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标准制定陷经费短缺窘境
2012-09-07 09:45:36 来源:凤凰 评论:0 点击:
昨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几经选拔之后,公布了首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专家名单。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重大项目评审论证时实行专家咨询制度;根据卫生部统一安排,近期5000余项食品标准的系统清理工作已经全面启动,清理后的各类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将逐渐亮相,按照卫生部描绘的蓝图,新一代的食品安全标准将更加科学合理。然而,由于标准制定经费的紧张,很多标准在制定过程中不得不“依靠”项目组自己“找钱”完成,食品标准制定缺乏资金的问题备受关注。
当理想遭遇现实
近期,在卫生部通报《食品安全国家“十二五”规划》和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标准有关情况的发布会上,卫生部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局局长苏志透露,近期将印发《食品标准清理工作方案》,全面启动对5000余项食品标准的系统清理工作,到2013年底,基本完成对现行2000余项食品国家标准和2900余项食品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内容的清理,提出现行相关标准或技术指标继续有效、整合和废止的清理意见。2015年底前基本完成相关标准的整合和废止工作,要修订食品污染物、农药和兽药残留等限量标准,要制定、修订食品中致病性微生物限量标准、肉类、调味品等安全标准,制定已有国际标准或已有进口贸易但我国尚缺失相关标准的食品产品安全标准。此外,还将加快食品安全标准制修订工作步伐,包括《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和《食品中致病菌限量》等基础标准,将尽快发布施行,这意味着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全面更新的征途即将启动。
事实上,自2009年我国颁布实施《食品安全法》以来,监管部门确实一直在为饱受质疑的中国食品[7.621.60%]安全标准做着各种努力,从《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国家标准“十二五”规划》描摹的食品安全标准未来蓝图看,新的标准无疑将会更加合理,也给公众带来无限期待。然而丰满理想的背后,却是骨感的现实。
苏志坦承,其中一个最大的现实问题便是标准修订经费的严重不足。根据国际惯例,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项目经费为每个10万美元以上,部分重大课题的经费甚至超过50万美元,这些钱多用在数据采集和比对方面。而据苏志介绍,我国食品安全制定费用现在每一个标准仅为5万元人民币,与国际水准相差10多倍。
不过,苏志解释称,随着国家对这项工作的重视,标准经费的投入也在逐渐加大。而且整个标准清理工作不是完全从零开始,是把现有的标准进行整合和深入的研究。因此所需的经费也会低一些。
在苏志看来,最近几年,国家对于食品标准的投入越来越大。“从事标准工作也有几十年了,从过去的几千元,到现在每一个标准差不多5万元。尽管标准经费还是不足,但是我想标准的质量,尤其在保障消费者健康的宗旨下是不会有任何含糊的,这一点请大家尽管放心。”
赞助费隐现
“如果说一个标准经费只有5万元左右,那确实太少了。”对于这样的一个差距,艾格农业资深分析师马文峰坦言,一个食品标准的制定,要经过长时间的调研、讨论、征求意见。有些标准光调研都要一年、两年的时间,还有大大小小的各种研讨也需要经费。“如果食品标准制定的经费短缺的话,食品标准制定过程中项目组自己找钱也就在所难免。”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介绍,当前食品标准的经费来源一般有三种,国家强制执行的标准,由政府全额拨款的,其他的标准则是政府出部分钱或者根本不出钱,其余资金由企业赞助获得,上面提到的项目组自己找钱便是从企业那获得赞助。
“标准制定小组从相关的企业那拉赞助,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据知情人士透露,以此前工信部、国家认监委、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等制定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CMS)建立及实施通用要求》饮料生产企业实施指南为例,在该标准起草之初,由于资金紧张,与制定负责部门关系密切的中间人便邀请行业企业参与到标准制定中来,由企业“友情赞助”部分经费,经费的报价在几十万元不等,企业还可视情形砍价,最终确定的实际赞助额除了要提供给标准制定的组织者外,更是要给予中间人部分“辛苦费”。
记者按照这位知情人士提供的线索也发现,在该指南参加编写单位的名单上,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可口可乐饮料(上海)有限公司以及加多宝(中国)饮料有限公司等的名字,艺康(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知名公司都在内。
这绝不是个例。另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此前刚刚出台的“纸杯”新国标(GB/T27590-2011),起草之初,规定的是“禁止使用回收原料”,但是后来发布实施的时候变为“不应使用回收原料”。而记者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网站上查询发现,该标准起草单位除了有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国家纸张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还有南大(浙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名字。据了解,此标准属于国家标准,但属于推荐性范畴。
“禁止应该是绝对的,但是如果改为‘不应’,很明显,力度小了很多。”知情人士说。
企业热衷参与标准制定
