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地方债并未整体失控 不会爆发危机
2013-08-31 09:48:27 来源:新浪财经 评论:0 点击:
针对外界关注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问题,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日前表示,将进一步加强高风险地区债务监管并督促地方研究制定逐步化解的措施,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专家认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形势整体可控,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不得不防。要尽快建立预算软约束制度、分类管理政府债务以及及时披露信息等有利于规范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提高财政运行的透明度,防范财政金融风险。
地方债并未整体失控
近日,审计署公布了对36个地方政府本级2011年以来政府性债务情况的“抽查”结果,截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3.85万亿元,两年来增长12.94%。根据审计报告,有9个省会城市的债务率(债务余额与地方政府综合财力的比率)超过100%,最高的达到219.57%。
“应该说,大部分地方政府把借来的钱都投向了保障性住房、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改造、交通运输等方面,这样的投资方向是正确的、科学的,也就是说,这些债务形成的都是一些优质的实物资产。”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周立对本报记者说,从银行借贷导致的短期内期限错配可能造成流动性问题,但地方政府主要将债务资金投资于在未来可能获得较高收益的基础设施上。
专家认为,包括国有资产在内,目前政府拥有的可变现资产较多,有能力应对部分债务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当前地方政府总体负债和国有资产总量相比,应该还是个小数目。整个国有资本的偿债能力是相当强大的。”周立表示,虽然中国地方债务规模还要系统摸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现在没有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性。
风险防范仍不可放松
分析人士指出,政府适度适时举债,并合理运用,可以发挥维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功能。然而,由于预算软约束等机制安排先天不足,部分地方政府举债动力十足、还债意愿较低的现象并不鲜见,相关债务责任的分担缺乏透明度和规范化,已经显露出诸多问题。
审计署公布的审计报告披露了一系列问题,包括土地出让收入增幅下降,部分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加大;部分地区高速公路债务规模增长较快,偿债压力较大;融资平台公司退出管理不到位,部分融资平台公司资产质量较差、偿债能力不强等。
尽管整体可控,但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正在加大。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认为,若放任债务问题发展,不仅会使债务规模再创新高,最终也会造成政府财政收支不平衡,货币增发,物价上涨,并影响产业结构调整进程,拖累高新技术产业等的发展,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不利。
“中国政府的总负债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仍然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指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末,中国政府负债占GDP的比重只有22.8%,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110.2%,也低于亚洲的32.2%。
借钱花应有制度约束
楼继伟表示,下一步将强化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将坚决制止地方政府及所属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融资平台公司违法担保承诺或违规融资行为。健全债权债务人对账机制,做好债务数据统计工作,全面动态监控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
专家认为,目前国家尚未出台统一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虽然部分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债务管理制度,但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规模控制、预算管理和风险预警等管理仍显薄弱。
“现在地方政府借钱花钱缺少约束,今后要相应地增加一些制度约束。”周立认为,有必要对地方政府的债务进行科学的分类,比如投资型债务、消费型债务等,并对所有债务做好预算管理,实现对政府债务总体规模的有效控制。
“同时,在融资花钱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也要做好事前论证和过程管理,必要的时候将这些信息及时公开公示,提高财政运行透明度。”周立表示,建立信息披露制度能够有效防范政府乱花钱的行为,确保政府将借来的钱用于保障民生,或者投在能有投资回报的投资性资产上。
地方债并未整体失控
近日,审计署公布了对36个地方政府本级2011年以来政府性债务情况的“抽查”结果,截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3.85万亿元,两年来增长12.94%。根据审计报告,有9个省会城市的债务率(债务余额与地方政府综合财力的比率)超过100%,最高的达到219.57%。
“应该说,大部分地方政府把借来的钱都投向了保障性住房、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改造、交通运输等方面,这样的投资方向是正确的、科学的,也就是说,这些债务形成的都是一些优质的实物资产。”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周立对本报记者说,从银行借贷导致的短期内期限错配可能造成流动性问题,但地方政府主要将债务资金投资于在未来可能获得较高收益的基础设施上。
专家认为,包括国有资产在内,目前政府拥有的可变现资产较多,有能力应对部分债务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当前地方政府总体负债和国有资产总量相比,应该还是个小数目。整个国有资本的偿债能力是相当强大的。”周立表示,虽然中国地方债务规模还要系统摸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现在没有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性。
风险防范仍不可放松
分析人士指出,政府适度适时举债,并合理运用,可以发挥维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功能。然而,由于预算软约束等机制安排先天不足,部分地方政府举债动力十足、还债意愿较低的现象并不鲜见,相关债务责任的分担缺乏透明度和规范化,已经显露出诸多问题。
审计署公布的审计报告披露了一系列问题,包括土地出让收入增幅下降,部分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加大;部分地区高速公路债务规模增长较快,偿债压力较大;融资平台公司退出管理不到位,部分融资平台公司资产质量较差、偿债能力不强等。
尽管整体可控,但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正在加大。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认为,若放任债务问题发展,不仅会使债务规模再创新高,最终也会造成政府财政收支不平衡,货币增发,物价上涨,并影响产业结构调整进程,拖累高新技术产业等的发展,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不利。
“中国政府的总负债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仍然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指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末,中国政府负债占GDP的比重只有22.8%,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110.2%,也低于亚洲的32.2%。
借钱花应有制度约束
楼继伟表示,下一步将强化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将坚决制止地方政府及所属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融资平台公司违法担保承诺或违规融资行为。健全债权债务人对账机制,做好债务数据统计工作,全面动态监控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
专家认为,目前国家尚未出台统一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虽然部分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债务管理制度,但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规模控制、预算管理和风险预警等管理仍显薄弱。
“现在地方政府借钱花钱缺少约束,今后要相应地增加一些制度约束。”周立认为,有必要对地方政府的债务进行科学的分类,比如投资型债务、消费型债务等,并对所有债务做好预算管理,实现对政府债务总体规模的有效控制。
“同时,在融资花钱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也要做好事前论证和过程管理,必要的时候将这些信息及时公开公示,提高财政运行透明度。”周立表示,建立信息披露制度能够有效防范政府乱花钱的行为,确保政府将借来的钱用于保障民生,或者投在能有投资回报的投资性资产上。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