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
2012-08-13 16:02:08 来源:网易 评论:0 点击:
前言
本报告从财务指标角度分析讨论2011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本报告所提全国性商业银行包括: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5家银行组成的大型商业银行(以下分别简称为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交行,统称简称为“大型银行”),以及由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等12家银行组成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下分别简称为招商、中信、浦发、民生、光大、兴业、华夏、广发、深发展、恒丰、浙商、渤海,统称简称为“股份制银行”)。
全国性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资产合计占到银行业总资产的63.5%,负债合计占到银行业总负债的63.7%,分别较上一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税后利润合计占到银行业总税后利润的69.1%,较上年下降了3.3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占到银行业全部从业人员的59.6%,较上年降低了0.4个百分点。
总体而言,五家“大型银行”的市场份额呈持续下降趋势,而“股份制银行”的市场份额呈上升趋势。2011年,“大型银行”的总资产、总负债和税后利润的市场份额与2010年相比较,分别下降了1.9、1.81和4.2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较,分别累计下降了8.76、8.58和8.53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与2010年相比,分别增加了0.56、0.56和0.92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较,分别累计增加了4.28、4.20和4.61个百分点。
2011年,全球经济复苏放缓,经济下行风险凸显,国际金融市场经历巨幅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多。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国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增长实现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的有序转变,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金融市场总体运行平稳。但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
2011年,以全国性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积极应对复杂严峻形势带来的各种困难和挑战,继续保持健康平稳的发展势头,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新的发展与进步。“大型银行”公司治理水平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和自我约束能力明显增强,综合化发展稳步推进;“股份制银行”继续深化战略调整和经营转型,总体经营平稳有序,市场定位进一步明确,以服务小微企业为重点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差异化竞争和特色化发展迈出新步伐。
截至2011年底,全国性商业银行资产总额72.0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6.52%;负债总额67.5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6.24%。所有者权益44.5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1.10%;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资产质量大幅改善,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流动性管理水平均有较大提升。
以下分资本状况、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流动性水平四个方面对全国性商业银行2011年度财务状况予以分析。各项财务数据除另有注明外,均取自监管部门及各银行的定期报告、新闻稿件等公开披露的信息。
资本状况
2011年,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压力骤增。为应对通货膨胀压力,央行屡次收紧流动性,先后三次连续提高存贷款利率,六次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参见表1),在6月20日存款准备金率最后一次上调后,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21.5%的历史高位,银行体系资金捉襟见肘,信贷投放和吸收存款压力明显加大。
与此同时,资本监管进一步趋严,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和银信合作理财“调表”等因素增加了银行计划外风险资产,2011年5月颁布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率,加之商业银行因同质化竞争和粗放的经营模式,在扩张过程中资本消耗过快,资本充足率下行风险加大,多重因素使得商业银行资本管理面临严峻挑战。
