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兰桂:铁汉柔情 用生命践行誓言
2014-03-10 15:44:45 来源: 评论:0 点击:
王兰桂:铁汉柔情 用生命践行誓言
——记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党总支书记王兰桂
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有这样一位基层党务工作者,工地上的人都认识他,他待员工如亲人,他把工地当成自己的家,他把奉献当做毕生追求。风风雨雨三十四年,他兢兢业业,踏踏实实践行着中建一局“冲锋在前、敢打硬仗”的先锋精神,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他就是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党总支书记王兰桂。
【引子-生命的最后41个小时】
2014年2月1日,正月初二,中午十二点。
在湖北黄石某重点工程项目食堂,依然坚守岗位的员工们吃上了王兰桂书记亲自动手张罗的正宗北京炸酱面。
一大屋子人吃着热腾腾的炸酱面,谈笑风生,虽然在这个本该万家团聚的时候,他们都远离亲人,但是因为有了王兰桂书记带来的贴心关怀,离家的孤独早已融化在集体的温暖中。
一上午的忙碌已使得王兰桂显露出了疲惫,但看着大家的笑颜,他还是觉得非常开心。吃完饭后,他欣然拿起相机为这些远离亲人的同事们拍下了新年的第一张照片。
但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这顿午饭却是52岁的王兰桂的一生中张罗的最后一餐,相机中定格的也是他最后一张与同事们的合影 。
从大年初一的零点到正月初二的下午4点57分离开人世,他一直忙着组织大家观看春晚、巡岗、慰问……在他生命的这最后的41个小时里,大家看到的是他忙碌的身影,却不知道他的休息时间加起来还不到8个小时……
王兰桂是从普通工人岗位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在34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当过中建一局三公司的工人,先后担任过劳资员、劳资组长、劳务管理员、办公室主任、党支部书记及党总支书记等职务。2010年因工作需要,年近半百的他把浓浓亲情打进背包,毅然走向外埠,来到有“火炉”之称的武汉,担任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一局”)武汉分公司党总支书记。
2014年2月1日,农历马年正月初二,在这个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王兰桂在黄石某重点工程项目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年仅52岁的生命定格在他热爱的工作岗位上。
噩耗传来,熟悉他的人无不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大家头脑里还满是他忘我工作的身影,还是他和蔼可亲的笑靥……人们哪里能够接受他已与世诀别的现实。
王兰桂走的蓦然而决绝,留下的却是他闪耀着生命光辉的事迹与品格。
先锋精神的传承人
王兰桂扎根奋斗了34年的中建一局,是于共和国创立初期的1953年成立的第一支国家直属施工队伍。这支队伍在技术落后、条件艰苦、气候恶劣的情况下,从白山黑水转战巴山蜀国,圆满完成了长春一汽、富拉尔基一重、四川德阳二重等国家重点建设任务,被国家誉为“工业建筑的先锋,南征北战的铁军”。中建一局的“铁军”称号、“先锋”精神由此扬名业界,也深深地根植于每个一局人的心中。
冲锋在前、敢打硬仗,是中建一局先锋精神的本色。2010年10月,中建一局为了进一步开拓市场,决定将一直敢打敢拼,工作能力突出的王兰桂派到中建一局武汉分公司担任分公司党总支书记。而那时的王兰桂家在北京,接受远派只能暂别家人,但他无怨无悔,毅然踏上征程。
当时的武汉分公司面临着重重困难,各项事务千头万绪,一副副重担落在王兰桂的肩上。但是,王兰桂没有气馁,没有逃避,他知道自己是带着中建一局的先锋精神来的,打的就是硬仗,啃的就是硬骨头。“我参加工作就在中建一局三公司,企业给了我很多,企业需要我,我要么不做,要做就竭尽全力做好”,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刚到任时,住宿尚未安顿,王兰桂就放下行李,找到武汉分公司总经理齐建平了解公司当时党群工作开展情况。他从齐建平的介绍中得知:前两任书记基本工作不超过一年就调离了,如今各个项目分散,由于人员调动频繁,各项目的党工团组织还未健全,造成员工没有归属感。王兰桂为此心急如焚,第二天没吃早饭就一头扎到项目的施工现场了解情况。在初到的一个月里,王兰桂开展调查座谈百余次,吃住基本都在项目,很快掌握了第一手资料,逐步健全了党工团组织,使武汉分公司的党建工作和队伍建设逐步向着标准化大步迈进。
