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张艺谋
2012-07-31 09:12:41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评论:0 点击:
对
于铁道部拍摄宣传片,张艺谋挂个导演名,提出一些创意和指导意见,就可拿税后250万元,已经让很多人吃惊。
但更让人吃惊并让张艺谋也感到惊讶的是,这个宣传片花了1850万元,有人从中拿了700余万元回扣。
很显然,张艺谋被高价“消费”了。正如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的一位主管负责人向《经济参考报》所透露的,铁道部花费1850万元拍宣传片,就是冲着张艺谋来的,不然不会支付那么多钱。
面对新华社的采访,张艺谋也坦承:希望以后出现类似宣传片的时候,自己要认真对待,希望自己能做更多的深入的了解,调查了解清楚才接这个事情。
已过花甲之年、被称为中国“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的张艺谋,是第一次被高价“消费”吗?如此“消费”,其品牌价值是增值还是在稀释?这些“消费”背后哪些是不知情,哪些是默许?对此我们不得而知,但通过梳理挂名张艺谋的商业宣传片,可以勾画出这个市场的利益链条。
“老友”牵线张艺谋?
毋庸置疑,张艺谋是一个巨大的品牌。他自己目前已有电影、印象系列、歌剧三块主业,其拓展到的广告片,不少是“老友”与张艺谋共同搭建的商业链条。
在这次为铁道部制作的《中国铁路》宣传片,北京新时刻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北京新时刻公司”)浮出水面。
北京新时刻公司成立于2007年3月,法定代表人张震燕。
事实上,张震燕为国内著名制片人,算是与张艺谋一路走过来的“战友”,其是张艺谋导演二十多年来的电影及广告制作伙伴,1992年,其担任《秋菊打官司》的副导演,而在接下来的张艺谋的诸多影片中,张震燕多为制片主任与执行制片人,除了张艺谋的影片外,其也担任其他电影的策划或制片。
公开的信息显示:在与张艺谋一起走过的20多年中,张震燕也在拍摄广告,其在1991年~2004年先后制作的广告有100多部,也包括一些城市宣传片。
如此背景下,能够找到并说服张艺谋并不是难事。在拿到张艺谋亲笔授权后,该公司在2009年10月与铁道部直属事业单位“铁道影视音像中心”签订“《和谐铁路》(后改名为《中国铁路》)宣传片委托摄制协议”。
协议中提到:该宣传片拍摄制作的全部费用为1550万元,由“铁道影视音像中心”分三个节点、分三次支付给北京新时刻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10年,因该宣传片制作期延长、需追加10分钟不同版本,遂北京新时刻公司与“铁道影视音像中心”在原协议基础上签订了补充协议,追加投资300万元,总投资调高至1850万元。
不过,除张艺谋收取250万元酬劳(税后)和缴付117.8万元税款外,其余1482.2万元的投资到底去向何处?北京新时刻公司内部人士透露,除张艺谋的酬劳外,该宣传片的实际制作费用(含税)也就六七百万,剩余的700余万元有人拿了回扣。
而事实究竟如何,中间的来龙去脉究竟怎样,目前并不得而知。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联系到刚回国的张震燕,他表示:“我看了网上的消息,我不想评论,也不想解释,事实怎么样,很多东西还没有理清楚,电话里也不方便,不想面对媒体做一个解释。”
张艺谋的宣传片
尽管一位与张艺谋团队有过亲密接触的知情人士表示,对于宣传片,张艺谋一般是不接的,“就我知道的,有比铁道部宣传片更大的单子,导演也没有接。”
但事实是,“铁道部形象宣传片”并不是张艺谋拍摄的唯一广告片。
公开信息显示,在张震燕诸多知名广告作品中,有一个“成都市形象片”,其背后也有张艺谋的影子。
2003年成都当地的媒体曾报道,执行导演是另外一位摄影高手,张艺谋的“角色”更多也是出创意,当年,张艺谋去成都主要是斟酌哪些地方该浓墨重彩,哪些地方该轻描淡写,剧组根据张艺谋的意思,综合成都特点,做出调整。
