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时胜业绩暴增之谜 应收账款两年增幅近4倍
2012-07-25 15:38:17 来源:中国金融网 评论:0 点击:
赢时胜业绩暴增之谜应收账款两年增幅近4倍http://www.sina.com.cn2012年07月21日08:26华夏时报微博
本报记者梁裕张学光深圳报道
日前,深圳市赢时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中国证监会IPO审核通过,拟发行1500万股,发行后总股本为6000万股,拟于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从2009年7000万元的营业收入,到2011年1.26亿元的营业收入,赢时胜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将业绩提升了近80%,这在整个证券交易市场被冷落的大背景之下,不得不说是一种奇迹。同时,赢时胜这种远远超出同行业其他公司业绩增长的速度,更是令许多业内人士产生了疑惑。
不仅如此,同样是在这两年时间当中,比公司业绩增长更为迅速的是账面上的应收账款余额,从1116.16万元增加到5523.84万元,增幅将近400%,这导致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从2009年的8.72次/年下滑到了上市前的2.92次/年,这种下滑幅度也同样远远超出同行业其他公司。
而在IPO领域,准上市公司在上市前三年突击制造业绩,早已见怪不怪,而且花样百出。但是类似赢时胜这样通过大量的“赊销”来提升业绩,除了折射出公司产品的竞争力不足之外,更严重的问题在于,销售环节为了完成销售任务不惜将大量的财务风险都转嫁给公司,这种销售模式显然是难以持续的。
历史出资存瑕疵
相关资料显示,公司前身为深圳市赢时胜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于2001年9月3日设立,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0万元,均以现金出资。
然而,记者日前从深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网站上了解到的真实情况是,2003年5月28日赢时胜有限公司曾做过一次变更,将原来的注册地址进行了变更,而且将实收资本由此前的“0元”变更为“50万元”。
辰晟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经理陈生表示,“有两点值得怀疑:一是公司注册资本的资本金根本没有注入;二是验资报告很可能是虚假的。”
同时,赢时胜曾与PE机构签署对赌协议,并且在IPO前夕才解除对赌协议的这一做法备受质疑。招股说明书显示,2009年11月16日,无锡华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锡华软”)与赢时胜有限公司签订了《华软投资向深圳市赢时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增资合同》,合同第七条第10、11、12、13、14款对回购、优先清偿、优先认购、限售承诺、跟售权作出了特殊的安排。
2011年4月1日,无锡华软、华软创业投资无锡合伙企业、发行人签订了《补充协议书》,经三方协商一致,同意解除《增资合同》中第七条第10、11、12、13、14款的约定。根据证监会的相关规定,上市公司与PE机构所签订的对赌协议是违规的。
因此,为了能成功上市,赢时胜在上市前夕不得不废除相关条款。而随着赢时胜的成功上市,无锡华软也因为持有约6%的股权(按发行前股本计算),位列公司第六大股东,届时享受丰厚的股权投资收益。
有业内人士认为,首先,对赌协议中双方权利义务明显不平等,特别是股息分配优先权、剩余财产分配优先权、超比例表决权等条款更是霸王条款;其次,对赌目标促使企业为追求短期目标而非常规经营,增大了企业的风险;最后,对赌协议的固定价格回购股权条款有变相借贷的嫌疑。
四成产品靠赊销
据公开资料显示,赢时胜是一家为金融机构及其高端客户的资产管理业务和托管业务,提供整体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的应用软件及增值服务提供商。
按照招股说明书表述,2009年至2011年证券市场总体低迷,金融行业整体业绩出现下滑,客户经营的不理想势必会影响到软件供应商的业绩。
但奇怪的是,赢时胜在此期间的业绩确实背道而驰地出现了大涨,其经营情况完全看不出行业正处在不景气的环境中。2011年,公司完成了1.26亿元的销售收入,然而在财务报表上,一年以内应收账款余额竟然高达5255.1万元,占到当年销售收入比例达到了41.7%。这也就是说,公司去年完成的1.26亿元销售业绩当中,有超过四成的销售都是赊销出去的。
