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改革倒逼银行转型
2012-09-13 17:18:22 来源:腾讯 评论:0 点击:
一叶落而知秋。在刚刚结束的“中报季”,银行业的超高利润,一如既往地引发了舆论的惊呼。16家上市银行5452亿元的净利润,占据了A股2455家上市公司净利润的53.5%,超过半壁江山。在实体经济低迷的今天,这些数据着实令人眼热,以至于很多人忽略了银行利润增速明显回落的事实。
今年16家上市银行18.2%的净利润增长较去年同期(34.27%)下降了16个百分点。银行业业绩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
对此,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认为,这是一种符合客观规律的正常现象。这个正常现象的背后是中国银行业在发生模式上的转变。在近日举行的第六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上,银行业的巨头以及经济学者们也把目光共同聚焦在银行业发展模式的转变上。
据统计,16家上市银行在过去的一年“吃下”9911亿元的净利差,占营业收入的77%。迄今,存贷款利差依然是银行的核心收入来源。而随着经济减速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银行业传统的高利润增长模式注定不可持续。
今年6月以来,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速。6月8日、7月6日,央行两次降息,并调整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这直接冲击着依赖“存贷利差”盈利的银行模式。而7月6日的降息,更是引人关注地采取了“不对称降息”的方式。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自同日起,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这进一步缩小了利差。
“可能中国银行多年来利差受保护的时代结束了。”马蔚华说,每一家银行都在考虑如何在利差缩小的情况下,力争净息差不缩小,这是一个重大的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
不久前,工行行长杨凯生在工行上半年经营情况说明会上表示,央行上半年两次降息和放宽利率管制对银行业经营的影响还未在半年报中体现出来,但是对下半年经营的影响已经显现。
在转变模式的同时,银行业面临的不只是息差问题,还有技术进步、网络发展带来的挑战。
“过去银行在支付领域一统天下,但是现在第三方支付每年增长的速度超过100%,已经突破2万亿元,银行在这个领域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马蔚华强调。
5000多亿元的银行利润是如此“显赫”,但这份业绩单在利率市场化的今天又能保持多久?无论如何,银行业躺在利差上赚钱的好日子,正渐行渐远。
央行的两次降息及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被普遍解读为对实体经济的让利和对“稳增长”的服务。但其实实体经济与金融业之间的关系,远非此消彼长,而是更近似于造血与供血间的依存。
美国财政部前副部长、深发展前董事长法兰克·纽曼不久前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平衡银行和实体经济间的利润分配确实是个难题。合理的利润能够保证银行资产和资本规模的增长,并向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信贷支持。银行完全没有利润也不合理,没有资本增长,就不会有信贷规模的增长。但这个利润率和企业的资金成本又直接相关,央行需要作出裁决。
“去监管化需要极其谨慎和小心。”他认为,利率市场化最稳妥的步伐就是渐进的推动,先允许小范围浮动,观察银行是否能应对相应的冲击;如果能够应对,则继续向前走,观察期通常要半年至一年左右。
对实体经济而言,利率市场化的另一个收获在于,它可能撬动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银行出于自身利益的出发,可能会不得不承担给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一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中小企业深为资金匮乏所困扰。尽管国家多次出台政策,希望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但收效并不尽如人意。而如今从自身利益出发,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正把中小企业作为重要的客户来源。
因为在央行放松管制、银行自主定价能力增强的同时,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就是给大企业贷款的利差越来越小。大企业在存贷款方面议价能力较强,纷纷要求银行给出更低的贷款利率。而小企业由于议价能力弱,银行可以发挥定价优势,上浮贷款利率获得更大利润。当然这也对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上一篇:LP资金吃紧 PE募资不容乐观
下一篇:IPO锐减 保代降薪传闻再起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