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理财 > 正文

银行鏖战利率 某大行估算净息收入每年减200亿
2012-09-14 10:28:13   来源:搜狐   评论:0 点击:









  董云峰
  
  虽然随着“稳增长”抬头,关于地方政府加大基建投资的消息日渐频繁,但天量信贷或将难以重演。因为,在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转型压力之下,净利润下滑与不良贷款回升的商业银行,恐怕无力再度对大企业、地方融资平台“放水”,而中小企业客户将成为信贷主战场。
  
  某大行估算净利息收入每年减少200亿~300亿
  
  “过去一两个月来,我们每天晚上都加班到十一二点,就是希望摸清利率市场化影响到底有多大。”某大型银行资产负债部管理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另一家大行的内部报告则显示:“按中性情景计算,利率市场化到来后,预计我行每年将减少净利息收入200亿~300亿元,净利润缩小10%,净息差下降20~30个基点。”
  
  今年6月8日和7月6日,央行在一个月内连续两次降息,并扩大存贷款基准利率浮动幅度。至此,我国利率市场化终于触及最关键的“贷款利率下限以及存款利率上限”,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在揽储大战原本趋于白热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存款利率上浮,许多中小银行干脆一浮到顶,由此带来整个银行业资金成本的上升。据瑞银证券近日测算,若存款利率每上浮10%,上市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将会相对下降1.1~1.9个百分点,平均约1.4个百分点。
  
  更严重的考验在于,尽管商业银行往往拥有定价权,但面对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代表的强势客户,贷款利率存在进一步下浮压力,由此将压缩资产收益。
  
  一面是成本上升,一面是收益下降,商业银行净息差双面承压。“从影响上来看,名义上只有两次降息,实际相当于10次降息。”上述人士指出,“贷款七折已经突破银行保本点,可以说贷款利率市场化基本到位。”
  
  瑞银证券研究报告称,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日本和香港实现利率市场化后,在1年左右的时间内,银行存贷利差收窄7~29个基点左右。
  
  正如行长马蔚华所言,由于业收入来源的80%以上依赖于存贷利差,且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中国银行业而言,无疑是一场生死考验。
  
  “银行和企业之间正在讨价还价。未来半年,会是银企博弈的关键期,此后将形成一个新的均衡。”上述人士说。
  
  债市扩容加剧脱媒
  
  除去利率市场化的挑战,银行还要应对金融脱媒压力。正是这种脱媒,导致商业银行垄断优势逐步丧失,反过来助推利率市场化,使得利差保护越来越脆弱。
  
  央行最新统计显示,2012年8月,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为1.24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7039亿元,同比多增1555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2584亿元,同比多1686亿元。债券市场成为仅次于银行的第二大融资渠道。
  
  尤其在今年以来,债券监管机构不断扩大发行人范围,降低发行门槛,并且允许突破净资产40%红线,使得我国信用债市场出现了全面大扩容,各类企业债券发行量大幅增加。
  
  某券商债券承销人士表示:“越是大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就越划算,发行短融、中票利率不过4%,往往不到5%,比贷款便宜多了,许多央企早就不需要找银行借钱了。”
  
  在这家超级央企身上,发债优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数据显示,目前中石油已经成为除铁道部之外银行间市场最大发行主体,累计发行债务融资工具近6000亿元,与同期银行贷款相比,节约财务费用达342亿元。
  
  在如今的债券市场上,发行人可以选择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和超短期融资券,期限结构从90天至10年期不等,能够满足企业短、中、长期生产经营资金需求,足以替代银行的资金供给角色。
  
  “如果债券市场继续进行管制,银行还能维持一些保护性的利差;如果完全放开了,贷款优势就没有了。”某商业银行对公业务经理对本报说。
  
  一位银行间债券市场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某种程度上,由于商业银行是银行间市场的主要投资人,企业即便是发债融资,主要资金来源还是银行,但是价格不一样,其结果是降低了社会融资成本,牺牲的则是银行利差。”
  
  天量信贷或难以重演
  
  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脱媒的交叉演进,昭示中国银行业坐享高利差的时代接近尾声。
  
  “大客户性价比下降,客户结构面临调整,中小企业客户将成为中国银行业信贷主战场。”上述大行资产负债部人士称,由于中小企业经营波动性大,贷款风险增大,商业银行要未雨绸缪,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历经数十年粗放式发展,随着利率市场化脚步渐近,中国银行业变得越来越关心“性价比”,开始对贷款的风险、收益与资本占用进行全面考量。实际上,从新增贷款投向来看,近年来大型企业所占比重一直呈现下降趋势。
  
  一名大行资深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5月份以来,监管部门一直指示要支持优质平台公司,支持‘铁公基’建设,但我们确实很难找到风险与收益真正相匹配的项目。”
  
  与此同时,随着新巴塞尔协议落地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日益加强,原先高资本消耗的规模扩张之路基本被堵死,商业银行失去了以量补价的基础,倒逼其摒弃“垒大户”放贷模式,并开拓中间业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认为,未来商业银行恐无心亦无力大规模“撒钱”,2009年的天量信贷难以重演。
  
  东方证券分析师金麟周一表示,由于贷款质量的巨大压力,银行的惜贷情绪会进一步发展,此举或将严重制约银行对基建扩张的支持力度。
  
  在金麟看来,一方面由于前期银监会的严厉整顿,另一方面由于银行认识到了地方政府严重的流动性压力,银行当前对地方政府相关贷款态度已经非常谨慎。
  
  “背负巨大潜在不良和资本充足率存在虚高的银行,未来行为可能更趋谨慎。”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近期表示。
  
  .

相关热词搜索:银行 鏖战 利率

上一篇:日本政府连续第二个月下调经济评估
下一篇:银行理财暗藏玄机 不同银行费用比例相差10倍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