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称日化产品今年已多次被涨价 感觉疲于应付
2012-10-26 11:37:50 来源:新浪 评论:0 点击:
自从上周“日化产品下月将集体提价5%至15%”的消息开始扩散,广大消费者也随之经历了一轮新的震荡。随着宝洁、联合利华、立白等日化行业重要企业相继出面否认,这一次的提价传闻似乎又最终在一片辟谣声中归于沉寂。
尽管所谓的消费者“囤积潮”并未像传说中那样出现,但每次涨价传闻面世,不管是“空穴来风”还是“狼来了”,都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依然证明了消费者心中那架价格天平的灵敏度。广东省日化商会秘书长余雪玲说,“价格是柄双刃剑。”不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没有人希望这把剑最终砍到自己的脖子上,当传闻逐渐平息,时间自会给出结果。
超市:“再不买就要涨价了”
上周才做过一次日用消费品大促销的广州珠江新城吉之岛超市,在日化用品涨价传闻之下显得波澜不惊。面对记者询问,售货员无动于衷:“涨价?这是厂家决定的事。你看我们该促销的还是在促销。”
在广州,记者所采访的绝大多数卖场对涨价传闻都持否认态度,唯有华润万家五羊新城店蓝月亮专柜工作人员的说法完全相反。
在蓝月亮专柜的显著位置可见,原价56元的3kg装洗衣液现价39.9元。售货员劝说每一位前来询问的顾客优先考虑购买这款产品:“现在买最优惠了,国庆节期间都没有这么大的促销力度。”
而对于在多个品牌之间犹豫不决的顾客,这位售货员则会继续补充推荐理由:“再不买就要涨价了,这是确切的消息。下个月肯定没有这样的促销力度,我自己都已经买了好几瓶回去。你看最近油、米都已经涨了,洗涤用品很快也会跟着涨的。”
今年4月本报的确曾有报道,食用油行业的金龙鱼、福临门等品牌价格涨幅达8%,奶粉业雀巢、美赞臣价格涨幅近10%,日用品行业宝洁旗下品牌全线提价,最高涨幅超15%,但这与此次的涨价传闻却并无必然联系。广东省日化商会副秘书长谷俊则分析认为,“不排除经销商为增加销量而借涨价消息促使消费者做出购买决定”,这样看来,超市售货员借涨价传闻来促销的动机更具合理性。
企业:今年已经“被涨价”多次
“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日化企业集体提价传闻完全不实。”日化行业四巨头之一,立白集团副总裁、首席新闻发言人许晓东一字一顿地说。事实上,自上周传出日化企业集体提价的消息以来,业内多家重要企业都陆续作出了明确否认。
“涨价?没有的事!”联合利华北亚区副总裁曾锡文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已经“被涨价”多次,但最后事实都证明传闻不实。宝洁公司大中华区对外事务部经理张群翔也否认了新近提价传闻,不过未作进一步评论。记者尝试联系蓝月亮公司方面,但截至发稿时止对方尚无回应。
提价传闻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当前企业普遍面临的成本压力,但联合利华北亚区副总裁曾锡文则完全否认了这一原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目前油价并不高,而且震荡下行,所以我们洗涤类产品不会有原材料价格方面上涨的压力。”
立白集团副总裁许晓东则表示,自2008年以来,日化行业原材料价格一直居于高位,整体趋势也是继续走高,这对企业造成成本压力是必然的,但压力有急有缓,再急也不至于急到令全行业“集体提价”的程度,最多就是像去年3月份一样,利润空间小的低端产品对成本上升的影响比较敏感,从而小幅度提价。
对于时不时出现的提价传闻,这些企业多已感觉疲于应付。“去年3月大炒过一轮,发改委调查之后才平息。事实上,在日化这种高度竞争的行业,提价本身就是一件让消费者敏感的事,‘集体提价’‘联合提价’就更加是天方夜谭了。”许晓东说。
