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食品成标注不规范:要让百姓看得懂
2013-05-10 10:18:18 来源:腾讯财经 评论:0 点击:
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是我国第一个食品营养标签国家标准,属于强制执行的标准。实施4个多月来,效果如何?近期,半月谈记者走访了上海多家超市、卖场、便利店后发现,不少食品营养标签标注得并不规范,甚至没有进行标注。消费者对营养标签往往不看或是看不懂。
进口食品成标注不规范“重灾区”
尽管自认为挺关注健康和食品安全的,上海白领李阳在选择预包装食品时,关注的重点也只是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有时会看看成分表,知道很多食品背面有个‘小方块’,但是从来没有研究过。”
李阳所提到的这个“小方块”,叫做营养成分表。从今年1月1日起,直接提供给消费者的预包装食品都必须标注营养成分表后才能上市销售。
国家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三部副主任韩军花指出,食品的营养对保证居民健康至关重要,通则的实施首次把营养纳入食品安全的总体布局里来管理。
预包装食品,是指预先定量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直接向消费者提供的食品,比如我们平时购买的包装好的饼干、饮料、速冻水饺、薯片、酱油等。根据通则规定,预包装食品外包装标签上必须标示出能量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4种核心营养素的含量值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的百分比,未进行标注的产品将不得进入市场销售。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在售的预包装食品,包装袋上大多标上了营养标签,但也有部分进口食品未按要求标注营养标签。根据通则,进口食品的营养标签应使用中文。但在位于长宁区的一家进口食品店内,不少食品外包装上只用外文标注营养成分表,没有用中文标注营养成分表。
“营养参考尺”居民多看不懂,食品营养知识存三大误区
在专家眼里,食品营养标签好比一把“营养参考尺”,不仅强制生产企业明确标注营养信息,难以作假,也让消费者能更好地了解食品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以便因人而异选购产品。目前多数预包装食品虽然已经明示营养成分,但不少消费者表示根本不看或者看不懂。据专家介绍,目前人们在食品消费中还存在三大误区。
误区一:反式脂肪酸标注为零的食品就是健康食品。
对不少关心饮食健康的消费者来说,反式脂肪酸几乎可以说是“罪大恶极”。研究表明,大量摄入反式脂肪酸会增加对健康有害的胆固醇,增加患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的风险,而反式脂肪酸主要存在于氢化油脂之中。通则要求,食品原料中如果有以人造奶油、起酥油、代可可脂等以氢化油为主要原料的产品,都应标示出反式脂肪酸含量。
家住闵行区的退休老人吴亚红自从看过一起讲述反式脂肪酸对人体危害的电视节目后,在选购面包、饼干等食品时就多留了一个心眼,优先选择标注“零反式脂肪酸”的食品。
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有不少迎合消费者这一心理的产品。比如一些薯片、饼干、蛋糕在营养成分表的反式脂肪酸一栏上都标上了“0克”,有的包装上甚至还有醒目的“零反式脂肪酸”等字样。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介绍,反式脂肪酸固然不利于人体健康,但不含反式脂肪酸的食品也未必就是健康食品。“即便没有了反式脂肪酸,过多的脂肪、糖、盐以及一些添加剂都不利于健康,很多消费者因为贪恋口感而选择这些低营养价值的食品,这样的食品消费习惯是不健康的。”
误区二:“无蔗糖”食品含糖量必然低。
宣称不加糖的黑芝麻糊、不加糖蔬菜营养麦片、不加糖沙琪玛、不添加蔗糖的注心蛋糕……市面上主打“无糖”、“低糖”的食品数量不少。翻阅营养标签,除了“1+4”内容外,不少食品上并没有标注具体的含糖量。
记者了解到,尽管通则并没有强制要求标示食品中的糖分,但即使宣称“不含蔗糖”的食品也未必真正低糖。范志红介绍,市面上部分宣称食品“不含蔗糖”,但如果研究其配料表就能发现,这些产品中有的添加了麦芽糖浆或者麦芽糊精,有的产品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这个时候尽管食品中没有蔗糖,实际糖分的含量可能比含蔗糖的食品还要高。
误区三:光看营养成分标签上的数字不看单位。
“光是看营养成分表里的数字就已经很复杂了,还要看单位?”不少消费者如此表示。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尽管法规对营养成分标签有详细的规定,但有的厂家为了不让营养成分的数值“难看”,还会使用较小的数据单位以获得较大数值。消费者如果不细心,就会被这样的“障眼法”欺骗。
“吃个东西就得懂这么多”
专家指出,尽管通则已经明确要求食品包装上清楚标注各种原料含量,尤其是不利于健康的成分的含量,提醒消费者食用这种食品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保证其在知情的情况下做出理性的选择。但消费者也同样需要主动看、主动学习营养成分表,补上“不懂”的课,决不能抱着“吃个东西还要懂这么多”的消极心态去选择食品。
上海市商业流通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表示,消费者想要不被厂家的标注和夸大其词的广告“忽悠”,花心思、花时间学习“吃的知识”很有必要。监管部门也应加强食品知识的宣传,培养消费者对学习“吃的知识”的兴趣,引导消费者健康饮食。
范志红表示,消费者决不能因为一款食品标注反式脂肪酸为零或是宣称不含蔗糖就大量摄入。选择食品时不能只靠口感来选择,而要仔细研读食品外包装上的信息,综合考虑盐、糖、脂肪、添加剂等多方面的指标,同时结合品牌、价格等因素进行选购。“对于任何不利于健康的食品,无论其口感如何,都应自觉少买少吃。”
