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凭什么养活2300万人?
2017-11-22 11:59:22 来源:国是直通车 评论:0 点击:
(原标题:成都凭什么养活2300万人?)
近日,成都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方案向公众征集意见,确定成都十年的发展方向。
具体规划是:战略定位为四川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至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在1360万。
这相当于什么概念?
对比一下北京,今年9月,北京公布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到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也就是说,在人口规模这一指标上,成都有望赶上北京。
人口集聚,利弊共生。于是有人担心,在不远的将来,会不会“有2000万人假装生活在成都”。
成都印象
成都是一个怎样的城市?
音乐人高晓松说,成都是一个有“粘度”的地方,能吸引音乐人留下来,去沉淀、分泌、创作和生活。
民谣歌手赵雷说,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
本文图均为 国是直通车微信公众号 图
导演张艺谋说,成都是一座来了就离不开的城市。
在更多人眼中,成都是一座慵懒的城市,可以在喝茶、打麻将、吃火锅中度过无数个下午。
成都的“慢文化”令人向往。
但如果2300万人同时生活在成都,它还会让人留恋吗?
按照规划,到2035年,成都有望养活2300万人。相当于,在2016年末常住人口1591.8万人的基础上,再增加约700万人。
700万人是什么概念?它几乎与整个香港的人口数量相当。
再来看土地面积。同样养活2300万人,成都的规划总面积为14334平方千米,北京的规划总面积为16410平方千米,较成都多出了2076平方千米。
利用更少的土地,养活与北京相当的人口,闲适不再,成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人们想要“逃离的城市”。
以北京为例,近年来,已经在着手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大城市病”问题。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让城市更宜居。
成都信心
在吸纳人口的同时,继续保持宜居优势,成都似乎充满信心。
从社会环境角度来看,成都规划提出到2035年,中心城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约98平方千米。同时,基本实现城乡社区“15分钟生活圈”覆盖率100%。
同时,成都将继续推动中心城区公共服务布局优化,要求进一步提升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教育设施、社会福利设施以及殡葬设施的品质。
从自然环境角度来看,成都规划构建“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的生态格局,划定城市通风廊道界限,加强龙门山、龙泉山生态保育和生态修复,保护河湖湿地,加强林盘保护和开发利用。
当然,城市的宜居也离不开经济的持续发展。过去十年,成都GDP由2750.48亿元增长至1.2万亿元,增长了近4.4倍。
2017年,前三季度,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25.4亿元,同比增长8.1%,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与全省持平。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所在。对成都而言,宜居的重要条件还包括文化。
成都的文化历史悠久,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的都江堰,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蜀绣、蜀锦、川剧、茶艺都是成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文化的传承和保留,是成都未来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根基。
成都角色
新时代背景下,成都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2016年,《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成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至此,成都成为继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之后第六座被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城市。
在这里,有必要强调“国家中心城市”这一定位。
新公布的成都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方案意见征集稿也明确,要把成都建设成为构筑面向欧亚腹地、融入全球体系的国家中心城市。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绿色城市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城市规划师徐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中,中国的西部需要一个国际门户型中心城市,而在西部城市中,成都具备着很大的优势。
“成都正在成为中国内陆地区通往欧洲的‘前哨’。”徐辉说。
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成都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叠覆盖区域,是连接“一带一路”的枢纽与咽喉,也是向西开放的重要支撑点。
以航空交通为例,成都正在积极建设第二机场——天府国际机场,一期工程计划2019年基本建成,2020年投入使用。
投入运营后,天府国际机场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等级最高的航空港,负责成都出港的全部国际航线。
此外,提高成都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功能,成都规划:拓展蓉欧通道,强化国际货运网络;建设高铁出川通道,提升区域辐射能力;对接高速公路,构建通达全国的高速铁路网;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提升通信枢纽联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