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有机产品:标签少多了 仍有商贩在忽悠
2013-04-17 11:23:18 来源:腾讯财经 评论:0 点击:
近年来,随着消费水平的普遍提高,国人越来越关注“餐桌上的健康”,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让“有机产品”渐入人们的视野,且越来越受欢迎。有机产品好卖,假冒“有机”便“应运而生”。两年前,媒体曾集中披露有机产品市场上大量存在的自制有机标签、随意贴标等欺诈现象以及认证机构混乱、给钱就能认证等问题。
认证新规可谓严苛
有机水果蔬菜难寻
早在2005年,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认监委)就出台了《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并于当年实施。2011年,为进一步完善有机产品认证制度,规范有机产品认证活动,保证认证活动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国家认监委又颁布了修订的《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新版规则从去年3月1日开始实施、7月1日全面实施。至今,新规已实施一年有余,有机产品市场乱象是否有所改观?近日我就此做了些调查。
4月5日中午,我先来到北京市朝阳区大望路附近的几个小型便利店、水果店。在蔬菜水果专区,没有发现任何有机水果蔬菜产品。带着疑惑,我又走访了沃尔玛、华联等大型超市,仍未发现标签名称中含有“有机”字样的蔬菜水果产品。曾经泛滥的号称“有机”的蔬菜水果不见踪迹,应该说与新规对有机产品的认证较之以前更为严苛密切相关。按新规要求,去年7月1日后出厂销售的有机产品,须统一加施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含有机转换产品认证标志)、唯一编号(有机码)和认证机构名称(标识),认证机构须把资料都上传到认监委备案,凭借惟一编码,消费者可以到统一的网站去查询;新标志防伪性强,加施数量控制严格,须用在每个最小包装单位上;“农残指标不得检出”的规定,使此前20多个农残指标由“限制数量标准”变为“零残留”,这对生产企业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产品样本检测,同一地块种植100个品种原来只检测10个,新标准要求100个都要检测。新规中对有机市场不规范行为的处罚也更为严格。按新规要求,认证委托人的生产加工活动如果存在提供虚假信息,不诚信的,或存在认证现场检查场所外进行再次加工、分装、分割情况的,或经监(检)测产地环境受到污染的等10类情况的其中一条,将不予批准认证。此外,如果有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了有机产品国家标准禁用物质或者受到禁用物质污染的,或超范围使用认证标志的,或产地(基地)环境质量不符合认证要求的等12类情况的其中一条,认证机构应当撤销认证证书,并对外公布,而且认证证书被注销或撤销后,不能以任何理由予以恢复。如此一来,使得一些不法厂商不敢再用普通产品来冒充有机产品。10日,我在沃尔玛建国路分店、京客隆甜水园店看到,一些有机鸡蛋、花生油、花生、杂粮、玉米粉等产品外包装符合新规要求,三种标识齐全。
有机标签仍待规范
一些商贩信口雌黄
调查中发现,虽然有机产品市场鱼目混珠的状况已得到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误导、欺骗消费者的现象。5日下午我在北京海淀区一个大型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调查时,询问一家商贩有没有有机水果,卖水果的指着一箱皮儿还泛绿的木瓜说:“这些绝对都是有机的。”但从标签看,显然不是有机产品。我进一步询问:“这些木瓜的名称标签里没含有‘有机’字样,包装上也没有任何标识,怎么判断呢?”“不用凭证,这皮儿还没黄,表明就没有用任何催熟剂,不像那些都用了”,商贩指着另一堆黄皮木瓜说。当我想要再深入了解时,商贩机警地说:“你问这些干什么,是不是有机你自己是看不出来的。”10日,我在一家大型超市里发现,单独售卖的某品牌袋装有机鸡标识齐全,但当这种产品和另一产品一起搭售时,随机选取一袋,却在这个产品的包装袋上找不到唯一编号。此外,同一品牌的两种紫菜,都标着有机产品,只有一种标识齐全,另一种却缺少唯一编号。
