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医疗器械被指垄断:占据中国70%市场
2013-09-07 11:52:41 来源:新浪财经 评论:0 点击:
借收购“灭”对手外资医疗器械被指垄断
刘腾
医疗器械行业再次陷入风波之中。
近日,外媒报道中国正在对医疗器械行业展开反垄断调查。继国家对葛兰素史克公司行贿案件进行立案侦查以来,外资医疗器械公司在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的绝对控制地位也成为各方舆论关注的焦点。
一位行业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由于技术先进,外资医疗器械企业长期占据中国的高端市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不排除这些世界制造业巨头会利用自身在市场上的地位来控制产品价格。而它们能保证价格不跌落,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经销中的行贿行为。
外资占据70%市场
此前,外媒曾报道,中国医疗器械协会一位人士表示,受商务部反垄断局委托,协会正在向3000家医疗器械企业发放调查问卷,收集中外企业的定价和业务情况。
对此,商务部新闻处人士和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相关人士都表示,没进行此类调查。
中国医疗器械协会也声明表示,报道中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协会向各会员企业所发的征求意见稿,是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关于消除地区封锁、打破行业垄断的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调查内容是企业是否在进入市场时遇到地区封锁问题,不涉及报道中提到的“商品进口价格、卖给分销商的价格及生产成本”等内容。
“不管国家有关部门是否在进行这类调查或者是否愿意公开这类调查,有一个事实是明显的,外资品牌对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尤其是高端医疗器械市场拥有强大的掌控力。”一位长期从事医疗器械行业的人士说。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12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收入已经达到1565亿元,近10年复合增长率为21.3%。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樊瑜波教授曾表示,目前中国高端医疗器械70%以上依赖进口,其中高端膝关节、心脏起搏器等几乎100%依赖进口。
而据中国医药(19.61,-0.28,-1.41%)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医疗器械部数据统计,仅在CT设备领域,西门子、东芝[微博]等五家企业占据国内市场的份额就高达90%。
纵向垄断
8月1日,强生(上海)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强生(中国)医疗器材有限公司被认定纵向垄断,赔偿经销商锐邦公司53万元。自此,历经两级法院、审理长达3年的全国首例纵向垄断案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落幕。
行业人士认为,纵向垄断成为外资医疗器械企业最常采用的垄断手法。纵向垄断协议,又被称作垂直限制协议、垂直协议等等,是指在同一产业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处于不同经济层次、没有直接竞争关系但是有买卖关系的经营者,通过明示或者默示的方式达成的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
强生案件也是我国自《垄断法》实施以来,第一个由法院审结且原告胜诉的纵向垄断案件。既然市场存在不同产品的竞争,那么某个品牌单方面控制经销商的最低转售价格,虽然保证了该品牌产品的利润率,但是也会导致市场占有率的损失,这种做法为什么会被判定为垄断呢?
“这是为了保护市场的竞争,要让市场来决定价格,而不是厂家来决定价格,”政法大学经济学副教授吴景明说,“企业这样做被惩罚,是因为它获得了高额的垄断利润。”
实际上,外资企业能够实施纵向垄断的同时保持市场占有率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在营销渠道上的灰色支出,也就是其庞大的营销费用。
“对于医院来说,他们宁可买贵数倍乃至10倍的外资产品,也不愿意买价格只有几分之一的国产产品,中间重要的原因在于存在着层层的灰色交易。”康复之家医疗器械连锁公司董事长柏煜说,他认为家用医疗器械的竞争已经完全市场化,而医院设备采购的竞争则黑幕重重。
一位在医院医疗器械行业从事工作多年的人士表示,大型医疗器械毛利在40%到50%,而用来回扣打点的比例一般在20%左右。
吞并对手抢夺市场
去年11月16日,美国大型医疗企业美敦力公司宣布完成以8.16亿美元收购国内骨科医疗器械公司康辉医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辉”)就是一个明显的案例。
“康辉在国内骨科领域做得很好,占领了不少中低端市场,没想到被收购了。”北京某医疗器械商会一位负责人说,“足以看到外资企业的市场敏感性。”
无独有偶,今年1月17日,美国史赛克公司宣布收购位于常州的骨科产品生产商创生控股。创生控股是香港上市公司,同康辉一样,这也是一家业绩优异,给外资产品造成威胁的公司。史塞克公司收购创生控股的总代价是59亿港元,全部以现金支付。短短3个月时间,我国骨科医疗器械行业排名第一、第二位的企业全数被外企收入囊中。
“外资收购国内医疗器械公司,一个是为了消除竞争对手,另外一个目的是借助国内竞争对手的渠道,渗入还没有控制的基层市场,”方正证券(5.91,0.00,0.00%)分析师刘亚明分析,“它们能这样做,一方面是其高价诱惑,另一方面,也和国内医疗器械企业没有形成足够规模有关系。”
