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通过并购成功实现PC制造规模化
2012-10-22 10:40:16 来源: 评论:0 点击:
“大家都知道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但你知道世界第二高峰吗?不知道”10月12日,当被问及联想成为全球第一大PC厂商的意义时,联想集团(微博)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如此回答:“成为第一的意义就在于品牌,它能带动一个企业甚至于整个国家的品牌建设。”
在他看来,尽管不同市场统计机构的数据略有不同,但联想成为全球无可争议的第一大PC厂商已无悬念。成为行业第一,会提升联想品牌,从而产生品牌溢价,改善公司利润。
10月11日,IDC和Gartner分别公布了两组PC行业数据,在前者的数据中,联想以0.2%之差位列第二,而在后者的统计中,联想则以0.2%的微弱优势超越惠普(微博),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PC厂商。
IDC中国区负责人向《财经》记者介绍,两者数据的差异主要在于,IDC将惠普的工作站(computingworkstation,一种比个人电脑拥有更强大的性能高端的通用微型计算机)计入其中。
值得注意的是,两家公司统计的数据同时显示,联想在过去一个季度实现了近10%的同比增长,与之对照,其主要对手均是两位数的负增长。在Gartner数据中,惠普下滑严重,同比下降16.4%,以至于被联想反超。
自1984年联想集团成立以来,历经28年,联想PC终于全球登顶。其背景则是,全球PC行业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冲击下,出现20多年来的首次整体下滑,同时联想的竞争对手惠普、戴尔(微博)、宏等不断犯错。
业界的基本共识是,联想通过并购来进行业务扩展的方法被证明有效,国际化拓展较为成功,规模化效应已经得到体现;另一方面,其延展PC业务的战略还有待时间检验。
受益国际化并购
10月11日,全球技术研究和咨询公司Gartner的数据显示,2012年三季度惠普PC所占全球市场份额为15.5%;联想为15.7%,出货量为1376.8万台。
2006年以来,惠普首次从PC第一位置上跌落,而联想则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PC供应商。一年前,两者的市场份额分别是17%和13.1%。Gartner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联想实现了9.8%的增长,而惠普则下降16.4%。
国际化在联想PC登顶过程中功不可没。自成立以来,联想分别在美国、德国、日本、巴西等地进行收购,这些收购不仅直接增加了联想的出货量,而且增加了联想自有产品的销量,使得联想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企业。
2004年底对IBM(微博)电脑的收购是联想最为重要的并购。当时,联想以6.5亿美元现金、6亿美元公司股票收购IBM在全球的PC业务,并将IBM的PC业务5亿美元债务转到联想。此次收购包括了所有与IBM笔记本电脑、台式机相关的制造、研发、销售渠道、客户、品牌和专利,这场当年被称为“蛇吞象”的收购为联想提供了进入美国、印度、日本市场的捷径。
至今,从IBM收购来的ThinkPad系列产品,仍为联想集团贡献着相当比例的收入。联想中国区总经理陈旭东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ThinkPad在中国市场约占据了三分之一的笔记本市场,对于ThinkPad品牌的使用,联想也经历了由高端商用到中低端消费领域的曲折。但其最近表示,联想将砍掉约20款ThinkPad中低端产品,让ThinkPad品牌重回中高端定位。
相关人士透露,被联想收购之后,ThinkPad获得了联想集团较大的资源投入,同时保持了相对独立。
完成此次收购之后,联想从第五大PC厂商一跃而成第三大PC厂商,当时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惠普、戴尔。也是借助此次收购,联想顺利地进入美国市场,并在印度、日本、俄罗斯市场获得认可。“日本人一直对当年IBM设立在日本的大和实验室非常认可和尊敬,联想收购IBM电脑业务之后,这种认可给联想的日本市场拓展带来了益处。”一位曾在联想负责笔记本销售业务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在国际化过程中,联想比较重视本地化人才和营销方式。上述前联想工作人员告诉《财经》记者,“例如,在印度做营销推广,联想会请宝莱坞的影星做代言,与惠普、戴尔等相比,联想的营销手段更为亲民。”