调查中我还发现,有些产品描述不规范,也易对消费者产生误导。在西城区的一个茶叶专卖店中,我发现某种茶叶的包装上印有“有机绿茶”的字样,但却没有新规中要求的任何标识。在我的追问下,店主解释道,这种茶的名字本身就叫“有机茶”。在几家超市中,我注意到某豆芽的包装袋上的名称不含“有机”字样,也没有有机的任何标识,却使用了“无污染”的字眼。据有关专家说,“无污染”和“纯天然”属于民间俗语界定,没有标准,是不允许在产品说明中使用的。
众多网店打“有机”牌
网络乱象暴监管漏洞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新规落实情况,在实体店调查的同时,我还在网上作了一番探询。我在某购物网站上键入“有机食品”进行搜索,出现很多自称卖有机食品的店铺,其中一部分商家在产品介绍中将认证标识展示得很齐全,看上去产品已经达到国家有机食品的要求,但仍有大量店铺的所谓的“有机产品”并不符合新规的要求,这些店铺将“有机”和“绿色”、“无公害”等字眼组合在一起,混淆了有机食品的概念。我试着和一个经营“有机小米”的卖家交谈,询问卖的是否为有机食品时,对方回答得很肯定,但当我要求看一下有机产品销售证时,卖家却表示没有。随后我又询问一些经营“有机蔬菜”的卖家,对方大都表示食品的生产基地绝对是“有机农场”。但当我进一步询问有无相关认证时,卖家却承认只有食品流通许可证、蔬菜检测报告等材料,而没达到新规则中要求的有机产品要有唯一编号的标准。我询问了一个卖“有机玉米”的卖家是不是有机玉米,店铺表示“有机标”正在申请中,现在属无公害。我又问:现在不是,那为什么还自称有机呢?店铺却回复:产品已经达到标准。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有机产品认证新规的实施,确实使有机产品市场的混乱局面大为改观,一些冒充有机产品的未认证产品逐渐退出了市场,但仍有一些商家为推销产品,在交易时用虚假信息误导消费者。此外,网络有机产品市场依然较为混乱,监管漏洞较大,亟待规范。
认证新规可谓严苛
有机水果蔬菜难寻
早在2005年,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认监委)就出台了《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并于当年实施。2011年,为进一步完善有机产品认证制度,规范有机产品认证活动,保证认证活动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国家认监委又颁布了修订的《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新版规则从去年3月1日开始实施、7月1日全面实施。至今,新规已实施一年有余,有机产品市场乱象是否有所改观?近日我就此做了些调查。
4月5日中午,我先来到北京市朝阳区大望路附近的几个小型便利店、水果店。在蔬菜水果专区,没有发现任何有机水果蔬菜产品。带着疑惑,我又走访了沃尔玛、华联等大型超市,仍未发现标签名称中含有“有机”字样的蔬菜水果产品。曾经泛滥的号称“有机”的蔬菜水果不见踪迹,应该说与新规对有机产品的认证较之以前更为严苛密切相关。按新规要求,去年7月1日后出厂销售的有机产品,须统一加施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含有机转换产品认证标志)、唯一编号(有机码)和认证机构名称(标识),认证机构须把资料都上传到认监委备案,凭借惟一编码,消费者可以到统一的网站去查询;新标志防伪性强,加施数量控制严格,须用在每个最小包装单位上;“农残指标不得检出”的规定,使此前20多个农残指标由“限制数量标准”变为“零残留”,这对生产企业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产品样本检测,同一地块种植100个品种原来只检测10个,新标准要求100个都要检测。