春播的勤奋,夏耕的刻苦,必将换来金秋的累累硕果。经过王兰桂和全体员工三年多的努力,武汉分公司的党建工作很快步入中建集团前列。武汉分公司党总支荣获2012年中建一局集团“红旗党支部”荣誉称号;宣传工作连续三年获得三公司“宣传报道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第六届公司外埠地区篮球赛冠军……王兰桂的个人作品也屡屡荣获集团优秀作品奖等奖项。
在到武汉工作之前,王兰桂勇担责任、擅打硬仗的作风就为大家所熟知。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王兰桂与三公司抗震救灾队伍第一时间赶往灾区救援。王兰桂当时主要负责队伍的后勤和党务工作。灾区余震不断,工地泥泞,在危险和艰难的环境里,活动板房的搭建工作有序而迅速地进行着,在短短的几个月中他们顺利完成了1528套、总建筑面积28475平方米过渡安置房的援建任务。看着建好的安置房,一脸疲惫的王兰桂难掩欣慰之情:“早点搭建好,受灾群众就可以早点搬进来住了。我们辛苦点没什么,不能再苦灾区的人民。”
这种作风宝刀不老。2013年9月,中建一局中标黄石某重点工程,项目工期紧,任务重,急需有经验的支部书记担起党务后勤及外部协调工作的重任。30多年的工地生活让年过半百的王兰桂病痛缠身,但是在公司急需用人时,他挺身而出前往黄石项目,党务后勤及外部协调由他一肩挑。王兰桂就像一块平凡而坚硬的砖头,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转战南北,始终秉持着中建一局的先锋精神。(下转第4版)
坚持原则的带头人
在中建一局武汉分公司总经理齐建平看来,和王兰桂搭班子,工作非常愉快。在他的印象里,王兰桂做事诚信热情,当班子成员之间意见不统一时,他总会耐心协调。在齐建平眼中,王兰桂就是与他配合默契的老大哥。
“这位老大哥还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齐建平动情地追忆说,“监督项目废旧物资处理工作在别人看来得罪人的苦差事,当我把这项任务交给他时,他却欣然接受。有心存芥蒂的人以为王兰桂会在废旧物资里捞一笔,而他用行动打消了这些人的疑虑。每次处理废旧物资他都亲临现场,卖了多少废钢筋废木材,他都要现场过磅并做好账目,让现场管理人员签字监督,将处理废旧物资的钱一分不少地报给分公司财务。”
在黄石项目,农民工有1000多人,有段时间,一些工人违规开小卖部,王兰桂得知情况后,马上逐家找到这些开小卖部的工人,要求他们立即关门。一些人心存侥幸,想找领导求情,王兰桂严肃地说:“违规开小卖部,会有很多安全隐患,这个事既然归我管,不论哪个领导求情都没有用,该关门的必须关门”。
他严格要求下属,对自己的要求更是近乎苛刻。在黄石工作期间,王兰桂厉行节约,把平时的项目支出都记在本子上。大到买电脑,小到买一支铅笔都有帐可查,清清楚楚。
中建一局武汉分公司团总支书记小郭,是王兰桂一手带出来的徒弟,在他的印象中,师傅王兰桂对待工作始终兢兢业业,严己律人。给他印象最深的是2012年下半年的一次民主生活会。在开会的前一天晚上,王书记拿出开会要用的100多页材料,“小郭,民主生活会是个严肃的会议,不能出差错,我们晚上加加班,把这些材料再认真地检查一下。”说着王兰桂便拿着笔对着材料一字一句地仔细斟酌,对会议流程再三修改,反反复复地检查了十多遍,这才放心地将材料一份份装进文件夹。“当时已经是凌晨2点了,窗外下起了倾盆大雨,他还亲自开车将我送回宿舍,自己却在办公室的躺椅上将就了一晚上……”回忆至此,小郭哽咽了。
王兰桂也是凡人,并非无坚不摧的“铁汉”,他只是在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时时考量自己,是中建一局那深入骨髓的“先锋”精神赋予了他高度的责任感,并源源不断地给他注入顽强的毅力和不竭的动力。
舍小家顾大家的共产党人
王兰桂的家,是大家公认的和谐家庭。他来到武汉工作后,一家人开始了三地分居的生活,妻子在北京,老父亲在石家庄。王兰桂平时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回家陪伴家人,只能抽空给他们打打电话。多年来对家人的亏欠,让他满怀愧疚。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每周他都会给80多岁的老父亲打两次电话。
王兰桂是家里的小儿子,往年他都回家陪老父亲过春节,今年项目赶工,他只能打电话给老父亲拜年。那日,电话通了,王兰桂愧疚地说:“爸爸,今年项目忙,没时间回家陪您过年,您在家要注意身体。”王兰桂的老父亲安慰他说:“爸爸支持你,工作要紧,我们在家都很好,你不要挂念。”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却是父子两人最后的通话。在生命最后一刻王兰桂还惦记老父亲:“不要告诉我的老父亲!”
