奶饮品“爆瓶”呢?记者采访了一位研究食品科学与安全的专业人士。对方表示:“导致‘爆瓶’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瓶内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瓶内压力增大,导致‘爆瓶’;其次,也有可能是瓶子的质量出现问题,经过高温和运输过程中的碰撞后热涨冷缩导致‘爆瓶’。”
她称,一般情况下,如果在生产过程中消毒不彻底,可能会残留微量细菌。而果汁奶饮品营养丰富,无疑成了这些微量细菌的大培养皿,微量细菌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无氧繁殖,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瓶子膨大,由于气体压力作用,从而在拧开瓶盖的一瞬间发生“爆瓶”现象。相对来说,开盖后的饮料则更容易发生“爆瓶”现象,开盖特别是直接对瓶引用后的饮料,不仅因暴露在空气中导致细菌进入,在饮用过程中口腔内的细菌也会随着进入到饮料当中,再经过高温,细菌大量滋生,产生二氧化碳气体,造成“爆瓶”。此外,如果饮料瓶的质量不好,再经过高温直射或碰撞,也会造成“爆瓶”。
提示:
低温储藏不应对人直接开启瓶盖
针对果汁奶类饮料瓶频频伤人事件,该专业人士提醒市民,不要以为只有碳酸类等含有气体的饮料有可能发生“爆瓶”,果汁奶等饮料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能发生“爆瓶”现象,虽然这种可能性极小,但仍然要注意防范。
在此,该专业人士提醒市民,一定不要长期在高温及阳光直射的环境下储藏饮料,而应将其储藏在阴凉干燥处。在饮用前,不要剧烈摇动瓶身或对瓶身进行剧烈碰撞。特别是开启后的饮料,最好在一天之内饮用完,如果未能饮尽,要在低温环境下储藏。在开启瓶盖时,如果发现瓶身膨胀,握在手中感觉瓶子特别硬,一定不要对着人直接开启,应远离自己缓慢旋转瓶盖后停滞一段时间待气放完,再继续开启。如果发现有涨瓶现象,请勿开启饮用,应直接丢弃。
建议:
外包装上加注开启注意事项
对于频频发生的“爆瓶”事件,市民建议各饮料生产厂商以后在包装上不仅要标明贮存条件,还应该明确标注饮料在开启时的注意事项。
“各种饮料瓶上确实明确标明了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贮藏饮料,可消费者一直以为这样贮藏是为了防止饮料变质,还有的饮料瓶上声明如果发生涨袋、涨瓶现象不得饮用,以为这样就是变质了,根本不知道还有‘爆瓶’的危险。”市民梁女士称,如果商家能够标注得更加清楚,可能会减少意外发生,所以希望生产厂商在今后生产包装上可以加上开启注意事项等内容。
据省外媒体报道,2012年7月10日,拉萨市民许先生打开某知名品牌的果汁奶瓶盖时,瓶中突然冲出一股气体,直接将瓶盖顶了出来,崩到他的左眼上。
类似事件并非个案,2010年9月22日,广西桂林市民秦晓清的妹夫毛绍平购买了一瓶某品牌奶饮料来到他的家中,当天喝剩下小半瓶就盖好盖儿留下来。2010年10月4日15时许,他在家中打开该瓶饮料时,瓶盖突然冲出,击中其右眼。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