这是张艺谋首次通过宣传片讲故事。
当然,至于这个形象片的投入与最终的效应是否成正比,并没有一个公开说法。
“我们也会接到一些部委或者城市的形象宣传片的项目,但创意层面还是有一定局限,多还是拍摄成了风光片,实际上很多未必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某知名广告公司负责人表示。
“但我个人认为,张艺谋还是不适合拍摄宣传片。”知名广告品牌专家潘友林认为。
广告宣传有基本的技术分析,以《中国铁路》宣传片为例,对于中国铁路几十年的发展成就,一是可以用文字表述,更加精准到技术发展的量化报告,展现成就,二也可以通过影视来给予支持,以画面的张力来展现,这则更注重煽情,更好的方式是以精准的定位划分几个小块适时播出。
而中国铁路几十年的成就要通过5分钟的宣传片实现宣传目的,并不容易。
某知名广告品牌专家表示,无论是广告片还是宣传片,不是拍摄完了就结束了,还要投入至少相当于成本的10倍投放,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不过,无论适合不适合,打上“张艺谋”创意自然就会各方“脸上”加分。
除了政府宣传片之外,张艺谋忙里偷闲也接了不少企业广告,公开信息显示:1998年张艺谋拍摄“野力干红”;2001年7月,张艺谋出任TCL手机形象广告片导演;2003年,张艺谋接拍中国石化润滑油公司的“中国石化润滑油”广告片;2003年底,在《英雄》即将拉开神秘幕布时,张艺谋策划制作了丰田新款轿车“VIOS威驰”广告。
除了中国石化润滑油广告等几个广告外,张艺谋参与的诸多广告片均出现在张震燕广告片的名单中。
当然,张艺谋参与拍摄的广告最终能给企业(政府)带来什么效果,也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张艺谋的金字招牌
相对而言,张艺谋品牌下的团队的印象系列也许更适合“城市品牌推广”。
除了拍摄电影外,张艺谋还跨界涉及实景演出与歌剧。
这里,不能不提王潮歌,其在2004年和张艺谋、樊跃共同结成外景实地“刘三姐印象”大型景观文艺演出而一炮走红。即便如此,作为商业卖点,刘三姐和张艺谋才是核心,导演是张艺谋挂帅,王潮歌和樊跃是站在老谋子的背后真抓实干。
不过,在以后的“印象系列”文艺演出中,王潮歌开始成为真正的总导演,而张艺谋由于事情太多成了挂名招牌。
2006年4月,IDG联合高盛、海纳亚洲向印象创意文化公司投资2500万美元,接受投资后,张艺谋等核心人员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他从拿导演费变为股东。而公司的业务模式发生了改变,开始参与部分投资,除“丽江”项目没有股权、“刘三姐”项目有少量股权外,在其他项目中都持股30%~40%。
目前,《印象》系列包括丽江、海南岛、西湖、武夷山等。
“《印象》的商业模式较为成熟:雇佣当地人为演员,把表演搬出舞台,产品中不讲故事,呈现和强化原生态中的天人合一,以当地最有卖点的文化形象为支点,获得当地政府全方位支持。”一位考察过类似印象系列项目的投资人表示,“当然,这种商业模式的风险也很大,虽然有一段时间谣传印象创意文化公司欲上市,后来也不了了之。”
“一部成功的实景剧年收益能达到数千万元,还不包括土地升值的潜在收益,这背后,地方政府的支持是电影界大腕们纷纷进去分食这块蛋糕的主要原因,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政府的支持热情会持续多久,会以什么为核心?”该投资者表示。
更有评论认为,“实景演出”的盛行其实是一种正在崛起的“文化形象工程”,有必要引起社会警惕。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如此“演出”,该降降温了。
抛开围绕张艺谋“老友”们的“商业衍发项目”,真正属于张艺谋自己的似乎还是电影,这是他的主业。在投资者的眼里,张艺谋之所以能横跨电影、印象系列、歌剧、京剧和广告片,只不过他是知名导演,但如此扩张下的张艺谋品牌价值,究竟是增值还是在稀释?
