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塑化剂真相难明 业内称是标准缺失必然结果
2012-12-11 11:11:07 来源: 评论:0 点击:
所有的塑化剂问题,到最后都是标准问题。
12月9日晚,雪球用户“水晶皇”公布了一份由香港化验所对茅台的检测初步报告,在其送检的53°飞天茅台酒里,检验出含有DEHP-bis(2-ethylhexyl) hthalate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残留量为3.3mg/L,超标138%。DEHP是2011年台湾塑化剂风波中的“主角”,而此前酒鬼酒检测出的塑化剂是DBP。
12月10日,茅台战略管理部一位吴姓负责人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提出质疑,其检测方法使用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1911-2008,检测了包括DINP、DIDP等6种塑化剂的含量。但实际上,GB/T 21911-2008《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检测的是16种塑化剂含量,并未包含检测DIN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和DIDP(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的内容,检测方法和检测项目存在偏差。
上海标检产品检测中心的一位不愿具名工程师告诉记者,GB/T 21911-2008《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检测的是16种塑化剂含量的确并不包含检测DINP和DIDP项。
茅台自检者和茅台方面在对于检测方法和检测项目上存在分歧,是当下中国无白酒塑化剂的专门检测和标准的缺失的必然结果。
“最笨”的整改方法
在国家无强制性限制政策出台前,酒企的整改都是企业自查自纠式的整改。
湖南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心国此前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我们就是采取一个笨的办法,将看到是塑料的东西都换成不锈钢的。”
其实在酒鬼酒塑化剂事件曝光之前,一些大型酒企就注意到白酒中塑化剂的问题。
今年5月20日在第五届全国清香类型白酒高峰论坛预备会上,就有会议提示。据一位参加了此次会议酒企的人士透露,会议的内容是“目前在个别白酒产品中检测出含有塑化剂微量成份,各企业对此要引起足够重视,对成品、半成品及输酒管道和塑料容器等进行检测分析,在国家无强制性限制政策出台之前做好应对准备”。
上述人士称,参加上述会议有河北、山西、北京、河南、天津、内蒙古、上海、重庆、昆明九省市酒类行业协会,十三家白酒生产企业和部分专家等参加。
参加了上述会议的一家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上市酒企的一位高管告诉记者,自去年台湾塑化剂事件后,中国白酒行业才慢慢意识并认识塑化剂,“当时有工程师就想我们白酒里会不会也有塑化剂,于是我们就购置了气相色谱仪,刚开始检测也不行,用什么检测方法都不知道,后来慢慢摸索才懂了,我们检测的结果是有时含有微量塑化剂,没有超过卫生部公布的食品限量标准,有时有检测不到塑化剂,所以在没有专门的参照标准的情况下,今年夏天我们就把所有的乳胶管都换成了不锈钢网管,而且塑料瓶盖也要求厂家提供无塑化剂的检测报告,用这种最笨的办法来杜绝二次污染。”
不过由于国家没有专门的白酒塑化剂限量标准,上述高管未向记者提供企业的自检报告。他说:“国家都没一个统一的参照标准,现在说也说不清,我们只能自己摸索着整改。”
标准增设争议
国务院食品安全办有关官员告诉本报记者,白酒塑化剂事件由国家质检总局调查,标准事宜则由卫生部牵头,国家食品风险评估中心负责具体落实。
国家食品风险评估中心新闻宣传办的一位公职人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国家食品风险评估中心暂未收到国家质检总局的调查报告,白酒塑化剂限量标准是否制定需要视风险监管部门的详细调查报告而定,如果风险监管部门认为需要设立限量标准,那就会启动相关的立项准备,“调查报告可能还在部里,没到评估中心这块”。
而国家食品风险评估中心新闻宣传办负责人郭丽霞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称,“标准部称目前还未有白酒塑化剂限量标准的进展。”
上述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认为,标准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想增设就增设的,中国增加每一个标准都需向世界贸易组织(WTO)通报,“要不会吃官司”。此外增加一个标准就需要增加监管的成本,这些都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论证过程,“至少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
然而,也有专家认为应尽快制定相关标准以便于监管有据可依。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主任厉曙光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按目前的趋势来看,白酒行业设立塑化剂限量标准是有必要的,就像三聚氰胺事件一样,原来全世界都没这个标准,现在全世界都需这个标准,不设立标准,监管部门如何监管执法,单靠行业的自律很难避免事件再次发生。
厉曙光说:“每个国家都有根据自己实际来制定标准的需求,根据国家的国情,制定相应的标准再向WTO通报,标准永远是滞后于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