据了解,食品标准任务承担单位一般为相关行业、部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检测机构和企业等,企业为何会积极参与?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部分食品标准立项的标书发到相应的承担单位以后,一些承担单位便会通过某些渠道私下联系到企业,要求其提供赞助,而提供赞助的企业,可享受标准的文书上署企业名称的待遇。“所以,一般来讲,只要标准文件上署有企业名称的,那么该企业便是出钱参与了标准制定的。不过,这个钱也不多,一般在2万-3万元左右,依据标准的性质、实施范围等因素,参与所需的经费也不同。对于企业来讲,制定标准是一种荣誉,为此,有些企业也会答应出一些钱参与。”
“在参与一些需拉赞助的食品标准制定过程中,出钱多的大企业方才有机会进入食品标准制定的赞助,不出钱的企业不能参与标准制定的讨论。”曾参与过多项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研讨的董金狮告诉记者,按理来说,标准制定企业、政府和专家、用户和消费者代表这三方应该根据同等比例来参与。但是实际情况往往没有用户和消费者代表,生产企业去的代表比例较多。由于标准通过是投票决定的,比例不平衡显然不利于标准的公平,企业往往占据了较多的话语权,还会出现生产企业私下开小会的现象。在标准制定过程中,不排除有些企业出钱,买了标准制定的话语权。
然而由于企业提供的标准制定经费并不属于国家经费投入,有些机构或部门在收了企业经费之后甚至不能开具本单位的发票,而是借其他部门或者企业的名义开发票接收赞助款项,因此这部分经费很难得到监管,并不能保证企业提供赞助的经费全部用于标准制定,企业的图谋并不一定完全可以实现。
企业参与标准制定较普遍
事实上,早在去年乳品新国标出台期间,企业“绑架”乳品标准疑云就已经闹得沸沸扬扬,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食品安全标准处处长张旭东就曾挺身辟谣,针对“为什么选择企业代表作为专家组成员”,张旭东表示,标准的制定必须具备尽可能广泛的代表性,而生产企业作为乳品安全的重要一环,理应被纳入其中。
对于乳品标准的经费,张旭东也曾介绍说,在乳品标准立项的时候,财政就安排了充足的经费,不存在让企业赞助的问题。
同样,在前不久卫生部举行的通报《食品安全国家“十二五”规划》和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标准有关情况的发布会上,苏志对此又做出了回应,企业不会左右食品安全标准的制修订,之所以鼓励行业参与,是在食品国标制定标准过程中,作为食品某一个行业来说,有义务提供信息,有权利提出意见,其对行业也最了解。
此外,苏志也表示,国标制定会广泛征求意见,但是意见和意见之间、观点和观点之间可能是不同的,也可能是矛盾冲突的。因此不是所有意见都能被采纳,而是由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来做出取舍。
对此,马文峰也表示,用户和消费者代表的缺失也并不意味着标准就被左右,他表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是一门自然科学,其技术性要求很高,所以如果是普通老百姓来参与,可能并不能分辨出标准的优与劣,其实政府和专家就应该代表消费者的利益。马文峰表示,标准制定毋庸置疑是需要企业参与的,以便知道标准制定出来以后,企业能否执行,如果企业不能执行,那么高标准就会让企业没有办法生产,这样也变相地影响到食品的供给。但马文峰也强调,在标准制定过程中,企业提供一些经费,能体现出公司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但由于企业是逐利的,其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赚钱,是为了更长远的盈利,并不能代表广大老百姓的利益,因而需要政府和专家站在全局和消费者的立场上去把握标准的尺度,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而在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梁铭宣看来,企业之所以需要参与标准制定,也跟当前国内食品安全环境有关。“严格上来讲,中国食品很多行业都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如果用严格的标准,很多企业生产的食品都不合格。同时,现在宏观经济不景气,国标太严格的话,也给企业盈利带来很多压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实施严格的国标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比如规定速冻食品不得检查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但是对速冻食品的原料——上游肉制品行业却没有要求,因此实行起来很难。”
寻求摆脱束缚的路径
对于如何摆脱食品标准因经费的问题被“绑架”,董金狮建议,涉及到老百姓身体健康的,强制性的国家标准就应该由政府全额拨款,而企业参与标准制定的过程要全程公开;另外在参与标准制定讨论过程中,一定要有用户或消费者代表的参与,标准一定要在网上公开征求全民意见。不能出现标准颁布之后,消费者很多意见无处申诉。
对此,马文峰也表示,国家应该加大投入,保证标准制定的经费,对一些跟老百姓生活密切的主要食品多一些投入,而对一些生活不密切或可以借鉴国外研究的标准,则可以适当少一些投入。要依据标准的复杂程度,给予不同的标准经费。
梁铭宣则认为,要防止企业左右标准,还需要把标准制定的切实可行、系统化、科学化,让企业普遍都能接受。“制定食品安全新国标,应该对上、下游企业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以免出现下游企业产品不合格是由上游企业造成的现象。其次,相关部门应该随时关注市场动态,依据新暴露出来的问题来制定国标。”
然而,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看来,企业根本不应该参与到国家标准制定过程中来。“从理论上来讲,让企业参与标准制定有一定道理,一则他们懂行业,二则有利于符合他们的适应性。但从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很重要的一个原理是,裁判员跟运动员不能同时制定标准,可以找懂行业但是又不从事企业生产的代表比如高校教授、相关研究专家等来参与制定,并不一定要企业参与。”
夏学銮表示,如果非让企业参与,还存在金钱的瓜葛,国家标准的公正性就更得不到保证。“而在制定国家标准过程中,企业提供少量赞助,则会存在可能的利益输出,某种程度还会基于行业的利益保持适当公正,如果企业出了钱制定,则就更会站在自己企业的利益上去做,组织者被收买的可能性更大。也就更不公正。”
“国家标准制定让企业提供赞助是属于急功近利的表现,虽然由于经费的紧张,拉企业赞助也是无奈的表现,短期来看,能减轻政府负担,也能更快地制定出相关的标准。但从长远来看,食品安全发生的事故产生的损失远远高于食品标准制定所需的费用。国家标准不管是推荐性的还是强制性的,一定是要由政府全额投入。”夏学銮说。
分享到:
收藏