2008年,王兰桂的妻子在病床上急需手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他奉命带队赶赴四川地震灾区援建,妻子手术单上签字都是别人代签的。在工作的间隙,王兰桂请假回北京医院看望刚做完手术的妻子,可是刚刚见到久别的妻子,就得知工地上一位农民工得了传染病急需手术治疗,并且农民工要求项目部送自己回家,王兰桂狠狠心,安慰好病床上的妻子,十万火急地赶回项目并亲自护送那名农民工回家治疗。
事后,妻子抱怨他说:“我连你们工地的工人都不如。”王兰桂满脸歉疚地说:“党和企业培养了我几十年,在企业急需我的时候,我能因为个人原因离开吗?”他又安慰妻子说:“等等吧,等你退休了把你接到武汉来,好好陪陪你,我知道我亏欠这个家很多,但是工作性质决定了这些。作为领导,我自己没做到,如何说服员工啊!”
和蔼可亲 点点滴滴感化人
班子团结他协调、职工困难他帮助、民工生活他关心……在王兰桂的心里,装着全体员工,唯独忘记了他自己。
在武汉地铁项目党支部书记刘春灵的眼中,王兰桂是一个会随时向员工伸出援手的人。作为他的下属,工作上碰到不顺的地方,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他,他也总是热心地帮忙,出谋划策,在下属碰到麻烦的时候更是挺身而出。“清楚地记得去年的夏天,我在处理项目与周边居民关系的过程中,在协调上出现了问题,被对方扣押了。初次处理这样难缠的事情,我当时哭的冲动都有了,王书记一听说此事,不顾当时已是深夜,驱车赶来帮忙处理,最终事情顺利解决。”回忆起王兰桂对自己工作的帮助,刘春灵的泪水屡屡涌出。
王兰桂对员工的关心不仅仅是工作上,职工家庭出现困难他也常常施以援手。2011年,新入职员工马荣贞的父亲因车祸意外去世,家里骤然失去了经济来源,马荣贞的弟弟妹妹都是靠贷款上的大学,家里只能由体弱多病的母亲种地勉强维持生活。王兰桂书记得知情况后,立即在中建一局武汉分公司范围内组织捐款,并亲自将捐得的18000元送到了马荣贞家中,温暖青年人的心,点燃希望的灯火。
在王兰桂看来,农民工是工程建设的功臣,他们工作辛苦,有的远离故乡,施工单位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武汉客厅项目工地规模大,工程高峰时期有600多名农民工,为防止男女混居现象,王兰桂在临建之初,设计规划出了夫妻房,并取了个好听的名字:“温馨屋”。这些“温馨屋”除了提供给在工地上班的夫妻外,也方便了前来探亲的家属临时居住。民工张师傅满怀感激地说:“自己在工地摸爬滚打了7年,从来没有哪个项目有这种待遇,王书记为我们干了件大实事啊!”
