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手工艺——刺绣如何走向商业化发展?
2021-08-31 10:04:32 来源:一闻网 评论:0 点击:
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刺绣图案与刺绣方式,承载了不同的文化。而“精美”、“小巧”,是在提到刺绣时,人们不禁联想到的词。刺绣在中国已经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的板万村被称为“布依族最后的家园”,是册亨县保存最完好的布依族古寨之一。在板万村,刺绣是几乎每个姑娘都会的手艺。布依族刺绣题材广泛,绣法多种多样。从刺绣风格和刺绣手法上来看,它针脚紧密、色彩淡雅、绣品精细,图案具有的象征意义,代表了布依族人的生活价值观。它多见于生活用品上:衣裤、布鞋、围腰、手帕、挎包、枕套、枕巾乃至桌布、靠垫。布依族的村民在春节、三月三等传统节日中会穿着有刺绣装饰的传统布依服装。举办婚礼时,新娘会定制一套华丽的布依婚服。在新婚房间里,人们也会布置有刺绣的门帘。
当地绣娘做的衣服
以前,人们做手工刺绣只是用来满足自己家庭的需求。板万村妇女陆海中介绍道,这些具有布依族特色的手工艺品都是她们一针一线绣出来的,通常用作一些日用品比如被单,衣服还有鞋子。布依族的鞋是用布制成的,男鞋为黑色的,女鞋是带有花纹的。除了在一些传统节日中会穿布依族服装外,板万村的妇女平时也会穿。另外一位布依族的妇女李光香说道:“一般这种布依族服装我们想穿的时候就会穿,现在天气热了就不怎么穿了。主要还是秋冬天气凉快的时候穿的多,现在每个月去赶集买菜的时候也穿得多。”
当地绣娘绣的不同颜色的鞋子
曾经,布依传统刺绣没有走进大众视野的一部分原因是手工刺绣时间成本高。绣娘们手工织一匹布就要一个月,更别说要加工刺绣做成服饰和各种用品了。此外,这些传统服饰的价格也很高,一套纯手工刺绣的传统服饰就要一千多元,这让很多有意购买的消费者望而却步。大多村里会刺绣的妇女不愿将刺绣作为主要职业,只会偶尔在空闲时间刺绣。
然而,现在随着机器的发展,传统手工刺绣开始走向商业化,逐渐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中。现在,刺绣的机器得到了改进和升级,而这些机器大大提高了绣娘们刺绣的效率。一双普通的绣鞋一天可以制作完成,一套传统服饰只要一两天也可以做完。如今,她们也更愿意购买现成的刺绣图案缝制到衣服上而非自己一针一线地绣上去。因为时间成本低,这些刺绣产品的价钱也会大大降低。一双绣鞋只需130元左右,传统服饰也从一千多元一套降为一百多元一套,这吸引了更多感兴趣的消费者购买。
在板万村,一些绣娘开始对外销售刺绣产品,让刺绣产品走向商业化。村里的绣娘李茂兰,今年50岁,已经做了14年刺绣生意了。李茂兰家里的亲戚也会帮忙做一些带有花纹的枕头和衣服到当地的集市去卖。一个月生意好的时候能赚4000元,不好的时候也能赚2000元左右。除此之外,这些衣服的样式都是李茂兰自己设计的,她也会在抖音拍视频进行推广。目前,她的抖音号有300多个粉丝,通过抖音这个平台,她已经收到了几十件订单。当地的村民李嫂也自己做刺绣,在用机器绣好绣品之后,她会带到街上售卖。她平时也会自己发抖音来进行推广,在这样的宣传下,村民和外地游客可以通过抖音联系她,李嫂也收到过一些订单。
何秀兰的工作间
政府给村里绣娘设立了“锦绣坊”,由“大山小客”公司负责运营,绣娘们可以免费使用织布机织布,并将自己的刺绣产品放在锦绣坊展览售卖。不仅来这里的游客可以参观锦绣坊,深入了解当地的刺绣文化;在村子里的妇女在农忙之余也可以在此销售自己的刺绣作品。这给板万村的妇女很大的帮助和支持。
但是,绣品走向商业化的路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一点是将刺绣产业化。“大山小客”的核心工作人员苏小妹说:“虽然我们为绣娘提供了可以免费使用的锦绣坊,但我们一直在探索可持续的、合作共赢的锦绣坊运营模式,如何将绣娘的制作的产品在保留布依族特色同时符合市场需求?怎样通过开发锦绣体验研学产品能够帮助板万锦绣文化活态传承?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绣娘们很少到锦绣坊里去,而是将布料带回家织。绣娘李茂兰说:“锦绣坊只提供线和织布机,在家里也有机器,上山需要花很久时间,非常不方便,所以一般不会去那里,除非有人带着过去。”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绣娘的生产,导致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这也是她们在锦绣坊所售卖的刺绣作品很少会有人买,难以接到很大的生产订单的原因之一。因为大多是手工缝制而成,锦绣坊没有办法对刺绣的材料做一个工业化的标准限定,最终绣出的衣服款式也是各不相同。