刘腾
医疗器械行业再次陷入风波之中。
近日,外媒报道中国正在对医疗器械行业展开反垄断调查。继国家对葛兰素史克公司行贿案件进行立案侦查以来,外资医疗器械公司在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的绝对控制地位也成为各方舆论关注的焦点。
一位行业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由于技术先进,外资医疗器械企业长期占据中国的高端市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不排除这些世界制造业巨头会利用自身在市场上的地位来控制产品价格。而它们能保证价格不跌落,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经销中的行贿行为。
外资占据70%市场
此前,外媒曾报道,中国医疗器械协会一位人士表示,受商务部反垄断局委托,协会正在向3000家医疗器械企业发放调查问卷,收集中外企业的定价和业务情况。
对此,商务部新闻处人士和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相关人士都表示,没进行此类调查。
中国医疗器械协会也声明表示,报道中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协会向各会员企业所发的征求意见稿,是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关于消除地区封锁、打破行业垄断的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调查内容是企业是否在进入市场时遇到地区封锁问题,不涉及报道中提到的“商品进口价格、卖给分销商的价格及生产成本”等内容。
“不管国家有关部门是否在进行这类调查或者是否愿意公开这类调查,有一个事实是明显的,外资品牌对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尤其是高端医疗器械市场拥有强大的掌控力。”一位长期从事医疗器械行业的人士说。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12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收入已经达到1565亿元,近10年复合增长率为21.3%。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樊瑜波教授曾表示,目前中国高端医疗器械70%以上依赖进口,其中高端膝关节、心脏起搏器等几乎100%依赖进口。
而据中国医药(19.61,-0.28,-1.41%)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医疗器械部数据统计,仅在CT设备领域,西门子、东芝[微博]等五家企业占据国内市场的份额就高达90%。
纵向垄断
8月1日,强生(上海)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强生(中国)医疗器材有限公司被认定纵向垄断,赔偿经销商锐邦公司53万元。自此,历经两级法院、审理长达3年的全国首例纵向垄断案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落幕。
行业人士认为,纵向垄断成为外资医疗器械企业最常采用的垄断手法。纵向垄断协议,又被称作垂直限制协议、垂直协议等等,是指在同一产业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处于不同经济层次、没有直接竞争关系但是有买卖关系的经营者,通过明示或者默示的方式达成的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
强生案件也是我国自《垄断法》实施以来,第一个由法院审结且原告胜诉的纵向垄断案件。既然市场存在不同产品的竞争,那么某个品牌单方面控制经销商的最低转售价格,虽然保证了该品牌产品的利润率,但是也会导致市场占有率的损失,这种做法为什么会被判定为垄断呢?
“这是为了保护市场的竞争,要让市场来决定价格,而不是厂家来决定价格,”政法大学经济学副教授吴景明说,“企业这样做被惩罚,是因为它获得了高额的垄断利润。”
实际上,外资企业能够实施纵向垄断的同时保持市场占有率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在营销渠道上的灰色支出,也就是其庞大的营销费用。
“对于医院来说,他们宁可买贵数倍乃至10倍的外资产品,也不愿意买价格只有几分之一的国产产品,中间重要的原因在于存在着层层的灰色交易。”康复之家医疗器械连锁公司董事长柏煜说,他认为家用医疗器械的竞争已经完全市场化,而医院设备采购的竞争则黑幕重重。
一位在医院医疗器械行业从事工作多年的人士表示,大型医疗器械毛利在40%到50%,而用来回扣打点的比例一般在20%左右。
吞并对手抢夺市场
去年11月16日,美国大型医疗企业美敦力公司宣布完成以8.16亿美元收购国内骨科医疗器械公司康辉医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辉”)就是一个明显的案例。
“康辉在国内骨科领域做得很好,占领了不少中低端市场,没想到被收购了。”北京某医疗器械商会一位负责人说,“足以看到外资企业的市场敏感性。”
无独有偶,今年1月17日,美国史赛克公司宣布收购位于常州的骨科产品生产商创生控股。创生控股是香港上市公司,同康辉一样,这也是一家业绩优异,给外资产品造成威胁的公司。史塞克公司收购创生控股的总代价是59亿港元,全部以现金支付。短短3个月时间,我国骨科医疗器械行业排名第一、第二位的企业全数被外企收入囊中。
“外资收购国内医疗器械公司,一个是为了消除竞争对手,另外一个目的是借助国内竞争对手的渠道,渗入还没有控制的基层市场,”方正证券(5.91,0.00,0.00%)分析师刘亚明分析,“它们能这样做,一方面是其高价诱惑,另一方面,也和国内医疗器械企业没有形成足够规模有关系。”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