于铁道部拍摄宣传片,张艺谋挂个导演名,提出一些创意和指导意见,就可拿税后250万元,已经让很多人吃惊。
但更让人吃惊并让张艺谋也感到惊讶的是,这个宣传片花了1850万元,有人从中拿了700余万元回扣。
很显然,张艺谋被高价“消费”了。正如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的一位主管负责人向《经济参考报》所透露的,铁道部花费1850万元拍宣传片,就是冲着张艺谋来的,不然不会支付那么多钱。
面对新华社的采访,张艺谋也坦承:希望以后出现类似宣传片的时候,自己要认真对待,希望自己能做更多的深入的了解,调查了解清楚才接这个事情。
已过花甲之年、被称为中国“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的张艺谋,是第一次被高价“消费”吗?如此“消费”,其品牌价值是增值还是在稀释?这些“消费”背后哪些是不知情,哪些是默许?对此我们不得而知,但通过梳理挂名张艺谋的商业宣传片,可以勾画出这个市场的利益链条。
“老友”牵线张艺谋?
毋庸置疑,张艺谋是一个巨大的品牌。他自己目前已有电影、印象系列、歌剧三块主业,其拓展到的广告片,不少是“老友”与张艺谋共同搭建的商业链条。
在这次为铁道部制作的《中国铁路》宣传片,北京新时刻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北京新时刻公司”)浮出水面。
北京新时刻公司成立于2007年3月,法定代表人张震燕。
事实上,张震燕为国内著名制片人,算是与张艺谋一路走过来的“战友”,其是张艺谋导演二十多年来的电影及广告制作伙伴,1992年,其担任《秋菊打官司》的副导演,而在接下来的张艺谋的诸多影片中,张震燕多为制片主任与执行制片人,除了张艺谋的影片外,其也担任其他电影的策划或制片。
公开的信息显示:在与张艺谋一起走过的20多年中,张震燕也在拍摄广告,其在1991年~2004年先后制作的广告有100多部,也包括一些城市宣传片。
如此背景下,能够找到并说服张艺谋并不是难事。在拿到张艺谋亲笔授权后,该公司在2009年10月与铁道部直属事业单位“铁道影视音像中心”签订“《和谐铁路》(后改名为《中国铁路》)宣传片委托摄制协议”。
协议中提到:该宣传片拍摄制作的全部费用为1550万元,由“铁道影视音像中心”分三个节点、分三次支付给北京新时刻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10年,因该宣传片制作期延长、需追加10分钟不同版本,遂北京新时刻公司与“铁道影视音像中心”在原协议基础上签订了补充协议,追加投资300万元,总投资调高至1850万元。
不过,除张艺谋收取250万元酬劳(税后)和缴付117.8万元税款外,其余1482.2万元的投资到底去向何处?北京新时刻公司内部人士透露,除张艺谋的酬劳外,该宣传片的实际制作费用(含税)也就六七百万,剩余的700余万元有人拿了回扣。
而事实究竟如何,中间的来龙去脉究竟怎样,目前并不得而知。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联系到刚回国的张震燕,他表示:“我看了网上的消息,我不想评论,也不想解释,事实怎么样,很多东西还没有理清楚,电话里也不方便,不想面对媒体做一个解释。”
张艺谋的宣传片
尽管一位与张艺谋团队有过亲密接触的知情人士表示,对于宣传片,张艺谋一般是不接的,“就我知道的,有比铁道部宣传片更大的单子,导演也没有接。”
但事实是,“铁道部形象宣传片”并不是张艺谋拍摄的唯一广告片。
公开信息显示,在张震燕诸多知名广告作品中,有一个“成都市形象片”,其背后也有张艺谋的影子。
2003年成都当地的媒体曾报道,执行导演是另外一位摄影高手,张艺谋的“角色”更多也是出创意,当年,张艺谋去成都主要是斟酌哪些地方该浓墨重彩,哪些地方该轻描淡写,剧组根据张艺谋的意思,综合成都特点,做出调整。
这是张艺谋首次通过宣传片讲故事。
当然,至于这个形象片的投入与最终的效应是否成正比,并没有一个公开说法。