此外,专家还指出,消费者还可以通过营养标签的数值,针对自身身体所需购买食品、强化营养,减少健康隐患。尤其对于还处在发育期的少年儿童来说,应该食用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高血压患者应尽量选择钠含量低的食品,糖尿病患者要限制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品的摄入。
进口食品成标注不规范“重灾区”
尽管自认为挺关注健康和食品安全的,上海白领李阳在选择预包装食品时,关注的重点也只是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有时会看看成分表,知道很多食品背面有个‘小方块’,但是从来没有研究过。”
李阳所提到的这个“小方块”,叫做营养成分表。从今年1月1日起,直接提供给消费者的预包装食品都必须标注营养成分表后才能上市销售。
国家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三部副主任韩军花指出,食品的营养对保证居民健康至关重要,通则的实施首次把营养纳入食品安全的总体布局里来管理。
预包装食品,是指预先定量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直接向消费者提供的食品,比如我们平时购买的包装好的饼干、饮料、速冻水饺、薯片、酱油等。根据通则规定,预包装食品外包装标签上必须标示出能量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4种核心营养素的含量值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的百分比,未进行标注的产品将不得进入市场销售。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在售的预包装食品,包装袋上大多标上了营养标签,但也有部分进口食品未按要求标注营养标签。根据通则,进口食品的营养标签应使用中文。但在位于长宁区的一家进口食品店内,不少食品外包装上只用外文标注营养成分表,没有用中文标注营养成分表。
“营养参考尺”居民多看不懂,食品营养知识存三大误区
在专家眼里,食品营养标签好比一把“营养参考尺”,不仅强制生产企业明确标注营养信息,难以作假,也让消费者能更好地了解食品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以便因人而异选购产品。目前多数预包装食品虽然已经明示营养成分,但不少消费者表示根本不看或者看不懂。据专家介绍,目前人们在食品消费中还存在三大误区。
误区一:反式脂肪酸标注为零的食品就是健康食品。
对不少关心饮食健康的消费者来说,反式脂肪酸几乎可以说是“罪大恶极”。研究表明,大量摄入反式脂肪酸会增加对健康有害的胆固醇,增加患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的风险,而反式脂肪酸主要存在于氢化油脂之中。通则要求,食品原料中如果有以人造奶油、起酥油、代可可脂等以氢化油为主要原料的产品,都应标示出反式脂肪酸含量。
家住闵行区的退休老人吴亚红自从看过一起讲述反式脂肪酸对人体危害的电视节目后,在选购面包、饼干等食品时就多留了一个心眼,优先选择标注“零反式脂肪酸”的食品。
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有不少迎合消费者这一心理的产品。比如一些薯片、饼干、蛋糕在营养成分表的反式脂肪酸一栏上都标上了“0克”,有的包装上甚至还有醒目的“零反式脂肪酸”等字样。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介绍,反式脂肪酸固然不利于人体健康,但不含反式脂肪酸的食品也未必就是健康食品。“即便没有了反式脂肪酸,过多的脂肪、糖、盐以及一些添加剂都不利于健康,很多消费者因为贪恋口感而选择这些低营养价值的食品,这样的食品消费习惯是不健康的。”
误区二:“无蔗糖”食品含糖量必然低。
宣称不加糖的黑芝麻糊、不加糖蔬菜营养麦片、不加糖沙琪玛、不添加蔗糖的注心蛋糕……市面上主打“无糖”、“低糖”的食品数量不少。翻阅营养标签,除了“1+4”内容外,不少食品上并没有标注具体的含糖量。
记者了解到,尽管通则并没有强制要求标示食品中的糖分,但即使宣称“不含蔗糖”的食品也未必真正低糖。范志红介绍,市面上部分宣称食品“不含蔗糖”,但如果研究其配料表就能发现,这些产品中有的添加了麦芽糖浆或者麦芽糊精,有的产品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这个时候尽管食品中没有蔗糖,实际糖分的含量可能比含蔗糖的食品还要高。
误区三:光看营养成分标签上的数字不看单位。
“光是看营养成分表里的数字就已经很复杂了,还要看单位?”不少消费者如此表示。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尽管法规对营养成分标签有详细的规定,但有的厂家为了不让营养成分的数值“难看”,还会使用较小的数据单位以获得较大数值。消费者如果不细心,就会被这样的“障眼法”欺骗。
“吃个东西就得懂这么多”
专家指出,尽管通则已经明确要求食品包装上清楚标注各种原料含量,尤其是不利于健康的成分的含量,提醒消费者食用这种食品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保证其在知情的情况下做出理性的选择。但消费者也同样需要主动看、主动学习营养成分表,补上“不懂”的课,决不能抱着“吃个东西还要懂这么多”的消极心态去选择食品。
上海市商业流通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表示,消费者想要不被厂家的标注和夸大其词的广告“忽悠”,花心思、花时间学习“吃的知识”很有必要。监管部门也应加强食品知识的宣传,培养消费者对学习“吃的知识”的兴趣,引导消费者健康饮食。
范志红表示,消费者决不能因为一款食品标注反式脂肪酸为零或是宣称不含蔗糖就大量摄入。选择食品时不能只靠口感来选择,而要仔细研读食品外包装上的信息,综合考虑盐、糖、脂肪、添加剂等多方面的指标,同时结合品牌、价格等因素进行选购。“对于任何不利于健康的食品,无论其口感如何,都应自觉少买少吃。”
此外,专家还指出,消费者还可以通过营养标签的数值,针对自身身体所需购买食品、强化营养,减少健康隐患。尤其对于还处在发育期的少年儿童来说,应该食用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高血压患者应尽量选择钠含量低的食品,糖尿病患者要限制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品的摄入。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