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问题校服厂商三年四上黑榜却连年中标
2013-02-21 10:03:10 来源:新浪财经 评论:0 点击:
上海调查“问题校服”购销过程
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局纪检监察部门已着手调查“问题校服”购销过程,一旦查实教育系统的公职人员、教职员工涉及违纪违规行为,将依规予以严肃处理。目前,“问题校服”生产商上海欧霞时装有限公司全部库存服装原料20批次371卷已被强制封存。令人不解的是,“问题校服”的厂商居然三年中四上黑榜,却连年中标。
涉事校服厂商
三年四度抽检不合格
听闻校服抽检出可致癌物质后许多家长表示担忧。家住上海市长宁区的学生家长周女士说:“校服、校车、教具等学生用品,不仅要符合国家标准,甚至应该高于国家标准。学校应当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身’在前,这是最基本的责任和底线。”
目前经核查,浦东有25所学校使用了欧霞公司生产的校服。这些校服虽然与发现质量问题的学生演出服同厂生产,但并非同批次、同款式。出于慎重起见,已经被有关部门封存后组织送检。
截至目前,上海市纤维检验所已收到25所学校送检的各类欧霞产校服67批次,其中包括已经使用过的样品56批次、新样品11批次。纤维检验所将按照《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等标准要求,对新样品主要检测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异味、甲醛、pH值、耐摩擦色牢度、耐酸汗渍色牢度、耐碱汗渍色牢度、耐水色牢度等项目,对已使用过的送检样品主要检测可致癌芳香胺染料。
据调查,欧霞公司含致癌芳香胺染料的黑色镶边面料出自浙江省绍兴县欧林纺织品有限公司,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19日也已向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出协查函。
针对“问题校服”事件,上海还将推出包括明确准入标准,规范订货主体和程序,实施过程抽查,合理确定价格和信息充分公开的一系列措施,对校服实现严格监管。
“黑榜常客”为何年年中标?
上海质监部门表示,加上这次抽检出可致癌物质,欧霞公司的产品三年来四次登上了质量抽检不合格“黑榜”,其中两次是因为pH值超标。这样的“黑榜常客”为何还能年年中标?记者调查发现,小企业制衣成本低、学校采购权限大、监管环节存漏洞是主要因素。
据了解,在上海等全国许多地方,校服生产厂家大多是欧霞公司这样的小企业,而校服的生产本身几乎没有任何门槛,“能做服装的厂子,基本上都能做校服。”
学校为什么一定要找这种小企业生产校服,而不能找相对更有质量保证的大企业?最普遍的说辞是校服限价过低。上海某小学退休校长张京堂说,高中学校自制校服每套不能超过250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自制校服每套不能超过150元,采购价格需要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批。
“现在市面上小孩子好一点的衣服,150块能买到吗?校服成本一年比一年高,价格却不能动,学校怕家长投诉乱收费,只能压低成本。小企业也是微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服装生产企业负责人说。
企业为了赚钱“偷工减料”,学校为了价廉“睁眼闭眼”,致使无良商家仍能订单不断。更重要的是,自制校服的采购权完全在学校手里,教育主管部门除了价格把控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监督管理的职责。
“我们只跟学校打交道,竞标的时候,我们拿服装过去,把服装的原料、设计讲出来以后,完全由学校来选要哪家的服装。他们基本上选了一次,我们就会合作好几年。”王龙珠坦言,生意总免不了熟人牵线搭桥,有一些人情往来。一家校服生产厂家生产的校服不仅对口多个学校,还可以从幼儿园到高中“通吃”。
在校服的采购和验收过程中,学校的权力缺少约束,另一方面,也不具备鉴别校服质量的能力和技能,容易被不法厂商忽悠。
“我们没办法,只能看看衣服是否有破洞、脱线等情况,不可能分辨出原材料是否有毒害。有些合作多年的老企业,可能连质检报告都不看就收货了。”上海市浦东新区江镇中学学生处的老师说,对学生校服质量或原材料进行把关,“这应该是其他部门的事情”。
管好校服
不是一个部门的事
18日晚,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就“问题校服”事件作出了反思:“调查欧霞公司存在问题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已经暴露出在实际工作中监管不严、职责不明等问题,各部门间协调机制尚不完善,监管也有漏洞。”此外,有关部门表示,调查中一旦发现公职人员、学校教职工有违规违纪行为,将予以严肃处理。
专家指出,校服、校车、教具等学生校园用品的生产流动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如何守住安全底线,保障学生基本权益,绝非一方责任,而需各职能部门打破壁垒统筹监管。
譬如,提高承制企业准入门槛,进行生产流动全环节的“闭环式”管理。长期关注校园安全的上海市人大代表刘震华说,参照其他国家的经验,应尽快设置校园用品生产流通管理规定,明确各个环节的牵头责任部门。校服、校车等生产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应当高于一般同类企业。也应当鼓励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增加对校服等校园用品的非营利性投入。
其次,上海市商业流通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说,相关部门应建立校服生产企业“黑名单”制度,提高企业违法或犯错的成本,将不合格的产品和生产企业及时清除出市场,对无良企业进行“一票否决”。
招标采购校服等校园用品的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只问价而不问质,应当充分发挥其管理服务的职能。与此同时,专家提议是否由部分城市区县开展试点,制定校服等校园用品的集中采购方案。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和家庭收入情况,对部分困难群体和贫困地区学校提供财政补助。
还有不少学生家长呼吁,学校在定制采购校服等校园用品的过程中,应多尊重学生家长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充分发挥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请家长一起协助监管把好质量关。