鞠躬尽瘁 硬汉也有累倒时
“最近半年,我发现王书记明显虚胖,劝他去医院检查下。他说,年底了事情多,项目工期比较紧,检查身体可以往后推一推,但是工期不能往后推。”武汉泛海项目党支部书记吴江华回忆说。
王兰桂工作上的忘我,让他忽视了自己的病痛。分公司财务总监王亚刚追忆说:“记得有一次,我给王书记打电话,一句话要说好几遍他才能听清楚,一问才知道书记耳朵患病了。他病了能忍都忍着,他把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了。”
分公司副总经理李海超是东北人,他回忆王兰桂生前事迹时,几度哽咽:“书记这些年实在是不容易,虽然生前他没有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他作为书记对我们的关心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与不同地域员工沟通,能把有不同想法的员工团结起来,能让大家找到归属感。”李海超至今还记得王兰桂生前的给他的关心和叮嘱:“海超,我们建筑人常年抛家舍业,过节时多给家里问好,要兼顾好家庭与事业。”
分公司总经理齐建平动情地说:“年前我还和他在一起探讨工作,他曾对我说,武汉分公司这几年发展实在是不容易,等他妻子内退了,就把她接过来,他想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武汉,配合你将武汉分公司做大做强,给公司和员工一个交代。谁曾想,美好的愿望还未实现,他却先走一步。我接到他去世噩耗的时候,我实在是不相信这是真的,现在都感觉这是做梦一样,但是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我只有带领团队实现当初定下的愿望,不辜负他生前在武汉分公司的一番努力!”
2014年1月31日晚上零点,他为黄石某重点工程项目坚守岗位的员工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组织大家观看完春节联欢晚会后,作为值班领导的他到工地巡视一圈给值班的员工送去了水果,并给他们一一拍下新年的第一张工作照。直至凌晨三点才在办公室临时搭建的小床上小憩了一会儿……
2014年1月31日早上6点,心系武汉几个项目上坚守岗位的员工,他又驾车从黄石赶到武汉,慰问项目一线员工,一直忙到深夜才返回黄石项目……
2014年2月1日早上6点,他早早地起床巡视工地,九点回到办公室处理完一些日常事务后,想到项目很多北方人喜食面食,大过年的也得让这些远离亲人的员工吃上熟悉的味道,于是动手张罗起午餐的炸酱面……
凡事王兰桂都亲历亲为,压力再大,他都坚守岗位,哪怕是生命的最后一刻。为了黄石项目100多名管理人员和1000多名工人的后勤和消防保卫工作,他操碎了心,经常失眠,心中紧绷的弦没有得到一刻的放松。在他累得睁不开眼的时候,也就是在办公室里坐一下,不到片刻,现场的电话就打来了。由于工作压力太大,他多次出现脸色苍白,头晕胸闷的现象,项目员工多次劝他去医院检查,他都说工作太忙,自己休息一下就没事了。
2014年2月1日下午1点36分,保安队长蔡献勇接到书记电话,当时王兰桂用很虚弱的声音说:“蔡献勇,我病了,快送我去医院。”当蔡献勇推开书记办公室门的一刻,他震惊了:王兰桂大个半身体都躺在地上满头大汗,一只手吃力的扶着椅子,另一只手勉强够到桌子上正在充电的手机,办公桌上还放着他未完成的文件……
前几天蔡献勇向王兰桂书记借车时,王书记还笑呵呵地跟他开玩笑,提醒他注意安全,谁会想到对员工如此贴心的好书记竟被病魔击倒!在王兰桂离开的最后一刻,许多员工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冲向医院,有的哽咽不已,有的失声痛哭,对着他三鞠躬,为这位可亲可敬的好书记、好家长送行。
他没有离开,灯一直在亮着
正月十五元宵节,武汉分公司的职工们集中观看了名为“扎根一线的好书记——王兰桂”的视频。看着视频,大家总觉得他并没有离开。也就是在不久前,王兰桂还在项目工地,同员工一起吃年饭、看春晚;在组织生活会上,他严厉的批评话语还在耳畔回响……视频记录了工作中一丝不苟的他;和员工在一起时和蔼可亲的他;坚持原则铁面处事的他……
这一切的一切,多么熟悉,多么亲近!谁又能够想到,像他这样一个在大家眼中难不倒、累不跨的人,竟会在新年伊始,万事待发的时候,突然离开了大家。视频结束,大家沉痛的心情却没有结束,缅怀的泪水不住地淌……
“太突然了,太突然了,我现在还有点不相信,我还在等着和王书记商量工作呢。”项目书记吴江华悲痛地说。年轻职工王东雷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哭着说:“王书记带我三年了,真是舍不得他。”与王兰桂同住一室的邓红印经理眼睛红红地描述着:“他值班时,我给他的一包烟还在床头,现在人却不在了。”
徒弟小郭耳边还回响着书记给自己家人的新年祝福:“小郭,代我向你爸妈问好啊,过年来了见……”,在他心里还有很多工作没来得及汇报,很多工作需要得到王书记的指导。
至今,谁都不忍关掉王兰桂生前办公室的电脑和白炽灯,谁都不愿拆掉食堂里那些为过春节由王兰桂亲手装饰的彩灯,因为在大家的印象中王兰桂书记一直在工作,一直在陪伴他们!