在此情况下,2010年巨量再融资后声称未来一段时期内不再融资的商业银行被迫纷纷再次发布融资方案。由于顾虑对股市的冲击,2011年中国银行业的融资重心由股权融资转向债券融资,尤其是次级债发行激增,成为2011年银行最为青睐的资本补充方式。据统计,商业银行全年累计发行次级债3132亿元,其中工行发行880亿元,农行发行500亿元,中行发行320亿元,建行发行400亿元,交行发行260亿元,共计2360亿元,占到全国总量的七成。2011年,有不少银行推出了股权融资的方案,但是囿于市场原因,真正在年内完成再融资的只有中信银行和华夏银行,分别融资257.86亿元和201.07亿元(参见表2)。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实力和资本充足水平显著提升。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信贷投放大幅增加、资本质量要求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保持了较好的水平。2011年末,我国银行业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7%,比年初提高了0.5个百分点,比2003年提高了15.68个百分点;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2%,比年初上升了0.1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达标商业银行从2003年的8家增加到2011年底的全部390家,达标银行的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从0.6%上升到100%。商业银行杠杆率在全球标准中处于安全区间。
历经2010年和2011年争先恐后地巨量再融资,全部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成功地站在10.5%以上,即使对照拟施行的监管新规(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1.5%和10.5%),也全部达标。
5家“大型银行”是公认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其资本充足率普遍高于“股份制银行”。其中,建行、工行和中行在分别发行400亿元、880亿元和320亿元次级债后,资本充足率达到13.68%、13.17%和12.97%,分别较上年提高了1.0、0.9和0.39个百分点,是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高的。交行、农行资本充足率相对较低,其中交行发行260亿元次级债,资本充足率较上年微涨了0.08个百分点至12.44%;农行发行500亿元次级债,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提高了0.35个百分点至11.94%,其资本充足率距未来的监管红线仅一步之遥。为应对未来业务发展,各行纷纷预留了资本“余粮”,其中建行、工行次级债发行额度分别留出400亿元和200亿元,交行也有566亿元的在途非公开定向增发活动。
12家“股份制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且均达到监管新规中系统非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标准(10.5%),但整体水平低于“大型银行”。浙商银行在上年资本充足率较高的基础上,又增发了32.5亿元次级债,资本充足率达到13.94%,位列“股份制银行”之首。浦发年内发行了184亿元次级债、中信配股了257.86亿元,其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了12.7%和12.27%,也在“股份制银行”中名列前茅。光大、民生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57%和10.86%,相对最低,且已迫近监管新规的红线。同上年相比,通过股权融资补充资本金的华夏和中信分别提高了1.1个百分点和0.96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提升显著;浙商、光大和兴业有所下降,绝对数最高的浙商下降幅度最大,达1.5个百分点。为达到监管要求,满足业务发展需要,“股份制银行”纷纷抓紧进行再融资行动。2011年启动但尚未完成的融资行动主要有光大400亿元规模的H股上市、民生的200亿元可转债和90亿元H股增发、招商与中信的A+H配股等。
2011年,全部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均达到7%的及格线。由于次级债不能计入核心资本,仅靠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的商业银行未能有效补充其核心资本,共有9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较上年下降,反映了2011年商业银行资金紧张、资本消耗较快的客观现实。
“大型银行”中,建行核心资本充足率最高,为10.97%;交行最低,为9.27%。比照监管新规,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将很可能不低于9.5%,则5家“大型银行”中,交行处于红线之下,农行正好压线,均有待尽快补充核心资本。同上年相比,农行、中行、交行分别下降了0.25、0.02和0.1个百分点;建行和工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提高了0.57个百分点和0.1个百分点,在没有股权融资的背景下,显而易见是通过加强资本管理,通过内生积累实现的。
“股份制银行”中,浙商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得益于雄厚的历史基础,尽管较上年下降了2.41个百分点至13%,仍是12家银行中的最高者;中信在成功地进行股权融资后,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了9.91%,排名第二。相对而言,民生(7.87%)、光大(7.89%)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最低,有待来年通过推进其计划中的股权融资补充核心资本。对照拟议中的资本监管新规,除民生和光大外,广发(8.05%)、深发展(8.46%)、招商(8.22%)和兴业(8.2%)均在8.5%及格线下,实现达标的难度很大。
同上年相比,12家“股份制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有一半提高,一半下降。中信和华夏银行通过股权融资,使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提升了1.46个百分点和2.07个百分点到9.91%和8.72%;在下降的银行中,广发和浙商分别下降了2.73个百分点和2.41个百分点,资本消耗较快。
中国银监会结合国内银行业实际,制定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拟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在风险资产的计量及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等方面的要求趋严,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速度、经营成本、盈利能力都将产生一定的压力和制约。为应对严峻挑战,商业银行如何坚持资本集约化经营,在保持适当风险资产增速下,积极探索资本补充途径,降低资本消耗速度,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增强资本内生积累能力,将变得越来越迫切和重要。