新规中对有机市场不规范行为的处罚也更为严格。按新规要求,认证委托人的生产加工活动如果存在提供虚假信息,不诚信的,或存在认证现场检查场所外进行再次加工、分装、分割情况的,或经监(检)测产地环境受到污染的等10类情况的其中一条,将不予批准认证。此外,如果有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了有机产品国家标准禁用物质或者受到禁用物质污染的,或超范围使用认证标志的,或产地(基地)环境质量不符合认证要求的等12类情况的其中一条,认证机构应当撤销认证证书,并对外公布,而且认证证书被注销或撤销后,不能以任何理由予以恢复。如此一来,使得一些不法厂商不敢再用普通产品来冒充有机产品。10日,我在沃尔玛建国路分店、京客隆甜水园店看到,一些有机鸡蛋、花生油、花生、杂粮、玉米粉等产品外包装符合新规要求,三种标识齐全。
有机标签仍待规范
一些商贩信口雌黄
调查中发现,虽然有机产品市场鱼目混珠的状况已得到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误导、欺骗消费者的现象。5日下午我在北京海淀区一个大型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调查时,询问一家商贩有没有有机水果,卖水果的指着一箱皮儿还泛绿的木瓜说:“这些绝对都是有机的。”但从标签看,显然不是有机产品。我进一步询问:“这些木瓜的名称标签里没含有‘有机’字样,包装上也没有任何标识,怎么判断呢?”“不用凭证,这皮儿还没黄,表明就没有用任何催熟剂,不像那些都用了”,商贩指着另一堆黄皮木瓜说。当我想要再深入了解时,商贩机警地说:“你问这些干什么,是不是有机你自己是看不出来的。”10日,我在一家大型超市里发现,单独售卖的某品牌袋装有机鸡标识齐全,但当这种产品和另一产品一起搭售时,随机选取一袋,却在这个产品的包装袋上找不到唯一编号。此外,同一品牌的两种紫菜,都标着有机产品,只有一种标识齐全,另一种却缺少唯一编号。
调查中我还发现,有些产品描述不规范,也易对消费者产生误导。在西城区的一个茶叶专卖店中,我发现某种茶叶的包装上印有“有机绿茶”的字样,但却没有新规中要求的任何标识。在我的追问下,店主解释道,这种茶的名字本身就叫“有机茶”。在几家超市中,我注意到某豆芽的包装袋上的名称不含“有机”字样,也没有有机的任何标识,却使用了“无污染”的字眼。据有关专家说,“无污染”和“纯天然”属于民间俗语界定,没有标准,是不允许在产品说明中使用的。
众多网店打“有机”牌
网络乱象暴监管漏洞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新规落实情况,在实体店调查的同时,我还在网上作了一番探询。我在某购物网站上键入“有机食品”进行搜索,出现很多自称卖有机食品的店铺,其中一部分商家在产品介绍中将认证标识展示得很齐全,看上去产品已经达到国家有机食品的要求,但仍有大量店铺的所谓的“有机产品”并不符合新规的要求,这些店铺将“有机”和“绿色”、“无公害”等字眼组合在一起,混淆了有机食品的概念。我试着和一个经营“有机小米”的卖家交谈,询问卖的是否为有机食品时,对方回答得很肯定,但当我要求看一下有机产品销售证时,卖家却表示没有。随后我又询问一些经营“有机蔬菜”的卖家,对方大都表示食品的生产基地绝对是“有机农场”。但当我进一步询问有无相关认证时,卖家却承认只有食品流通许可证、蔬菜检测报告等材料,而没达到新规则中要求的有机产品要有唯一编号的标准。我询问了一个卖“有机玉米”的卖家是不是有机玉米,店铺表示“有机标”正在申请中,现在属无公害。我又问:现在不是,那为什么还自称有机呢?店铺却回复:产品已经达到标准。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有机产品认证新规的实施,确实使有机产品市场的混乱局面大为改观,一些冒充有机产品的未认证产品逐渐退出了市场,但仍有一些商家为推销产品,在交易时用虚假信息误导消费者。此外,网络有机产品市场依然较为混乱,监管漏洞较大,亟待规范。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