“新华视点”记者俞菀周蕊孙青
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局纪检监察部门已着手调查“问题校服”购销过程,一旦查实教育系统的公职人员、教职员工涉及违纪违规行为,将依规予以严肃处理。目前,“问题校服”生产商上海欧霞时装有限公司全部库存服装原料20批次371卷已被强制封存。令人不解的是,“问题校服”的厂商居然三年中四上黑榜,却连年中标。
涉事校服厂商
三年四度抽检不合格
听闻校服抽检出可致癌物质后许多家长表示担忧。家住上海市长宁区的学生家长周女士说:“校服、校车、教具等学生用品,不仅要符合国家标准,甚至应该高于国家标准。学校应当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身’在前,这是最基本的责任和底线。”
目前经核查,浦东有25所学校使用了欧霞公司生产的校服。这些校服虽然与发现质量问题的学生演出服同厂生产,但并非同批次、同款式。出于慎重起见,已经被有关部门封存后组织送检。
截至目前,上海市纤维检验所已收到25所学校送检的各类欧霞产校服67批次,其中包括已经使用过的样品56批次、新样品11批次。纤维检验所将按照《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等标准要求,对新样品主要检测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异味、甲醛、pH值、耐摩擦色牢度、耐酸汗渍色牢度、耐碱汗渍色牢度、耐水色牢度等项目,对已使用过的送检样品主要检测可致癌芳香胺染料。
据调查,欧霞公司含致癌芳香胺染料的黑色镶边面料出自浙江省绍兴县欧林纺织品有限公司,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19日也已向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出协查函。
针对“问题校服”事件,上海还将推出包括明确准入标准,规范订货主体和程序,实施过程抽查,合理确定价格和信息充分公开的一系列措施,对校服实现严格监管。
“黑榜常客”为何年年中标?
上海质监部门表示,加上这次抽检出可致癌物质,欧霞公司的产品三年来四次登上了质量抽检不合格“黑榜”,其中两次是因为pH值超标。这样的“黑榜常客”为何还能年年中标?记者调查发现,小企业制衣成本低、学校采购权限大、监管环节存漏洞是主要因素。
据了解,在上海等全国许多地方,校服生产厂家大多是欧霞公司这样的小企业,而校服的生产本身几乎没有任何门槛,“能做服装的厂子,基本上都能做校服。”
学校为什么一定要找这种小企业生产校服,而不能找相对更有质量保证的大企业?最普遍的说辞是校服限价过低。上海某小学退休校长张京堂说,高中学校自制校服每套不能超过250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自制校服每套不能超过150元,采购价格需要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批。
“现在市面上小孩子好一点的衣服,150块能买到吗?校服成本一年比一年高,价格却不能动,学校怕家长投诉乱收费,只能压低成本。小企业也是微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服装生产企业负责人说。
企业为了赚钱“偷工减料”,学校为了价廉“睁眼闭眼”,致使无良商家仍能订单不断。更重要的是,自制校服的采购权完全在学校手里,教育主管部门除了价格把控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监督管理的职责。
“我们只跟学校打交道,竞标的时候,我们拿服装过去,把服装的原料、设计讲出来以后,完全由学校来选要哪家的服装。他们基本上选了一次,我们就会合作好几年。”王龙珠坦言,生意总免不了熟人牵线搭桥,有一些人情往来。一家校服生产厂家生产的校服不仅对口多个学校,还可以从幼儿园到高中“通吃”。
在校服的采购和验收过程中,学校的权力缺少约束,另一方面,也不具备鉴别校服质量的能力和技能,容易被不法厂商忽悠。
“我们没办法,只能看看衣服是否有破洞、脱线等情况,不可能分辨出原材料是否有毒害。有些合作多年的老企业,可能连质检报告都不看就收货了。”上海市浦东新区江镇中学学生处的老师说,对学生校服质量或原材料进行把关,“这应该是其他部门的事情”。
管好校服
不是一个部门的事
18日晚,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就“问题校服”事件作出了反思:“调查欧霞公司存在问题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已经暴露出在实际工作中监管不严、职责不明等问题,各部门间协调机制尚不完善,监管也有漏洞。”此外,有关部门表示,调查中一旦发现公职人员、学校教职工有违规违纪行为,将予以严肃处理。
专家指出,校服、校车、教具等学生校园用品的生产流动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如何守住安全底线,保障学生基本权益,绝非一方责任,而需各职能部门打破壁垒统筹监管。
譬如,提高承制企业准入门槛,进行生产流动全环节的“闭环式”管理。长期关注校园安全的上海市人大代表刘震华说,参照其他国家的经验,应尽快设置校园用品生产流通管理规定,明确各个环节的牵头责任部门。校服、校车等生产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应当高于一般同类企业。也应当鼓励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增加对校服等校园用品的非营利性投入。
其次,上海市商业流通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说,相关部门应建立校服生产企业“黑名单”制度,提高企业违法或犯错的成本,将不合格的产品和生产企业及时清除出市场,对无良企业进行“一票否决”。
招标采购校服等校园用品的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只问价而不问质,应当充分发挥其管理服务的职能。与此同时,专家提议是否由部分城市区县开展试点,制定校服等校园用品的集中采购方案。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和家庭收入情况,对部分困难群体和贫困地区学校提供财政补助。
还有不少学生家长呼吁,学校在定制采购校服等校园用品的过程中,应多尊重学生家长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充分发挥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请家长一起协助监管把好质量关。
“新华视点”记者俞菀周蕊孙青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