对此,公司方面给出的解释是,公司客户主要是基金、证券、保险、信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这些机构相对处于强势地位,因此需要先行将产品提供给这些金融机构,在完成验收之后,这些金融机构才会将公司的销售款计入到下一财年的计划支出当中,而这些金融机构往往在采购付款方面都实行预算管理制度,款项的支付需要经过预算、申请、审核、支付等程序,审批较复杂,公司在把服务软件给客户安装好、并给客户开具好销售发票之后,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收到客户打过来的销售款。
从表面上来看,这种销售模式似乎并无不妥当之处,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公司在最近两年的时间当中,这种赊销的比例在巨幅增长。
2009-2011年中,公司销售收入的增幅只有78.9%,但是同期公司的应收账款增幅却达到395%。
资产周转率远低于同行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激进的销售策略并不是行业特征或者是因为外围市场变化而导致的,而是赢时胜所独有的。
从应收账款周转率对比上看,赢时胜与同行业公司的对比更为明显。招股说明书公布数据显示,从2009年至2011年三年间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8.72次/年、4.8次/年和2.92次/年,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该数据与整个行业的数据相差悬殊。
大智慧(601519.SH)上市前三年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20.9次/年、17.6次/年和38.9次/年,同花顺(300033.SZ)在同期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26.1次/年、23.4次/年和38次/年。
然而,大量的赊销导致公司最近几年只见业绩不见现金。2010年,有四成的净利润见不到现金;等到2011年,公司尽管账面上产生了3404万元的净利润,但是实际收到的现金却只有1154万元,有三分之二的销售收入没有见到现金。
记者早在6月份就将上述问题以邮件形式致电赢时胜,但却一直无人回复。日前,记者致电赢时胜公司董秘程霞,但对方手机却显示关机状态,同时董秘办的电话也一直无人接听。记者20日前往深圳公司总部,前台工作人员以“公司领导现在都在北京证监会候着”为由,拒绝了记者采访。
本报记者梁裕张学光深圳报道
日前,深圳市赢时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中国证监会IPO审核通过,拟发行1500万股,发行后总股本为6000万股,拟于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从2009年7000万元的营业收入,到2011年1.26亿元的营业收入,赢时胜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将业绩提升了近80%,这在整个证券交易市场被冷落的大背景之下,不得不说是一种奇迹。同时,赢时胜这种远远超出同行业其他公司业绩增长的速度,更是令许多业内人士产生了疑惑。
不仅如此,同样是在这两年时间当中,比公司业绩增长更为迅速的是账面上的应收账款余额,从1116.16万元增加到5523.84万元,增幅将近400%,这导致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从2009年的8.72次/年下滑到了上市前的2.92次/年,这种下滑幅度也同样远远超出同行业其他公司。
而在IPO领域,准上市公司在上市前三年突击制造业绩,早已见怪不怪,而且花样百出。但是类似赢时胜这样通过大量的“赊销”来提升业绩,除了折射出公司产品的竞争力不足之外,更严重的问题在于,销售环节为了完成销售任务不惜将大量的财务风险都转嫁给公司,这种销售模式显然是难以持续的。
历史出资存瑕疵
相关资料显示,公司前身为深圳市赢时胜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于2001年9月3日设立,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0万元,均以现金出资。
然而,记者日前从深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网站上了解到的真实情况是,2003年5月28日赢时胜有限公司曾做过一次变更,将原来的注册地址进行了变更,而且将实收资本由此前的“0元”变更为“50万元”。
辰晟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经理陈生表示,“有两点值得怀疑:一是公司注册资本的资本金根本没有注入;二是验资报告很可能是虚假的。”