在国际化过程中,联想亦经历过波折。2004年收购IBM电脑业务之后,2005年开始了对此次收购的整合,2006年底至2007年上半年,联想陆续开始拓展全球市场。与之相应,联想的管理层也进行了较大调整。柳传志卸任联想集团董事长,由杨元庆接任,而CEO一职则由曾任戴尔高级副总裁的阿梅里奥担任。
阿梅里奥任内过于追求短期财务业绩,却对长期发展投入不足,这为联想埋下隐患。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极大影响了联想所倚重的企业和政府市场的销量,联想集团遭遇了2004年以来最糟糕的业绩。2008年-2009财年四季度,联想集团亏损达到2.64亿美元,为历来之最。
2009年初,柳传志重新出山任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再任CEO,并大幅度调整了联想的国际化战略。这之后,联想明确提出在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新兴市场和以发达国家为主的成熟市场采取不同战略以获得市场份额的增加,并将中国市场作为收入和利润的重要来源。自此,联想国际化路线由“外国人当老师”变为“中国模式推广至全球”。2011年11月,柳传志卸任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担任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
自2009年战略调整以来,联想在新兴市场的份额增长迅速,这主要基于联想对新兴市场不求短时间内赢利的投资策略。
杨元庆曾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联想把八个新兴市场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投资性增长市场,10%以下的市场份额。这种新兴市场主要指巴西、土耳其等。在这些投资性增长市场,允许亏损;第二类是10%到20%,已经变成领先位置的市场,称为赢利性增长市场,比如印度、俄罗斯;第三类份额在20%以上,称之为现金流市场,贡献主要的利润,例如中国、日本市场。
“有这样清晰的划分,我们的具体战术就非常有分寸了。”10月12日,杨元庆对《财经》记者表示,联想在新兴市场已经接近盈亏平衡。
2011年,联想收购德国个人消费电子企业Medion,在日本与NEC成立合资公司。收购完成之后,联想在日本成为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的PC厂商,由于NEC在欧洲也有既有渠道,两次并购使得联想在较为封闭的日本和欧洲市场均获得增长。
在他看来,尽管不同市场统计机构的数据略有不同,但联想成为全球无可争议的第一大PC厂商已无悬念。成为行业第一,会提升联想品牌,从而产生品牌溢价,改善公司利润。
10月11日,IDC和Gartner分别公布了两组PC行业数据,在前者的数据中,联想以0.2%之差位列第二,而在后者的统计中,联想则以0.2%的微弱优势超越惠普(微博),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PC厂商。
IDC中国区负责人向《财经》记者介绍,两者数据的差异主要在于,IDC将惠普的工作站(computingworkstation,一种比个人电脑拥有更强大的性能高端的通用微型计算机)计入其中。
值得注意的是,两家公司统计的数据同时显示,联想在过去一个季度实现了近10%的同比增长,与之对照,其主要对手均是两位数的负增长。在Gartner数据中,惠普下滑严重,同比下降16.4%,以至于被联想反超。
自1984年联想集团成立以来,历经28年,联想PC终于全球登顶。其背景则是,全球PC行业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冲击下,出现20多年来的首次整体下滑,同时联想的竞争对手惠普、戴尔(微博)、宏等不断犯错。
业界的基本共识是,联想通过并购来进行业务扩展的方法被证明有效,国际化拓展较为成功,规模化效应已经得到体现;另一方面,其延展PC业务的战略还有待时间检验。
受益国际化并购
10月11日,全球技术研究和咨询公司Gartner的数据显示,2012年三季度惠普PC所占全球市场份额为15.5%;联想为15.7%,出货量为1376.8万台。
2006年以来,惠普首次从PC第一位置上跌落,而联想则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PC供应商。一年前,两者的市场份额分别是17%和13.1%。Gartner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联想实现了9.8%的增长,而惠普则下降16.4%。