他就是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党总支书记王兰桂。
【引子-生命的最后41个小时】
2014年2月1日,正月初二,中午十二点。
在湖北黄石某重点工程项目食堂,依然坚守岗位的员工们吃上了王兰桂书记亲自动手张罗的正宗北京炸酱面。
一大屋子人吃着热腾腾的炸酱面,谈笑风生,虽然在这个本该万家团聚的时候,他们都远离亲人,但是因为有了王兰桂书记带来的贴心关怀,离家的孤独早已融化在集体的温暖中。
一上午的忙碌已使得王兰桂显露出了疲惫,但看着大家的笑颜,他还是觉得非常开心。吃完饭后,他欣然拿起相机为这些远离亲人的同事们拍下了新年的第一张照片。
但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这顿午饭却是52岁的王兰桂的一生中张罗的最后一餐,相机中定格的也是他最后一张与同事们的合影 。
从大年初一的零点到正月初二的下午4点57分离开人世,他一直忙着组织大家观看春晚、巡岗、慰问……在他生命的这最后的41个小时里,大家看到的是他忙碌的身影,却不知道他的休息时间加起来还不到8个小时……
王兰桂是从普通工人岗位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在34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当过中建一局三公司的工人,先后担任过劳资员、劳资组长、劳务管理员、办公室主任、党支部书记及党总支书记等职务。2010年因工作需要,年近半百的他把浓浓亲情打进背包,毅然走向外埠,来到有“火炉”之称的武汉,担任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一局”)武汉分公司党总支书记。
2014年2月1日,农历马年正月初二,在这个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王兰桂在黄石某重点工程项目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年仅52岁的生命定格在他热爱的工作岗位上。
噩耗传来,熟悉他的人无不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大家头脑里还满是他忘我工作的身影,还是他和蔼可亲的笑靥……人们哪里能够接受他已与世诀别的现实。
王兰桂走的蓦然而决绝,留下的却是他闪耀着生命光辉的事迹与品格。
先锋精神的传承人
王兰桂扎根奋斗了34年的中建一局,是于共和国创立初期的1953年成立的第一支国家直属施工队伍。这支队伍在技术落后、条件艰苦、气候恶劣的情况下,从白山黑水转战巴山蜀国,圆满完成了长春一汽、富拉尔基一重、四川德阳二重等国家重点建设任务,被国家誉为“工业建筑的先锋,南征北战的铁军”。中建一局的“铁军”称号、“先锋”精神由此扬名业界,也深深地根植于每个一局人的心中。
冲锋在前、敢打硬仗,是中建一局先锋精神的本色。2010年10月,中建一局为了进一步开拓市场,决定将一直敢打敢拼,工作能力突出的王兰桂派到中建一局武汉分公司担任分公司党总支书记。而那时的王兰桂家在北京,接受远派只能暂别家人,但他无怨无悔,毅然踏上征程。
当时的武汉分公司面临着重重困难,各项事务千头万绪,一副副重担落在王兰桂的肩上。但是,王兰桂没有气馁,没有逃避,他知道自己是带着中建一局的先锋精神来的,打的就是硬仗,啃的就是硬骨头。“我参加工作就在中建一局三公司,企业给了我很多,企业需要我,我要么不做,要做就竭尽全力做好”,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刚到任时,住宿尚未安顿,王兰桂就放下行李,找到武汉分公司总经理齐建平了解公司当时党群工作开展情况。他从齐建平的介绍中得知:前两任书记基本工作不超过一年就调离了,如今各个项目分散,由于人员调动频繁,各项目的党工团组织还未健全,造成员工没有归属感。王兰桂为此心急如焚,第二天没吃早饭就一头扎到项目的施工现场了解情况。在初到的一个月里,王兰桂开展调查座谈百余次,吃住基本都在项目,很快掌握了第一手资料,逐步健全了党工团组织,使武汉分公司的党建工作和队伍建设逐步向着标准化大步迈进。
春播的勤奋,夏耕的刻苦,必将换来金秋的累累硕果。经过王兰桂和全体员工三年多的努力,武汉分公司的党建工作很快步入中建集团前列。武汉分公司党总支荣获2012年中建一局集团“红旗党支部”荣誉称号;宣传工作连续三年获得三公司“宣传报道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第六届公司外埠地区篮球赛冠军……王兰桂的个人作品也屡屡荣获集团优秀作品奖等奖项。