同时,赢时胜曾与PE机构签署对赌协议,并且在IPO前夕才解除对赌协议的这一做法备受质疑。招股说明书显示,2009年11月16日,无锡华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锡华软”)与赢时胜有限公司签订了《华软投资向深圳市赢时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增资合同》,合同第七条第10、11、12、13、14款对回购、优先清偿、优先认购、限售承诺、跟售权作出了特殊的安排。
2011年4月1日,无锡华软、华软创业投资无锡合伙企业、发行人签订了《补充协议书》,经三方协商一致,同意解除《增资合同》中第七条第10、11、12、13、14款的约定。根据证监会的相关规定,上市公司与PE机构所签订的对赌协议是违规的。
因此,为了能成功上市,赢时胜在上市前夕不得不废除相关条款。而随着赢时胜的成功上市,无锡华软也因为持有约6%的股权(按发行前股本计算),位列公司第六大股东,届时享受丰厚的股权投资收益。
有业内人士认为,首先,对赌协议中双方权利义务明显不平等,特别是股息分配优先权、剩余财产分配优先权、超比例表决权等条款更是霸王条款;其次,对赌目标促使企业为追求短期目标而非常规经营,增大了企业的风险;最后,对赌协议的固定价格回购股权条款有变相借贷的嫌疑。
四成产品靠赊销
据公开资料显示,赢时胜是一家为金融机构及其高端客户的资产管理业务和托管业务,提供整体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的应用软件及增值服务提供商。
按照招股说明书表述,2009年至2011年证券市场总体低迷,金融行业整体业绩出现下滑,客户经营的不理想势必会影响到软件供应商的业绩。
但奇怪的是,赢时胜在此期间的业绩确实背道而驰地出现了大涨,其经营情况完全看不出行业正处在不景气的环境中。2011年,公司完成了1.26亿元的销售收入,然而在财务报表上,一年以内应收账款余额竟然高达5255.1万元,占到当年销售收入比例达到了41.7%。这也就是说,公司去年完成的1.26亿元销售业绩当中,有超过四成的销售都是赊销出去的。
对此,公司方面给出的解释是,公司客户主要是基金、证券、保险、信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这些机构相对处于强势地位,因此需要先行将产品提供给这些金融机构,在完成验收之后,这些金融机构才会将公司的销售款计入到下一财年的计划支出当中,而这些金融机构往往在采购付款方面都实行预算管理制度,款项的支付需要经过预算、申请、审核、支付等程序,审批较复杂,公司在把服务软件给客户安装好、并给客户开具好销售发票之后,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收到客户打过来的销售款。
从表面上来看,这种销售模式似乎并无不妥当之处,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公司在最近两年的时间当中,这种赊销的比例在巨幅增长。
2009-2011年中,公司销售收入的增幅只有78.9%,但是同期公司的应收账款增幅却达到395%。
资产周转率远低于同行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激进的销售策略并不是行业特征或者是因为外围市场变化而导致的,而是赢时胜所独有的。
从应收账款周转率对比上看,赢时胜与同行业公司的对比更为明显。招股说明书公布数据显示,从2009年至2011年三年间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8.72次/年、4.8次/年和2.92次/年,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该数据与整个行业的数据相差悬殊。
大智慧(601519.SH)上市前三年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20.9次/年、17.6次/年和38.9次/年,同花顺(300033.SZ)在同期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26.1次/年、23.4次/年和38次/年。
然而,大量的赊销导致公司最近几年只见业绩不见现金。2010年,有四成的净利润见不到现金;等到2011年,公司尽管账面上产生了3404万元的净利润,但是实际收到的现金却只有1154万元,有三分之二的销售收入没有见到现金。
记者早在6月份就将上述问题以邮件形式致电赢时胜,但却一直无人回复。日前,记者致电赢时胜公司董秘程霞,但对方手机却显示关机状态,同时董秘办的电话也一直无人接听。记者20日前往深圳公司总部,前台工作人员以“公司领导现在都在北京证监会候着”为由,拒绝了记者采访。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