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产经 > 正文

华为上市虚实:增加自身透明度说法遭驳斥
2012-10-22 10:53:12   来源:   评论:0 点击:

  从2001年开始,几乎每年都会传出关于华为谋求上市的“小道消息”。在这十多年间,业界也一直贯穿着“华为为什么要上市”或者是“华为为什么还不上市”的讨论。
  
  最近,华为要上市的消息再度引发讨论。10月5日,《华尔街日报》网站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华为已经接触投资银行寻求公开发行股票方面的建议,这是华为增加自身透明度和提高从美国等市场赢得大型合同机会的努力之一。
  
  正如“狼来了”的故事一样,最近这次“华为上市”的传言,并没有引起多少人当真。“不信”、“不可能”、“无意义”这是多数业内人士对此的第一反应。华为官方随后也正式否认了这一消息。
  
  据一位已经离职的华为前高管回忆,“华为早在2001年提出801计划,其中就有上市计划。当时深圳筹建创业板列了十个重点企业,华为就在其中。”不过,十多年过去,华为依旧没有上市。
  
  “一般上市的目的主要就三点,融资、股权激励、增加透明度。”Forrester(微博)副总裁兼首席分析师王平认为,这三点对华为来说都不是必须的,另外从操作层面,华为整体上市还有诸多技术难题。
  
  “这也许又是一次华为的烟雾弹。”一位长期关注华为发展的人士则认为:“真实目的不一定是上市,或许是改变现有的华为控股结构,谋求下一步的发展。”
  
  上市,对于华为来说永远只是一道伪命题?
  
  “通讯业现在能养活作为通讯巨头的华为,但无法支撑华为向通讯业之外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转型。”上述华为离职前高管却认为:“整个通讯行业在走下坡路,趁现在通信业还赚钱的时候上市,或许是最好的时机,否则以后就没机会了。”
  
  增加透明度的悖论
  
  引发此轮华为上市讨论最直接的原因是,来自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的调查阻碍,以及背后华为迫切进入北美这个利润最高市场的期望。
  
  10月8日,在经过一年的调查之后,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华为中兴设备安全性的调查报告,认定来自于这两家中国厂商的设备,如果被用于美国的核心通信网络,将危害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
  
  尽管美方无法在报告中给出明确的证据,而是在以怀疑的口吻质疑华为的种种不透明,以及与中国政府的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上市成为公众公司,增加透明度,就成为一个支持华为上市的一个合理的说法。
  
  但是,在前华为人、《华为研发》作者张利华看来,这个理由并不成立。张认为,比如中国的光伏企业都在美国上市了,但由于“贸易保护主义”仍然被打压。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就中国出口美国的光伏产品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作出终裁,中国企业反倾销税率从18.32%到249.96%不等,反补贴税率从14.78%到15.97%不等。
  
  “华为上不上市不会仅仅为了所谓的增加透明度,而且美国市场的问题也不是上市能解决的。”张利华表示,另一个更为明显的例子是,中兴通讯(微博)(8.95,-0.11,-1.21%)是在内地A股和香港资本市场同时上市的公司。其同样遭遇美众议院情报委员会的调查,并被拦在美国运营商市场之外。
  
  “10年前,美、欧贸易战打得很火热,之后转到和日本,现在是中国。而且美国对中国贸易保护的热点词一直在变,从纺织品,到螺纹钢之类,现在是科技类产品。”张利华说,华为被挡
  
  在美国市场之外的本质是中美关系问题以及两国的贸易战。
  
  事实上,在科技类产品方面,美国还曾限制过高端服务器产品出口中国,理由是防止高端的技术外流到中国。“当年还高调地对IBM(微博)做出过罚款。”张利华说,但是现在早就不提这样的说法了,因为潮流是无法阻挡的。
  
  所以,张认为美国对华为系统设备设置的阻碍也是如此,随着华为产品技术实力的增强,都会逐渐不成为问题。“之前华为进不了美国,不光因为美国政府,也因为华为技术实力的差距。”张利华表示,所以下一步对华为来说,应该继续提高自己的技术实力,“让别人不得不用,而非只是一个性价比更高的替代品。”
  
  华为不差钱?
  
  认同华为应该上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华为的企业网业务、以及消费者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比如据调研机构Forrester副总裁兼首席分析师王平的测算,“去年华为企业网净亏在10亿美金(约63亿人民币)以上。”去年华为企业网销售收入为92亿人民币,以此简单计算,华为2011年在企业网的投入和成本超过155亿人民币。
  
  另外,华为终端业务去年在广告和营销方面的支出也不少。而通过公开上市,就能募集到大量的资金为“下一个冬天”做储备。但前提是,华为需不需要这样的融资方式?
  