在到武汉工作之前,王兰桂勇担责任、擅打硬仗的作风就为大家所熟知。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王兰桂与三公司抗震救灾队伍第一时间赶往灾区救援。王兰桂当时主要负责队伍的后勤和党务工作。灾区余震不断,工地泥泞,在危险和艰难的环境里,活动板房的搭建工作有序而迅速地进行着,在短短的几个月中他们顺利完成了1528套、总建筑面积28475平方米过渡安置房的援建任务。看着建好的安置房,一脸疲惫的王兰桂难掩欣慰之情:“早点搭建好,受灾群众就可以早点搬进来住了。我们辛苦点没什么,不能再苦灾区的人民。”
这种作风宝刀不老。2013年9月,中建一局中标黄石某重点工程,项目工期紧,任务重,急需有经验的支部书记担起党务后勤及外部协调工作的重任。30多年的工地生活让年过半百的王兰桂病痛缠身,但是在公司急需用人时,他挺身而出前往黄石项目,党务后勤及外部协调由他一肩挑。王兰桂就像一块平凡而坚硬的砖头,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转战南北,始终秉持着中建一局的先锋精神。(下转第4版)
坚持原则的带头人
在中建一局武汉分公司总经理齐建平看来,和王兰桂搭班子,工作非常愉快。在他的印象里,王兰桂做事诚信热情,当班子成员之间意见不统一时,他总会耐心协调。在齐建平眼中,王兰桂就是与他配合默契的老大哥。
“这位老大哥还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齐建平动情地追忆说,“监督项目废旧物资处理工作在别人看来得罪人的苦差事,当我把这项任务交给他时,他却欣然接受。有心存芥蒂的人以为王兰桂会在废旧物资里捞一笔,而他用行动打消了这些人的疑虑。每次处理废旧物资他都亲临现场,卖了多少废钢筋废木材,他都要现场过磅并做好账目,让现场管理人员签字监督,将处理废旧物资的钱一分不少地报给分公司财务。”
在黄石项目,农民工有1000多人,有段时间,一些工人违规开小卖部,王兰桂得知情况后,马上逐家找到这些开小卖部的工人,要求他们立即关门。一些人心存侥幸,想找领导求情,王兰桂严肃地说:“违规开小卖部,会有很多安全隐患,这个事既然归我管,不论哪个领导求情都没有用,该关门的必须关门”。
他严格要求下属,对自己的要求更是近乎苛刻。在黄石工作期间,王兰桂厉行节约,把平时的项目支出都记在本子上。大到买电脑,小到买一支铅笔都有帐可查,清清楚楚。
中建一局武汉分公司团总支书记小郭,是王兰桂一手带出来的徒弟,在他的印象中,师傅王兰桂对待工作始终兢兢业业,严己律人。给他印象最深的是2012年下半年的一次民主生活会。在开会的前一天晚上,王书记拿出开会要用的100多页材料,“小郭,民主生活会是个严肃的会议,不能出差错,我们晚上加加班,把这些材料再认真地检查一下。”说着王兰桂便拿着笔对着材料一字一句地仔细斟酌,对会议流程再三修改,反反复复地检查了十多遍,这才放心地将材料一份份装进文件夹。“当时已经是凌晨2点了,窗外下起了倾盆大雨,他还亲自开车将我送回宿舍,自己却在办公室的躺椅上将就了一晚上……”回忆至此,小郭哽咽了。
王兰桂也是凡人,并非无坚不摧的“铁汉”,他只是在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时时考量自己,是中建一局那深入骨髓的“先锋”精神赋予了他高度的责任感,并源源不断地给他注入顽强的毅力和不竭的动力。
舍小家顾大家的共产党人
王兰桂的家,是大家公认的和谐家庭。他来到武汉工作后,一家人开始了三地分居的生活,妻子在北京,老父亲在石家庄。王兰桂平时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回家陪伴家人,只能抽空给他们打打电话。多年来对家人的亏欠,让他满怀愧疚。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每周他都会给80多岁的老父亲打两次电话。
王兰桂是家里的小儿子,往年他都回家陪老父亲过春节,今年项目赶工,他只能打电话给老父亲拜年。那日,电话通了,王兰桂愧疚地说:“爸爸,今年项目忙,没时间回家陪您过年,您在家要注意身体。”王兰桂的老父亲安慰他说:“爸爸支持你,工作要紧,我们在家都很好,你不要挂念。”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却是父子两人最后的通话。在生命最后一刻王兰桂还惦记老父亲:“不要告诉我的老父亲!”