资产质量
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整体上延续了近年来稳中有升的态势,不良贷款率较以前年度进一步下降,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关注类贷款和逾期贷款均出现了一定的反弹,不良贷款绝对额的下降趋势开始减弱。
截至2011年底,我国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4279亿元,比年初减少了5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6%,比年初下降了0.17个百分点。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比2002年底减少了1.9万亿元,下降了22.67个百分点,比2005年底减少了8563亿元,下降了7.97个百分点,比2009年底减少了675亿元,下降了0.61个百分点。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与资产质量均有所改善,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高。
以下从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和贷款集中度三个角度分析全国性商业银行2011年资产质量情况。
2011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
总体情况
2011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640.35亿元,较上年下降了197.4亿元,降幅为5.14%,小于上一年13.87%的降幅,降幅减缓趋势明显。其中,次级类不良贷款余额为1484亿元,在上年大幅下降20.64%的基础上反弹增长了5.47%,可疑及损失类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1574亿元和582亿元,分别较上年下降了13.99%和0.36%,可疑类降幅略高于上年的0.76个百分点,但损失类的降幅低于上年的1.52个百分点,也呈趋缓态势。
2003~2011年间,除2007年较上年有小幅增加外,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由2003年的21045亿元下降至2011年的3640.35亿元,降幅达82.70%。
2011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96%,较上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虽然降幅趋缓,但仍延续了自2003年以来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下降趋势;其中次级类0.39%,可疑类0.42%,损失类0.15%,均保持了自2003年以来一直向下的变动趋势。按季度分析,2011年前三个季度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延续环比下降态势,但四季度均小幅反弹,季度环比自2005年以来首次“双升”,引起人们的普遍关切。
尽管不良贷款数据总体表现良好,但在货币政策偏紧以及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包括工行和中行在内的全国性商业银行逾期和关注类贷款均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2011年关注类贷款出现正增长的达到9家,余额增长了408亿元;其中,2011年末,中行关注类贷款余额1925亿元,同比增加了445亿元;工行逾期贷款1078亿元,比年初增长了55亿元;浦发、兴业等“股份制银行”2011年逾期和关注类贷款环比或同比均呈较明显上升的趋势。与不良贷款余额相比,关注类贷款和逾期贷款的数据变化更能前瞻性地揭示资产质量的未来变动趋势。由于存量不良贷款持续下降的空间有限,2011年出现的关注类贷款和逾期贷款上升现象,使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潜在风险更加引人瞩目。
2011年各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
2011年,“大型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0.86%~1.55%之间,均在上年基础上继续下降。其中,交行、工行最低,分别为0.86%和0.94%;农行最高,为1.55%。农行不良贷款余额为873.58亿元,绝对值最高;交行最低,为219.86亿元。
“股份制银行”的资产状况普遍好于“大型银行”。其不良贷款率差别较大,从最低的渤海银行(0.14%)到最高的广发银行(1.34%),但多数集中与0.45%~0.65%之间。不良贷款余额方面,招商、中信相对较高,分别为91.73亿元和85.41亿元;渤海、浙商和恒丰三家规模较小的银行,其不良贷款余额也最少,除此之外,深发展(27.38亿元)、兴业(37.15亿元)的不良贷款余额相对较低。
同上年相比,除浙商、渤海银行在原来较低的不良贷款率基数上微涨0.03和0.04个百分点外,其余15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延续了持续下降的态势。“大型银行”中,农行从2010年的2.03%下降了0.48个百分点至1.55%,降幅居全国性商业银行之首;交行下降了0.26个百分点,排名次之。“股份制银行”下降幅度相对小于“大型银行”,原因在于其历史基数较低。华夏、广发分别下降了0.26个百分点和0.24个百分点,相对其他“股份制银行”而言,降幅最大。
“大型银行”中,农行、交行表现突出。同上年相比,农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下降了130亿元至874亿元,降幅为12.99%;交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下降了30亿元至219.86亿元,降幅为12.01%。值得关注的是,建行、中行的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有所增加,其中建行增长了62.03亿元,增幅为9.59%,中行增长了8.04亿元,增幅为1.29%。不良贷款余额增长趋势在2011年四季度更为明显。以中行为例,其年末不良贷款余额632.74亿元,环比三季度末增长了13.94亿元,增幅为2.25%,不良贷款率则相应地环比增长了0.99个百分点。