除了刺绣无法产业化,如何制作更符合普通大众消费的刺绣产品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据了解,除了偶尔有游客会买一件刺绣服装作为纪念外,大多数刺绣产品都是被板万村的村民消费。这主要是因为布依族传统的刺绣受众面小,穿戴较为麻烦而且款式较为单调。以大众消费者的审美来看,布依族的服饰并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而大多数布依族的村民也是为了遵循传统才购买和穿戴这样的服饰。来自上海商学院的刘丁的一次市场调研表明,44.7%的消费者认为传统服饰并没有时尚感,29.9%的人认为与时代脱节,只有2.5%的人觉得是时尚的。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都致力于克服这些挑战。习近平主席在贵州考察时强调了刺绣的传承和普及的重要性,因为刺绣可以作为一种帮助脱贫,填补失业空缺的创新发展的方式。2013年,贵州本地推行了“锦绣计划”。政府免费给农村妇女培训,分发补贴。在政策的倡导下,贵州很多企业都纷纷联络农村的绣娘并开始接刺绣的订单。这不仅帮修娘们解决了就业问题,同时也让企业取得了商业化发展。此外,贵州建立了妇女特色手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1000多所,从事手工产业的妇女增加50万人,妇女手工艺GDP达到了50亿。
在政策和企业的扶持下,当地的刺绣目前逐渐发展成型,成为了贵州的一道特色产业。罗英是贵州织金县茶店乡海马村的绣娘蜡染刺绣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通过创业,她从一个苗族绣娘变成了企业的老板。创业初期,罗英就召集了一批绣娘,专门将普通的日用品和少数民族风格的花纹结合起来并拿到城镇去卖,这些产品十分畅销。后期随着订单的增加,她招聘了更多的绣娘并且对她们进行培训,现在罗英的合作社现已有绣娘100余名,去年的订单就已经超过了120万。
“作为一名党员,自己富了不算富,我把蜡染刺绣的手艺传授给乡亲们,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罗英组织合作社里的绣娘集体学习蜡染的工艺,并且将成品销售给唯品会,依文集团等企业,产品被广泛销售到广州、北京、上海等地。疫情下,很多企业都暂时停工了,订单也大幅度减少。然而,合作社的绣娘们凭借网络平台的优势,线上直播蜡染工艺并且进行销售,获得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
除了织金县茶店乡海马村,册亨县的中华布依锦绣坊也实现了对于手工织品的商业化生产。锦绣坊是由云娇布依特色染织刺绣有限公司创立的,锦绣坊内一共分为两个板块,展示区的车间有20多个绣娘,生产的车间有100多个绣娘。坊内有一条完整的生产线,从进材料、设计、生产到销售都是在坊间完成的,其中包括了织布、刺绣、扎染、蜡染的生产和制作。锦绣坊的订单来源多样化,来自上海、北京、深圳多地。此外,锦绣坊开设了网店,有时可以收到来自个人的订单。锦绣坊主要会寻找一些当地布依族的视力好的妇女,并且对她们进行系统性的培训。锦绣坊和政府的“锦绣计划”合作,有很多当地的绣娘到中华布依锦绣坊学习刺绣的手艺。一般来说当地的绣娘都会在晚上来培训4个小时,培训期间,政府会为绣娘提供补助金;在培训了20天后,这些绣娘就可以获得证书,持证上岗。上岗后的绣娘们的工资按劳分配,每月有稳定的底薪。
中华布依锦绣坊的工作间
中华布依锦绣坊的董事长杨胜娇也一直致力于做出更符合大众消费的手工艺品,并且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传承刺绣文化。中华布依锦绣坊和宁波的设计师进行合作,设计了结合现代元素的布依族服饰、现代家具和包。这些现代布依服饰不仅保留了一些传统的手工花纹、格子、条纹元素,同时也采用了现代的服装的版型和设计,比如旗袍和西装衬衫等。土布的“土”与时尚的“新”碰撞,使质朴、自然的纺织品焕发了无限生机。除此之外,中华布依锦绣坊的工作人员黄莲说:“现在好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做刺绣,不是个人想学不想学的问题,而是个人爱不爱好的问题。” 尽管中华布依锦绣坊的年轻工作者比较少,杨胜娇相信现在的发展模式在未来能够实现大众化,将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参与进来。
中华布依锦绣坊卖的刺绣的现代公文包和衣服
传统手工艺承载了宝贵的民族历史和底蕴。将刺绣商业化可以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它并且感知到它的美,也让坚持做手工艺品的人们生活变得更好。就像拨开云雾看到那片晴朗的天空,已经有很多先驱者在努力地往商业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刺绣,这颗传统的文化瑰宝,将向更多人展现它最美丽的一刻。(作者:杨晨曦、张益闻、张峥妍)
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服饰的现状和出路,刘丁,【J】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c7c50ff0aa56f70b536037f22aa3f4c3318947a18e7f9386.html
贵州绣娘坚定“苗绣“之路,为乡村振兴作贡献, 贵州省妇联 https://xw.qq.com/cmsid/20210219A0C0R600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这家企业将进口石墨烯价格降到千分之一,研发11种“特种纤维”
下一篇:2022浙江省时尚设计创新创业大赛精彩收官!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