2008年,王兰桂的妻子在病床上急需手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他奉命带队赶赴四川地震灾区援建,妻子手术单上签字都是别人代签的。在工作的间隙,王兰桂请假回北京医院看望刚做完手术的妻子,可是刚刚见到久别的妻子,就得知工地上一位农民工得了传染病急需手术治疗,并且农民工要求项目部送自己回家,王兰桂狠狠心,安慰好病床上的妻子,十万火急地赶回项目并亲自护送那名农民工回家治疗。
事后,妻子抱怨他说:“我连你们工地的工人都不如。”王兰桂满脸歉疚地说:“党和企业培养了我几十年,在企业急需我的时候,我能因为个人原因离开吗?”他又安慰妻子说:“等等吧,等你退休了把你接到武汉来,好好陪陪你,我知道我亏欠这个家很多,但是工作性质决定了这些。作为领导,我自己没做到,如何说服员工啊!”
和蔼可亲 点点滴滴感化人
班子团结他协调、职工困难他帮助、民工生活他关心……在王兰桂的心里,装着全体员工,唯独忘记了他自己。
在武汉地铁项目党支部书记刘春灵的眼中,王兰桂是一个会随时向员工伸出援手的人。作为他的下属,工作上碰到不顺的地方,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他,他也总是热心地帮忙,出谋划策,在下属碰到麻烦的时候更是挺身而出。“清楚地记得去年的夏天,我在处理项目与周边居民关系的过程中,在协调上出现了问题,被对方扣押了。初次处理这样难缠的事情,我当时哭的冲动都有了,王书记一听说此事,不顾当时已是深夜,驱车赶来帮忙处理,最终事情顺利解决。”回忆起王兰桂对自己工作的帮助,刘春灵的泪水屡屡涌出。
王兰桂对员工的关心不仅仅是工作上,职工家庭出现困难他也常常施以援手。2011年,新入职员工马荣贞的父亲因车祸意外去世,家里骤然失去了经济来源,马荣贞的弟弟妹妹都是靠贷款上的大学,家里只能由体弱多病的母亲种地勉强维持生活。王兰桂书记得知情况后,立即在中建一局武汉分公司范围内组织捐款,并亲自将捐得的18000元送到了马荣贞家中,温暖青年人的心,点燃希望的灯火。
在王兰桂看来,农民工是工程建设的功臣,他们工作辛苦,有的远离故乡,施工单位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武汉客厅项目工地规模大,工程高峰时期有600多名农民工,为防止男女混居现象,王兰桂在临建之初,设计规划出了夫妻房,并取了个好听的名字:“温馨屋”。这些“温馨屋”除了提供给在工地上班的夫妻外,也方便了前来探亲的家属临时居住。民工张师傅满怀感激地说:“自己在工地摸爬滚打了7年,从来没有哪个项目有这种待遇,王书记为我们干了件大实事啊!”
鞠躬尽瘁 硬汉也有累倒时
“最近半年,我发现王书记明显虚胖,劝他去医院检查下。他说,年底了事情多,项目工期比较紧,检查身体可以往后推一推,但是工期不能往后推。”武汉泛海项目党支部书记吴江华回忆说。
王兰桂工作上的忘我,让他忽视了自己的病痛。分公司财务总监王亚刚追忆说:“记得有一次,我给王书记打电话,一句话要说好几遍他才能听清楚,一问才知道书记耳朵患病了。他病了能忍都忍着,他把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了。”
分公司副总经理李海超是东北人,他回忆王兰桂生前事迹时,几度哽咽:“书记这些年实在是不容易,虽然生前他没有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他作为书记对我们的关心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与不同地域员工沟通,能把有不同想法的员工团结起来,能让大家找到归属感。”李海超至今还记得王兰桂生前的给他的关心和叮嘱:“海超,我们建筑人常年抛家舍业,过节时多给家里问好,要兼顾好家庭与事业。”
分公司总经理齐建平动情地说:“年前我还和他在一起探讨工作,他曾对我说,武汉分公司这几年发展实在是不容易,等他妻子内退了,就把她接过来,他想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武汉,配合你将武汉分公司做大做强,给公司和员工一个交代。谁曾想,美好的愿望还未实现,他却先走一步。我接到他去世噩耗的时候,我实在是不相信这是真的,现在都感觉这是做梦一样,但是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我只有带领团队实现当初定下的愿望,不辜负他生前在武汉分公司的一番努力!”