12家中,有5家不良贷款余额下降,7家上升。华夏下降了6.54亿元至56亿元,下降了10.46%,降幅最大;招商下降了5.13亿元,下降了5.30%,降幅次之。7家不良贷款余额上升的银行中,恒丰、浙商和渤海分别增加了1.06亿元、1.35亿元和0.56亿元,增幅为14.19%、60%和56%,增幅虽高,绝对额不大;深发展自身新增了3.71亿元,增幅为15.67%,民生、兴业分别增加了2.00亿元和0.99亿元,增幅为2.73%和2.74%。
2011年全国性银行较大面积地出现不良贷款余额上升的状况,虽绝对额不大,但从此结束多年来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持续“双降”的局面,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为银行业带来资产质量下行的压力,预计未来几年仍将有所上升。
2011年全国性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
2011年7月,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规定自2012年起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进行综合考核,其中前者以2.5%为基本标准,后者以150%为基本标准,两者中的较高者为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标准。这标志着中国银行业动态拨备制度已开始逐步建立。本报告以这两个指标分析全国性商业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
拨备覆盖率
拨备覆盖率是贷款损失准备(现一般按贷款减值准备)对不良贷款的比率,是基于不良贷款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再进行相应计算的一项指标,其性质是衡量信贷风险抵补的程度。拨备覆盖率多寡有度,总以能适应各行风险程度并符合监管要求为宜,不能过低导致拨备金不足,利润虚增;也不能过高导致拨备金多余,利润虚降。
近十年来,全国性商业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不断提高,损失拨备缺口从2002年底的1.34万亿元下降到2005年的0.63万亿元,再到2008年实现零拨备缺口;拨备覆盖率从2002年底的6.7%提高到2005年底的24.8%,2011年底达到了278.1%。
2011年,受资产质量持续好转和监管要求不断提高的双重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继续上升。截至2011年底,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278.1%,同比提高了60.4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型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261.4%,同比提高了54.6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350.3%,同比提高了72.7个百分点。
2011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均在200%以上,远超150%的及格线,而“大型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整体上低于“股份制银行”。其中,工行拨备覆盖率为266.92%,渤海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227.50%,继续分别在“大型银行”与“股份制银行”中排名第一;中行拨备覆盖率为220.75%,已经是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低的了。“大型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在220%~266%之间,整体差别不大。“股份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除渤海银行和浙商银行因基数原因较高外,多集中在300%~400%之间,行际差异较大。其中,浦发(500%)、招商(400%)相对较高,广发(231.21%)、中信(272.31%)相对较低。
同上年相比,除浙商银行和渤海银行在较大基数上略有下降外,其他全国性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均有较大的提升。浦发银行大幅提升了198个百分点至500%,农行、华夏、招商、恒丰也提升了近100个百分点;建行、广发、中行分别提升了20.3%、22.73%和24.08%,提升幅度相对温和。
贷款拨备率
贷款拨备率是贷款减值准备对贷款总额的比率。2011年4月,银监会对银行业贷款拨备率提出了2.5%以上的要求,新标准自201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系统重要性银行应于2013年底前达标;对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部门将设定差异化的过渡期安排,并鼓励提前达标:盈利能力较强、贷款损失准备补提较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2016年底前达标;个别盈利能力较低、贷款损失准备补提较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2018年底前达标。
2011年上半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中仅有农行、华夏、建行和广发4家的贷款拨备率达到2.5%。银监会关于贷款拨备率的新规发布之后,各行已开始提前为达标而努力,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距离全部达标仍任重道远。
2011年,全国性商业银行总的贷款拨备率为2.51%,较上年提高了0.33个百分点,达到2.5%的监管标准。具体来看,“大型银行”的贷款拨备率整体上好于“股份制银行”。全部5家“大型银行”中,除交行贷款拨备比为2.20%,低于监管标准外,其余4家均提前达标,其中农行最高,为4.08%,在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排名第一。“股份制银行”的贷款拨备率在1.44%~3.1%之间,仅有广发和华夏银行两家在2.5%以上,分别为3.10%和2.82%。尽管如此,各行提高贷款拨备比以满足监管要求的努力仍清晰可见,2011年除广发的贷款拨备比略降之外,其他全国性商业银行均较2010年水平有所提高,其中农行、恒丰和民生增幅相对较大,分别提高了0.68、0.51和0.35个百分点。中信、兴业的贷款拨备率分别为1.44%和1.46%,低于其他全国性商业银行,且增幅分别为0.02个百分点和0.1个百分点,达标的道路还很漫长。按照监管新规,全国性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面临新的考验。