国际化在联想PC登顶过程中功不可没。自成立以来,联想分别在美国、德国、日本、巴西等地进行收购,这些收购不仅直接增加了联想的出货量,而且增加了联想自有产品的销量,使得联想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企业。
2004年底对IBM(微博)电脑的收购是联想最为重要的并购。当时,联想以6.5亿美元现金、6亿美元公司股票收购IBM在全球的PC业务,并将IBM的PC业务5亿美元债务转到联想。此次收购包括了所有与IBM笔记本电脑、台式机相关的制造、研发、销售渠道、客户、品牌和专利,这场当年被称为“蛇吞象”的收购为联想提供了进入美国、印度、日本市场的捷径。
至今,从IBM收购来的ThinkPad系列产品,仍为联想集团贡献着相当比例的收入。联想中国区总经理陈旭东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ThinkPad在中国市场约占据了三分之一的笔记本市场,对于ThinkPad品牌的使用,联想也经历了由高端商用到中低端消费领域的曲折。但其最近表示,联想将砍掉约20款ThinkPad中低端产品,让ThinkPad品牌重回中高端定位。
相关人士透露,被联想收购之后,ThinkPad获得了联想集团较大的资源投入,同时保持了相对独立。
完成此次收购之后,联想从第五大PC厂商一跃而成第三大PC厂商,当时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惠普、戴尔。也是借助此次收购,联想顺利地进入美国市场,并在印度、日本、俄罗斯市场获得认可。“日本人一直对当年IBM设立在日本的大和实验室非常认可和尊敬,联想收购IBM电脑业务之后,这种认可给联想的日本市场拓展带来了益处。”一位曾在联想负责笔记本销售业务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在国际化过程中,联想比较重视本地化人才和营销方式。上述前联想工作人员告诉《财经》记者,“例如,在印度做营销推广,联想会请宝莱坞的影星做代言,与惠普、戴尔等相比,联想的营销手段更为亲民。”
在国际化过程中,联想亦经历过波折。2004年收购IBM电脑业务之后,2005年开始了对此次收购的整合,2006年底至2007年上半年,联想陆续开始拓展全球市场。与之相应,联想的管理层也进行了较大调整。柳传志卸任联想集团董事长,由杨元庆接任,而CEO一职则由曾任戴尔高级副总裁的阿梅里奥担任。
阿梅里奥任内过于追求短期财务业绩,却对长期发展投入不足,这为联想埋下隐患。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极大影响了联想所倚重的企业和政府市场的销量,联想集团遭遇了2004年以来最糟糕的业绩。2008年-2009财年四季度,联想集团亏损达到2.64亿美元,为历来之最。
2009年初,柳传志重新出山任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再任CEO,并大幅度调整了联想的国际化战略。这之后,联想明确提出在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新兴市场和以发达国家为主的成熟市场采取不同战略以获得市场份额的增加,并将中国市场作为收入和利润的重要来源。自此,联想国际化路线由“外国人当老师”变为“中国模式推广至全球”。2011年11月,柳传志卸任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担任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
自2009年战略调整以来,联想在新兴市场的份额增长迅速,这主要基于联想对新兴市场不求短时间内赢利的投资策略。
杨元庆曾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联想把八个新兴市场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投资性增长市场,10%以下的市场份额。这种新兴市场主要指巴西、土耳其等。在这些投资性增长市场,允许亏损;第二类是10%到20%,已经变成领先位置的市场,称为赢利性增长市场,比如印度、俄罗斯;第三类份额在20%以上,称之为现金流市场,贡献主要的利润,例如中国、日本市场。
“有这样清晰的划分,我们的具体战术就非常有分寸了。”10月12日,杨元庆对《财经》记者表示,联想在新兴市场已经接近盈亏平衡。
2011年,联想收购德国个人消费电子企业Medion,在日本与NEC成立合资公司。收购完成之后,联想在日本成为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的PC厂商,由于NEC在欧洲也有既有渠道,两次并购使得联想在较为封闭的日本和欧洲市场均获得增长。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