行业:价格是柄“双刃剑”
对于日化这类快速消费品来说,价格从来都是一个敏感而重要的市场要素。如果价格过高令消费者无法接受,销量必然大受影响;而如果成本上升而价格不变,利润空间又必然被压缩。因此,如何在这其中取得微妙的平衡,一直都是日化行业的永恒议题,正如广东省日化商会秘书长余雪玲所说:价格是一柄永远高悬在日化企业头顶的“双刃剑”。
公开资料表明,2008年生产一吨洗衣粉的原材料成本约3000元,到今年已经升至5000元,相比4年前,涨幅接近70%。与之相对应的是,近三年来日化产品价格也一直呈上涨趋势,联合利华、宝洁等产品价格环比增长了20%左右,例如400毫升装宝洁海飞丝洗发水,三年前售价27元至27.5元,现在则是43-45元。
广东省日化商会秘书长余雪玲指出,原材料成本仅仅只是企业运营成本的一部分,完整的成本还要放到整个产业链的所有环节中来考量:社保资金逐年累加攀升,员工工资逐年增加,企业须付出更高的人力成本;物流提价,企业须付出更多的包装、运输成本;水、电、租金、宣传费用等任何一个要素提价,企业成本都要随之增加。
“一方面,企业会通过不断的内部调整来消化这些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但另一方面,产品价格随成本的增加而增加,也实属必然。”余雪玲举例说,企业可能通过研发新产品来消化一部分成本压力,新产品的价格也可能随研发等成本而有所提升,“但这之中的逻辑不应该被理解成:为提价而推新品。”
市场:消费者未现“囤货潮”
“大概是日化市场实在太平静了,所以总有一些消息被制造出来打破平静。”广东省日化商会秘书长余雪玲笑言,“不过,购买行为本质上还是基于实际的需要,我相信消费者的理性不会再轻易被传言煽动。”
根据记者对广州各大卖场的走访了解,这一次的日化产品集体提价传闻的确并未掀起所谓的“囤货潮”。在广州珠江新城吉之岛超市,年轻的“新晋妈咪”陈璟一语道破这种“淡定”的心态:“首先,该花的钱总是要花;其次,货架上的‘特价’标签永远最吸引我;最后实在不行,我每个月都去香港买奶粉,顺便‘打酱油’就是了。”
尽管所谓的消费者“囤积潮”并未像传说中那样出现,但每次涨价传闻面世,不管是“空穴来风”还是“狼来了”,都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依然证明了消费者心中那架价格天平的灵敏度。广东省日化商会秘书长余雪玲说,“价格是柄双刃剑。”不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没有人希望这把剑最终砍到自己的脖子上,当传闻逐渐平息,时间自会给出结果。
超市:“再不买就要涨价了”
上周才做过一次日用消费品大促销的广州珠江新城吉之岛超市,在日化用品涨价传闻之下显得波澜不惊。面对记者询问,售货员无动于衷:“涨价?这是厂家决定的事。你看我们该促销的还是在促销。”
在广州,记者所采访的绝大多数卖场对涨价传闻都持否认态度,唯有华润万家五羊新城店蓝月亮专柜工作人员的说法完全相反。
在蓝月亮专柜的显著位置可见,原价56元的3kg装洗衣液现价39.9元。售货员劝说每一位前来询问的顾客优先考虑购买这款产品:“现在买最优惠了,国庆节期间都没有这么大的促销力度。”
而对于在多个品牌之间犹豫不决的顾客,这位售货员则会继续补充推荐理由:“再不买就要涨价了,这是确切的消息。下个月肯定没有这样的促销力度,我自己都已经买了好几瓶回去。你看最近油、米都已经涨了,洗涤用品很快也会跟着涨的。”
今年4月本报的确曾有报道,食用油行业的金龙鱼、福临门等品牌价格涨幅达8%,奶粉业雀巢、美赞臣价格涨幅近10%,日用品行业宝洁旗下品牌全线提价,最高涨幅超15%,但这与此次的涨价传闻却并无必然联系。广东省日化商会副秘书长谷俊则分析认为,“不排除经销商为增加销量而借涨价消息促使消费者做出购买决定”,这样看来,超市售货员借涨价传闻来促销的动机更具合理性。