本报告从财务指标角度分析讨论2011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本报告所提全国性商业银行包括: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5家银行组成的大型商业银行(以下分别简称为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交行,统称简称为“大型银行”),以及由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等12家银行组成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下分别简称为招商、中信、浦发、民生、光大、兴业、华夏、广发、深发展、恒丰、浙商、渤海,统称简称为“股份制银行”)。
全国性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资产合计占到银行业总资产的63.5%,负债合计占到银行业总负债的63.7%,分别较上一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税后利润合计占到银行业总税后利润的69.1%,较上年下降了3.3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占到银行业全部从业人员的59.6%,较上年降低了0.4个百分点。
总体而言,五家“大型银行”的市场份额呈持续下降趋势,而“股份制银行”的市场份额呈上升趋势。2011年,“大型银行”的总资产、总负债和税后利润的市场份额与2010年相比较,分别下降了1.9、1.81和4.2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较,分别累计下降了8.76、8.58和8.53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与2010年相比,分别增加了0.56、0.56和0.92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较,分别累计增加了4.28、4.20和4.61个百分点。
2011年,全球经济复苏放缓,经济下行风险凸显,国际金融市场经历巨幅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多。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国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增长实现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的有序转变,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金融市场总体运行平稳。但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
2011年,以全国性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积极应对复杂严峻形势带来的各种困难和挑战,继续保持健康平稳的发展势头,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新的发展与进步。“大型银行”公司治理水平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和自我约束能力明显增强,综合化发展稳步推进;“股份制银行”继续深化战略调整和经营转型,总体经营平稳有序,市场定位进一步明确,以服务小微企业为重点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差异化竞争和特色化发展迈出新步伐。
截至2011年底,全国性商业银行资产总额72.0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6.52%;负债总额67.5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6.24%。所有者权益44.5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1.10%;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资产质量大幅改善,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流动性管理水平均有较大提升。
以下分资本状况、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流动性水平四个方面对全国性商业银行2011年度财务状况予以分析。各项财务数据除另有注明外,均取自监管部门及各银行的定期报告、新闻稿件等公开披露的信息。
资本状况
2011年,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压力骤增。为应对通货膨胀压力,央行屡次收紧流动性,先后三次连续提高存贷款利率,六次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参见表1),在6月20日存款准备金率最后一次上调后,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21.5%的历史高位,银行体系资金捉襟见肘,信贷投放和吸收存款压力明显加大。
与此同时,资本监管进一步趋严,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和银信合作理财“调表”等因素增加了银行计划外风险资产,2011年5月颁布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率,加之商业银行因同质化竞争和粗放的经营模式,在扩张过程中资本消耗过快,资本充足率下行风险加大,多重因素使得商业银行资本管理面临严峻挑战。
在此情况下,2010年巨量再融资后声称未来一段时期内不再融资的商业银行被迫纷纷再次发布融资方案。由于顾虑对股市的冲击,2011年中国银行业的融资重心由股权融资转向债券融资,尤其是次级债发行激增,成为2011年银行最为青睐的资本补充方式。据统计,商业银行全年累计发行次级债3132亿元,其中工行发行880亿元,农行发行500亿元,中行发行320亿元,建行发行400亿元,交行发行260亿元,共计2360亿元,占到全国总量的七成。2011年,有不少银行推出了股权融资的方案,但是囿于市场原因,真正在年内完成再融资的只有中信银行和华夏银行,分别融资257.86亿元和201.07亿元(参见表2)。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实力和资本充足水平显著提升。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信贷投放大幅增加、资本质量要求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保持了较好的水平。2011年末,我国银行业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7%,比年初提高了0.5个百分点,比2003年提高了15.68个百分点;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2%,比年初上升了0.1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达标商业银行从2003年的8家增加到2011年底的全部390家,达标银行的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从0.6%上升到100%。商业银行杠杆率在全球标准中处于安全区间。