“我们也会接到一些部委或者城市的形象宣传片的项目,但创意层面还是有一定局限,多还是拍摄成了风光片,实际上很多未必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某知名广告公司负责人表示。
“但我个人认为,张艺谋还是不适合拍摄宣传片。”知名广告品牌专家潘友林认为。
广告宣传有基本的技术分析,以《中国铁路》宣传片为例,对于中国铁路几十年的发展成就,一是可以用文字表述,更加精准到技术发展的量化报告,展现成就,二也可以通过影视来给予支持,以画面的张力来展现,这则更注重煽情,更好的方式是以精准的定位划分几个小块适时播出。
而中国铁路几十年的成就要通过5分钟的宣传片实现宣传目的,并不容易。
某知名广告品牌专家表示,无论是广告片还是宣传片,不是拍摄完了就结束了,还要投入至少相当于成本的10倍投放,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不过,无论适合不适合,打上“张艺谋”创意自然就会各方“脸上”加分。
除了政府宣传片之外,张艺谋忙里偷闲也接了不少企业广告,公开信息显示:1998年张艺谋拍摄“野力干红”;2001年7月,张艺谋出任TCL手机形象广告片导演;2003年,张艺谋接拍中国石化润滑油公司的“中国石化润滑油”广告片;2003年底,在《英雄》即将拉开神秘幕布时,张艺谋策划制作了丰田新款轿车“VIOS威驰”广告。
除了中国石化润滑油广告等几个广告外,张艺谋参与的诸多广告片均出现在张震燕广告片的名单中。
当然,张艺谋参与拍摄的广告最终能给企业(政府)带来什么效果,也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张艺谋的金字招牌
相对而言,张艺谋品牌下的团队的印象系列也许更适合“城市品牌推广”。
除了拍摄电影外,张艺谋还跨界涉及实景演出与歌剧。
这里,不能不提王潮歌,其在2004年和张艺谋、樊跃共同结成外景实地“刘三姐印象”大型景观文艺演出而一炮走红。即便如此,作为商业卖点,刘三姐和张艺谋才是核心,导演是张艺谋挂帅,王潮歌和樊跃是站在老谋子的背后真抓实干。
不过,在以后的“印象系列”文艺演出中,王潮歌开始成为真正的总导演,而张艺谋由于事情太多成了挂名招牌。
2006年4月,IDG联合高盛、海纳亚洲向印象创意文化公司投资2500万美元,接受投资后,张艺谋等核心人员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他从拿导演费变为股东。而公司的业务模式发生了改变,开始参与部分投资,除“丽江”项目没有股权、“刘三姐”项目有少量股权外,在其他项目中都持股30%~40%。
目前,《印象》系列包括丽江、海南岛、西湖、武夷山等。
“《印象》的商业模式较为成熟:雇佣当地人为演员,把表演搬出舞台,产品中不讲故事,呈现和强化原生态中的天人合一,以当地最有卖点的文化形象为支点,获得当地政府全方位支持。”一位考察过类似印象系列项目的投资人表示,“当然,这种商业模式的风险也很大,虽然有一段时间谣传印象创意文化公司欲上市,后来也不了了之。”
“一部成功的实景剧年收益能达到数千万元,还不包括土地升值的潜在收益,这背后,地方政府的支持是电影界大腕们纷纷进去分食这块蛋糕的主要原因,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政府的支持热情会持续多久,会以什么为核心?”该投资者表示。
更有评论认为,“实景演出”的盛行其实是一种正在崛起的“文化形象工程”,有必要引起社会警惕。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如此“演出”,该降降温了。
抛开围绕张艺谋“老友”们的“商业衍发项目”,真正属于张艺谋自己的似乎还是电影,这是他的主业。在投资者的眼里,张艺谋之所以能横跨电影、印象系列、歌剧、京剧和广告片,只不过他是知名导演,但如此扩张下的张艺谋品牌价值,究竟是增值还是在稀释?
上一篇:国内油价连降燃油附加费不降遭质疑
下一篇:全国铁路法院全部改制移交地方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