  “现在华为不差钱。”一个刚进入华为不久的新员工有这样的直观感受,比如华为的研发基地从来都是大手笔地购地。就在今年9月,华为刚刚斥资1.17亿在东莞松山湖购得了一片超过23万平方米的“巨无霸”科研用地。据称是为了打造终端研发基地。
  
  华为几乎每年都会将收入的10%左右投入研发,比如2009年华为销售收入1491亿人民币,研发费用133亿;2010年华为销售收入1825亿人民币,研发费用约176亿;2011年华为销售收入2039亿人民币,研发投入达到了237亿。
  
  另外,从华为历年的财报来看,其手握的“现金与短期投资”也在快速增长。从2007年的190亿人民币,一路增长到2011年的623亿元。即使是在去年行业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华为的现金与短期投资依然比2010年末增长了12.4%。
  
  张利华告诉记者,根据2011年毕马威的审计结果,华为现金流只有不到15%来自外部融资,在这15%当中,有63%是来自国际性银行,只有37%是来自中国的银行,其中12%还是中国在海外上市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贷款。
  
  另外,华为内部的虚拟股机制其实也为自己提供了一种融资手段。华为财报显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员工持股计划参与人数为65596人”。而据《财经》杂志报道,七年时间,华为内部融资超过270亿元。
  
  但张利华认为,现在外界对华为虚拟股存在误读,“虚拟股的主要作用在于分享华为成长收益,并不是主要融资渠道。在华为很小的时候,这种机制可能起过作用,但现在并不重要”。
  
  王平也认为,“从融资的角度,华为压力不大。”事实上,如果华为需要,他可以从很多渠道获得贷款,特别是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保持成长的华为在获取资金上并不会成为问题。
  
  对中高层的激励,是企业上市的另一大作用。但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华为的“虚拟股”机制其实已经被证明是一套比IPO更为有效的“全员激励手段”。华为将这种机制描述为:公司通过工会实行员工持股计划,全体在职持股员工选举产生持股员工代表,并通过持股员工代表行使有关权利。员工持股计划将公司的长远发展和员工的个人贡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长远的共同奋斗、分享机制。
  
  事实上,华为虚拟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股权,而是仅仅分享收益。表面上,华为公司由华为控股掌握,而华为控股由任正非持有约1%的少数股份,华为工会持有余下的大部分股份。
  
  但员工手中的“虚拟股票”并非与华为工会持有的股票权利一一对应,而是仅仅享受分红和股价增值收益。公司的所有权依然在任正非与“华为工会”手中,后者的实际所有权关系并未公布。
  
  同时,华为的决策则由一个最高层的小团队来执行。任正非在2011年华为年报的致辞中为轮值CEO制度解释时写道:“由于技术的多变性,市场的波动性,华为釆用了一个小团队来行使CEO职能。相对于要求其个人要日理万机,目光犀利,方向清晰……要更加有力一些,但团结也更加困难一些。”“授权一群”聪明人“作轮值的CEO,让他们在一定的边界内,有权力面对多变世界做出决策。这就是轮值CEO制度。”
  
  “正是通过这样几个设定,华为实现了‘所有权’、‘经营权’、‘分红权’的三权分立。”深圳一位接近华为高层的人士告诉记者,既让员工分享了公司的成长收益,又让公司的创始人和管理者保持对华为的绝对控制力。
  
  对华为员工来说,在过去的十多年中,通过华为虚拟股分享的收益可以算是他们为华为驰骋拼杀的主要动力之一。“如果把公司分红视作工资奖金的一部分,那华为员工收入几乎超过了所有的同类公司。”王平评价说。
  
  一位刚刚离开华为不久的员工也表示,“华为大部分中基层员工的收入应该是超过了深圳的同类公司,甚至是深圳的知名互联网公司。”这位员工表示,华为股其实是一种投资,很巧妙地把员工和公司利益捆绑起来。
  
  这种方式在华为高速成长的阶段非常有效,但是,一旦增长放缓,激励的有效性就难以维持。根据华为2011年年报,去年华为销售收入达到2039亿元,比2010年的1825亿有所增长,但净利润却下降了53%为116亿元。
  
  所以2010年华为虚拟股的每股分红为2.98元,2011年则为1.46元。虽然降低不少,但依然超出了很多员工的预期。据统计,截至2011年12月31日,员工持股计划参与人数超过6万5千人。而华为虚拟股的总规模也达到了近百亿股,也就是说,2011年的分红相当于把全年的净利润都分掉了。
  
  问题在于,“虚拟股模式从长远来看,业绩好大家都好。但如果未来一两年都是这种业绩,可能就是挑战了。”王平认为,“今年华为高管走了不少,其实很多都是自主创业去了。”这也能反映,对那些离开的中高层员工来说,华为的虚拟股机制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吸引力大不如从前了。
  
  但是,上市是解决华为激励问题的最好手段吗?这仍然存在疑问。有业内人士认为,公开发行股票将伤及虚拟股制度,而这正是华为的根本所在。“华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股权设计,每年几乎把全部的利润都分掉。如果上市,你还能不能把利润都先分给员工而不管上市公司的股东?你把利润留给上市公司了,那员工必然就少分了。”上述接近华为高管的人士说。
  
  此外,上市还将涉及华为控制权的问题。“如果上市后真的发现任正非持股很低怎么办?华为会发生什么变化?这肯定不行。”有华为内部人士担心。
  
  华为的窗口期?
  