历经2010年和2011年争先恐后地巨量再融资,全部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成功地站在10.5%以上,即使对照拟施行的监管新规(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1.5%和10.5%),也全部达标。
5家“大型银行”是公认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其资本充足率普遍高于“股份制银行”。其中,建行、工行和中行在分别发行400亿元、880亿元和320亿元次级债后,资本充足率达到13.68%、13.17%和12.97%,分别较上年提高了1.0、0.9和0.39个百分点,是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高的。交行、农行资本充足率相对较低,其中交行发行260亿元次级债,资本充足率较上年微涨了0.08个百分点至12.44%;农行发行500亿元次级债,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提高了0.35个百分点至11.94%,其资本充足率距未来的监管红线仅一步之遥。为应对未来业务发展,各行纷纷预留了资本“余粮”,其中建行、工行次级债发行额度分别留出400亿元和200亿元,交行也有566亿元的在途非公开定向增发活动。
12家“股份制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且均达到监管新规中系统非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标准(10.5%),但整体水平低于“大型银行”。浙商银行在上年资本充足率较高的基础上,又增发了32.5亿元次级债,资本充足率达到13.94%,位列“股份制银行”之首。浦发年内发行了184亿元次级债、中信配股了257.86亿元,其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了12.7%和12.27%,也在“股份制银行”中名列前茅。光大、民生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57%和10.86%,相对最低,且已迫近监管新规的红线。同上年相比,通过股权融资补充资本金的华夏和中信分别提高了1.1个百分点和0.96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提升显著;浙商、光大和兴业有所下降,绝对数最高的浙商下降幅度最大,达1.5个百分点。为达到监管要求,满足业务发展需要,“股份制银行”纷纷抓紧进行再融资行动。2011年启动但尚未完成的融资行动主要有光大400亿元规模的H股上市、民生的200亿元可转债和90亿元H股增发、招商与中信的A+H配股等。
2011年,全部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均达到7%的及格线。由于次级债不能计入核心资本,仅靠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的商业银行未能有效补充其核心资本,共有9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较上年下降,反映了2011年商业银行资金紧张、资本消耗较快的客观现实。
“大型银行”中,建行核心资本充足率最高,为10.97%;交行最低,为9.27%。比照监管新规,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将很可能不低于9.5%,则5家“大型银行”中,交行处于红线之下,农行正好压线,均有待尽快补充核心资本。同上年相比,农行、中行、交行分别下降了0.25、0.02和0.1个百分点;建行和工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提高了0.57个百分点和0.1个百分点,在没有股权融资的背景下,显而易见是通过加强资本管理,通过内生积累实现的。
“股份制银行”中,浙商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得益于雄厚的历史基础,尽管较上年下降了2.41个百分点至13%,仍是12家银行中的最高者;中信在成功地进行股权融资后,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了9.91%,排名第二。相对而言,民生(7.87%)、光大(7.89%)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最低,有待来年通过推进其计划中的股权融资补充核心资本。对照拟议中的资本监管新规,除民生和光大外,广发(8.05%)、深发展(8.46%)、招商(8.22%)和兴业(8.2%)均在8.5%及格线下,实现达标的难度很大。
同上年相比,12家“股份制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有一半提高,一半下降。中信和华夏银行通过股权融资,使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提升了1.46个百分点和2.07个百分点到9.91%和8.72%;在下降的银行中,广发和浙商分别下降了2.73个百分点和2.41个百分点,资本消耗较快。
中国银监会结合国内银行业实际,制定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拟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在风险资产的计量及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等方面的要求趋严,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速度、经营成本、盈利能力都将产生一定的压力和制约。为应对严峻挑战,商业银行如何坚持资本集约化经营,在保持适当风险资产增速下,积极探索资本补充途径,降低资本消耗速度,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增强资本内生积累能力,将变得越来越迫切和重要。
资产质量