2014年1月31日晚上零点,他为黄石某重点工程项目坚守岗位的员工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组织大家观看完春节联欢晚会后,作为值班领导的他到工地巡视一圈给值班的员工送去了水果,并给他们一一拍下新年的第一张工作照。直至凌晨三点才在办公室临时搭建的小床上小憩了一会儿……
2014年1月31日早上6点,心系武汉几个项目上坚守岗位的员工,他又驾车从黄石赶到武汉,慰问项目一线员工,一直忙到深夜才返回黄石项目……
2014年2月1日早上6点,他早早地起床巡视工地,九点回到办公室处理完一些日常事务后,想到项目很多北方人喜食面食,大过年的也得让这些远离亲人的员工吃上熟悉的味道,于是动手张罗起午餐的炸酱面……
凡事王兰桂都亲历亲为,压力再大,他都坚守岗位,哪怕是生命的最后一刻。为了黄石项目100多名管理人员和1000多名工人的后勤和消防保卫工作,他操碎了心,经常失眠,心中紧绷的弦没有得到一刻的放松。在他累得睁不开眼的时候,也就是在办公室里坐一下,不到片刻,现场的电话就打来了。由于工作压力太大,他多次出现脸色苍白,头晕胸闷的现象,项目员工多次劝他去医院检查,他都说工作太忙,自己休息一下就没事了。
2014年2月1日下午1点36分,保安队长蔡献勇接到书记电话,当时王兰桂用很虚弱的声音说:“蔡献勇,我病了,快送我去医院。”当蔡献勇推开书记办公室门的一刻,他震惊了:王兰桂大个半身体都躺在地上满头大汗,一只手吃力的扶着椅子,另一只手勉强够到桌子上正在充电的手机,办公桌上还放着他未完成的文件……
前几天蔡献勇向王兰桂书记借车时,王书记还笑呵呵地跟他开玩笑,提醒他注意安全,谁会想到对员工如此贴心的好书记竟被病魔击倒!在王兰桂离开的最后一刻,许多员工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冲向医院,有的哽咽不已,有的失声痛哭,对着他三鞠躬,为这位可亲可敬的好书记、好家长送行。
他没有离开,灯一直在亮着
正月十五元宵节,武汉分公司的职工们集中观看了名为“扎根一线的好书记——王兰桂”的视频。看着视频,大家总觉得他并没有离开。也就是在不久前,王兰桂还在项目工地,同员工一起吃年饭、看春晚;在组织生活会上,他严厉的批评话语还在耳畔回响……视频记录了工作中一丝不苟的他;和员工在一起时和蔼可亲的他;坚持原则铁面处事的他……
这一切的一切,多么熟悉,多么亲近!谁又能够想到,像他这样一个在大家眼中难不倒、累不跨的人,竟会在新年伊始,万事待发的时候,突然离开了大家。视频结束,大家沉痛的心情却没有结束,缅怀的泪水不住地淌……
“太突然了,太突然了,我现在还有点不相信,我还在等着和王书记商量工作呢。”项目书记吴江华悲痛地说。年轻职工王东雷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哭着说:“王书记带我三年了,真是舍不得他。”与王兰桂同住一室的邓红印经理眼睛红红地描述着:“他值班时,我给他的一包烟还在床头,现在人却不在了。”
徒弟小郭耳边还回响着书记给自己家人的新年祝福:“小郭,代我向你爸妈问好啊,过年来了见……”,在他心里还有很多工作没来得及汇报,很多工作需要得到王书记的指导。
至今,谁都不忍关掉王兰桂生前办公室的电脑和白炽灯,谁都不愿拆掉食堂里那些为过春节由王兰桂亲手装饰的彩灯,因为在大家的印象中王兰桂书记一直在工作,一直在陪伴他们!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