  在上述华为离职前高管看来,由于通讯行业在走下坡路,华为必须提前做好新的布局,比如是否可以考虑将业务分拆分批上市。
  
  除了最主要的运营商网络业务之外,华为目前还有企业网BG、消费者BG两大业务板块。2011年,华为的运营商网络业务、企业网BG和消费者BG的收入分别为
  
  人民币1501亿、92亿、446亿。
  
  他认为,华为只有趁通讯业还赚钱的时候赶紧上市,才能为后续的向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转型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他告诉记者,事实上华为每年都在互联网上投入巨资研发,但收获不大。
  
  “华为的互联网业务其实现在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一位在华为从事互联网业务多年的人士告诉记者:“互联网业务对于华为到底是什么价值?是成长为腾讯、阿里那样的参天大树,还是把它作为华为终端的软实力?公司高层最终做出的决定是后者。”
  
  他说,自从今年5月原华为互联网业务总裁朱波离开之后,基本就意味着华为管理层已经放弃了互联网业务独立运作的想法。
  
  据记者了解,直到朱波离职之后,华为才真正确定了互联网业务的定位,之后才开始了组织架构的调整,在消费者业务BG之下成立了终端云业务部,包括运营商业务中的消费者软件部门,业务软件下的互联网团队以及原华为终端的软件平台、UI团队等。而之前这些互联网团队只是进行业务整合。
  
  “个人感觉现在互联网业务放在消费者BG中,表面上是和终端平行,但其实还是作为终端的软实力,倾向于打造苹果那样软硬结合的体系。”前述华为人士表示,在后期明显感觉到公司在资源投入方面有所收缩了。由于软件研发主要就是人力成本,虽然华为互联网业务并没有明显的裁员,但是之前每年都有正常的淘汰,之后可能公司会新招更多的人。而当行情不好的时候,淘汰了就少招或者不新招了。
  
  “华为现在到了窗口期。问题是怎么样在企业网、终端创造出新的增长,来维系之前成长速度,从而避免因发展减速而造成的激励减弱等问题出现。”接近华为高层的人士告诉记者,华为内部的想法是在这两块强攻,如果企业网和终端突破了,其实又能反过来带动系统设备的增长。
  
  但是“知易行难”。比如企业客户特别分散,而且高利润的500强公司大部分集中在美国,如果华为用服务运营商的方式去做企业网,成本会非常高。据王平估算,去年华为在企业网业务的净亏损超过10亿美金。此说法未获华为公司官方核实。
  
  而面向消费者的手机终端业务就更是一片红海。越来越多的玩家进入智能机领域,而行业的绝大部分利润依然握在苹果与三星(微博)手中。
  
  接近华为高层的人士表示,2002年其实华为也遇到了类似的“瓶颈”,当时IT泡沫导致华为增长减速,华为并没有像中兴那样去抓小灵通。而是强攻WCDMA、强攻欧洲市场。“所以华为的基因决定了,它这次还是会去赌,比如美国市场再不可能也还是会做。”
  
  新的变革?
  
  “华为虽然不大可能上市,但是并不排除它运用其他的资本手段。”长期关注华为的人士告诉记者,2001年华为遭遇首个危机时,就曾以7.5亿美元的价格将非核心子公司Avansys卖给爱默生。
  
  华为与3Com的合资公司也可以视为一次成功的资本运作。2003年,华为与走入下坡的3Com成立合资公司“华为3Com”。最初由后者投资1.65亿美元占公司股份的49%,华为投入相关技术和人员占公司股份的51%。2005年3Com出资2800万美元,从华为手中购买了2%的股权,2006年11月,华为将在华为3Com中的49%股权以8.8亿美元出售给3Com。
  
  华为目前面临的情况虽然不像2001年时那么严峻,但是其核心的电信系统设备业务的天花板已经隐现,增长减速、迫切需要新的动力。“华为最近确实在找一些投资银行和咨询机构交流。”《华为的世界》作者冀勇庆(微博)认为,但目的不一定是上市,而是探讨利用各种手段突破业务上的天花板。
  
  冀勇庆表示,2001年华为遭遇危机时也曾经筹划过一次上市,但后来发现,其实更多地只是对员工的一种精神激励。在他看来,目前的华为仍然不具备整体上市的各种必要条件。
  
  或许正如华为美国市场发言人WilliamPlummer否认华为上市传闻时所说的,无论华为做出怎样的决定,“也将是出于商业意义”。
  
  在冀勇庆看来,“对于华为来说,上市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只有在谋求更大的发展、任正非不丧失公司控制权这两个条件同时达到的情况下,华为才会寻求整体上市。”
  
  

相关热词搜索:华为 上市 虚实

上一篇:联想控股全资收购孔府家等三酒企引猜测
下一篇:货源问题困扰电商 走秀网签约意大利奢侈品牌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