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整体上延续了近年来稳中有升的态势,不良贷款率较以前年度进一步下降,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关注类贷款和逾期贷款均出现了一定的反弹,不良贷款绝对额的下降趋势开始减弱。
截至2011年底,我国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4279亿元,比年初减少了5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6%,比年初下降了0.17个百分点。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比2002年底减少了1.9万亿元,下降了22.67个百分点,比2005年底减少了8563亿元,下降了7.97个百分点,比2009年底减少了675亿元,下降了0.61个百分点。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与资产质量均有所改善,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高。
以下从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和贷款集中度三个角度分析全国性商业银行2011年资产质量情况。
2011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
总体情况
2011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640.35亿元,较上年下降了197.4亿元,降幅为5.14%,小于上一年13.87%的降幅,降幅减缓趋势明显。其中,次级类不良贷款余额为1484亿元,在上年大幅下降20.64%的基础上反弹增长了5.47%,可疑及损失类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1574亿元和582亿元,分别较上年下降了13.99%和0.36%,可疑类降幅略高于上年的0.76个百分点,但损失类的降幅低于上年的1.52个百分点,也呈趋缓态势。
2003~2011年间,除2007年较上年有小幅增加外,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由2003年的21045亿元下降至2011年的3640.35亿元,降幅达82.70%。
2011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96%,较上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虽然降幅趋缓,但仍延续了自2003年以来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下降趋势;其中次级类0.39%,可疑类0.42%,损失类0.15%,均保持了自2003年以来一直向下的变动趋势。按季度分析,2011年前三个季度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延续环比下降态势,但四季度均小幅反弹,季度环比自2005年以来首次“双升”,引起人们的普遍关切。
尽管不良贷款数据总体表现良好,但在货币政策偏紧以及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包括工行和中行在内的全国性商业银行逾期和关注类贷款均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2011年关注类贷款出现正增长的达到9家,余额增长了408亿元;其中,2011年末,中行关注类贷款余额1925亿元,同比增加了445亿元;工行逾期贷款1078亿元,比年初增长了55亿元;浦发、兴业等“股份制银行”2011年逾期和关注类贷款环比或同比均呈较明显上升的趋势。与不良贷款余额相比,关注类贷款和逾期贷款的数据变化更能前瞻性地揭示资产质量的未来变动趋势。由于存量不良贷款持续下降的空间有限,2011年出现的关注类贷款和逾期贷款上升现象,使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潜在风险更加引人瞩目。
2011年各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
2011年,“大型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0.86%~1.55%之间,均在上年基础上继续下降。其中,交行、工行最低,分别为0.86%和0.94%;农行最高,为1.55%。农行不良贷款余额为873.58亿元,绝对值最高;交行最低,为219.86亿元。
“股份制银行”的资产状况普遍好于“大型银行”。其不良贷款率差别较大,从最低的渤海银行(0.14%)到最高的广发银行(1.34%),但多数集中与0.45%~0.65%之间。不良贷款余额方面,招商、中信相对较高,分别为91.73亿元和85.41亿元;渤海、浙商和恒丰三家规模较小的银行,其不良贷款余额也最少,除此之外,深发展(27.38亿元)、兴业(37.15亿元)的不良贷款余额相对较低。
同上年相比,除浙商、渤海银行在原来较低的不良贷款率基数上微涨0.03和0.04个百分点外,其余15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延续了持续下降的态势。“大型银行”中,农行从2010年的2.03%下降了0.48个百分点至1.55%,降幅居全国性商业银行之首;交行下降了0.26个百分点,排名次之。“股份制银行”下降幅度相对小于“大型银行”,原因在于其历史基数较低。华夏、广发分别下降了0.26个百分点和0.24个百分点,相对其他“股份制银行”而言,降幅最大。
“大型银行”中,农行、交行表现突出。同上年相比,农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下降了130亿元至874亿元,降幅为12.99%;交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下降了30亿元至219.86亿元,降幅为12.01%。值得关注的是,建行、中行的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有所增加,其中建行增长了62.03亿元,增幅为9.59%,中行增长了8.04亿元,增幅为1.29%。不良贷款余额增长趋势在2011年四季度更为明显。以中行为例,其年末不良贷款余额632.74亿元,环比三季度末增长了13.94亿元,增幅为2.25%,不良贷款率则相应地环比增长了0.99个百分点。
12家中,有5家不良贷款余额下降,7家上升。华夏下降了6.54亿元至56亿元,下降了10.46%,降幅最大;招商下降了5.13亿元,下降了5.30%,降幅次之。7家不良贷款余额上升的银行中,恒丰、浙商和渤海分别增加了1.06亿元、1.35亿元和0.56亿元,增幅为14.19%、60%和56%,增幅虽高,绝对额不大;深发展自身新增了3.71亿元,增幅为15.67%,民生、兴业分别增加了2.00亿元和0.99亿元,增幅为2.73%和2.74%。
