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全行业盛宴已经终结
2012-08-15 14:09:24 来源:网易 评论:0 点击:
银行高利润并非源自利差
2005年~2011年,中国银行业规模持续扩张,资产负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20%,净利润增速26.8%。今年上半年,增长趋势仍然保持,虽然8月份即将披露的16家上市银行上半年净利润增速预计将减缓,但不会明显低于20%。
根植于机构主导型金融体制的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规模扩张主要得益于实体经济的高增长。据国际货币基金(IMF)基于购买力平价换算后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2003年~2011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16.9%,分别高于全球经济和亚洲发展中经济体10.7个、5.5个百分点,显然,这是银行业快速扩张最佳的外部条件。
从内在逻辑看,银行业利润增长主要靠业务规模扩张及管理水平提升。近年来社会融资总量中新增人民币贷款、新增委托贷款、新增信托贷款三项合计年均增速达50%,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年均增速40%以上。同时,中国银行业成本收入比逐年下降,集约化经营能力稳步提升,其中,工商银行成本收入比2011年比2005年下降了11.3个百分点,已接近甚至超过境内外资银行和部分国际领先银行。
当然,稳定的利差环境也为银行利润稳健增长提供了保障,但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利差并未明显扩大的事实,说明银行利润的高增长并非利差所致。而且从国际比较看,中国的利差并不高。IMF统计显示,2011年中国银行业的利差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9%,亚太发展中国家的44%,在金砖国家中低于俄罗斯、南非,远低于巴西。
多因素终结银行业盛宴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暂时稳住了经济,但从中长期看经济增速回落已成定局,从短期看经济下行压力也在加大,受国际环境影响,中国经济放缓风险有增无减。在宏观经济减速下行、资本形成大幅放缓与库存调整等多因素叠加之下,银行信贷持续大幅扩张的概率并不大。同时,外汇占款大幅波动成为常态,货币信贷的扩张基础已经受到影响。综合来看,商业银行过去多年来依托信贷增长的稳健增长模式恐难以为继。
盈利方面,利率市场化已迫在眉睫,存款利率上行、经济下行阶段贷款利率浮动范围拓宽,利差波幅扩大也对银行构成压力。7月6日央行非对称降息之后,各银行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利率更加分化,零存整取、整存零取等存款利率也出现细微分化,从这些情况来判断,利率市场化的“上半场”很可能将伴随着利差的收窄,银行业系统性高利润的盛宴或已终结。
银行业将出现结构性分化
从经济增长角度看,虽然中国经济增速面临趋势性下降,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区域差异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那些致力于境内扩张、植根于高速增长的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县域乡镇的商业银行仍将保持快速发展,如上市商业银行中居于西部大开发腹地的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网点规模庞大、深挖县域乡镇业务潜力的中国农业银行,再如大力发展非传统信贷业务(如债券投资)的南京银行等,均有望保持稳健的扩张步伐。
从产业角度看,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银行拓展小企业业务创造了战略机遇。对于具备良好客户基础、小企业业务比重相对较大的民生、华夏、广发、宁波银行构成实质利好。
从金融市场条件变化看,利率市场化要求银行采用更具竞争性的利率吸收存款,资金成本会有所上升,进而倒逼银行加快信贷业务转型,提高贷款利率敏感性。
经验表明,由于商业银行外部经营环境、自身经营效率、信贷定价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利率市场化对不同国家、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潜在影响并不相同,利差扩大与收窄也存在不确定性。如美国利率管制放松后,利差先升后降并趋于稳定,台湾地区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率呈逐步上升之势,利率市场化在美国银行业掀起并购重组浪潮,而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恰恰相反,20世纪70年代后期放开利率管制后,大型银行市场份额大幅下挫,非银行机构市场份额却有所提升。因此,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成长前景不能笼统加以判断。但细分地看,那些拥有综合优势、完善网点、较高风险控制水平、较好美誉度的商业银行仍能吸引客户;能够灵活调整业务结构、定价能力强、加快拓展“高定价”业务、走集约化发展道路的银行大多具备超越同业的发展能力。