企业:今年已经“被涨价”多次
“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日化企业集体提价传闻完全不实。”日化行业四巨头之一,立白集团副总裁、首席新闻发言人许晓东一字一顿地说。事实上,自上周传出日化企业集体提价的消息以来,业内多家重要企业都陆续作出了明确否认。
“涨价?没有的事!”联合利华北亚区副总裁曾锡文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已经“被涨价”多次,但最后事实都证明传闻不实。宝洁公司大中华区对外事务部经理张群翔也否认了新近提价传闻,不过未作进一步评论。记者尝试联系蓝月亮公司方面,但截至发稿时止对方尚无回应。
提价传闻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当前企业普遍面临的成本压力,但联合利华北亚区副总裁曾锡文则完全否认了这一原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目前油价并不高,而且震荡下行,所以我们洗涤类产品不会有原材料价格方面上涨的压力。”
立白集团副总裁许晓东则表示,自2008年以来,日化行业原材料价格一直居于高位,整体趋势也是继续走高,这对企业造成成本压力是必然的,但压力有急有缓,再急也不至于急到令全行业“集体提价”的程度,最多就是像去年3月份一样,利润空间小的低端产品对成本上升的影响比较敏感,从而小幅度提价。
对于时不时出现的提价传闻,这些企业多已感觉疲于应付。“去年3月大炒过一轮,发改委调查之后才平息。事实上,在日化这种高度竞争的行业,提价本身就是一件让消费者敏感的事,‘集体提价’‘联合提价’就更加是天方夜谭了。”许晓东说。
行业:价格是柄“双刃剑”
对于日化这类快速消费品来说,价格从来都是一个敏感而重要的市场要素。如果价格过高令消费者无法接受,销量必然大受影响;而如果成本上升而价格不变,利润空间又必然被压缩。因此,如何在这其中取得微妙的平衡,一直都是日化行业的永恒议题,正如广东省日化商会秘书长余雪玲所说:价格是一柄永远高悬在日化企业头顶的“双刃剑”。
公开资料表明,2008年生产一吨洗衣粉的原材料成本约3000元,到今年已经升至5000元,相比4年前,涨幅接近70%。与之相对应的是,近三年来日化产品价格也一直呈上涨趋势,联合利华、宝洁等产品价格环比增长了20%左右,例如400毫升装宝洁海飞丝洗发水,三年前售价27元至27.5元,现在则是43-45元。
广东省日化商会秘书长余雪玲指出,原材料成本仅仅只是企业运营成本的一部分,完整的成本还要放到整个产业链的所有环节中来考量:社保资金逐年累加攀升,员工工资逐年增加,企业须付出更高的人力成本;物流提价,企业须付出更多的包装、运输成本;水、电、租金、宣传费用等任何一个要素提价,企业成本都要随之增加。
“一方面,企业会通过不断的内部调整来消化这些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但另一方面,产品价格随成本的增加而增加,也实属必然。”余雪玲举例说,企业可能通过研发新产品来消化一部分成本压力,新产品的价格也可能随研发等成本而有所提升,“但这之中的逻辑不应该被理解成:为提价而推新品。”
市场:消费者未现“囤货潮”
“大概是日化市场实在太平静了,所以总有一些消息被制造出来打破平静。”广东省日化商会秘书长余雪玲笑言,“不过,购买行为本质上还是基于实际的需要,我相信消费者的理性不会再轻易被传言煽动。”
根据记者对广州各大卖场的走访了解,这一次的日化产品集体提价传闻的确并未掀起所谓的“囤货潮”。在广州珠江新城吉之岛超市,年轻的“新晋妈咪”陈璟一语道破这种“淡定”的心态:“首先,该花的钱总是要花;其次,货架上的‘特价’标签永远最吸引我;最后实在不行,我每个月都去香港买奶粉,顺便‘打酱油’就是了。”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