2011年全国性银行较大面积地出现不良贷款余额上升的状况,虽绝对额不大,但从此结束多年来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持续“双降”的局面,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为银行业带来资产质量下行的压力,预计未来几年仍将有所上升。
2011年全国性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
2011年7月,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规定自2012年起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进行综合考核,其中前者以2.5%为基本标准,后者以150%为基本标准,两者中的较高者为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标准。这标志着中国银行业动态拨备制度已开始逐步建立。本报告以这两个指标分析全国性商业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
拨备覆盖率
拨备覆盖率是贷款损失准备(现一般按贷款减值准备)对不良贷款的比率,是基于不良贷款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再进行相应计算的一项指标,其性质是衡量信贷风险抵补的程度。拨备覆盖率多寡有度,总以能适应各行风险程度并符合监管要求为宜,不能过低导致拨备金不足,利润虚增;也不能过高导致拨备金多余,利润虚降。
近十年来,全国性商业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不断提高,损失拨备缺口从2002年底的1.34万亿元下降到2005年的0.63万亿元,再到2008年实现零拨备缺口;拨备覆盖率从2002年底的6.7%提高到2005年底的24.8%,2011年底达到了278.1%。
2011年,受资产质量持续好转和监管要求不断提高的双重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继续上升。截至2011年底,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278.1%,同比提高了60.4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型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261.4%,同比提高了54.6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350.3%,同比提高了72.7个百分点。
2011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均在200%以上,远超150%的及格线,而“大型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整体上低于“股份制银行”。其中,工行拨备覆盖率为266.92%,渤海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227.50%,继续分别在“大型银行”与“股份制银行”中排名第一;中行拨备覆盖率为220.75%,已经是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低的了。“大型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在220%~266%之间,整体差别不大。“股份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除渤海银行和浙商银行因基数原因较高外,多集中在300%~400%之间,行际差异较大。其中,浦发(500%)、招商(400%)相对较高,广发(231.21%)、中信(272.31%)相对较低。
同上年相比,除浙商银行和渤海银行在较大基数上略有下降外,其他全国性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均有较大的提升。浦发银行大幅提升了198个百分点至500%,农行、华夏、招商、恒丰也提升了近100个百分点;建行、广发、中行分别提升了20.3%、22.73%和24.08%,提升幅度相对温和。
贷款拨备率
贷款拨备率是贷款减值准备对贷款总额的比率。2011年4月,银监会对银行业贷款拨备率提出了2.5%以上的要求,新标准自201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系统重要性银行应于2013年底前达标;对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部门将设定差异化的过渡期安排,并鼓励提前达标:盈利能力较强、贷款损失准备补提较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2016年底前达标;个别盈利能力较低、贷款损失准备补提较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2018年底前达标。
2011年上半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中仅有农行、华夏、建行和广发4家的贷款拨备率达到2.5%。银监会关于贷款拨备率的新规发布之后,各行已开始提前为达标而努力,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距离全部达标仍任重道远。
2011年,全国性商业银行总的贷款拨备率为2.51%,较上年提高了0.33个百分点,达到2.5%的监管标准。具体来看,“大型银行”的贷款拨备率整体上好于“股份制银行”。全部5家“大型银行”中,除交行贷款拨备比为2.20%,低于监管标准外,其余4家均提前达标,其中农行最高,为4.08%,在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排名第一。“股份制银行”的贷款拨备率在1.44%~3.1%之间,仅有广发和华夏银行两家在2.5%以上,分别为3.10%和2.82%。尽管如此,各行提高贷款拨备比以满足监管要求的努力仍清晰可见,2011年除广发的贷款拨备比略降之外,其他全国性商业银行均较2010年水平有所提高,其中农行、恒丰和民生增幅相对较大,分别提高了0.68、0.51和0.35个百分点。中信、兴业的贷款拨备率分别为1.44%和1.46%,低于其他全国性商业银行,且增幅分别为0.02个百分点和0.1个百分点,达标的道路还很漫长。按照监管新规,全国性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面临新的考验。
上一篇:上海融资租赁业前景分析及发展对策
下一篇:券商:华夏银行成本收入比高于同业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