2005年~2011年,中国银行业规模持续扩张,资产负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20%,净利润增速26.8%。今年上半年,增长趋势仍然保持,虽然8月份即将披露的16家上市银行上半年净利润增速预计将减缓,但不会明显低于20%。
根植于机构主导型金融体制的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规模扩张主要得益于实体经济的高增长。据国际货币基金(IMF)基于购买力平价换算后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2003年~2011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16.9%,分别高于全球经济和亚洲发展中经济体10.7个、5.5个百分点,显然,这是银行业快速扩张最佳的外部条件。
从内在逻辑看,银行业利润增长主要靠业务规模扩张及管理水平提升。近年来社会融资总量中新增人民币贷款、新增委托贷款、新增信托贷款三项合计年均增速达50%,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年均增速40%以上。同时,中国银行业成本收入比逐年下降,集约化经营能力稳步提升,其中,工商银行成本收入比2011年比2005年下降了11.3个百分点,已接近甚至超过境内外资银行和部分国际领先银行。
当然,稳定的利差环境也为银行利润稳健增长提供了保障,但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利差并未明显扩大的事实,说明银行利润的高增长并非利差所致。而且从国际比较看,中国的利差并不高。IMF统计显示,2011年中国银行业的利差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9%,亚太发展中国家的44%,在金砖国家中低于俄罗斯、南非,远低于巴西。
多因素终结银行业盛宴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暂时稳住了经济,但从中长期看经济增速回落已成定局,从短期看经济下行压力也在加大,受国际环境影响,中国经济放缓风险有增无减。在宏观经济减速下行、资本形成大幅放缓与库存调整等多因素叠加之下,银行信贷持续大幅扩张的概率并不大。同时,外汇占款大幅波动成为常态,货币信贷的扩张基础已经受到影响。综合来看,商业银行过去多年来依托信贷增长的稳健增长模式恐难以为继。
盈利方面,利率市场化已迫在眉睫,存款利率上行、经济下行阶段贷款利率浮动范围拓宽,利差波幅扩大也对银行构成压力。7月6日央行非对称降息之后,各银行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利率更加分化,零存整取、整存零取等存款利率也出现细微分化,从这些情况来判断,利率市场化的“上半场”很可能将伴随着利差的收窄,银行业系统性高利润的盛宴或已终结。
银行业将出现结构性分化
从经济增长角度看,虽然中国经济增速面临趋势性下降,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区域差异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那些致力于境内扩张、植根于高速增长的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县域乡镇的商业银行仍将保持快速发展,如上市商业银行中居于西部大开发腹地的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网点规模庞大、深挖县域乡镇业务潜力的中国农业银行,再如大力发展非传统信贷业务(如债券投资)的南京银行等,均有望保持稳健的扩张步伐。
从产业角度看,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银行拓展小企业业务创造了战略机遇。对于具备良好客户基础、小企业业务比重相对较大的民生、华夏、广发、宁波银行构成实质利好。
从金融市场条件变化看,利率市场化要求银行采用更具竞争性的利率吸收存款,资金成本会有所上升,进而倒逼银行加快信贷业务转型,提高贷款利率敏感性。
经验表明,由于商业银行外部经营环境、自身经营效率、信贷定价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利率市场化对不同国家、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潜在影响并不相同,利差扩大与收窄也存在不确定性。如美国利率管制放松后,利差先升后降并趋于稳定,台湾地区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率呈逐步上升之势,利率市场化在美国银行业掀起并购重组浪潮,而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恰恰相反,20世纪70年代后期放开利率管制后,大型银行市场份额大幅下挫,非银行机构市场份额却有所提升。因此,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成长前景不能笼统加以判断。但细分地看,那些拥有综合优势、完善网点、较高风险控制水平、较好美誉度的商业银行仍能吸引客户;能够灵活调整业务结构、定价能力强、加快拓展“高定价”业务、走集约化发展道路的银行大多具备超越同业的发展能力。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